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祝福》第一課時課堂實錄

《祝福》第一課時課堂實錄

《祝福》第一課時課堂實錄

  按教材課文順序,本來開學第一堂課就應該講《祝福》,但對於這篇我講過不止一次的很熟悉的名篇,我卻躊躇起來。記得當時我對學生解釋為什麼不先學《祝福》時,我是這樣的說的:“雖然我從假期裡就開始備這篇課文,可是我還沒有想清楚如何講。如果草率地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對不起魯迅。”因此,我把第一單元的小說暫時放了放,而先給學生講文言文單元。我想以此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備課。

  儘管如此,一個月過去了,臨到上課我的教學方案仍然沒有明晰。我當然可以設計一個可以”講”得比較精彩的教案,但我首先著眼於學生的”學”。這篇課文的參考資料浩如煙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僅憑我已有的對魯迅記這篇文章的理解,都可以把這篇內涵豐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講”好。但是,現在我思考的或者沒有把握的,不是我如何“講”好,而是如何讓學生“學”好?所有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程式都應該以學生的心靈為起點,這是我現在堅定不移的原則。儘可能引導和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感悟課文,儘可能地尊重學生的哪怕是膚淺但很真誠的理解,儘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去與課文中的人物對話進而貼近作者的精神世界,這比我個人滔滔不絕或慷慨激昂地精闢分析更為重要。

  既然如此,在有一個大體教學設想的前提下,我更追求教學過程的“隨意性”(“隨”學生課堂表現之“意”)而非教師課前預想的教學步驟的精確性。“禮教殺人”無疑是《祝福》要表現的主題,但我不應該讓學生抽象地知道這個結論,而應該讓他們在感受形象的同時受到心靈的觸動,進而認識到“禮教”何以能夠“殺人”;同時,我還希望能夠引導學生從人性的角度認識到,“禮教”不僅僅是惡人殺人的兇器,也是無數普通的人甚至是善良的人,無意殺人的工具;不僅僅過去有舊的禮教殺人,今天也同樣有新的禮教殺人,而且包括我們在內的每一個人可能都是“殺人者”!當然,學生所獲得的這些認識,應該依靠他們在教師引導下自己的思考、彼此間的研討以及和教師的互動交流,而不是教師我一個人的灌輸。正如我幾年前所說的:“教師主要的作用是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後讓感情融匯感情,讓思想碰撞思想,當然,教師的感情和思想也參與到學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不要老想著把自己對課文“深刻的領會”、“精彩的分析”、“獨到的見解”灌輸給學生,而應該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哪怕學生只領悟出了5分,也比老師灌給他10分強!”

  因此,雖然我對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還沒有考慮成熟,但我仍然帶著沒有寫完的教案走進了教室。我決定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隨時調整教學程式,甚至改變課前我的某些預想,怎麼有利於引導學生的思考,怎麼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感情,怎麼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智慧,怎麼有利於學生走進作品,走進作者,走進魯鎮,進而聯想到今天的時代甚至連想到自己,我就怎麼上。一切見機行事,一切隨機應變。我相信,只要學生動起來了,這堂課就一定會成功。

  帶著這樣的自信,我開始了祝福》的教學。

  正式學習課文之前,照例子是由學生輪流上臺講解的古詩欣賞。今天輪到由汪洋同學當“老師”,她把秦觀的《鵲橋仙》抄在黑板上,然後給同學們講解她對這首詞的理解:“今天我給同學們講的是《鵲橋仙》,首先我簡單地介紹一下作者,作者秦觀,字子由,他是北宋著名的詩人……”剛開始她開有點靦腆,但講著講著便越來越大方,最後她說:“……尤其是最後兩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們知道,傳說中牛郎和織女一年才能見一次面。這首詩裡用得最好的一個字是‘傳’字,整首詩含蓄地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對真摯愛情的嚮往。下面我把這首詞讀一下,請同學們跟著我讀,鵲橋仙秦觀……”

  學生們開始朗讀:“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學生朗讀完後,我感慨地說:“讀這首詞,我最大的感受是,做現代人真是幸福,相愛的人之間那需要什麼‘飛星傳恨’?發個伊妹兒――哦,不對,連發伊妹兒都不用,打個手機就行了。相比之下,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沒有這麼幸福了!”

  就這樣,由對汪洋推薦的《鵲橋仙》的簡單評論,我過渡到了今天要學的課文:“我們今天開始學《祝福》。我先問一問,哪些同學課前已經把課文完整地讀過一遍了?請舉手。”

  少數同學舉起了手。

  我數了數,說:“還不到一半。不過不要緊的,因為考慮到同學們課業負擔比較重,我們把預習也放在課內。現在就請同學們把課文認真認真地默讀一邊,已經讀了一遍的同學再讀一遍。在讀的時候,要用上腦子,一邊讀一邊想。把讓你若有所思,或者讓你怦然心動的地方,或者產生了聯想的地方在書上做個記號,也可以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遇到不認識的字查一下,把音註上,總之讀了以後書上要有讀過的痕跡。讀的過程就是自己感悟和發現問題的過程。我打算用三節課的時間和同學們一起來研討這篇課文。好,現在你們自己讀吧!李老師在這兒沒有作任何提示,也沒有設定任何問題,先讓你們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受。讀完以後我們在互相交流各自的發現和感受,可以就全篇談總的印象,也可以從某一個細節出發談自己的體會,也可以提出問題讓大家討論。我希望我們班每一個同學都能發言。”

  學生們開啟書,開始靜靜地讀。我看到嚴忠孝在讀的時候拿出辭典查生字,便表揚他:“看,嚴忠孝正在查辭典了,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學生們繼續自讀,我轉身在黑板上寫下:《祝福》(魯迅)

  我巡視了一圈,看到每一個學生都在認真地讀課文。然後我也開啟書,再次仔細讀課文,估計著學生可能在哪些方面會有所感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

  二十五分鐘過去了,我看絕大多數同學都已經閱讀完畢。我說:“好,很多同學都讀了一遍。但是你們讀過的書是否留下你們的筆墨痕跡呢?”我把我的教材揚起來,翻開課文給大家展示,“大家看李老師的書,裡面有讀的時候寫的心得批語,還有許多地方我做了勾畫。我舉一個例子,第10頁最後一個自然段,第三行,“大家還都說大約因為在唸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呢。”我就想,這句話有它的意思,又比如12頁倒數第二自然段:“直著眼睛”,“日夜不忘”,我就劃出來。還有14頁倒數第四自然段,倒數第二行,“急得流淚”,我都勾畫出來。這些地方都是讓我有所感觸的地方。你們有沒有呢?當然,你們不一定畫出這些句子,但你們可以勾畫出來你們自己有感觸的。李老師給大家說這些,就是要大家明白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讀書,那就是帶著心去讀。我越來越感到,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已經漸漸失去了閱讀的耐心,大家都習慣於形象化,比如喜歡看圖片,看電視劇,取代對文字本身的理解與想像,越來越失去了閱讀文學作品本身,也就是對文字本身的細細品味,鑑賞,聯想、共鳴等等,沒那個耐心了。我們的閱讀理解力在退化,這是人類的悲哀。人們即使在讀書時,也是基於抓情節,找結局,其實,就這篇小說而言,你要找結局,結局開頭就給你擺出來了:祥林嫂死了。但祥林嫂為什麼會死?這一個過程更需要我們關注和研究。這才是真正讀小說。”

  這段話我的確是有感而發,我就是想提醒我的學生,在圖文資訊時代,我們還應該儘可能學會和保持一種古典的閱讀。

  “好了,我們來交流一下。”我又把話題轉到課文,“我不知道同學們讀這篇小說以後,理解到什麼程度,感受到什麼程度?同學們可以自由發言,你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也許魯迅的作品離我們比較遠,我們理解起來會有一些障礙,但不要緊,我想知道在老師沒有作任何提示的情況下,你們自己能夠讀出些什麼東西。哪位同學說一說?”

  平時從不發言的楊曉龍第一個舉起了手,我熱情地鼓勵他:“好,請曉龍說說。”

  楊曉龍說:“讀這篇文章我覺得有些話我讀不懂,但是我覺得我還是理解了一些。我覺得這篇文章像一部電影,一個又一個的形象和場面,先從現在說起,展示一個結局,然後產生一個回憶,是怎麼發生的。作者把事情的發生記敘很詳細,描寫也很生動,例如人物之間的對話和動作,還有他對人形外貌的描寫,都非常好。”

  楊曉龍的語文成績不太好,他今天居然能第一個主動發言說出自己的這些感受,我很高興,對他的發言予以充分的肯定:“說得非常好!的確是非常好!我說他‘非常好’有兩個含義,第一,他讀懂了結構,他說課文先寫出了祥林嫂的結局,然後再透過回憶寫祥林嫂的不幸,同時是他還讀出了課文中用了許多生動的描寫。很好!第二,曉龍原來是不發言的,今天居然今天他第一個發言,勇敢表達自己的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說得很好,真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現在小龍變大龍了!呵呵!”

  全班同學自發地為楊曉龍熱烈鼓掌。

  楊曉龍的發言,意義不僅僅在於他說出了他對課文的感受,更在於他開了一個主動發言的好頭。我班有許多同學平時也是不愛發言的,這妨礙了課堂交流,我決定趁勢再說幾句:“呵呵,同學們都用掌聲表達對曉龍的敬佩。我想,曉龍你在舉手前其實可能也經猶豫過,也歷過思想鬥爭的,但你最後戰勝了自己。下一次李老師再讓同學們寫《靈魂的搏鬥――即一次戰勝自己的經過》這篇作文的時候,你談一談怎麼鼓起勇氣發言的。”

  我的話剛說完,楊曉梅也舉手了。我笑者對她說:“好,曉龍說完了,曉梅也要說。”同學們也笑了。

  楊曉梅說:“我讀了以後第一感覺是憤怒。而且還有對祥林嫂的同情,她是一個悲劇人物。我憤怒的是當時制度的`殘酷及人情的冷漠,她的悲劇與當時的社會有很大關係,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

  她的理解我認為是對的,但我不希望學生們只是抽象籠統地說結論,而應該緊扣課文,因此我插了一句話提示道:“比如--”

  楊曉梅回答:“比如沒有遵從她的意願就把他嫁人。周圍的人就因為他是寡婦就歧視她。他遭受了許多不幸以後那些人不但沒有同情她反而對他嘲諷,如果人們不這樣,如果人們能夠安慰她,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產生。”

  楊曉梅的發言一開始就用了一個詞開概括她的感受,這讓我很高興,而且覺得這是一個很好閱讀方法和狀態――所謂“厚書讀薄”,如果能夠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概括自己讀後的感覺,就算是真正“讀進去”了也“讀出來”了。我臨時決定也引導其他同學這麼做:“剛才楊曉梅用了一個詞‘憤怒’來表達她的讀後感。我請下面的同學在發言的時候也先用一個詞概括自己的感悟。”

  張長春舉手發言說:“我用一個詞來形容我讀後的第一感覺,是沉重。”

  “哦,你讀後的心情是沉重。”我點頭,然後面對楊曉龍問:“曉梅讀出了憤怒,長春讀出了沉重,我這兒追問一下曉龍同學,如果你用一個詞來表述你的心情,你會用什麼詞?”

  楊曉龍想了想,說:“實話實說,我讀了之後心情很平靜。”

  我說:“嗯,這也是你真實的心情。你沒有像曉梅一樣深入課文人物內心。不要緊,可能學完了這篇課文以後,你的心情就不平靜了。好,長春繼續說。”

  張長春說:“雖然封建時代過去了,但是在農村封建思想依然佔據人們的思想。文中所描寫的四嬸,就是因為要避諱,而祥林嫂是個寡婦嘛,所以就不允許他動筷子之類的,祥林嫂就不愉快。後來祥林嫂第二次又回到她家裡,四嬸就更看不起她了。在文中有一句話:‘不早不遲,偏偏要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祥林嫂後來想拿祭品,四嬸就說,‘你放下罷’,她就像受了炮烙似的。這裡的一個細節描寫反映了祥林嫂當時的心理狀態。人們不斷地對他抱以歧視的眼光。所以在這時候,祥林嫂的精神就徹底崩潰了。後來她就麻木了,頭髮花白了,我讀到這裡就覺得正是這些因素把一個人逼向了絕路。”

  “很好,這是你的理解。”我想他投去讚許的目光,“好,汪洋舉手了,那你說說你的感受。”

  汪洋站起來說:“我感到的是悲哀。這不僅是祥林嫂一個人的悲哀,而且是整個社會的悲哀,那時候的人已經非常麻木了,對什麼事情都沒有想法了,就連那個短工對她的死都是很淡然的。課文裡面有一段:‘五年前的花白的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歲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我根本想象不出來,現在四十歲的人還很年輕的,而她的頭髮已經全白。這時候,祥林嫂已經沒有悲哀了。她的眼睛轉才顯示出是一個活人,彷彿行屍走肉似的。”

  我忍不住贊同道:“對,祥林嫂外貌上沒有任何表情,實際上是說她已經徹底絕望了。我們平時如果要說的對任何東西都失去了希望,可以說是--”

  學生們情不自禁齊聲說:“萬念俱灰!”

  “對,萬念俱灰!”我重複了一遍,“祥林嫂正是這樣。”

  裴丹舉手站了起來:“我到的是控訴,因為我覺得這篇文章是魯迅替祥林嫂寫的控訴書。我覺得這控訴書是祥林嫂用一生的血淚寫成的,她是一個非常質樸善良的人,勤勞能幹的人,她不過就是希望有吃有住,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

  “對不起,我插一句,”我忍不住插話說,“魯迅說過,歷來的中國人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想做奴隸而不得,另一種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祥林嫂是哪一種?”

  學生們說:“想做奴隸而不得。”

  我說:“對,其實,祥林嫂還沒有奢望做人,他對於做人的種種權利和自由是沒有什麼奢望的。僅僅是想做奴隸,想為人當牛做馬,可這都辦不到。好,請裴丹同學接著說。”

  裴丹繼續說:“她丈夫死了,她就幫工。後來再嫁,那時候再嫁是被歧視的,那些人專門用她的傷口傷害她。小說中的‘我’--我想不是魯迅--被問,是不是有魂靈?看來她已經對人世間徹底絕望了。所以我想這是一個悲劇。”

  我問:“你祥林嫂用生命寫了一份控訴書,她控訴誰呀?”

  裴丹回答:“控訴冷漠的社會。”

  魏銘江同學發言:“我讀出了虛偽。題目是《祝福》,所謂的祝福是指一種祭祀,但是從後面講,魂靈有沒有存在,‘我’知識比較豐富都不知道,但人們卻麻木地對不存在的鬼神加以祝福。這是多麼虛偽!”

  我說:“我覺得銘江說得非常好,對天上的神靈祝福,對身邊的人卻充滿冷漠。”

  魏銘江補充了一句:“所以我覺得人很虛偽!”

  “是的,實際上曾經嘲笑過她的人,將來也可以與她的下場一樣,被別人嘲笑。”我說。這時候我看到不少同學還舉著手要求發言,但我看下課時間到了,我趕緊小結道:“真想不到,我還沒有講,同學們自己就悟出了這麼多!不少同學的發言非常精闢。這堂課我們就上到這裡,還有一些同學要求發言,下堂課還可以說。等同學們發表意見以後,我再把自己的意見提出來和大家交流。好,下課!”

【《祝福》第一課時課堂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