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什麼是有效的閱讀教學

什麼是有效的閱讀教學

什麼是有效的閱讀教學

  在學習生活上都是離不開閱讀,那麼什麼是有效的閱讀教學呢?那就請閱讀下面的內容吧、

  什麼是有效的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餐,大部分語文學科課時都被閱讀瓜分了,我們以為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無疑與閱讀的效果不佳是有關係的。閱讀教學是以文字為物件,師生擷取共同關注話題,與作者展開多元對話的過程。這個對話包括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學生與作者的對話;教師在對文字初步感知後與編者的對話,學生在對文字感知後與教師的對話,學生之間或與其他讀者之間的對話;基於課堂的師生和生生之間多元互動的對話。閱讀對話有三個層次:文字對話、人際對話、課堂對話。

  所謂文字對話,是指師生各自獨立接觸文字,觸及作者的表意,與作者構建對話關係的過程。讀懂作者,是文字對話的主要目的。因為閱讀視角和知識背景的不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在各自獨立的閱讀後,大家在文字解讀中存在差異性,即我們都站在了不同的認知點位上。

  因為存在差異性,才有了人際對話的必要性。所謂人際對話,指的是就閱讀認識師生和更多讀者,一起結成話語交流集體,各自表達和聽取,從而構建多元關照和多角度審視的閱讀交流體制。這個過程中需要求同存異,以發展自己的閱讀認識,這也是閱讀走向寬度與深度雙向拓展的唯一渠道。教師發言、學生最大範圍發言,以及聽取其他讀者發言,集中這些聲音,是閱讀取得效益的關鍵。

  所謂課堂對話,應該是人際對話與文字對話提升質量的重要層次。課堂時間有限,對話中發言的頻次會是有限的,而且不可能什麼都討論,需要集中話題,即我們通常所言的不要面面俱到。一節課解決三兩個問題,在有限時間內,集中在話題範圍,解讀文字細節,多展示典型化認識,由此交給人思考的方法。課堂對話,就是我們所說的閱讀教學的主體。

  為探討閱讀教學效益問題,用此文與方家請教。

  一、閱讀的有效性

  閱讀是人類認知自然,進行知識與技能學習的主要渠道。在心理機制上,一般把閱讀歸入資訊輸入,而對應的內加工後的語言產品輸出過程,主要有口語表達與書面語表達。資訊輸入與輸出是一個平衡狀態,也就是說讀與寫,聽與說等都是不可分離的。就語言的發展而言,帶有典型示範意義的標準化語言模型,對之的學習與積累非常必要。例如,我們需要有一定的識字量,一定的詞彙量,掌握典範的句型,學會結構一段話,一篇文章等。這些積累是發展語言繞不開的。我們說,語文是一個重視積累的學科,道理就在這裡。

  而這些積累無疑來自學校學習,以及閱讀,我們所說的文化修養的大部分養成依靠的是閱讀。由此語文學習歷來主張多讀多寫,即重視資訊的輸入與輸出的量產化。

  閱讀這麼重要,可是我們也發現指向學習的閱讀與以消閒為目的的閱讀,在人的內在知識構建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學習中的閱讀,其閱讀的關注與指向不同於一般化的閱讀。

  閱讀中的個性化特徵非常明顯。我們都如蜜蜂,進入文字的森林,於是大家就分散開了,你耽擱在哪一朵花上是無法被統一安排的。這也決定了,閱讀的個性化傾向與差異性表現,與教學所追求的共同認識和整體可衡量效益之間存在矛盾。

  這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常常困惑的。怎麼讀,大家到不是特別茫然,我們的興趣都集中在讀什麼。通俗一點說,文本里裝載了一些什麼,我們需要到這個文字的天地裡尋寶,最終要得到什麼,這才是語文教師最需要思考的。

  閱讀中,行為指向哪裡,怎麼有效閱讀,無疑是閱讀教學需要研究的。

  閱讀是不是有效呢?

  大家對此是不樂觀的。朱自清的一篇文章——《背影》,我教過十數遍,每一次閱讀都有心得,至今我不敢說讀懂了它。這是我的閱讀,我能要所有學生都如我一樣讀懂嗎?我能做得到嗎?我覺得這是一個難題。事實也是,作家的閱讀,與教師的閱讀,與學生的閱讀都有差異性。也就是說,不同的人的閱讀,其視角是有差異的,其輔助閱讀的積累和經驗也不一樣,造成在閱讀的跑步中,大家跑散了,各自停留在自己的地方。

  強調閱讀的有效性,無疑需要一個客觀的標準,即讀出一些共性的東西,獲取大家都以為最重要的東西,這才可以衡量閱讀的有效性。

  二、影響閱讀有效性的一些因素

  閱讀行為產生於閱讀人群的.共同關注,即出現一個共同話題,社會共同關注產生了,或者是學習者有了同讀一文的狀況,這才會產生積極的有價值的閱讀行為。

  這就是閱讀場的構建問題。閱讀需要形成集體關注,有共同話題,然後才能形成交流機制,閱讀對話由此產生。

  此後,閱讀經驗的分享就有必要了。擷取細節,或就閱讀疑惑,閱讀審美,交流各自認識,以補充閱讀經驗,拓展閱讀思維,形成審美共鳴。這種分享產生閱讀價值。

  而個體在集體對話環境中,採擷了他人閱讀經驗,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閱讀積累等,逐步內化和豐富閱讀認識。這個閱讀增值也是明顯的。

  我們追溯這個一般化的閱讀過程,目的是尋找出影響閱讀的主要因素。這個過程應該包括:閱讀場、共同話題、個體思考、集體分享這麼幾個環節。

  單就影響個體閱讀的因素而言,包括:生活經驗、閱讀遷移、拓展思考。閱讀,以構成文字的字元為刺激符號,當這個意義體觸目之後,引發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一方面要運用生活邏輯做出意義解釋,看這麼說是不是合理的;一方面要進行聯想和想象,即進行意義的跳躍,由此及彼,進行此意義的生活圖解和其他閱讀聯絡。每一個人由字元刺激引發的閱讀體驗都是不同的,因為每一個人在閱讀中的心理準備都是有差異的。生活經驗、閱讀積累、思維方法、興趣愛好等都會引導思維沿著自己需要的方向發展。

  在影響因素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找到幾個與閱讀質量關聯的因素:生活經驗、閱讀積累、他人經驗。這三點是核心的因素。

  三、閱讀教學的幾個發力點

  探尋影響閱讀的因素,有助於我們找到閱讀教學改進的途徑。

  其一,構建基於課文的閱讀場。

  課文是閱讀的焦點。我們也把這種閱讀叫做精讀。精細化閱讀,聚焦課文,咀嚼,揣摩,品味等。這是必要的。也是閱讀的核心視閾。第二視閾應該是擴充套件化視閾,即因為輔助課文閱讀,我們需要補充一些閱讀資料,諸如類文,異文,關聯文,以及作家創作知識,時代背景知識,其他閱讀鑑賞資料等。這些補充資源有利於讀者閱讀理解文章。第二視閾的外圍還有一層視閾,就是第三視閾。我們要就文章閱讀提煉出共同關注話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增進對問題的思考,我們另外需要閱讀更為廣泛的內容。圍繞學習活動,學習集體裡的學生一同閱讀,並分享閱讀經驗,這就形成了一個學習場,我們也叫閱讀場。

  閱讀場是否有吸引力,這與語文生態構造者,教師關係密切。如課文解讀的這個場,是核心場,在最內圍,需要有閱讀的精細度和深度作為效率衡量的主要標準。可是現在看,有深度的閱讀不多,閱讀表面化,膚淺化具有普遍性。另外,有迷人感染力的課堂也不多,許多很精美的文章,被解讀後就失去了美感。再如,我們語文教學一直倡導的名著閱讀,被冷落,這也與語文教學的觸角延伸到達不了有密切關係。在大時空上看,名著是舊時代的產物,與現在有隔閡,這是不能改變的。可是教學的小時空是教師可以改變的,我們的教學不關注於此,單就學生的消遣性閱讀選擇而言,不會矚目於此一類經典閱讀。

  其二,閱讀活動中要形成共同關注。中國母語教學的關注在一篇文章,而對於一部書的閱讀,一個專題的閱讀,一類文章的閱讀,一個作家的閱讀;以及時文閱讀、名著閱讀等,都缺乏關注。也就是教學都傾力於解構一篇文章,一刀刀下去,就是段落、語句、詞彙,以為找到一兩處細節,審視了片刻,就是精細化閱讀了。這種閱讀叫做微觀閱讀,對於學習者個體的語言發展,以及掌握規範語言的規則有好處。可是這種關注太小了,缺乏拓展,為此需要有補充閱讀。我說語文教學要做伸展運動,道理如此。

  無論一部書,一篇文章,或一類文章,一組資料等等,其閱讀都要視線集中於話題、問題、現象等。不能分散,否則課時有限,閱讀精力有限。

  這個被集體中的人都關注的話題、問題等就是共同關注。圍繞共同關注,學習者各自自學有自己的思考和認識,然後才可以形成交流機制。共同關注決定了閱讀的後續發展,才賦予了學習以探討的必要性。

  這個話題或問題的確定非常重要。它需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社會現實有關聯,否則閱讀的意義就被消解了。

  其三,閱讀要重視所得,即有所積累。一個人學習語文,參與持續閱讀活動,目的在養成語文素養。在閱讀中,我們需要獲取什麼?這應該包括:語言材料與語言模型;生活圖景與思維模型;情感激發與審美意義。

  先說語言材料。解構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方法。即需要把課文分解為語言材料,然後探尋小意義與大意義的關係。諸如詞彙意義,與語句意義,與段落意義,與課文意義,與時代意義等都有關聯。在解構中,我們要積累詞彙、語句、語段等方面用得好的,典範的,以為模型,可以遷移使用。

  曾經有一種思想在語文學習中影響很大,叫做一課一得。這種理念就是用瞭解構課文的方法,在字詞句語修邏文七個方面進行梳理和積累。

  這個積累還應該包括話題的內涵與外延,文化意義,審美意義等的積累。基於閱讀的這些經驗增加後閱讀的順暢和豐富就能增強。

  再說生活圖景。文學是語文閱讀的主體部分,而文學是以擷取典型生活片斷和塑造典型藝術形象為主要特點的。這決定了閱讀積累除了積累一些語言材料之外,更給人一些生活圖景,即具有藝術化韻味和意義的生活片斷,也叫做細節或情境。這些方面的積累有助於我們藉助類似境遇和條件下,其他作家的發言。我們說,語文學習依賴直覺思維,這種思維活動不是按照邏輯推匯出來結論,而是一部到達,形成理解。這種具有跳躍性的思維,給它奠基的就是這些文學形象與生活情境。如描摹晚霞圖景,就帶有眷戀的感覺。而朝霞的描繪中就融入了希冀的意味。這就是圖式。閱讀中圖式有助於我們理解作者的表達。

  最後談審美。文字具有獨特的美感,我們也叫做語感。一些文字為什麼具有視覺上的美感,與其它與生活的真實存在具有高度適切性有關係。就這麼說好,別樣的說法,味道就沒了。這在閱讀中,叫做審美

  閱讀文章要認識到其美表現在何處,積累一些典型話表達的樣例。這對於我們形成閱讀語感和應用語言都有好處。

  其四,閱讀要重視啟用思維,沒有思維活動參與的閱讀就是淺層次閱讀。

  閱讀本身是情智和審美活動,我們看一部書與賞一幅畫其審美體驗相類似。一副字,內行看與外行看差異很大。

  閱讀需要有專業眼光,其過程是複雜的情智活動。

  課堂是一個特殊活動時空,是以閱讀文字為視點的集體性探究性審美活動。文章都會讀,入門容易,非要有特別的指示和需要,才能讓大眾煥發閱讀熱情。

  這個審美的起點是問題,活動表現為探究問題。目前課堂中思維不夠活躍,泛指化的問題比較多,可引發興趣的質疑性問題少,而且學生作為認知主體少質疑,課堂中的參與性也不是很突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就是思維活動不夠活躍。

  閱讀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

  閱讀的視角有三重:其一,內容層面,寫了什麼,大小意義是怎麼組合和關聯的。其二,語言層面,怎麼寫的,語言單位和語言形式怎樣服務於意義的表達。其三,鑑賞層面,為什麼這樣寫,明確語言承載的文化內涵、思想價值,以及哲學意義等。第一個層面的主要能力為理解力,第二個層面的主要能力是應用力,第三個層面的主要能力是審美力。

  目前閱讀多停留在第一個層面,需要提升發展臺階。

  此外閱讀中強調認同,少存異思維。即以課文或其他文字為範本,以為它們是完美的,學習就是承襲和積累。由此在教與學都重視發現美。

  而缺乏批判思維。即不能有質疑精神,不能發現其不完美性。我們覺得文字都具有兩面性,即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審美還包括審醜。

  這與學生視角單一有關係,即攝取資訊不足,不能把一篇文章的閱讀放置在一個閱讀背景中,也就是第二視閾的閱讀不充分。在文字觀點之外,是否有第二種認識,作者的認識立場和時代背景怎樣,其他人對於作者的表達是否有不同意見,關於文字是否有批評意見。這樣立體化的資訊源,有可能給文字表達找到多元視角,思維由此就會活化。

  其五,閱讀教學不要固化思想。教師容易放大一種課文優勢,說它怎麼好,這是一種教學誤導,即讓學生關閉另一扇窗,不能客觀看待文章和有個性的思考。教師的閱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學生要把自己的閱讀做放大處理,即使它是錯誤的,也要教導學生找到其合理性,能自圓其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他補充另外認識,引導他學會比較。這樣思維的靈敏性就保留了下來。閱讀教學不是用教師說,作者說,其他人說,來消滅學生自己說。即使他人都對,學生有錯。在閱讀實踐中,放大學生認識非常重要。

  其六,現代讀者閱讀要進行時空轉化,進入生活模擬情境。

  讀者閱讀與作者寫作,進入同樣的文字語境,可是其思想和感受不同。這種對話體現為讀者最大可能貼近作者的生活時空和心理空間。讀者不可能復原文字出生時的語境,但是要最大程度靠近。途徑有兩條:一是知人論世,努力補充寫作當時的背景資料以及作者的資訊。這有助於我們模擬作者思維,對問題的解決和情感的抒發產生共鳴。二是深入文字,藉助揣摩和語言分析,準確把我握作者的本意。

  可是閱讀只是進行寫作情境的復原是不夠的,還要有讀者的佔位思考,即結合現實生活,做比照思考。這是即時情境。以今人的眼光來重構審美,這是一種間離的效果。在這種處境中,我們可以更為客觀評價文本價值和作者的情意傳達效果。

  閱讀的時空轉化很有必要。

  四、閱讀教學中閱讀體系的構建

  現代城市裡多條交通道交叉,需要構建立交橋。在閱讀中,閱讀路徑也是多條,也需要構建立交橋。這個立體化的交通網,有助於我們把閱讀通道勾連起來。

  課文閱讀,無疑是語文課閱讀需要重視的。此外時文閱讀,經典閱讀,其他媒體的閱讀等,也需要進餐。吃雜食的閱讀要成為語文學習的自然生態。

  我們需要構建一個立體交叉的體系。

  課文閱讀,專題閱讀,名著閱讀,生活閱讀。這是目前語文閱讀的四個維度。

  課文閱讀為主體,佔用最多時間,應側重解決閱讀的深度問題。

  專題閱讀是一種新型閱讀,即圍繞話題,形成一組文章的閱讀教材中的單元閱讀大多按照專題設計,究其實質就是專題閱讀。專題閱讀,在實踐中重視不足,因此專題的探討顯得薄弱。

  名著閱讀也是課外閱讀中的正餐,即課外閱讀範圍廣泛,要取食最最佳化的精神營養,而且有利於形成學生閱讀的共同關注。

  生活閱讀,這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諮詢傳播更為便利,人際交流也更為順暢。這是語文學習可以借勢發展的源流。生活閱讀要語文化,即根據生活關注和時尚話題的變化,不斷進行資訊的蒐集和資訊處理,以提高學生語言實踐的頻次和強度。

【什麼是有效的閱讀教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