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衚衕文化》的課堂實錄及專家評點

《衚衕文化》的課堂實錄及專家評點

《衚衕文化》的課堂實錄及專家評點

  教學構想

  以《衚衕文化》為教學物件,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營造人文化的課堂情境,讓學生陶醉其間,設身體驗,接受人類文化的濡染和薰陶,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人文教化。

  課前準備

  1.引導學生廣泛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從外延方面認識文化,獲取一些有關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導學生重點考察宜都市一中這一文化實體,獲得關於文化的一些直觀認識。

  課堂實錄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將帶給大家一個意外的驚喜。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出示教具:一張八開白紙,上面用墨寫著“文化”)。

  師:睜開眼,小心看,這是什麼?

  生:(齊)文化!

  師:不錯。還有沒有不同的看法。

  生:有。

  師:(點生髮言)

  生:這是一張白紙。

  師:(自言自語)一張白紙,上面寫上“文化”,就是文化。有意思。

  (點評:開篇即創設一種文化味很濃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設身體驗。)

  師:事實上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很多,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定會有很多收穫,課前已經佈置大家做了一些蒐集工作,不知你們找到哪些?

  生:(眾)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

  師:能不能說得具體一點。

  生:比如吃文化,我們中國是一個美食王國,飲食講究色、香、味,烹飪強調刀工火候,吃東西用筷子,輕挑慢夾。那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鮮奶,刀子,*子,還有爪子一齊上。(眾生笑)這每種吃法就代表了一種文化。

  師:說得精彩,那你是否注意過文化的本質特徵呢?

  生:(面露難色)

  師:不要緊,拿出詞典看看,詞典上是怎樣給文化定義的?

  生:(查詞典)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師:我也對生活中的文化現象進行過一些考察,發現人類的這種物質和精神財富大致有三種類型:(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們平時所接觸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精神文化產品就是。(2)物質型的。主要指凝聚著人類文化的物質產品,如(點示)我穿的西服,他穿的中山服,她穿的和服(眾生笑)。這每一種服飾就代表著一種文化。(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較為複雜,主要指人們透過某物某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定式。

  (點評: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深入領會什麼是“文化”,為學習課文營造氛圍,文化薰陶已見端倪。)

  師:下面我們選擇一個更加具體的物件來試試。衚衕大家見過嗎?

  生:(眾)見過!

  師:衚衕能不能稱為一種文化?

  生:(眾)能!

  師:那麼它應該屬於哪一種文化型別?

  生:(私語)物質型的。心理型的。

  師:請申述理由。

  生:(熱烈地討論)

  師:靜一靜,說它是物質型的,一定強調的是衚衕的——

  生:(眾)建築形式、建築風格。

  師:心理型的呢?(沉默,教師隨意點一學生作答)

  生:(遲疑地)可能著眼於衚衕里人的生活吧。

  師:汪曾祺寫有一篇《衚衕文化》,下面我們看看作者筆下的衚衕到底屬於哪種文化,好不好?請大家翻開書,讀課文1、5兩段,思考我提出的問題。(點評:在學生對文化有了初步印象的基礎上,匯入課文的閱讀和研究。)

  (學生瀏覽課文,讀後教師點生作答。)

  生:心理型的。

  師:請用書上的原話申述理由。

  生:衚衕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生:衚衕、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生: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

  師:也就是說在作者筆下,衚衕就是衚衕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作者寫到哪些衚衕,觀察到哪些文化現象?課文2~4段中有,大家邊讀邊找。

  (學生朗讀課文)

  師:我們一起來議一議,我提領,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對應的下句。

  北京的衚衕真多啊!

  生: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數不清。

  師:北京的衚衕真奇啊!

  生:什麼狗尾巴衚衕、羊尾巴衚衕、大綠紗帽衚衕……

  師:北京的衚衕真靜啊!

  生: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刀師傅的“驚閨”、算命先生的短笛聽得清清楚楚。

  (點評:1、5段作簡略處理,重在引導學生對北京胡同獲得整體印象。)

  師:衚衕如此,衚衕內的生活怎樣?下面我們深入閱讀課文,隨作者“走進”衚衕看看。請大家注意課文6~7段。找一位同學朗讀,讀後一起來討論幾個問題。(點生朗讀,讀後問)

  閱讀課文應該從語言入手,要抓中心句關鍵詞。大家想想,這兩段文字的'中心句應該是哪句?可以討論。

  生:北京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

  師:這句話中有一個詞對於我們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最為重要,這個詞應該是?

  生:(齊)封閉!

  師:這“封閉”怎麼講(教室裡一陣輕微躁動)。我不希望大家簡單地從字面上解釋,而是要你們閱讀課文。

  讀後想想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內容可以反映他們過著一種封閉生活。

  (點評:調動學生的想象,努力把課文從靜態的文字形態還原成生動的生活畫面,重在啟用文中的“文化分子”。)

  生:(欣喜地)捨不得挪窩;住家是獨門獨院。

  師:北京人的“窩”是“金窩”,還是“銀窩”?他們不忍割捨。

  生:(笑)不是!房屋很舊,也不太好,而且還有經常坍塌的。

  師:那衚衕裡的居民為什麼不願意搬家?

  生:那是因為他們祖祖輩輩住在那裡,住慣了,戀舊,圖安逸。

  師:喔,也就是說他們願意過那種封閉守舊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也就是說北京人深居簡出,彼此從不交往。

  生:也不是!北京人很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

  師:那麼,這能說北京人封閉嗎?

  生: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過往不多,只是街坊裡道,誰家婚喪嫁娶的時候,才隨一點“份子”,而且是為了“合禮數”。

  師: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動的而是被迫的(眾生笑)。我們一起總結總結剛才的學習方法:(師生一齊)讀課文;找中心句,抓關鍵詞;透過語言文字“看出”相關聯的生活現象。

  (點評:及時歸納學習方法,以供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主動運用。)

  下面大家就用這種方法自讀課文第8段。

  (學生讀書,同座研討,教師提示)

  師:這一段的中心句—關鍵詞—對應的生活現象——我們請一位同學說說。

  生:中心句是“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關鍵詞是滿足!

  師:有相關的生活現象可以驗證嗎?(學生響應熱烈)且慢,我不願看到你們平平淡淡說出來,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希望你們真情地把它朗誦出來,讀出北京人那種滿足的味兒

  先同位的同學彼此對讀練習,讀後,我們請一位同學表演。

  (試讀後點生朗讀)

  生:(深情地)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師:不錯,不過京味還不夠濃。有沒有去過北京或研究過北京人說話風格的同學?

  生:有!張為。

  師:張為,請你讀讀。

  張: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沒的說。(眾生笑)

  (點評:透過充滿聲情地朗讀,儘量產生類似現場經歷的效果,直接感染學生。)

  師:看來北京人確實易於滿足。閱讀方法大家已經掌握得差不多了,餘下的9~12段自己讀讀吧!看看北京胡同還有什麼文化內涵。

  (學生閱讀思考充分後回答)

  生:(爭先恐後)還有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有沒有例子生:有!有兩個:一個是作者小說裡的一段人物對話;一個是作者樓道里發生的一件真事。

  師:作者小說裡的一段人物對話?我們能不能把它表演出來。同位的同學先在下面分角色朗讀、練習。然後我們再請人來表演。(學生試讀兩遍以後點生朗讀)

  生(甲):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生(乙):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

  生(甲):賣!

  生(乙):還是的。有棒子麵就行。……

  師:(搶過話頭)能忍就忍吧!(眾生笑)像老師一樣,根據當時的情景,在省略號處再補足一句。

  生:有吃的就行……

  師:北京人真能忍耐。還有更精彩的。表現北京人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有一句很典型的話——

  生:(搶著)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

  師:“睡不著眯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精彩在哪裡?

  生:(調皮地)想起兒時睡午覺。那時貪玩,上床睡不著,媽媽硬逼我把眼睛閉上。只好強忍著,等她一走,小眼睛又睜開了。媽媽惱了,索性守在我跟前,那滋味真不好受(眾生笑)。你不說,居然還睡著了。

  師:喔,精彩。這北京人的睡法(重讀,強調)和你一樣,太精彩了!(眾生笑)。

  生:不!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睡法問題,還有言外之意。

  師:言外之意?說說。

  生:你看那小姑娘對小夥子無可奈何。怎麼辦?不活了,跳樓(眾生笑)。不行。權當一回兒子打老子吧!(眾生笑)充分表現了北京人自我安慰、忍耐的性格。

  (點評:強化課堂上的文化氛圍,並把學生的親身經歷、生活體驗帶進課堂,引導學生體驗。學生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思維異常活躍,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師:文章確實寫得很精彩。然而,從上面這些鏡頭中,我們不難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落後的一面,?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加快,北京胡同的衰敗、沒落是不可避免的。北京胡同文化的解構是必然的。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時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但是文中並沒有流露出絲毫的喜悅,倒是“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滿是懷舊、傷感。這是為什麼?

  生:這才是真實的感情,這才是真正的人。一個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老北京,對衚衕的依戀是可想而知的,對衚衕裡的生活是永生難忘的。

  師:看來,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還不能作簡單的好與不好的評語。

  (點評:淡化課文的次要內容,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學了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我們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樣真實地考察一下咱們一中,寫一寫“一中文化”。大家來校學習時間也不短了,對一中的老師、一中的學習生活、一中的管理、一中的風格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就在這個基礎上作文。一週以後我們集體交流。

  再見了《衚衕文化》,再見了同學們!下課。

  (點評:把語文學習引向課外,促使學生自由地去發展。)

  ?附:板書設計

  衚衕文化

  汪曾祺

  北京胡同多趣靜

  精神型:小說戲劇……

  衚衕文化:財富物質型:西服中山服

  心理型:人—事、物—心理

  北京人的生活封閉自足忍耐衰敗

  一中文化學習生活

  老師管理風格

  【總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試味”太濃,亟需改革,我們宜昌教研中心推出的“雙促雙發”語文教改實驗就是要探討一套適應高中語文素質教育的有效辦法。語文教學多年來提倡人文教育,怎樣體現在課堂教學中一直沒能很好地解決。文化薰陶課就是要透過語文學習對學生進行人文薰陶,本教例整堂課基本上圍繞這一思想來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在語文教學中貫徹人的教育、人文思想的薰陶。因此,課堂上具有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把僵化的教材還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枯燥的課堂上注入濃濃的人文氣息。讓學生設身於這種氛圍中,反反覆覆地體驗,獲得語文的營養,喚起為人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透過這種薰陶,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格水平。這種嘗試無疑給沉悶的高中語文教學帶來一股新鮮氣息。

【《衚衕文化》的課堂實錄及專家評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