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前方的課堂實錄

前方的課堂實錄

前方的課堂實錄

  師:很高興和同學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前方》。

  課前大家對這篇文章質疑,提了不少問題,我看了一下,主要問題有三個:一、這篇文章中“家”到底有什麼寓意,為什麼說人生是一場苦旅;二、一會說要“離家“,一會說要“歸家”,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三、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攝影散文”有什麼特點。我們這節課就來合作研討這些問題。

  (投影《前方》照片)

  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流動人口也非常多。一個印度攝影師拍攝了這幅照片,題目就叫《前方》。請大家認真看這幅照片,你看見了什麼?由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麼?請同學來說一下。

  生1:我看到了幾雙眼睛,幾雙在凝望著前方的眼睛,就像書上寫的一樣,他們可能都沒有離過家,所以他們的眼神是充滿了對前方的期待與希望。旁邊那個男的可能是在遠方受到了傷害而歸來的。

  師:看得非常仔細。我們再請一位同學說一下。

  生2:我看到的是他們迷茫的眼神。我覺得他們可能有的人是在歸家,有的人是在離家。離家的人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同時又感到很害怕,所以他們的眼神是迷茫的。歸家的人也許是在外面受到了傷害,所以帶著悲傷的神情。

  師:很好,讀出照片豐富的內容。曹文軒看到了這幅照片以後也想到了很多,於是他就寫了《前方》這篇文章(板書題目、作者)。

  這篇文章屬於一種新興的文體,稱之為“攝影散文”。所謂“攝影散文”,一攝影二散文,它兼有攝影和散文兩大優勢。我們知道攝影它最大的優勢就是視覺上的直觀性,具有衝擊力,而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開聯想。所以攝影散文就把兩者的長處有機的結合起來,兩者融為一體。《前方》就是這樣一篇攝影散文。(板書“攝影散文”)

  文章12個小節,它由攝影照片切入,然後由這個畫面展開聯想,最後再回到照片上來,這樣看文章實際上分幾個部分?

  生:三個部分。

  師:第一段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由這幅畫面切入,第二部分是作者展開聯想,寫他的感想、感觸,最後一段,文章又回到了這幅照片上來。現在曹老師的問題是,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聯想的這一部分中,曹文軒提出了哪幾個核心的觀點?找好的同學同座位之間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1:我認為有三個觀點。第一個就是第2段說的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願望,第二個就是第10段說的人生實際是一場苦旅,第三個最後一個是第11段中說的人時刻都想離家,而在離家的過程中又時刻想著已遠去的或久已不見的家。

  生2:我認為第一個觀點應該是人離家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

  師:為什麼?

  生2:因為第3段寫的是歷史的原因,第5段寫的是外界誘惑的原因,第6段寫到離家是出於無奈,所以我認為它前面幾段寫的都是離家的原因。

  師: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願望。為什麼這一句是作者的核心觀點呢?因為這一句有很大的統攝性。剛才同學做了精闢的分析,它統攝了下面若干個段,比如離家走向前方是人類古老的習性,外面世界廣大而且精彩,家對自己身心的壓抑,還有前方對人的召喚。所以這是核心觀點。

  再往下看,大家也提到,眼中和心中有一個前方。接下去第10段,“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剛才同學也提到了,這句話非常關鍵,作者對這句話作了非常充分的.闡發。還有離家歸家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矛盾關係,如果用我們課本上的話來講,就是“人的悲劇性的實質”是什麼。我們把這三條拎出來,就是作者由這幅畫面所想到的內容: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願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板書三個核心觀點)作者闡發了這些感想之後,最後回到了這幅畫面,但不是簡單的迴歸,而是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同時在結構上也呼應文章的開頭。(板書)

  全班齊讀作品第10、11、12小節。

  生:齊讀課文。

  師:讀得很好。對文章比較熟悉,切分、斷句也比較合理。看第10節,作者有個核心觀點,那就是“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為什麼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生1:人的一生總是要去追逐理想,在追逐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很多的挫折,所以作者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師: 你的意思就是奮鬥是艱辛的,道路是坎坷的,所以人生是一場苦旅。我們再請一位同學來談談。

  生2:人在家的時候總是受到外界的誘惑想要離開家,而離家在外受到挫折時又想回到家,所以我認為人生是一場苦旅。

  師:你的意思就是文中第10段的例子,作者舉了《圍城》的例子,舉了這幅照片的例子,舉了豐子愷散文的例子,說:你看,在這擁擠的車廂裡,在這樣顛簸的路途中,人生正是一場苦旅。大家還有沒有看到,作者還說到還有人坐在豪華的遊輪上,坐在舒服的飛機和火車上,請大家看原文,作者有沒有在原文中對“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提醒大家注意上下文。

  生3:我覺得人在家的時候會有一種孤獨感,所以就要離家去尋找精神寄託,而在尋找的過程中又始終會想家,所以說人生是一場苦旅。

  師:你的回答有自己的思考,但曹老師問的是作者的看法是什麼,假如作者有自己的思考,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先把這個思考找到,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把我們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帶進去,這樣我們既把握了原文,又從原文中跳了出來有了自己的感觸,這樣的閱讀質量才比較高。是回到剛才的問題,作者在文中有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覺得是在第11節,他說因為人“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達到目的地”,永遠在路上流浪,永遠處於一種尋覓的過程之中,所以說人生是一場苦旅。

  師:講得很好。大家看這個句子,在段落中起什麼作用?

  生:小結前文,引出後文。

  生:承上啟下。

  師:很好。哪一句承上,哪一句啟下?

  生:前一句承上,小結前文;後一句啟下,引出下文。

  師:好,答案就藏在承上句中,是不是?

  生:(點頭領悟)

  師:作者說人生是想達到目的地而達不到目的地,始終在往前走,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完全達到目的地,苦就苦在這兒。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人始終都是在路上。剛才有同學提出一個問題:“在路上”是什麼意思?“流浪”是什麼意思?這裡的“在路上”、“流浪”都並非實指,而是說人處在離家與歸家中間的求索、漂泊狀態。

  我們換個角度再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大家看句子中的“實質上”能不能刪掉?為什麼?

  生1:“實質上”不能刪掉。我覺得人在很多時候是很成功的,但這些成功都是建立在一段一段的痛苦之上的,所以說實質上還是一場苦旅。

  生2:我也認為不能刪掉。人生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從表面上看很難用一句話概括,所以必須加上“實質上。”

  生3:“實質上”不能去掉,因為它限定,是從本質上說,從生活現象上說,各人在生活中的情況不一樣,未必都是“苦旅”。

  師:很好。大家看原文,原文中這個問題他講得很好。他說在路上也並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華的遊艇,有人坐的是舒適的火車和飛機,但從本質上講他們同樣是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實質上還是一場苦旅。所以“實質上”不能去掉。

  師:好的,我們接下去討論第二個令大家感到困惑的問題:人的“悲劇性”具體內容是什麼?請用原話回答。

  生1: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師:很好,我們可以透過“在於”“更在於”這樣的外在的表達形式來把握。還有沒有了?

  生2:還有“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師:曹老師很讚賞大家的悟性。(板書三個答案)我們全班來齊讀這三句話。

  (生齊讀)

  師:這三句話其實是一個遞進的關係。那麼當中就有一個問題,這個“家”到底是什麼意思?在這篇文章中,很多詞語都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實的意思,一是虛的意思。比如這裡的“家”,既實指那個實實在在的遮風避雨的家,又虛指精神上的一種寄託與歸宿。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這兩者之間不斷地跳躍。文中還有“路”、“流浪”等也都具有雙關含義,既是實指,同時兼有形而上的哲學思考的意味。

  師:我們討論第三個問題。“未老莫還鄉,還鄉需斷腸”,古詩詞中思念家鄉的作品太多了,而曹文軒在這篇文章中強調的卻是“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願望”,那麼離家和歸家之見到底是什麼關係?大家幾個同學商量一下,然後每個小組派個代表來發言。

  生1:首先我認為離家和歸家都是人內心的一種願望,離家是為了更好地追逐自己美好的理想,而歸家是為了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寄託,這兩者表面看起來是有一定的矛盾,但實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人的精神寄託。

  生2:我覺得就如作者在文中所說的一樣,人在離開家的時候總是想回家,而回到家卻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的感覺,所以就又想離家。

  師:你這個概括很有意思,人始終是在進進出出,來來往往。還有沒有不同意見?我們班讀書最多的女生是誰?請她來談。

  (學生小聲議論)

  生4:前方是外面世界的理想。人對理想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不可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前方又是永遠的精神棲息地,人最終還是要有一種歸屬感,歸家是永恆的。

  師:我們班最富有思想的男生是誰?請這位同學來談一下。

  (大家笑,七嘴八舌推薦)

  生5:我覺得家就像一個圓,人就是這個圓周上的一個點,人骨子裡的野性迫使人們總是想擺脫這個點的束縛,但最終屬於自己的還是這個點,擺脫這個點的束縛後,有的人走不遠就只能客死他鄉,有的人堅持的久些最終還是要回到這個屬於他自己的點。家還像一個沙漏的下半部分,當沙子處在下面時,看到上面的空間如此的寬廣就特別地嚮往上面的世界,而當把沙漏倒過來時,卻又拼命的往下擠。

  師:謝謝你精彩的發言。家是我們人生的出發點,時時刻刻都在召喚著我們,我們始終都在圍繞著家進進出出。有人說這種進進出出不是悲劇嗎?這是一種悲劇,但這個悲劇不是悲慘而是悲壯,是崇高。我想起了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佛斯。上帝罰他把一次次把滾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頂,西西佛斯在這日復一日悲壯的宿命中,獲得挑戰荒謬戰勝庸常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樣,在“離家”與“出家”的進出之中,你有了精神追求。尋覓著精神家園,你的人生與眾不同。我想這個問題課後大家還可以進一步的去思考。

  師:最後我們針對第11、12小節中你最欣賞的一點進行評點。請大家把課前寫好的點評拿出來。互相交換看看,推薦好的一起來欣賞。

  生1:我的評點是文中最經典的那句“總想到達目的地卻又總不能到達目的”,評語是:“人生就在不斷地探索,總是不能滿足於現狀。”

  生2:我評點的是十一段的第一句話,評語是:“人在家中的時候總想著要離家,在離家後又總想著歸家,這也是一種苦吧,選擇的同時就必須放棄。”

  生3:我評的是文中引用的懷鄉詩。評語是:“大量引用懷鄉詩,說明歸家是古代現代作品中永恆的主題。”

  生4:我喜歡的是“那位崔灝……”一句。評語是:“用想像的畫面形象地告訴人們:人無法還家,即使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生5:我喜歡結尾段,越讀越覺得有韻味,分析一下,一是用了疑問的語氣,二是有具象的味道。所以我的評點:用疑問語氣、具象手法點題,給人無窮的聯想。

  師:大家都動了腦筋,評點有個性、有特色、有水平。比較而言,你們更喜歡哪幾則評點?

  (學生紛紛議論,最後認為後三則更好)

  師:我也喜歡後三位同學的評點。對原文理解得透,點評準確、到位。

  這節課我們是由畫面進入文字,在文字閱讀中,首先是抓住作者的核心觀點,透過理解核心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再加上我們自己的感悟,“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這樣讀文章,我們才受用。

  課後作業:總結“攝影散文”的特點,與同學互相推薦閱讀一篇你喜愛的“攝影散文。

  下課。

  教後思考

  這是新入選教科書的文章,充滿現代人文氣息,老師學生都喜歡,但是教學上有難度,怎樣教出語文味也很來值得探討。

  在教學上要抓住三個要點:一、弄懂這篇文章中幾個關鍵的核心語句,把握文章的主旨;二、在此基礎上把它與本專題其他講歸家的文章比較,獲得對思鄉情結的現代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三、這是一篇攝影文章,反映出現代散文的寫法上的新趨勢:敘議結合,往往由場景生髮開來展開議論,又由議論轉入具體的畫面場景,詞語往往都兼有實指意和某種形而上的虛指含義,充滿了濃郁的思辨色彩,也應該讓學生有所瞭解。

  怎麼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裡讓學生透過合作探究來完成這些基本問題呢?我採用的辦法是:大處著眼、細部入手,也就是依據專題和板塊的內涵,從文字的個性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和步驟。具體地說,就是先從攝影散文的特點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作者的三個核心觀點,用多種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地來理解這些觀點。其中第一個觀點相對淺易,可以一帶而過;第二個觀點學生都懂,但意思往往不大理解,可以依據上下文找出作者自己的回答;第三個句子是分條概括,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闡釋,豐富對原文觀點的理解。這樣設計結構上由總到分到總,方法指導上涉及資訊篩選、關鍵詞理解、分條概括、文意闡發等,具有豐富的閱讀實踐內容和較高的閱讀思維含金量。最後再讓學生把課前準備好的評點互相展示、評出優劣,老師相機點撥,真正教出語文味來。

  本文采用文字研習的教學方式,應該說這種方式是我們老師教學的長項,但是在新課標理念下我們應該有新的追求。具體到這篇課文裡,就是依據專題的內涵選擇有豐富內涵的教學素材,重點突破,讓點上的知識輻射到面上,照亮全文,照亮學生的精神。我們不孤立地追求人文性,而是抓住聽說讀寫這些語文字質的東西,讓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地去浸潤學生,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

【前方的課堂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