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通用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1

  現在的幼兒物質生活豐富,學的東西也很多,如:樂器、舞蹈、繪畫、書法等等,但值得幼兒背誦記憶的東西不是很多。古詩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麗燦爛,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古詩篇幅短小,工於音韻,句式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在幼兒期學習古詩、誦讀古詩,可以讓幼兒瞭解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提高幼兒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陶冶情操。

  《綱要》指出:教學既要適合幼兒現有水平,又要有一定挑戰性;教育內容選擇和設計必須遵循發展性原則,讓所選的內容適應幼兒需求,適應時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適合幼兒身心發展,適應幼兒最近發展區。古詩的內容包羅永珍,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充滿了畫意。然而,由於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幼兒生活的年代相差很遠,幼兒不能理解古詩中所描繪的意境、表達的情感。古詩教學,是我園特色課程中的一部分,一般在幼兒午餐後和離園前的時間段開展。在近一年的古詩教學中,我逐步總結出了幾種方法:

  一、選擇適宜的、藝術性和情感性較強的教學內容, 讓幼兒充分

  感受古詩的畫面美、意境美

  1.分主題選擇、整理適合幼兒特點的古詩

  如春天:《春曉》、《詠柳》、《春夜喜雨》、《清明》;夏天:《河陰道中》《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天:《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西興馬上》《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秋思》;冬天:《冬景》《江雪》《問劉十九》。

  2.選擇語義淺顯、用字自然、意境美妙、感染力強的古詩

  如《詠鵝》、《一望二三里》、《憫農》、《望廬山瀑布》、《楓橋夜泊》、《登鸛雀樓》、《憶江南》等。

  選擇這些音韻優美、意境美妙、語言凝練的作品,使幼兒欣賞到一幅幅富有色彩和流動感的四季畫面,讓幼兒感受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引起幼兒強烈的情感共鳴,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潛移默化地激發幼兒了情感,豐富了幼兒的知識,也讓幼兒知道了古代的一些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楊萬里、孟浩然、賀知章、王之渙等。

  二、形象教學,注重情感體驗

  每次教新的古詩,我都準備了形象的背景圖、下載了有動感的FLASH,用講故事、情景講述、觀看畫面的形式讓幼兒理解古詩文的意思。有時,我會一邊指著圖景,一邊誦讀相應的古詩文;有時針對一些較易理解的古詩,我會和幼兒一起討論詩句的意思;稍有難度的古詩,我會透過自己生動形象的語言、肢體動作結合圖片或是畫面,講解詩的內容、體現的情感或是意境。在教《問劉十九》時,我給幼兒描繪這樣的場景:這是寒冬裡的一天,天氣很冷很冷,到了晚上,眼看著就要下雪了,白居易趕緊將爐火生得旺旺的,並斟滿了新釀的米酒,可一個人喝酒多沒意思,於是他問他的好朋友劉十九:喂,你要過來喝杯酒嗎?因為形象性強,孩子很快就學會了

  三、創設良好的班級文化環境

  《綱要》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每個幼兒提供學習與表現的機會。環境創設得好可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牆面上,我佈置了“唐詩宋詞”專欄、圖文並茂的“中國名畫與明詩”專欄,集美、雅、趣為一體,視覺環境給人賞心悅目之感。利用上午來園、中午餐後、下午離園前的時段,播放不同作者的古典詩詞磁帶、碟片,培養幼兒欣賞的興趣。還把古詩教學滲透於其它活動中,如讓幼兒學習旋律流暢、曲調優美的古詩歌曲(如《靜夜思》、《春曉》、《鋤禾》等),幼兒唱起來特別的投入和有感情。

  在區角遊戲中,“快樂小舞臺”為幼兒提供表演配樂誦讀古詩的舞臺;在“語言角”,投放了多樣性的古典文學叢書,時常更換的圖文並茂的古詩經典叢書、認讀詩句中的字等;還讓幼兒觀看有古詩誦讀或是歌唱的vcd,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對古詩充滿的興趣,讓幼兒沉浸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中。

  四、親子共讀古詩,陶冶情操

  為了使幼兒古典文學課堂更廣泛,我們努力取得家長配合,透過召開家長會進行“古詩詞對幼兒發展的作用”等專題討論,利用家園欄,聯絡冊等與家長溝通,達成教育的共識,構建了家庭學習共同體。在我們的指導下,家長到書店購買了相關書籍,和孩子共同學習,還教孩子認字。孩子與古典文學的接觸天地更廣泛了,文學薰陶的時間多了,喜愛之情和學習能力不斷增強,家長在孩子進步的表現中感受到了讀古詩詞的好處,對我們的教學倍加讚賞,更加關注。家園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溝通。

  經過近一年來的古詩教學,我驚喜地發現,幼兒在語言表達、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與表現、藝術欣賞、繪畫時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情感等方面有了可喜的進步,我自己也對古詩詞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古詩教學提高了我的文學素養和藝術修養,讓我更深地走進了中國優秀古典文化藝術的殿堂。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2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佔有一定的比重。這些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於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幾年來,透過教學實踐,我發現若在古詩教學中採用電化教學媒體併合埋地運用,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

  一、創設詩境,感知整體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闢,具有濃郁的詩意。因此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透過絢麗的畫面,鮮豔的色彩,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優美的詩境。這樣有助於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1.畫面展示意境法。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透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後藉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鍊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絡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於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那麼教學往往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登鸛雀樓》,教師出示幻燈片,畫面上:青山樓臺亭閣,滔滔的黃河奔流,遠處一輪落日,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資訊,學生很輕鬆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

  2.音樂感受意境法。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絡。在教學中把複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儘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青律,有利於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古風》一詩,這首詩揭露了勞動人民被苛捐雜稅剝削得餓死的悲慘情景,配合音樂,讓學生微微閉眼,凝神細聽,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使學生沉浸在悲慘情境中的。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採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透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於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覆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琅琅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採用形象直觀的錄影,旋律優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於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這樣有利於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去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詩教學效果。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3

  一、賞讀古詩,走進詩境

  詩的內容高度濃縮,內涵極其豐富,有的古詩比較難懂,即便明白了詩的意思,進入詩的意境也很難。如果只要求他們死記硬背,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時間久了,他們就會對古詩失去興趣,運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創設多種情境,拉近古詩與生活的距離,可以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使他們易於朗讀,樂於背誦。

  1.音樂伴讀:音樂和文學有著不解之源。有時古詩的意境,確實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如果在課堂上,適當地運用音樂,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共鳴,也更容易融入詩的意境。比如,在《出塞》、《送別》、等送別詩中,我配上《送別》、《知音》等輕音樂,加上聲情並茂的古詩範讀,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一個動人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透過想象達到了“觸景生情”的效果。

  2.繪畫引讀:有些古詩,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如果把繪畫引入古詩教學,將會大大提高學生興趣,事半功倍。小學生喜歡畫畫,尤其喜歡“創作畫”,基於這個特點,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可以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憑藉語言,設法將“詩”與“畫”結合起來,詩配畫,畫填詩;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可以增進豐富的想象,畫一幅或幾幅圖畫,來表現詩的內容和意境。記得學習《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我一邊吟,一邊引導學生在黑板上、依次畫出稀疏的竹籬、悠遠的小路、如傘的綠樹、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黃的菜花,而學生無形中將自己構想成了畫中的主角——奔跑著的、活潑天真的兒童。賞析圖畫時,不少學生髮現在那個捕捉蝴蝶的兒童,身在金色菜花海洋的裡,很難找到那隻美麗的蝴蝶,從而,更好的理解了“飛入菜花無處尋”。

  3.唱讀:詩歌與音樂相伴而生,優美的曲調能創造特定的情景,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幫助學生加強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教學時,我找到了一些學習古詩的磁帶,磁帶中將《春曉》、《鳥鳴澗》等語文優美的古詩詞譜上了曲子,我和同學們一起反覆的聽,認真學唱,大家興致勃勃,在唱歌的同時,很快就把古詩背誦下來了,而且印象深刻。

  4.賽讀:小學生求知慾強,喜歡競爭。比賽是一種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在進行了一個階段的古詩背誦活動之後,為了及時掌握同學們的背誦情況,並鞏固學過的古詩,我進行了遊戲和比賽。如:古詩接龍游戲,抽籤背誦,看誰背得多等活動,分階段評出表現突出,背誦認真的同學,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

  二、嚼字品詞,悟詩情

  字是內容骨,情從感悟出,古詩中的一字一詞都是詩人經過反覆推敲寫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但是由於不少古詩中,許多詩意不能給出正確的解釋,所以古詩中許多譴詞造句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有一定的蒙朧性,值得我們反覆咀嚼,因此在教學中不必過分強調教學的技術和精準化,那樣會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破壞了古詩的整體美感。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

  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會詩人的感情,進而領悟詩的意境美。具體說來,主要應做到以下二點: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並透過自己動情激發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絃得以奏響,使他們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於感情,緊如詩眼,帶領學生從讀中去悟詩情。二、教師應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啟發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詩的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情色彩。如古詩《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含義深刻,很富有哲理性,難以講清。有位教師教學時,出示幾張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風景圖片,於是廬山雄偉,奇異,多姿的景色從正面看、從遠處看、從側面看、從近處看,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姿態和魅力都一一展現在孩子面前,再通過出示問題“為什麼作者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引導小朋友反覆讀古詩,大部分的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古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三、重視拓展,將古詩活學活用

  在古詩教學中,課後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會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當小朋友對古詩的形式、意境、構思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我們再加以點撥、誘導,觸動孩子的寫作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詩文進行改寫,可以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增加對古詩美的領悟。

  (一)依託詩歌主題,積累詩句。

  如《詠柳》一詩學習完畢,可設計拓展如下:

  教師可於此提問:“二月春風”好像一把小巧玲瓏的剪刀,除了裁出柳葉之外,還裁出什麼?你還能借助詩句補充一下嗎?就照教師這種格式:裁出了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學生可能會回答:裁出了粉紅的杏花(一枝紅杏出牆來),裁出了綠綠的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裁出了鮮豔的桃花(竹外桃花三兩枝)……

  這樣做對於他們的古詩的積累,古詩的意境,古詩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二)依託詩歌主題,大膽創新。

  解放小學有位教師在《贈汪倫》一詩教學的最後是這樣啟發學生的寫詩的:

  師:詩中送別的場景如此感人,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送別的畫面,朋友轉學,親人遠行……你們會在什麼地方送別呢?

  生(七嘴八舌):火車站、汽車站、碼頭、機場……

  師: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有許多話要說,請你們學學作者,寫一首送別詩給他們。

  學生的靈感得到激發,紛紛模仿古詩,開始自己的古詩創作。交上來的作品,也各有特色,有的甚至讓人愛不釋手。這樣的過程不正是他們自我超越,自我創新的過程嗎?在課間,我們時常能聽到學生改寫的古詩:種柑日當午,汗滴柑下土,誰知手中果,顆顆皆辛苦。春眼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夜來點蚊香,蚊子死多少……像這類充滿童真童趣的詩作,就是孩子們古詩創新的花苞,值得我們鼓勵。

  總之,古詩的價值不僅可以給人以藝術的薰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古詩教學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興趣,輕鬆帶學生邁入古詩的神聖殿堂,使學生領悟中華古詩魅力,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4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詩。因古詩的作者距今年代久遠,其社會歷史背景學生不易理解,故在體會“詩情”方面頗有難度,不少古詩課都上得死氣沉沉,從理解詩意到背誦到默寫,對大多數學生而言,不過是機械地“操作”過程,學生並未真正理解詩意。

  在近十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對古詩是情有獨鍾的,每次課上學生也是反應熱烈。因此,我願將自己教學古詩的一些體會在這裡與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我所選用的教材是第11冊第三單元第六課《古詩三首》,三首詩分別是《暮江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贈汪倫》。

  一、興趣,從預習開始

  課堂教學應是在師生的協作中達到其目的,學生課前的預習則是課堂教學的前奏。興趣,往往從這裡開始。安排預習內容要使學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採取了“中央擴散”的方式。所謂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預習中讓學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後帶著這種初步的認識進入到課堂教學中去。

  我安排的預習題是:

  1、《暮江吟》中哪兩句是寫景的,寫的是什麼樣的景?哪兩句是抒情的,抒發的是什麼樣的情?(我為詩確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有兩句詩經常為人們所傳誦,請指出是哪兩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鄉之情)

  3、《贈汪倫》中有兩句用了對比的方法表現了李白與汪倫的情誼,請問是哪兩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語言樸實,情感真摯)

  顯而易見,對三首詩的核心處理各不相同,《暮江吟》側重於詩的風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則旨在突出情感,《贈汪倫》則偏向於寫作手法。這樣做一方面是扣住詩的特點,另一方面則是從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考慮的。讓學生帶著不同的問題去預習三首詩,當然比讓學生用“理解詩句”這一種方法預習三首詩有趣得多。

  二、設問引入,妙趣橫生

  在學習《暮江吟》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明是個喜歡文學的孩子,他非常喜歡唐詩。小紅同樣是個文學愛好者,所以兩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對小紅說:“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詩為代表。今天,我講一個李白和白居易賽詩的故事……”這時,小紅打斷了小明的話:“對不起,你弄錯了!”請問,小明錯在哪兒呢?

  由於這一問題涉及到的是兩位詩人的生辰、卒年這些細節問題,所以多數學生恐怕答不上來,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敘述及設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懸念在這裡發揮了作用。這時我再告訴他們答案: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死於公元762年。白居易則於公元772年才出生,兩人生活在兩個時代,是見不著面的。之後再引出《暮江吟》。

  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是這樣引入的:小明在小紅的幫助下糾正了自己知識上的錯誤,知道李白與白居易不在一個時代,於是他又接著說:“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流傳下來的詩有1914首。不過比起杜甫來,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藝,不僅能作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和畫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時,小紅又指出了小明話中的錯誤。同學們,小明錯在哪裡了?(“杜甫”應改為“王維”)這樣做,一改作者及其所處時代背景的介紹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學生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5

  摘 要: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能夠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多媒體渲染,再現情境;多元誦讀,體驗意境;讀寫結合,昇華素養。

  關鍵詞:

  古詩詞教學;多媒體渲染;多元誦讀;讀寫結合

  提到古詩詞,不少同學會想到“枯燥”兩個字,對於古詩詞的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學習被動,效率低,無法感受古詩詞的魅力。這是因為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以背誦和默寫為主,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因此,改變古詩教學方式刻不容緩。

  一、媒體渲染,再現情境

  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全神貫注於課堂之上。藉助優美的圖畫,配以適宜的音樂,可渲染出詩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誦讀古詩詞的熱情,從而體會古詩詞的“形美、音美、意美”。例如,教學《竹石》這首詩時,可採用多媒體播放小影片、同時配有詩歌誦讀的形式。幻燈片展示出大片竹林挺拔地生長在岩石上,根緊緊地植進岩石的縫隙中,任憑風吹雨打,竹子仍堅強地屹立於風雨中。這樣的動畫情境,讓學生具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再如,教學《小池》一詩,先以潺潺溪流、蜻蜓點水、荷花綻放、搖曳倒影、蛙聲延綿一系列的播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配以朗誦,讓學生感受初夏的美景,使靜的詩詞變成動態的風景,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的美景多麼令人驚歎。

  運用多媒體教學,一改往日“朗讀――解釋――背誦”的教學方式,能夠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多媒體圖文並茂地渲染出詩詞的意境,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詩詞中的潤物無聲和波瀾壯闊,使得教學效果大大提升。

  二、多元誦讀,體驗意境

  古詩詞言簡意豐、自然流暢、音韻和諧。有的學生對詩歌平仄的韻律與意境完全體會不到,只是機械地閱讀與背誦。實際上,古詩詞創作講究韻律感,嚴格遵守詩歌的押韻、平仄規律,正確地誦讀古詩詞,能夠使學生領悟到詩詞的抑揚頓挫與節奏感,會得到音樂般的藝術享受。誦讀的方式有很多種:領讀、引讀、接龍讀、男女生對讀等等。多元的誦讀有助於學生真正品嚐到語言的精妙、詩詞的意境,感受到祖國文字的形態美、意態美、節奏美。例如,在複習古詩詞時,教師可先以開場白的形式拉開帷幕:“春暖花開、驕陽似火、秋風送爽、寒冬臘月,四季的更替給我們帶來了絢麗的美景,今天讓我們感受詩人筆下的四季美景到底是怎樣的怡人、壯觀。下面我會播放不同季節的美景,請辨別出季節的小朋友大聲地、有感情地誦讀描寫這個季節的古詩詞,有獎品相送哦。”學生會爭相誦讀。在此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掌聲鼓勵和小獎品獎勵,並對學生的誦讀進行指導。比如《春曉》在誦讀時應注意:前兩句是寫看到的景物,所以朗誦時要用舒緩、柔和的語氣,音量不需過大,“鳥”字語氣要微微上揚,表現出詩人看到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美景的喜悅心情。在讀“花落知多少”時,可重讀“落”,再逐漸減輕“知多少”的音量,表現出對落花滿園的惋惜之情。讓學生帶著這些技巧再反覆誦讀詩詞,便能感覺出詩詞的音韻美和節奏感。

  多元的誦讀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活躍的課堂氛圍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枯燥的古詩詞教學變得生動起來。多元誦讀讓學生體會到誦讀的樂趣,領悟到詩詞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情懷,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

  三、讀寫結合,昇華素養

  古詩詞文字精練,韻味悠長。學生對此類體裁的接受能力有限,難免會覺得枯燥無味。然而,若將古詩詞如講故事般教授給學生,再透過誦讀,讓學生體會故事的意境與描寫特點,那麼,對學生而言,不僅能激發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還能夠對詩歌的用詞與描寫特點有更深的瞭解。例如,在學習《贈汪倫》時,可以引導學生將古詩的內容轉換為記敘內容,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河邊,李白乘著小舟將要離去,好朋友汪倫來送行。可以讓學生髮揮想象,寫一個關於送別朋友的故事,從而表達出兩人的友誼,體會用水深喻情深的奇妙。結果很多學生將這種比喻應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有學生寫道:“我們是很好的朋友,能夠一起分享美好的東西,我堅信我們的友誼會像巍峨的泰山一樣,挺拔堅定,萬古長存。”還有學生寫道:“我認為友誼應該如清泉一般,在我疲憊受挫時,總會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清涼與舒心。”

  讀寫結合的方式,不僅增加了課堂效果,而且在理解詩詞意境的同時,更讓學生體會到用詞的奇妙與精湛,學生在寫作時便會模仿和借鑑,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文學素養。

  四、結束語

  總之,古詩詞博大精深、燦若星河,它是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文明的積澱。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多元誦讀讓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採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陳元勳.小學古詩意境教學“四法”[J].江西教育,2009(11).

  [2]高熙強.淺談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以探討古典詩詞的藝術境界為中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05).

  [3]劉南堅.古詩詞教學四宜[J].廣西教育,2010(17).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6

  古詩語言精煉,意境卻十分深遠,它往往包含了非常豐富的語言、意義含量。關於古詩教學,以前已有同仁討論過,而且討論得比較深透,在此不打算多言,重點要說的是指導學生讀古詩後,領悟古詩意境的幾點做法。在平時的古詩教學中,我們首先得讓學生自讀自悟(預習),對詩句的意思有初步的瞭解,然後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同學根據註釋和自讀時的理解,在小組上發表意見,說出自己對詩句的理解,接著由小組代表在班上說說討論的詩意。師生討論詩意,體會出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到此,古詩教學並沒有結束,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關於這方面,我有如下幾點嘗試。

  一、想一想。思考能讓人變得聰明,想象能讓人加深體驗,不斷創新。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引導學生思考、想象,可以培養孩子們善思樂想的習慣,使他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敏銳,也使他們敢於想象創新。所以,在指導學生討論詩意,體會情感後,讓他們閉眼聽教師(或錄音)朗讀古詩,要求孩子們邊聽邊想象,在腦子裡構成一幅圖畫。

  二、說一說。善於思考,還要善於表達。常常訓練孩子們把思考、想象的內容說給別人聽,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完善想象。所以,聽完朗誦後,讓孩子們睜開眼,把剛才腦裡構想的景象說給小組同學聽,互相取長補短,完善構想。

  三、畫一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喜歡把自己心中的事物畫下來。利用他們的這一特點,可以幫助他們領悟古詩意境,也可幫助教師瞭解他們究竟領悟得怎樣。在小組上描述完以後,讓孩子們馬上動筆,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構想的景象勾勒下來,展示給大家看。例如,在九年制教材第八冊,學習了杜牧的《江南春》後,就讓孩子們聽、想、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水彩筆畫的簡筆畫,有顏料畫的國畫,也有素描畫。一幅幅充滿稚氣與童真的畫面上呈現出了: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黃鶯鳴叫,百花爭豔,青山綠樹,紅綠相映。那依山傍水的村鎮,酒幌子在風中飄動。還有些象徵性的南朝各代修建的寺廟,這些亭臺樓閣留在濛濛春雨之中。好一派美麗的江南春光啊!

  四、解一解為了讓同學們更瞭解,更讚賞自己的畫,孩子們一定好想給老師和同學講解自己畫的意思。教師要多給孩子們創造說的機會,引導、啟發他們說出自己心裡想說的話。所以,在展示圖畫時,孩子們可以為自己的作品當解說員,其他同學還可提問。五、評一評。透過展示、解說,師生可以一起評一評,誰的構想豐富,符合詩句意思,而且畫面美觀,比例恰當,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

  六、寫一寫。為了把精煉的古詩中包含的豐富語言,意義體會得更深透,畫好評完後,還可以讓孩子們把詩中人物、景物或事件加以擴充套件,加上自己的見解,寫成小練筆,把隱含在詩句中的情境描述出來,更進一步剖析詩句意境。還可把古詩與小練筆進行比較,使孩子們進一步瞭解古詩這一文體獨特的魅力。

  如此一詩一畫,一詩一文,既可以使孩子們對古詩意境領悟得更深透,留下深刻印象,也可以讓教師得到教學的資訊反饋,真是兩全其美。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7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誦讀有利於學生去感受詩音律之美、聲調之美、節奏之美。透過誦讀能調動學生的發聲器官、視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多種器官共同參與我們的教學活動。巴金曾說過:“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來,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他曾認為自己成功的“秘訣”就是“小時候背了220篇《古文觀止》”。茅盾能把長120回的《紅樓夢》背得純熟,正是這些誦讀的積累,才使他們有自己傑作的誕生。

  一、因人施教,誦讀為主

  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方法,如低年級學生他們的認識和思維是形象的、具體、平面、靜止的。要讓七八的歲的孩子體會詩中的百般滋味是很難的,教師不必字字疏通、句句領會、去精講細究、咬文嚼字,只要作適當的講解,以免學生理解句子產生歧義。對中高年級的學生要求可以比低年級的高一些,讓他們讀準、認清、瞭解一些生僻的字,讀出語氣、節奏、感情來。可以讓他們瞭解一些詩中的典故,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體會作者的情緒與感情,體會詩中的意蘊和意境。

  二、創設意境,激發情趣

  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用自己對古詩的喜愛之情來感染學生,喚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就要求老師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 ,詩的美在意境,根據古詩的特點創設意境,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想象詩人的作詩的情境,從而使學生與詩人拉近距離產生共鳴,是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詩意配上精美的彩色國畫,對小學生進行深淺適度,簡明流暢的文字淺析,使實畫渾然一體,不僅能使學生有受益匪淺的收穫,而且還能讓他們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如在教李紳的《憫農》時,可以向學生展示兩幅畫面,一幅是盛夏時節,中午的炎炎烈日把正在田裡勞作的農民曬得揮汗如雨,辛苦萬分。另一幅畫面是一家人正吃飯的畫面,然後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提問學生;“在夏天的中午你走在上學的路上,或是上體育課時,或是坐在教室裡,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學生回答“太熱了!口渴”,這樣就更能讓他們體驗農夫們的辛勞。再回到詩末二句人們吃飯時,誰能想到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血汗種出來的呢?讓他們明白顆顆糧食都來之不易,應該珍惜每一粒糧食,不要糟蹋浪費糧食。我實習期間在教楊萬里的《小池》時,利用多媒體課件配上一段《高山流水》的純音樂,向學生展示詩人站在水流岸邊的一棵大樹旁邊欣賞風景,在前晴空下,水面上樹陰掩映,在柔風的吹動下輕輕的流動著,荷葉的一個小小的葉角剛剛露出水面,一隻可愛的蜻蜓卻伏在上面。讓他們看到一幅幽靜而又生機勃勃的畫面,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角和聽角來體會詩的意境,這樣的匯入更有利於我們的教學,使我們的教學內容更形象深刻不空洞。又如教學高鼎的《村居》,這是一首清新活潑的兒童詩,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或是向學生呈現;早春二月,楊柳和小草欣欣向榮,萬物復甦,春光明媚,學早歸的兒童,一路說說笑笑,高興地向家中跑去,把從家中拿來的風箏高高的放飛到了天上。讓學生看到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動畫面,進而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再如教學孟郊的《遊子吟》,首先可以將詩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受和體會母親的愛:每天上學路上的叮囑,每次你生病時母親的擔心和關懷,每次母親外出對你的不放心,每天為你作飯洗衣服等,默默的為你付出的一切。再依詩意欣賞兩幅畫面;一幅是一位年邁的母親坐在暗淡的小油燈旁,正一針一線的縫製著衣服。另一幅是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草木旺盛、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的春境圖。讓他們明白“寸草”好比子女,“三春暉”好比母親的博大、崇高、深厚。

  三、引導誦讀,理解感悟詩情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是多讀有助於對文中意思的理解,古人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了多讀與寫作的關係。所以要注重多讀,對古詩要能熟讀成誦,把古詩的教學重點放在誦讀上,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體驗、理解、感悟詩所傳達的主題思想和感情。在上述創設詩意境的基礎上,引導誦讀,進一步讓學生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古詩具有音律之美、聲調之美、節奏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透過反覆的誦讀可以欣賞詩的語言藝術,品位詩中有畫、言外有音、寓情於景、思想深遠的特點,往往給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感,古詩教學以誦讀為主,能更好的讓學生整體把握一首詩。雖然有些詩傳達的主題思想和感情,對於小孩子來說他未必能完全理解,但可以讓他們慢慢地去消化,隨著他們人生閱歷的增長,知識的豐富,情感世界的拓寬,他們就會對它的深刻的內蘊會有所理解。

  教師可以放配音的詩歌朗誦給學生聽,也可以讓學生或老師範讀給學生聽, “教師或學生在教學開始時誦讀一遍,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學生個體誦讀,可以使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調動文化積累,生活經驗”,也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在集體中張揚。可以根據詩的不同內容、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感情采取不同的誦讀方法,應用多種多樣的誦讀方法,如齊讀能培養他們團體合作的能力,男女輪流讀、賽讀,看誰讀的最有感情,讓全班同學來評價看誰讀的最好等,應用不同的誦讀方式,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誦讀樂趣。

  在誦讀過程中要讓學生把握詩的感情基調,也就是要讀出感情來,只有讀出感情來才能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懷,與詩人產生共鳴。要求學生大體能讀出詩的節湊、重音、感情,正確處理好停頓、語速、重輕音以及語氣。誦讀的節湊一般情節緊張,情緒歡快激揚時快,情節舒緩,情緒憂鬱悲傷時慢些。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詩句的節湊和停頓,並讓他們做好標記,然後再引導學生討論每句詩的重音所在,這樣學生就能把握誦讀的語氣,讀出感情來。在誦讀過程中要抓住重點難點的字詞,幫助學生理解,如《草》一詩中“榮”和“枯”二字對小學生來說是理解的難點,可以先叫學生描述春夏秋冬小草的樣子,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季節小草的特點,就能讓學生很容易理解“榮”和“枯”的意思,抓住這兩個字瞭解了,整句詩的意思自然能正確的理解。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8

  古詩經過千百年的積累沉澱,是中華文字之精萃,鑄就了我國燦爛悠久文化的精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作為中華民族的驕傲,讓小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進行弘揚與繼承,具有重要與深遠的意義。《語文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對此,古詩教學應先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個性,重視以讀為主,讀中感悟,讓他們的思想與認識有效的融合於古詩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從而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感受它的美。

  一、深入閱讀,體會古詩文的情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勤讀、多讀,在讀中體會古詩的情感,才能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達到對古詩的認知與審美效果。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之美有三: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詩透過特定的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情感。意境是詩的靈魂,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古詩閱讀分初讀、精讀和研讀三個階段,反覆誦讀是領會古詩的最佳途徑,只有聲情並貌地讀、真情投入地讀,才能領略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課堂上要創造學生、作者和教者之間互相情感相通、心靈相融、協調互補的積極氛圍,教師在答疑解惑中發揮其主導地位,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發揮其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深入體會和感悟詩的意美、音美與形美。如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和清代詩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學生初讀古詩,以為描寫的都是“江”與“雪”,內容大體相同,但其深層含義卻無法領略。透過精讀後才發現:前一首詩寫的是作者被流放時失意的心情,後一首寫的是作者在官場上的一帆風順。經過老師對歷史時代和作者人生狀況的分析講解,也即透過進一步的研讀,兩相對比,才能體會到詩文作者的不同心境與情感。

  二、領會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古詩語言精練,格律嚴格;意蘊含蓄,意境深遠,有一種“言盡而意無窮”的語言效果。豐富的想象結合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創造了生動典型的藝術形象,表達著作者的所見所聞,寄寓著作者的所思所感。教學中正確地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的情境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浮現於學生的頭腦中,是詩歌教學的宗旨所在。如唐代詩人賈島《尋隱者不遇》中的詩句“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情畫意的藝術語言表達了作者的訪友經歷,詩中的“問題內容”雖然省略了,但是答句中卻言簡意賅,給學生留下了聯想的餘地,而且“言師採藥去”答中無形的表現了問的內容是“你的老師去哪裡了?”這樣的意思表達既完整而又含蓄。又如唐代詩人賀知章《詠柳》中“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其中寄寓著豐富的聯想和比喻,使用了巧妙的構思,意境優美,餘味無窮。

  三、多媒體展示情境,領略詩意

  古詩的遣詞造句精闢意深,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教學中如果把學生引入到一個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的動畫世界中,能夠讓學生直觀領略到古詩的形、聲、色、情、意,強於老師的反覆講解、語言灌輸,和學生的機械記憶。學生在真切的環境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古詩的美妙與魅力,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同時也降低了古詩學習的難度;既調節了課堂教學氛圍,也讓學生能夠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學習領會古詩。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情景,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精心製作課件,就能夠達到這一目的。比如我在教學清代詩人袁枚的古詩《所見》時,就透過多媒體的圖文及音樂向學生們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立體畫面:牧童、黃牛、林樾、鳴蟬;溪水清澈,小草青青;一望無垠的田野,辛勤勞作的人們;小鳥在枝頭歡快地歌唱,野兔、山雞等小動物在歡快地打鬧嬉戲。在這種世外桃源當中,人們肯定是開心、愉快和逍遙自在的。所以牧童會放聲高唱,歌聲把樹林都震動了!透過這樣的情境展示,學生就會對詩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體會。

  四、展示真實情境,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是人文性學科,德育教學無處不在,我們要很好地利用。小學生學習的古詩大多是抒情詩,有的寓情於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懷。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以生動的形象、深邃的意境來啟發教育學生,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行德育滲透。《鋤禾》一詩是小學二年級的教學內容。為了讓學生切實感受農民耕作的辛勞,我給學生播放了這樣一段錄影:農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種、插秧,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地除草、鬆土、施肥……最後畫面定格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上。接過又播放幾個生活小鏡頭:一個學生將吃不完的饅頭隨手扔到河裡;一個學生將一大碗白米飯倒進垃圾箱;幾名學生在秧田裡玩,踩壞了秧苗……看了這幾個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小鏡頭,有的學生低下頭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學生露出生氣憤怒的神色。

  五、吸取精華,傳承文明

  古詩是我國特有的精神文化財富,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那豐富多彩的體裁,通俗易懂的童謠、民歌、漢樂府、古體詩、近體詩以及詞曲等最適合小學生的朗讀學習。在古詩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學習古詩的同時,汲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精華,繼承併發揚這一寶貴的優秀文化傳統。學習古詩中愛國熱情與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與文化素養教育。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音樂是密不可分的。在古詩教學中要注意發掘多種詩意內涵,在詩情畫意中培養學生對古代音樂、繪畫、舞蹈、建築等方面的興趣。

  總之,古詩教學具有多種內涵與意義,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呈現多樣化、分層次、分階段的不同效果,要對古詩教學進行全面、系統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讓千百年來滋養中華民族成長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在實現“中國夢”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9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中古詩詞鑑賞教學在培養機制、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學生主體方面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培養、評價機制,最佳化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最佳化教學資源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教學力度;最佳化資源

  古詩詞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審美情趣培養、傳統文化傳承、文學修養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受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應試教育模式殘留等因素的影響,高中詩歌鑑賞幾成擺設,於是研究古詩詞教學面臨的困境和解決之道便具備了應有之義。

  一、高中古詩詞鑑賞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1.培養機制“世俗化”,教學模式“高考化”

  高中古詩詞鑑賞的應有之義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進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創新。但現實教學中的培養機制則成了培養學生“能理解、會背誦、可翻譯”的能力,對於學生深入理解認識古典詩詞,並達到鑑賞水平要求不高。只要學生讀得懂、能翻譯就行,培養機制趨於“世俗化”。對此,筆者以為教育模式“高考化”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現實教學中,一切以高考為目標的驅動機制使得古詩詞鑑賞教學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語文高考中,古詩詞鑑賞分值佔比較低,而且對學生鑑賞能力要求不高;另一方面,不少教師在教學中“避實就虛”,對於學生實際能力培養不重視,相反只是教授學生一些應試技巧。

  2.教學方法欠缺新意,教學手段死板單一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方法上,很少推陳出新。“讀讀詩詞、談談背景、議議內容、背背詩詞”是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一貫做法。教師在教學中的基本步驟基本可以概括為: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文學常識介紹、詩文的關鍵字解析、句子含義解釋、主旨概括等。以“從字到詞,從句到篇”的逐級推進理解模式看似合情合理,但對於學生學會品鑑古典詩詞幫助不大,死板單一的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對於古詩詞學習的認識停留在能夠背誦理解即可的階段。缺乏古詩詞鑑賞方法教學、鑑賞實踐教學,使得學生不能與詩人進行情感交流,更談不上讓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精深與形式的完美之處的認知。

  3.學生審美的幼稚化,學習興趣不強

  學生審美的幼稚化是說學生審美能力較差,對於何為美的認識不夠成熟,表現得較為幼稚。當前,高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多為小說、漫畫,而小說、漫畫的種類又多為言情、校園、穿越、魔幻等;學生上網也多是網路聊天、遊戲等娛樂活動。這對於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幫助不大,甚至造成學生審美的幼稚化。筆者並非完全否定小說、漫畫和網路遊戲在學生生活中的作用,但從古典詩詞鑑賞審美能力建立的角度,這些對其幫助並不大。同時,受教師引導方式失範、高考壓力驅使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古詩詞鑑賞“不見品鑑,只見功利”的傾向嚴重,以鑑賞為出發點的詩歌學習興趣不高。

  二、高中古詩詞鑑賞教學的建議

  1.完善培養、評價機制,加強古詩詞鑑賞教學力度

  完善培養、評價機制是解決高中古詩詞教學功利化、高考化的第一要務。從體制機制上改善詩歌教學環境是解決詩歌鑑賞擺設化的必由之路。首先,教師在教學觀念上要去“高考化”、“世俗化”,讓古詩詞學習迴歸詩歌品鑑的本原。其次,在教學模式上,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加入更多詩歌鑑賞方法的教學比重,對於傳統的讀讀背背模式進行改進。再次,對於學生古詩詞學習效果的評價機制不要停留在傳統的“能背誦、會翻譯”的層次,而是要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品鑑,特別是要對於古詩詞中呈現的侷限性進行大膽直言;最後,我們的高考在學生古詩詞鑑賞的考查中要有所創新,體現為更加註重學生鑑賞能力、審美水平的考察,鼓勵學生點評古詩詞,而不是停留在理解、翻譯和推測詩人情感的初級階段。

  2.最佳化教學方法,推行授受與探究相結合教學新模式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授受式教學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較為系統的學科知識,;探究式學習能讓學生很好地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授受教學法和探究教學法各有優缺點,將二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予以結合將更有利於學生古詩詞鑑賞意識的培養。具體操作步驟可以設計為:學生提出在古詩詞學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結合有關知識講授→學生深入理解問題並自己建構有關知識。

  3.最佳化教學資源,搭建古詩詞鑑賞教學新平臺

  最佳化教學資源,搭建古詩詞鑑賞教學新平臺就是要理解新課標“教師應透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鑑賞……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有關資料給學生……”的要求,透過平臺搭建,給予學生更多古詩詞鑑賞的機會和經驗分享途徑,讓學生真正愛上古詩詞鑑賞。具體操作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詩歌朗誦比賽、以著名詩人生活經歷為背景的話劇表演、詩詞角建設等。

  三、結語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歷來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詞以她特有的魅力,積澱了中國傳統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由於社會和教育的急功近利等原因,我們的古詩詞教育遠離了詩意。面對不理想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現狀,教師要自我反省,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綜合治理,讓詩歌鑑賞不再是擺設。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10

  古詩詞在日常教學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日常教學中教師認為古詩簡單,逐字逐句講解即可。僅僅滿足讓學生表層理解,零碎感知,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枯燥。正忽視了古詩詞一大特點: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律詩、絕句、詞、曲這些古詩體裁,有其固定形式,這些形式促使詩人必須利用有限的空間表現出十分的意境和意蘊,只描繪出三分豐富的內容,而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重在理會“下語”的三分,對“用意”的十分忽略了。十分的意境和意蘊,只描繪出三分。

  古詩的日常教學中由於受到教法的影響,學生對古詩詞也不是特別重視,認為只要將古詩詞背誦下來,會默寫即可,因此在誦讀時候,只求讀懂讀通,對詩十分的意境和意蘊,只描繪出三分歌中詩人“下意”的部分無法領悟,詩歌也顯現不出它的魅力。十分的意境和意蘊,只描繪出三分。

  古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它濃縮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明成果,承擔著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審美意識的重要任務。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教學質量對於提高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乃至全民族的文化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對於古詩詞的認識

  《漫齋語錄》中早對詩詞做出解釋:“詩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處。古人就雄深雅健,此便是含蓄不露也。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幾風騷;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用語要精深,下語要平易,此詩人之難。”其中就很清楚的提到古詩詞的特徵——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1)講究“準確傳神”。

  (2)講究跳躍與留白。

  詩詞為了凝神精煉,往往省略一些可省可無的詞語,造成詩句的跳躍或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空白往往是詩意所在,詩味所在。

  二、分段實施

  第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三分”,理解意象。聯絡生活,想象畫面,畫出畫面。

  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在7——12歲,根據記憶力和理解力的圖表曲線圖(附圖)不難發現,最佳記憶的階段就在小學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讓大量的資訊資源注入學生資訊系統中,因此在這個階段中熟讀背誦古詩的方法最有益於學生掌握詩歌一大特點——“下語三分”。

  意象對學生來說並不是很熟悉,在本階段教學中要為學生引進意象這個概念,並讓學生進行一定的積累,這些積累都是為了第二階段的實施做準備。

  學生的生活經歷少,對詩歌畫面理解不會很深刻,他們更容易接受實實在在的畫面,對意象的理解就很關鍵了在記憶的基礎上,透過繪畫,畫出詩歌中一個個的意象,幫助學生思考記憶。此時一個個意象就是學生的畫面形成的基石,基石就是詩歌的“三分語”,在繪畫中也讓學生感知到了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繪畫能力得到了訓練,同時達到教學的基礎目的,理解了詩意,儲存了詩歌的完整性。

  第二步,引導學生領悟“用意十分”,將感悟到畫面寫出來,讀出來。

  本階段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對詩歌意思有了大致的理解,本階段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將畫語轉化為情語寫出來,將古詩詞教學與習作聯絡起來,將感性的畫面轉化為抽象的畫面。

  “一切景語皆情語” 透過第一階段的意象積累,學生對某一種意象就會有一種本能的關注,他們會主動把情融入到“象”之中,此時在他們的頭腦中這種象才是真正意義上得意象。詩歌本身就具有節奏感,在本階段還是要回歸詩詞的本來面目——古,透過誦讀的方式進一步理解詩句其中的用意。

  古詩歌教學並非是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需要採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根據學情制定可行性更強的有效措施。以上只是我在教學過程一些拙見。

【幼兒古詩教學的幾種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