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時間管理> 家庭成長故事:如何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家庭成長故事:如何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家庭成長故事:如何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和許許多多父母一樣,催作業、陪作業、指導作業是小博媽媽的“家常便飯”。小博也一直習慣於媽媽的督促,即使知道事情應該做,通常也要等媽媽提醒以後才執行。

  小博是個聽話的孩子,但在時間管理上沒有培養起足夠的自主意識。

  和家庭教育諮詢師交流過後,小博媽媽決定在落地實踐中漸漸放手,讓小博學著自主安排學習、學會時間管理。

  決心這樣做就意味著,整個過程中不能對小博的節奏指手畫腳,有任何不滿意也不能輕易去“糾正”。一場“試驗”由此開始……

  1

  開頭就來了個大“機會”:背誦英語繪本的作業,從不會讀-學讀-讀熟-背誦-錄製,整個過程老師給了不到兩週的時間。對小博來說,這絕對是個挑戰。

  起初媽媽陪著一起讀,每天讀多少由小博自己決定。認生詞、看故事,媽媽從不催促,小博很是“悠閒自在”。等到讀完準備背誦時,發現時間不大寬裕了,小博開始有些著急。直到該交影片作業的最後一天,還是有兩段記不住,這時候他急壞了。

  等不及完全背熟,媽媽提議先錄。由於準備不充分,過程中小博經常卡殼,反反覆覆好不容易勉強達標,總算在截止時間以前上傳了影片。

  “感覺如何?”媽媽問。

  “背得不好,還是有地方不熟練。”他並不滿意。

  媽媽寬慰:“第一次背,已經不錯了。”又問道:“想要背的更熟你覺得怎麼做合適?”

  小博回答:“我之前不會讀時沒有著急讀,會讀了也沒有多讀,該錄了就著急了。”

  “你覺得是時間的問題?”

  “嗯,因為沒分配好時間。”小博接嘴說。

  “現在知道不晚,看以後怎麼做吧!”媽媽並不追究,只說看今後表現。

  其實在伴讀階段看小博慢悠悠的毫無規劃,媽媽就已經很替他著急了,多少次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最終完成得不如意,照常媽媽也是要說教一番的。

  但媽媽沒想到,這樣轉換一下方式之後,幾句簡單的發問就能讓孩子主動點檢問題。

  這是計劃中對小博“放手”的第一步,媽媽發現:由孩子自己發現時間規劃的重要,比家長在旁邊嘮叨有用得多。

  之前小博缺乏時間概念,主要是因為家長的事事操心,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總有人時刻提醒著。因而他一直沒能真正懂得珍惜時間的必要性,不知道“今天不走,明天要跑”,更沒有規劃意識。

  2

  週末,小博的語文作業裡有一篇觀察作文。吸取上次的教訓,小博很積極地“動工”,一大早他就坐在書桌前寫啊寫的。過程中一會兒喝水,一會兒關門,一會兒發惱騷。

  媽媽邊收拾屋子邊看著時間,關注小博動靜。兩個小時後,小博終於“閉關”出來了。

  “寫完了嗎?”媽媽問。

  “三分之二吧。”小博說。

  媽媽心裡有些生氣,覺得他太慢了。但轉念一想,以前都是自己在旁邊陪著做作業,替他把控進度;現在自己寫,態度雖然積極,如何才能讓他注意效率、學會合理利用時間呢?

  小博已經知道“立刻行動”來珍惜時間了,但他對時間的流逝並沒有清晰的感受。所以,媽媽需要做的就是幫他將時間“具象化”(簡單地說就是把看不見的、不容易理解的,變得看得見、容易理解)。

  媽媽和小博商量著羅列了一張表格,囊括了完成各種日常事務、各科作業所需要的合理時間。並給他一個計時器,告訴他每做一件事,都要把用時控制在表格規定的時間範圍之內。

  小博很開心 ,拿著計劃表和計時器重新投入作業——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剩下的作文用多久寫完、製作小報何時開始以及幾點之前完成、什麼時候休息、每次休息多長時間……

  整個半天下來,小博一直帶著一種適度的'緊迫感,每按時完成一件任務,小博都會興奮地發出“耶~”的聲音。

  媽媽感到特別欣慰。

  3

  在前面幾個事件中,小博媽媽一直從旁觀察,也算對孩子的“動向”瞭然於心,雖然已經做到了很大程度的“放手”,卻也“一切盡在掌握中”。

  緊接著,卻來了家長會這樣一個“考驗”。普普通通的家長會,緣何就成了考驗呢?因為這一下午是家長“上學”,孩子中午就帶著六七項作業被接回了家。

  這次,小博媽媽不能以“觀察者”的身份暗暗瞭解、掌握小博的進度和狀況了。

  兩個半小時的家長會,媽媽一直忍不住想“小博一個人在家,那麼多作業他如何完成得好?他在家做什麼呢?要是隻顧著玩兒了,等我回去才‘動工’,作業準該寫不完了……”越想越不安。

  小博媽媽特別想打電話詢問,但受氛圍約束只好“按兵不動”,於是反覆告誡自己:“要相信孩子——他週末孩子利用時間表、計時器,幫助自己學習和休息不是挺好的嗎?”

  做了一下午思想鬥爭,終於結束到家。

  一進門卻聽到小博興高采烈地說:“媽,作業我都寫完了,單詞也背完了。”

  小博媽媽這才心裡鬆了口氣,欣然問道:“你是怎麼安排的?”

  “跟週末一樣,拿著定時器,寫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項作業都抓緊時間寫,沒有超時呢!”

  “真棒!自己安排得挺好的,不用聽嘮叨就完成了。以後你就自己安排時間吧!”

  成功透過這個考驗,小博媽媽一直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並告訴他一個小竅門:“你的左手是時間安排——大拇指就是第一重要的,要立刻馬上做的事,其他手指順延;你的右手是勤奮,要用手多寫多練。”

  小博饒有興致地比劃、滿口答應著。從自己管理時間以來,他對待課業變得越來越主動,能量狀態也明顯高了許多。

  媽媽呢?則不再什麼事都壓在自己身上,“把該還的還給孩子”。“放手”以後,情緒也漸漸平和了下來。

  從這一系列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孩子比家長以為的要“有能力”得多,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觀念並不是天大的難事。

  很多家長覺得收效甚微、始終達不成目標,往往是因為他們容易“急”,於是陷入越嘮叨越糟糕的迴圈。

  比如,眼看孩子因為沒有時間觀念可能要誤事,家長便忍不住開始提醒、說教,由此剝奪了孩子透過“犯錯”明白時間管理重要性的機會。

  比如,看孩子的自主安排有偏差、不完美,家長常常忍不住去“糾正”、指導,讓孩子產生“我沒有能力管好自己”的認知,從而不願意去嘗試、為自己的決策和行為負責。

  比如,因為短暫分離一時無法“監控”到孩子的時候,家長開始焦慮、忍不住用各種方式“查崗”,以確保情況可控,致使孩子形成了以家長指令為主導的習慣,始終做不了時間管理的主人翁。

  ……

  在幫助孩子學習時間管理的過程中,正是這樣無休無止的“關心”,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破功”,不少家長卻以為全是孩子的問題。

  從小博媽媽成功幫孩子實現自主管理時間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借鑑的智慧和方法有:

  1.調整心態,把孩子的自主權還給他們,協助把握大方向但不插手具體的時間安排;

  2. 幫孩子形成明確的時間觀念,讓他們切實體會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3. 把時間“具象化”,教孩子對做事用時進行合理的預判和規劃,形成高效學習處事的習慣;

  4. 給孩子配備時間管理工具,例如計時器、時間四象限管理表(或者前面提到的“時間手指”小竅門),讓時間管理程式清晰、簡單。

  總的來說,孩子能不能自主地管理時間,就看家長懂不懂得正確地“放手”和智慧地“給予”。

【家庭成長故事:如何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