閱讀屋>教育>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學習心得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學習心得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學習心得

  古人云:“木無本則枯,水無源則竭。”教師只有讀書,才能擁有不竭的水源,不斷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增長職業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閃耀著睿智的光彩,充滿著創造的快樂。

  為進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師德修養,我閱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一書。該書為基礎教育研究專家王曉春所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老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短小,文字直白,可讀性強;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思路獨特,發人深省,讀後令人深受啟發。

  一、讓智慧貼近教育,與愛心同行。

  王老師透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而缺乏醫術的話,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症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型別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專業能力。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而非以指令來干涉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二、讓科技走進教育,與研究同步。

  在本書中,王老師特別強調了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提高教師工作的科技含量。他強調教師要有科學精神,要有研究心態。面對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要探究。處理學生問題的正確思路應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這樣才能談得上素質教育。聯絡工作中所見到的教師處理問題,往往顯得呆板而程式化,似乎已被忙碌繁瑣“馴化”成了一臺機器。當面對生龍活虎的學生時,總以自己“模式化”的思維來要求學生,一旦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總是急切地忙於處理,缺少冷靜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結果往往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問題也就一茬接一茬,得不到根本的解決。這樣,教師又只能忙於應付,進入了惡性迴圈的漩渦。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時常帶有探究的願望,逐漸養成探究的習慣,以科學精神來面對問題,加強研究,才能把問題處理得更好,也才能讓教師逐步成長起來。

  三、讓反思緊隨教育,與教育同歸。

  現代教育呼喚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其中特別強調的是“自覺提高”,這就意味著教師的專業成長更多是發自內心的要求和行動。怎樣追求“專業化水平的自覺提高”呢?王老師認為提高教師的素質,其著眼點不是完成眼前的任務,而是“反思我的工作,學到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我們把習慣“審視自己思維方式”的教師稱之為“反思型教師”。反思型教師才是名符其實的專業人員。“反思”,即要求我們教師對自己的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經常進行追問、審視、推敲、質疑、批判、肯定、否定……從中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並以批判的眼光深刻地審視和剖析自己的問題,使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得以成長和提高,最終再運用於教育實踐。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一書回答了“今天我們怎樣做老師?教育智慧從哪裡來?”等問題,告訴我們新一代的教師應以愛心加教育智慧來從事教育工作,要從科學研究的實踐中不斷地獲得教育智慧。王曉春老師的這本書,既是教師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師進行案例研究的範本,成了我們教師的一份營養豐富的進補大餐,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我看了之後深有感觸,相信全校教師將會在閱讀中思考,在實踐中探索,在嘗試中不斷地顯現和積累教育智慧,逐步成長為新一代的反思型教師。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學習心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