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讀雷鋒事蹟的觀後感1000字

讀雷鋒事蹟的觀後感1000字

讀雷鋒事蹟的觀後感1000字

  “雷鋒”在哪裡?

  過於匆匆的腳步,時常把靈魂落在後邊。在中外都出現“小悅悅事件”的時代,媒體開始了新的尋找雷鋒之旅。

  在腳步匆匆的時代,雷鋒被解構、被符號化、被調侃。與此同時,“信仰物化”、“誠信缺失”、“道德失範”,永珍叢生。錢權交往取代了溫情,“錢熱得燙手,心卻冰涼”。

  焦躁中,連學雷鋒活動,一些地方也流於形式。曾經,一個敬老院,“一天迎接十幾撥學雷鋒的”,但很快又寂寞如常。“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四月走。”

  焦躁中,有時學雷鋒甚至要安裝攝像頭。突如其來的.“彭宇案”、“小悅悅事件”更將“良心的底線”話題逼到公共輿論空間的中心。

  焦躁中,一些媒體為追求“轟動性”、“眼球效應”,大篇幅報道冷漠、陰暗,有時因偏聽偏信,造成嚴重負面社會效應。人最可貴的便是自省,媒體也是如此。之後,媒體開始給予“尋找雷鋒”更多版面、更長時間段。

  尋找中,我們發現,其實有太多雷鋒。“小悅悅事件”中,拾荒的陳賢妹伸出援助之手。“最美媽媽”吳菊萍,一剎那間,托起年幼生命。東北漢子謝尚威,接住墜樓少年。“最美女孩”刁娜,為救受傷女孩而被汽車撞斷了腿……在東北、在江浙、在中原,在祖國每片土地,都找到了“雷鋒”。

  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欄目堅守十年,每年都在找新的雷鋒。十年,它為時代樹立了新的良心群像。在大涼山深處跋涉20多年、創造郵路傳奇的王順友說,“我比不上雷鋒,但我要學雷鋒。”雷鋒是“感動中國”者心中的標杆。

  因為找到“雷鋒”,人心不再冰涼。

  “雷鋒”在身邊!

  借用羅丹談美的話——生活從不缺少雷鋒,缺少的是發現雷鋒的眼睛。多少時候,我們對雷鋒視而不見。雷鋒會越來越多。

  雷鋒是個體。

  “雷鋒”這塊金字招牌,被一代代“雷鋒傳人”擦亮。

  有“一抓清”之稱的售貨員張秉貴、為搶救落入糞池的掏糞老農而獻出24歲生命的大學生張華、騎著舊腳踏車常年奔波於6000多戶居民中間的水電維修工徐虎、讓乘客如沐春風的公交車售票員李素麗……不同的時代,這些最為普通的人,賦予“雷鋒”新的內涵。

  近年,“當代雷鋒”鞍鋼工人郭明義走進國人視野。

  XX年2月20日13時27分,“鞍鋼郭明義”微博粉絲有5858638個。之所以一定要標明具體時間,因為每一分每一秒,他的粉絲都在增加。

  據記者觀察,15時27分,他的粉絲增長到5863854個。兩個小時增長5116個。照此速度,每過一天,他的粉絲增長6萬人。

  微博上,他有近600萬粉絲,在生活中,他有億萬擁躉。郭明義魅力何在?一言以蔽之,就因為他是“當代雷鋒”。

  雷鋒也是群像。

  有時,他們冠著“雷鋒”二字。如,“鄧州編外雷鋒團”、“雷鋒車隊”、“學雷鋒小組”等等。

  有時,他們是“志願者”、“義工”。XX年汶川地震、XX年玉樹地震中,數十萬志願者,奔赴救災一線。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上,大學生們義務服務……

【讀雷鋒事蹟的觀後感10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