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阿基米德原理》課堂實錄

《阿基米德原理》課堂實錄

《阿基米德原理》課堂實錄

  《阿基米德原理》課堂實錄的教學重點在於探究浮力的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去猜想。以下是《阿基米德原理》課堂實錄,歡迎閱覽!

  教師:首先,我們一起來做兩個實驗:

  實驗一:

  每組分發一塊大小相等的橡皮泥(當眾分發,增加可信度),給大家3-5分鐘的時間,利用橡皮泥做一條小船,看哪一組的船裝“貨物”最多“貨物”是規格相同的釘子。 分組實驗:

  (由於問題具有挑戰性且貼近學生實際,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各組成員分工協作,爭先恐後,開始行動。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筆桿軋成“餅”,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後紛紛放入水中,投放“貨物”。“??10、11、12??20??”。在這九個組中,有八個組“裝貨”在十個以上,有兩個組在20枚釘子以上。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興奮不已,繼而每個同學卻為自己的“小船”最終“沉沒”而惋惜頓足。雖然老師還沒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實上他們在做的過程中都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做,才能裝貨更多?”)

  實驗二:

  請同學們拿出自備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壓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變化。(教師示範表演)

  2.提出問題

  教師:透過前面的兩個實驗,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

  3.猜想與假設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前面的兩個實驗作出自己的猜想,並說出猜想的根據。

  (正如課前預料,同學們紛紛作出反應)

  學生:底面積,因為把船底做大,“貨物”裝的才多;物體密度,有些物體在水中漂浮,有些物體則會沉底;液體密度,因為同一物體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銀中則可以漂浮;浸入液體的深度,因為易拉罐越往下壓,越費勁;浸入液體的深度和物體的底面積,因為用粗細不同的易拉罐,壓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師:(把各種猜想結果寫在黑板上)我們今天著重研究浮力與浸入液體的深度和物體的底面積是否有關。(並引導學生取得共識)這就是浮力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也就是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是否有關?有什麼關係?但是測量液體體積的量筒,對少量液體而言,誤差是比較大的。對某種確定的`物質而言,體積和質量、重力是—一對應的。為了測量的方便(從結果出發指導實驗),我們研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之間的關係。

  4.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教師:我們應該如何設計實驗去驗證我們的猜想?

  (經過組內同學之間的交流,大部分同學可以確定研究方案)用彈簧秤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用老師提供的紙杯把物體從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來,用彈簧秤測定其重力。最後尋找並比較兩者之間的關係。

  5.收集證據(進行實驗)

  分組實驗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展現了一些個性化的作法:有些同學在往溢水杯中放物體的同時,測出了物體所受浮力和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有些同學是先在自備容器中測定物體全都浸入水中時所受浮力,再利用溢水杯測定物體全部浸入水中時排開水所受重力;有些同學

  在測定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時,因為杯子太輕,事先在杯子裡裝了適量的水,測出其重力,再把物體排開的水收集起來,測其總重,二者之差即是物體排開水所受的重力??)

  (在實驗過程中,一組5人,他們有的提彈簧秤,有的讀數,有的記錄,同學們對出現的問題時有討論與爭辯。比如有的同學手持彈簧秤的外殼部位;有的同學用彈簧秤提著物體入水中時太快,造成溢位水的體積與物體體積不等;??透過爭論,交流,取長補短,集思廣益,使實驗過程更加合理。)

  記錄資料

  6.分析論證分組分析資料

  在得到測量結果後,同學們自發地對資料進行了分析。各組交流:他們發現兩隻彈簧秤示數變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彈簧秤1示數的減少量是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彈簧秤2示數的增加量是物體排開水所受重力的大小。

  師生共同確認: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從而證明同學們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據的。

  課堂小結與延伸

  教師:(在得到F浮=G排之後,首尾呼應)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第四種計算浮力的方法。它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比較簡單的方法。

  現在請同學們對以下問題發表意見。(透過例題,對今天所學進行鞏固,同時強化交流與合作及評價意識)

  教師:(投影)例:如圖所示:有一個正方體,浸沒在液體中,要求出它所受浮力大小,還需要給出哪些條件?

  (此題打破常規,沒有采用根據已知條件求得未知結果的問題模式,而是已知部分條件和結果,要求同學們給出其他條件)這道題同樣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根據所學浮力知識,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隨堂記錄在黑板上):

  1.液體密度;物體體積

  2.液體密度;物體邊長

  3.液體密度;物體質量;物體密度

  學生:(教師提議)對各組條件進行評價。

  (下課之前,教師提議)同學們自己評出第9組為踴躍發言小組(全班45人,共分成9個小組),然後予以鼓勵(掌聲)。

  教師:對於其他猜想因素,課下同學們可以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逐個進行驗證,並排除無關因素。


【《阿基米德原理》課堂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