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面試> 面試官的三大誤區

面試官的三大誤區

面試官的三大誤區

  HR總會感慨:“明明是千挑萬選‘篩’出來的人才,為什麼還沒過試用期就離職呢?” 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面試官的三大誤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評價指標理解的誤區

  準確理解評價指標,是面試官成功篩選企業所需人才的基礎。相反,如果面試官對評價指標理解有誤,就會使其後的提問、追問、評分等環節受到影響,出現偏差。在對評價指標的理解上,很多面試官常常不自覺地陷入以下誤區:

  將工作經驗等同於工作經歷或工作能力

  企業非常重視人才的工作經歷、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但三者有著明顯區別,不可混為一談。工作經歷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工作的時間,或從事過的行業、任過的職位,強調的是工作過程;工作經驗是指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強調的是結果;而工作能力是指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所需要的個性心理特徵。即使兩個都有3年同種工作經歷的人,其工作經驗、工作能力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作為面試官,要清醒認識到,人的經歷、能力與經驗是相輔相成的,經歷可以讓人更有經驗,經驗又會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和思路從而改善個人能力,但絕不可將三者相互混淆、替代。

  將溝通能力等同於口頭表達能力

  人際溝通能力指一個人與他人有效溝通訊息的能力,從表面上看,溝通能力似乎就是“能說會道”,但實際上,它包含了從穿衣打扮到言談舉止等一切行為的能力,一個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人,可以將自己所擁有的專業知識及專業能力進行充分發揮,並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口頭表達能力則是指用口頭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是溝通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面對一個侃侃而談的應聘者,面試官會不自覺地產生“溝通能力強”的錯覺,實際上,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不能完全體現其溝通能力。

  將執行能力等同於服從安排

  很多面試官把服從上級安排等同於執行力,這是對執行力的曲解。執行力是指把工作做好的能力,除了要服從安排,更重要的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做事有條不紊,有始有終。

  提問的誤區

  面試的核心環節是提問,如果問題問得不恰當,會直接導致面試失敗。在面試提問環節,面試官易犯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提問與評價指標無關聯

  你有哪些優缺點?你有什麼業餘愛好?你的同事怎樣評價你?你找工作最看重什麼?你的家庭情況怎麼樣?面試官常向應聘者提出上述問題,但很少有面試官知道這樣問的目的何在,這些問題與被考察者的素質有何關聯。比如“你有哪些優缺點”這個問題,並不是真的要了解應聘者有哪些優點和缺點,而是考察應聘者的總結歸納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

  提問雜亂無序

  面試時,面試官應從何處問起,怎麼提問,該問什麼,都是有講究的。不少面試官對此卻完全沒有思路,想到什麼就問什麼,提問雜亂無章,時間很快就在這種毫無章法的提問中流逝,但面試官仍未能探明應聘者的水平。因此,在提問前,面試官應採用結構化面試方法,事先準備好面試提綱,也可以在面試中客觀地收集候選人的資訊,避免由於主觀印象造成評價結果的偏差。

  慣用封閉式或引導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類似於對錯判斷或多項選擇題,比如:你有沒有女朋友?你是哪裡人?你畢業了沒有?回答只需要一兩個詞,這使得雙方的談話極其枯燥,甚至產生令人尷尬的`沉默。若面試官不斷丟擲封閉式問題,又會使應聘者產生“接受訊問”的不良感受,同時也使其思維受限,無法提供更加豐富的資訊,從而影響面試效果。

  同樣達不到面試效果的還有引導式提問,其代表詞彙有“是否”、“有沒有”等。如:“當你發現下屬犯錯時,你會再給他一次機會還是嚴厲地處罰?”“當你和同學發生矛盾後,你是會立即化解矛盾還是先擱置一段時間後再處理?”此類問題為應聘者提供了選擇方向,因此,應聘者通常會選擇面試官喜好的答案作答,從而無法考察其真實意圖。

  說得比應聘者多

  那些“健談”的面試官,他要麼把自己當作培訓師或點評嘉賓,隨意評價應聘者,或把問題答案信口告之,或天南海北談論自己的感受、想法;要麼錯把自己當作應聘者的上級,利用面試過程對其進行教育、訓導。這兩種面試官都是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當。儘管他們在面試過程中的狀態確實很“high”,但對面試官在面試過程中真正該關注的卻一無所知。

  忽略非語言資訊

  一些“說得比唱得還好聽”的應聘者頗得面試官歡心。但作為面試官,除了透過應聘者的語言獲得有效資訊外,更重要的是對其非語言資訊多加觀察。例如肢體行為、面部表情、聲音特徵等。應聘者可以透過精心準備來包裝自己的語言,但肢體動作等非語言資訊是內心狀態的真實反映,比語言資訊更真實可靠。因此,優秀的面試官要善於透過“聽其言、觀其行”,對應聘者的真實水平進行全面準確的考察。

  忽略求職動機

  在招聘過程中,很多面試官習慣於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應聘者的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和工作業績等方面,卻對求職動機一帶而過。事實上,求職動機是影響一個人能否適應新崗位、能否在企業長遠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當應聘者的求職動機不明確時,他們在進入崗位後容易產生消極的工作狀態,成為管理、考核、激勵的障礙。因此,為了招聘到合適的人選,面試官應當格外重視應聘者的求職動機。

  不做記錄或很少記錄

  筆者發現,在很多面試過程中,一些面試官只做綜述總評性質的記錄,寥寥幾筆甚至什麼也不寫,全憑腦子記。這在做少量面試時尚可應付,但若面試人員眾多,僅憑記憶根本無法記住所有應聘者的表現。不做記錄的後果,就是在面試結束後無法公正準確地對應聘者進行總評,甚至造成很多“冤假錯案”,這也是對用人企業不負責任。成熟的面試官應按照評分標準和應聘者的現場表現進行記錄,並在每一位應聘者面試完後及時進行初評。此外,養成做記錄的習慣也有利於面試全部完成後進行總結。

  頻頻做出點頭或微笑等“親民”舉動

  “面帶微笑是對應聘者的尊重,也能使面試的氛圍更加融洽。”不少面試官認同這樣的做法。但筆者認為,當你坐在面試官的位置上時,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否會對應聘者形成誘導。面試官的微笑和點頭等小動作或許能使應聘者緩解緊張情緒,但同時也對其產生了一定引導和暗示作用,使其據此揣摩出面試官的偏好和傾向,從而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致使面試官收集到的資訊失真。因此,在面試開始階段,面試官可適當微笑、點頭活躍氣氛,進入正式提問環節後,面試官應儘量不動聲色,減少帶有暗示性的動作。

  評分的誤區

  評分是面試的最後環節,也是面試最終的落腳點。應聘者的能力如何,要透過分數體現出來。在評分環節,面試官常犯的錯誤有以下幾點:

  以貌取人,先入為主

  這是大多數面試官的“通病”,也叫“首因效應”,即面試官透過應聘者的形象氣質、表達能力等進行評分。在《三國演義》中,鳳雛先生龐統有心為東吳效力,於是前去面見孫權,但孫權見龐統“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就先已“心中不喜”,生生把這位與諸葛亮比肩的奇才拒之門外。可以說,孫權不是一個合格的面試官。研究發現,求職者的外表,例如肥胖等,會對面試官聘用決策產生35%的影響。但是,企業用人講究“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以貌取人,會使企業與人才失之交臂。

  一好百好,以偏概全

  這是指面試官被應聘者的某一項優點迷惑而做出不公正的評價,也稱為“光環效應”或“暈輪效應”。它不但表現為以貌取人,還表現為以服裝、地位、性格、談吐“取人”。在面試中,一些面試官常習慣性地以應聘者的某種特性去推斷其他特性,“一好百好,一差百差”,以偏概全地進行評估,結果必然產生偏差。

  同類相吸,異類相斥

  很多面試官傾向於認同自己的“同類”,對與自己具有相同愛好、畢業於相同院校或出生地相同的應聘者自然而然產生親近之感,那些更適合職位的“異己”則在不知不覺間失去機會。因此,在面試時,除了需要面試官自身與這種不良傾向作鬥爭外,還可以透過設定多位不同來源的面試官來避免思考角度的單一性。很多企業在校園招聘時在每組設定3名面試官:一名業務部門主管,一名業務部門技術專家,還有一名來自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從而降低個人偏見對招聘面試的影響。對於面試官來說,結構化的提問、詳細的記錄都可以減少個人偏見對面試的影響。

  只重形式,不重內容

  “尊敬的考官,我的回答分三大點、六小點……”面試官對這種看上去條理清晰、結構嚴謹的回答非常“感冒”,不少面試官據此打出高分。成熟的面試官不應受到答案外在表現形式的侷限,而應努力深究各項答案內容之間是否存在內在聯絡,是否存在邏輯性,並以此作為評分參考。

【面試官的三大誤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