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雞兔同籠課堂實錄

雞兔同籠課堂實錄

雞兔同籠課堂實錄

  引導語:《雞兔同籠》想必是很多數學老師都會開展的一節課,那麼開展完有關《雞兔同籠》的教學後,相關的雞兔同籠課堂實錄哪裡有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師:今天上課我們先來做個小遊戲,咱們就來扮演雞和兔。雞有1個頭,2只腳。兔呢?

  生:1個頭,4只腳。

  師:雞好扮演,咱們有1個頭,2只腳,坐端正就是1只小雞。兔有4只腳,可咱們只有兩隻腳,把兩隻手當成腳就可以了,舉起兩隻手就變成兔了。變雞、變兔、變雞、變兔……

  生跟著命令做出相應的動作

  師:剛才我們把雞變成兔,腳的只數有什麼變化?

  生:原來兩隻腳,現在變成四隻腳。

  生:多了兩隻腳

  師:我們把兔變成雞,腳的只數有什麼變化?

  生:原來四隻腳,現在變成了兩隻腳。

  生:少了兩隻腳。

  師:現在籠裡有4個頭,12只腳,雞、兔各有多少隻?

  生思考後,回答:2只雞,2只兔。

  師:你怎麼知道你的答案肯定正確。

  生:兔有4只腳,2X4=8只,雞有2只腳,2X2=4只,8+4=12。所以兔有2只,雞有2只。

  師:現在籠裡還是4個頭,變成了14只腳,雞、兔各有多少隻?

  原來2只兔,2只雞,12只腳,現在變成14只腳,多了2只腳,一隻雞2只腳,我只要再加1只雞不就行了嗎?

  生:不對,這樣的話,總頭數就變了,

  師:在總頭數不變的情況下,怎樣由2只兔、2只雞,12只腳變成14只腳呢?把你們的想法表演出來。

  生表演:一隻雞2只腳,一隻兔子4只腳,3只兔子12只腳,合起來14只腳。

  反思:如果說這之前自己是帶著激情、帶著微笑面對著學生。從此處,當發現兩組同學的表演也僅僅停留在這道題的結果上,還沒有去關注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怎樣將12只腳變成14只腳。孩子們的想法偏離了自己的教學設計,自己的心裡已經發生了變化,腦子在大腦裡高速的運轉,怎樣將學生拉到自己的原先設計好的。在幾秒鐘的時間,自己的想法出來了,既然你們沒按我原來的教學設計上來,我就把你們給拉過來。於是我改為重點去引導學生觀察,以組為單位,在老師的引導下表演。

  師:原來籠子裡是2只兔子2只雞,12只腳,現在變成1只雞,3只兔子。有幾個人在發生著變化。

  生:一個人在發生著變化。

  師:大家模仿一下他的變化。

  生模仿雞變成兔

  師:腳的只數發生在怎樣的變化?

  生:由2只腳變成了4只腳

  生:增加了2只腳。

  師小結:在總只數不變的情況下,這隻小動物,由雞變成兔,由2只腳變成4只腳,增加了2只腳,它由雞變成了兔,那麼雞的只數就少了1只,變成了1只,兔的只數就增加了一隻,變成了3只。

  反思:此處學生在老師一步步引導下完成了這一重點部分的思考,現在想想,其實此處完全可以將兩組資料全部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去觀察,

  總只數 雞 兔 腳

  4 2 2 12

  4 1 3 14

  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可能會說,他們的總只數都是4只,雞減少了一隻,兔增加了一隻,腳增加了2只。此處放手讓學生去思考,腳為什麼增加了2只?而不是教師一步步去引導學生完成。

  師:現在老師又變了,還是4個頭,不過變成10只腳了,雞、兔各有多少隻?

  生:1只兔、3只雞。

  師:那我們大家來看一下,以這組同學為例。請這組同學站起來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始變化。原來籠子裡是2只兔,2只雞,多少隻腳?

  反思:此處2只兔,2只雞,多少隻腳,課堂中的自己在說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完全不記得了,便問學生。可以班裡可能還會有一部分同學不記得這一結果。

  生:12只腳。

  師:後來大家說籠子裡變成什麼了?

  生;10只腳。

  反思;前面是在說腳,學生的思維停留在腳上,學生的回答還是停留在腳上。此時,已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自已的問題,當發現學生想和我的自己想要的答案不一樣時,自己又開始引導學生。

  師:10只腳,是幾隻雞,幾隻兔?

  生:3只雞,1只兔。

  師:好,變。變了沒有?

  生:變了

  師:幾個人在發生著變化?

  生:1個人

  師:這個人在發生著怎樣變化?

  反思:從錄相上看,學生在此處回答不再是步調一致,而是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現在分析來,這個人在發生著怎麼樣的變化?這一問題的思考,學生會出現不同的答案。可能有的人會說由雞兔變成了雞,有的人會說腳由4只腳,變成了2只腳,少了兩隻腳。從錄相上分析,有一個同學已經大聲音的說,由兔變成了雞,少了2只腳。而自己卻對他的回答不管不顧,其實只要請他站起來說說,由兔變成了雞,少了2只腳。追問:為什麼少了2只腳,這一難點就會突破。可惜這一生成的資源自己沒有利用,又回到了教師的引導上。

  師直接請變化的同學回答。

  生:由兔變成了雞。

  師:那這樣四隻腳,就變成了?

  生:2只腳。

  師:這樣他的4只腳就變成了2只腳,所以腳只數就少了?

  生:少了2只腳

  師:那他由兔變成了雞,那兔呢?

  生少了。

  反思:我的意圖是想讓學生從腳的變化上,引到兔和雞隻數的變化上,而此時學生在回答少了的時候,從聲音上看,回答不再那麼底氣十足,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此時教師想要的答案是什麼?從錄相中還聽到有的學生說少了2只,看來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剛才腳的變化了,而此時學生回答到的1只,還是教師在教師的暗示下完成的,因為老師伸出了1根手指。

  師:那這樣,兔的只數就變成了1只,那雞呢?

  生:多了1只。

  反思:從錄相上來,此時學生的回答就顯得底氣十足,因為有了上一個環節教師兔由2只變成1只,減少了1只,到現在雞由2只,就多了1只,學生顯然已經明白了,教師想要的答案是什麼?

  師:就變成了3只。你看,2次變不一樣,但是咱們變的結果,一樣不一樣?

  反思:從錄相上來看,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的回答顯然不是那麼高了,因為問題出現的太快,有部分學生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只有少數人在低低的回答著一樣,此時,我一反問:“一樣?”學生此刻便立馬意識到老師想要的答案是什麼了,回答,“不一樣”。現在想想這個問題確實有兩種答案。如果從總只數上來看,兩次變法,不管怎麼變,頭的總只數沒有發生變化,都是4只,如果從腳的只數上看來,兩次變法,一次是增加了2只腳 ,一次是減少了2只腳。此處的學生明顯得在在猜老師的心思,跟著老師的暗示走。現在想想,此時的自己完全可以請有不一樣聲音的學生站起來回答,說說,一樣,怎麼個一樣法?不一樣,怎麼的不一樣法?引起學生再一次對難點處的思考,可惜又放過了一次生成的`資源,又回到了教師引導。

  師:咱們回到咱們的第一次,咱們由2只雞、2只兔,變成1只雞、3只兔,腳的只數由12只腳,變成了14只腳,就增加?

  生:增加了2只?

  師:那後來,咱們又由2只兔、2只雞,變成了?

  生:1只兔,3只雞。

  反思:從錄相上來,此時學生的回答是不經過大腦的,完全是跟隨著老師的課件上的顯示在回答,最終回答到1只兔、3只雞

  師:都是隻變了一隻,這個腳的只數就怎麼樣了?

  反思:從錄相上看,此處學生的回答,明顯得底氣不是很足了,因為當問題一出示後,開始都是在老師課件的顯示下,直接有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此處學生所需要的不是引導,而是給予他們思考的空間。

  生:減少了2只。

  師:看看怎麼不一樣了?

  反思:看著錄相中的自己,自己笑了,之前,在開始的時候,自己引導學生去思考,兩次變法,一樣不一樣時,學生有了不同的聲音,自己沒有去傾聽,學生的回答,一樣,一樣在哪兒?不一樣,不一樣在哪兒?而教師又引導著學生從頭到尾,跟隨著課件,又回憶了一次剛才變的過程,結果又回到了剛才了問題,“看看怎麼個不一樣?”此時的自己以為我領著學生去回憶了一次,學生應該有了自己的思考,應該能回答出老師的問題,可現實是隻有幾個人舉起了手,因為剛才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由在教師我的引導下完成的,而且是在課件的顯示下,教師一步步的引導下完成的,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個的斷點,而沒邊貫起來,去思考。

  師:都是隻變了一隻,總數不變的情況下,一個怎麼增加了2只,一個怎麼減少了2只?

  反思:總數不變,這正是兩次變的相同之處,而此處卻由教師的一句輕描淡寫過去了。自己又開始引導學生又開始去觀察腳的變化。

  生:一個是減少了1只雞,加上了1只兔;一個是加了1只雞,減了1只兔。

  師:“哦。”

  反思:說實在話,自己當時根本就沒有去傾聽這位同學生的聲音,從錄相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已完全正確,只是離我想要的標準備答案差了一步,於是我又放過去,重新換別的同學來回答。其實此時自己只要將這位同學的想法,寫出來,減少一隻雞,就少了2只腳,加上1兔,就增加了4只腳,這樣就相當於總腳數就增加2只腳。課堂中的自己,對此至之不理,又追問下一個學生。

  生:兔比雞多了2只腳,前一隻是把雞就成了兔,所以就在10只,多了4只,不對,在12只上多了2只,兔比雞多了2只腳,兔變成雞,就在基礎上少了2只腳。

  師:看來兩次變法不一樣,變的結果也不一樣。

  反思:當聽到有同學說出自己的想法後,就認為學生們都懂了,便進入了下一個環節。現在想想,這個說法是有錯誤的,在變的過程中,總頭數這一結果是不會發生變化的,腳的只數發生了變化。

  師:現在老師又增加了難度,剛才是4個頭,現在變成6個頭,18只腳,雞兔各多少隻?把你是怎麼想的在你的本上寫下來。開始,比比看誰寫得最認真,你在寫的時候,怎麼想就怎麼寫,把你想的過程都寫出來。

  反思:聽著錄相自己說的話,有點可笑,一句話,自己竟然強調了兩次,真羅嗦,真是阿莫所說的課堂中的“話袋”。

  課前在預設時,這個環節本意不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思考過程,是讓學生說出6個頭,18只腳,雞兔各多少隻,這個答案之後,再增加變式:如果變成6個頭,24只腳,怎麼變?如果6個頭,18只腳,變成12只腳,怎麼變?在1只1只變的基礎上,拔高難度,變了2只變,有了這些紮實的基礎之後,在出示8個頭,26個腳,雞兔各多少隻,讓學生去獨立完成,課前設想著有了前面這些紮實的鋪墊,學生在完成這一稍複雜的問題時,可能就會想到不同的方法,可能會出現假設法,也可能會出現一一列舉、跳躍列舉等更多的方法,然後將學生的方法一一展示出來。在課堂中的自己感覺到課堂中前面用的時間太多了,不能再讓學生經歷這一過程了,於是便直接省略這一過程,同時也將教學目標的定位,降低了,只要學生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能用列舉的方法完成就可以了。要保證完成一個最低的教學目標。用列舉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於是在巡視時,發現學生們的想法也是各種各樣,什麼都有,我重點都放在哪位同學生採用的是列舉法,在對於其它同學的想法我完全是忽略不計的。而之後,我交流的重點也將放在列舉法,這一最低的目標上。

  師:請你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

  反思:此處雖然話是這樣說,因為有了剛才的巡視,所有展示的學生基本上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時間有限,只請列舉法的同學起來回答。

  生:雞有3只,3×2=6只,兔有3只3×4=12 12+6=18只

  師:這位同學在猜的時候,直接開始猜雞有3只、兔有3只。

  師板書。

  師: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猜的?

  生:我原來猜的是4只兔,1只雞,共18只腳,腳數對了,然後頭數錯了,然後,我又猜3只兔,3只雞,算出來是18只腳,正好等於18只,頭數對了,腳數也對了。

  反思:對於這裡的資訊,其實課堂中的自己根本沒有讀懂,為什麼他是先猜4只兔、1只腳的理由。大家在看錄相一起議課時,我才明白,原來這位同學的思維方式與我們的有點不同,我們是在總頭數不變的情況下,去算腳的只數,是否合要求,而他先從腳的只數入手,利用乘法口訣四四十六,很快得出4只兔,還餘2只腳,就是1只雞,結果再來檢查頭數不對。

  師:你怎麼想到去猜4只兔,1只雞呢?

  生:算出來的。

  師:好,算出來的。這位同學也是猜的,只不過他猜的方法和剛才的有點不一樣。他是先猜4個兔,1只雞,共18只腳,結果發現什麼?

  反思:此處的學生說算出來的,教師如果能再追問一下,怎麼算的。或許就能明白他的想法中明白,是先從腳數入手,再來算頭數對不對,現在又來想想學生們其實開始拿到這道題,在試的時候,很多同學的方法都是用乘法口訣,算出來之後,發現頭數不對,又開始改。都是先從腳數入手,來看頭數對不對。

  生:只數對了,頭數不對。

  師:他一下子就變成了3只雞,3只兔,18只腳。一下子就變成這個了,是吧。

  生:是的。

  師:可現在籠子裡是幾隻頭?

  生:6只頭。

  師:他猜的是?

  生:5只頭。

  師:後來怎麼又加了1只

  生:頭數不對。

  師:說明這位同學愛動腦,發現頭數不對,再變。

  反思:看著錄相中的自己又笑了,開始在板書時,學生們已經知道這位同學的思路了,可當自己板書完了之後,又開始一步步的領著學生去分析這位同學的做法,重複。

  師:還有沒不同的猜法?

  生:我是解方程.

  反思:想到當時這位同學說解方程時,自己低頭看了一眼,一看他列的方程是錯誤的,2X+4X=18,課堂中的自己想著,如果再把這一錯誤拿出來,就又浪費了一些時間,乾脆先放過去,先奔我課堂的目標上去.其實這位同學的方程雖然是錯了,可是在遇到稍複雜的題目時,他能夠想到用方程去解決,這一意識是很好的.應給予表揚才對.

  師:我們先來看看還有沒有不同的猜法?

  生:我也是用1和4去推算出來的.4只兔子1只雞,就相當於少了一隻頭,那麼2只雞就可以變成1只兔子,雞再加上2只,兔再減去1只就可以了.

  師:這位同學的推理能力特別強,和剛才這位同學的想法一樣.都是這要,頭數不對,調。

  反思:此時這位同學表達的想法就更清楚了,而他與剛才的同學一樣,在猜測時,他也是先從腳數入手,然後再變頭的只數。其實像這種先從腳數入手的同學生還有很多,如能再增加一些對比,讓學生明白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先從腳數入手和先從頭數入手,哪種更好一些。

  師:大家都是這麼猜的?老師可不可以這樣猜呢?老師是先猜1只雞,5只兔,那麼他的總腳數就是?

  生:22

  師:可題目是?

  生:18只。

  師:就得

  生:減1只兔子加1只雞。

  師:讓雞加1只,就變成2只,那兔減1只就變成4只,那腳呢?

  生:20只。

  師:我現在是20只吧,夠不夠。

  生:不夠。

  反思:這句話自己說的是什麼,課堂中的自己也不清楚,在看錄相時經提醒,才發現對於如此重要的一句話,自己用“夠不夠來”表達,真是太不準確了。

  生:雞再加1只,兔再少一隻。

  師:那這樣,雞就變成3只,兔就變成3只,一共18只腳。

  師:如果我想一下子,從24只腳跳到18只腳,該怎麼跳?

  反思:此處自己人為的將學生又一次拉到了自己設計的教學環節中,其實課堂中的學生肯定有學生猜的是1只雞,5只兔,其實完全可以利用這一資源,讓學生說說,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怎樣將腳只數變到18只。

  生思考後,開始回答。

  生:如果把兔變成雞的話,就少了2只腳,由22到18看少了幾次2只腳,正好少了3次,所以就是3只雞、3只兔。

  此時學生開始小聲音議論,顯然這位同學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立馬開始糾正。如果兔兔變成雞的話,就少了2只腳,看看22和18差了多少?差了多少再除以2,就是少了幾隻兔,就多幾隻雞,結果就是3只雞,3只兔。

  反思:這個學生的回答已經相當的清楚了,自己完全可將這位同學的想法寫在黑板上,看其它學生是否能看懂,來引起其它學生的思考。課堂中的自己對這一資源又放過了。

  生:原來是1只雞,5只兔,腳是22只。多了4只。一隻雞比一隻兔,少2只。然後,減去2只兔,就少了4只,再加上2只雞就正好了。

  生:我和他的一樣,腳數與原來的1只兔,5只雞的18只腳比,腳數多了4只腳,一隻兔子比雞多2只,2只兔子就多了4只,所以兔子就減少2只,雞就多了2只。

  反思;從錄相中仔細傾聽這兩位同學的發言,還是有一點不同之處的,第一位同學認為是由22只腳,變成18只腳,就要減少4只腳,而後兩位同學認為22只腳比18只腳多了4只腳。學生們的想法確實有意思,自己在參與其它資料時,對於此處的說法也如同一樣,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師:咱們就用6個圈來代表這6個小動物,師動手畫圖。引導學生分析,

  1只雞,5只兔,22只腳,變成18只腳,引導學生去分析。

  師:看來我們解決一個問題,確實有點難了,我把這個題再變一變。

  出示8個頭,26只腳。雞兔各有多少隻?

  反思:給予學生輸入負面的資訊,不好。從錄相中看出學生表情確實不好,發出啊的聲音,認為確實難了。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

  生1:我是先看幾+幾等於8,然後再算出腳的只數,看哪個符合條件。

  我先猜2只雞、6只兔,總腳數是28

  然後又猜4只雞、4只兔,總腳數是24

  1只雞、7只兔,總腳數是30

  3只雞、5只兔,總腳數是26

  反思:從這位同學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這位同學的猜法還停留在瞎猜,嘗試的過程中。

  生2:寫了兩種猜法。

  (1) 雞、兔 腳

  1 7 30

  2 6 28

  3 5 26

  第二種:雞、兔 腳

  (2) 4 4 24

  3 5 26

  師:你怎麼不猜雞有5只,兔有3只呀?

  生:那樣腳數就少了。

  反思:應追問,你怎麼知道腳數一定少了?

  師:剛才大家介紹了這麼多種列舉方法?你喜歡哪一種呀?

  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談談想法,全課小結。


【雞兔同籠課堂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