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麋鹿》教學實錄評析

《麋鹿》教學實錄評析

《麋鹿》教學實錄評析

  一、課始“味”已出。

  師:同學們,我覺得這篇課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難認。所以這節課,我先要檢查一下你們這篇課文的生字是不是認識了,會讀了,你們有信心透過檢查嗎?

  生:有。

  麋鹿俗稱“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獨具特色。麋鹿胎生,孕期長,生長慢,喜歡生活在氣候溫和、林茂草豐的溼地環境中。麋鹿曾因在戰亂中慘遭殺戮,在故土銷聲匿跡。後來,在顛沛流離並幾乎要滅絕於歐洲時,英國的貝福特公爵深明大義,收養了世界上僅存的18頭麋鹿於自己的私人別墅──烏邦寺,由於飼養得法,麋鹿生長良好,並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頭麋鹿結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經過長途跋涉,迴歸故土,迴歸自然。至今,麋鹿總數估計已逾千頭。

  師:我把生字結合到這段文字裡了(指多媒體),請你自己讀一讀。

  師:能讀下來嗎?這裡有一個字特別難讀,它的意思是“超過”。

  生:這個字念“逾”。

  師:你在平時看到過這個字嗎?

  生:年逾古稀。

  師:同學們,年屆70就是“古稀之年”,“年逾古稀”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年齡超過了70歲。

  師:還有兩個字經常“山”和“水”一起用,這兩個字念什麼?

  生:跋涉。

  師:“跋山涉水”簡縮一下,就是“跋涉”,爬山趟水的意思。

  師:這裡有一個詞,和“漂泊不定”意思相近,但又強調了“生活艱辛、無家可歸”的意思,這個詞讀什麼?

  生:顛沛流離。

  師:我再繼續檢查,我在黑板上寫一個詞,請一個同學讀和這個詞相對應的段落。(師板書:外形)

  生:(讀第一段)

  師:誰來讀和這個詞對應的段落。(師板書:傳奇經歷)

  生:(讀第三段)

  師:請你們一起來讀和這個詞對應的段落。(師板書:生活習性)

  生:(讀第二段)

  師:你們覺得整段話和這篇文章有什麼關係?

  生:我覺得這段話是整篇課文的濃縮。

  生:我覺得這段話概括了整篇課文。

  生:我覺得這段話是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師:從你們的回答來看,你們已經掌握了“主要內容”的概念,那麼誰可以把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得再簡潔一點。

  生: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傳奇經歷。

  課始,蔣老師沒有因上大課(第八屆“灌河潮”大型教科活動),也沒因學生是高年級的學生,而將字詞教學“忽略”,而是根據文字特點——字多,根據學生的實際——難理解的詞語、讀不準的字音,安排了一段概括介紹麋鹿的文字,讓學生去讀。接著,蔣老師採用了以“義”尋“詞”(根據詞語的意思,讓學生找相對應的詞語。)、聯絡生活實際、結合語境等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如此,既降低了難度,又讓學生覺得新奇有趣。最出乎人意料的是蔣老師板書概括段意的詞語,讓學生讀出相應的段落並思考出示的整段話和這篇文章的關係。這樣以來,將概括介紹麋鹿的文字的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識字、釋義、感知文字,概括大意。語文味、兒童味就在這“讀”、“尋”、“聯”中初見端倪。

  二、課中味正濃。

  師:看來,你們都讀懂了麋鹿,如果,我們的教室裡出現一頭“鹿”,你能辨別出它是否是麋鹿嗎?

  生:能(齊聲)

  (多媒體出現“馴鹿”圖)

  師:你覺得它是麋鹿嗎?

  生:(有學生說是,有學生說不是)

  師:請舉手說“是”的同學解釋一下,你為什麼認為它是麋鹿?

  生:因為圖上的這種鹿“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

  師:我首先要表揚你們善於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點進行辨析,但是你們認錯了,圖中的

  這個動物,人們也稱它為“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但它不是麋鹿。請你再仔細觀察一下這頭鹿和讀一讀這篇課文,請你從文章中尋找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條,請簡要的記錄一條。生:(開始讀、尋找)。

  師:老師建議你們不要討論,自己獨立觀察、尋找、辨析。

  師:可以交流了嗎?

  生1:書上寫著“站著的時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後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

  方”,而這頭鹿的角就是指向前方的,所以我認為它不是麋鹿。

  生2:書上寫著“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動物中最長的”,而這頭鹿的尾巴像兔子尾巴一樣

  幾乎沒有,所以它不是麋鹿。

  生3:書上說:“麋鹿蹄子寬大,行動輕快敏捷。”,但這頭鹿的蹄子好象並不是很大。

  師:你能注意到這一點很不容易,由於麋鹿蹄子寬大,橫渡長江,易如反掌。

  生4:麋鹿的生活環境是林茂草豐的溼地環境,但是,這幅圖裡,林不茂,草也不豐。

  所以,這不是麋鹿。

  生5:書上說:“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紅色的,冬季脫毛後變成棕灰色。”不管是冬

  季還是夏季,毛總是偏棕色的,但是圖上的這頭鹿卻是灰色,因此它不是麋鹿。

  師:同學們,你們所說的這些理由,都是麋鹿區別於其他鹿的顯著特點,作者緊緊抓住

  這些特點來寫了,現在我可以告訴你們,這頭很像麋鹿的鹿叫“馴鹿”,想看真正的麋鹿嗎?

  生:想(激動)。

  師:可以給你們看,但有一個交換條件,你看了以後,要像一個講解員一樣上臺來介紹

  麋鹿的主要特點,行嗎?

  生:行!(躍躍欲試)

  師:這就是麋鹿,請你在座位上練一會兒。

  生:(在座位上練習。)

  師:誰願意上來試試。

  生:各位遊客,歡迎你們來英國,更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貝福特公園,來貝福特公園,

  就一定要看看麋鹿,你們看,那就是麋鹿,它的體形很大吧,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00公斤呢!它的角也很長,站著的時候,角的各個枝尖都指向後方,這是它獨有的特點哦,因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再次感謝你們來貝福特公園參觀,謝謝。

  師:掌聲鼓勵,講得真是好,但是現在講解員很難當啊,因為很多參觀者要提問,如果

  面對參觀者的各種提問,能從容應對,那這個講解員算得上是高階講解員,誰願意當高階講解員?

  生:紛紛表示願意。

  (一男生上臺)

  師:聽說麋鹿喜歡生活在溼地環境中,那麼它身上哪些身體特徵和溼地環境相適應?

  生:這位先生,麋鹿的尾巴比較長,長尾巴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中的生活。

  麋鹿蹄子寬大,因此它可以水中跋涉、游泳和尋找食物,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紅色的,冬季脫毛後變成棕灰色。

  師:聽說麋鹿身上有許多鹿中之最,你能為我們介紹介紹嗎?

  生: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動物中是最獨特的,它站著的時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後方,

  而馴鹿的角尖指向前方。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動物中最長的。麋鹿蹄子也可能是鹿中最寬大的,行動輕快敏捷,它們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潛游和覓食。

  師:剛才我在麋鹿群旁邊看到一塊牌子,上面有幾句古文,能幫我翻譯嗎?

  海陵縣多麋,千百為群,捕食草根,其處為泥。麋,牡者有角。麋喜澤,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

  師:各位講解員,如果我現在問你們,麋鹿和馴鹿的區別在哪裡?你能說嗎?(能)。

  是啊,讀書不能死讀書啊,要活學活用。同學們,記住,描寫一樣事物,要抓住它的特點來寫。

  蔣老師第二板塊教學:深入研讀,辨別形象,互動交際是頗費心機的。如果我來教,一定是讓學生讀課文,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而蔣老師先巧妙地給學生一個參照物——馴鹿圖,先讓學生觀察,然後讓學生在“文字”中求證:它究竟是不是麋鹿。這等於給學生一個“誘餌”,“誘”他們去觀察,“誘”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讀書。“這種發自學生內在的.需要”——“我”要弄清它究竟是不是麋鹿,這種“需要”驅動他們去讀書——“我”一定要好好讀書,要在課文中找到答案。“老師建議你們不要討論,自己獨立觀察、尋找、辨析。”蔣老師的提醒,意在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靜靜的讀書“場”,一個細細品味的“場”,一個靜靜思考的“場”,可以想象當時是一幅多麼動人的場景:孩子們時而睜大眼睛盯著“馴鹿圖”,時而一字一句地讀課文,蹙眉凝思。這樣的“靜”定能生“慧”:學生的觀察是細緻入微的,學生的論證是有理有據的。“最是沉靜最熱烈,語無聲處聽驚雷。”這樣的課堂與時下多為“喧囂”的課堂相比,有“悠然見南山”的妙不可言。

  如果說給學生一個“誘餌”,“誘”學生讀書,讓語文味、兒童味漸漸瀰漫開來,那麼讓學生充當講解員、高階講解員、翻譯等角色則讓語文味、兒童味更濃。蔣老師這樣的安排有梯度的:讓學生當講解員,解說麋鹿的主要特點;當高階講解員,從容應對參觀者提出的有關麋鹿的問題;讓學生當翻譯譯幾句古文。難度一步步加深,但始終咬定了“語言”沒放鬆。教師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多個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角色”,而在乎“語言”,在乎“思維”也。這是一個不斷激勵學生認真讀書、積累語言、活化語言的過程,也是是一個鍛鍊學生膽識、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濃濃的語文味、兒童味在這“解說”、“翻譯”中盡顯,而“抓住事物的特徵去描述”這一描述方法的滲透如“春雨潤物”顯得無痕。正如蔣老師在課上所言:“是啊,讀書不能死讀書啊,要活學活用。同學們,記住,描寫一樣事物,要抓住它的特點來寫。”

  三、課尾味彌留。

  師:同學們,麋鹿就是這樣一種珍奇動物,但它的命運卻十分坎坷。(配合幻燈師範讀課文有關段落)聽了它的傳奇,有什麼問題想問嗎?蔣老師當場能解答的就當場解答。

  生:我想問,漢朝的自然環境應該比現在好得多,為什麼麋鹿在漢朝的時候會銷聲匿跡呢?

  師:因為漢朝的統治者把麋鹿看作皇權的象徵。他們不允許麋鹿生活在民間,只允許它生活在皇家園林裡。就因為這樣,漢朝的麋鹿被大肆捕殺,數量直線下降。

  生: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發現了120頭麋鹿。我想知道是誰發現的。(生議論紛紛)

  師:你為什麼特別想知道這個撰文向全世界介紹麋鹿的人是誰呢?

  生:因為他向全世界介紹後,數十頭麋鹿陸續盜往歐洲,在倫敦、巴黎和柏林等地的動物園裡展出。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最後一群麋鹿慘遭厄運,有的被殺戮,有的被裝上西去的輪船。從此,麋鹿在國內幾乎絕跡。

  師:你把麋鹿慘遭厄運的原因歸結於這個人的介紹,對嗎?(生答:是)這個人是誰呢?

  這個人叫大衛,是英國的傳教士,也是一個動物學家,他發現麋鹿後驚喜異常,並撰文向全世界介紹,所以在國外,麋鹿的正式學名叫“大衛鹿”。

  生:為什麼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繼死去,而英國的麋鹿卻生長良好?

  師: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結合課文來推測。

  生:我想是因為英國的貝福特公爵非常喜愛這18頭麋鹿。

  師:是的,毫無疑問,貝福特公爵非常喜歡這群麋鹿。當英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陸續把麋鹿運往各地。他也曾經想運往中國,但是當他得知中國也在戰爭中,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生:因為那個人知道麋鹿的習性,把它放養在適合它的習性的地方。

  師:可以想見,烏邦寺動物園是什麼樣的環境?

  生:潮溼,有很多沼澤。

  師:是溼地環境,對嗎?所以麋鹿生長良好。你們看,我們可以根據課文來解答我們自己的問題。當我們瞭解麋鹿之後,再讀課文的相關段落,相信大家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多媒體出示一串詞語:驚訝、悲傷、高興、憂傷、憤恨、感動……生讀相關段落3分鐘,發言。)

  生:我覺得很憤恨。因為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最後一群麋鹿慘遭厄運,有的被殺戮,有的被裝上西去的輪船。從此,麋鹿在國內幾乎絕跡。

  生:我很高興,因為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我國林業部的努力下,39頭選自英國7家動物園的麋鹿返回故鄉,被送到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放養。這39頭麋鹿可以回到祖國來,我很高興。

  生:我覺得很欣慰。因為是我們人類使麋鹿銷聲匿跡,而我們人類又把麋鹿保護起來了。

  生:我很感動,如果沒有大衛、貝福特公爵這樣的外國人,麋鹿有可能已經絕跡。

  (其他發言略)

  師:我們的討論已經涉及戰爭,涉及環保。我和剛才一位同學的憂慮相同:麋鹿還會迷路嗎?咱們課下再接著討論。

  對於麋鹿傳奇的經歷這一部分,蔣老師處理得很大膽,在老師配合幻燈片範讀課文有關段落後,讓學生聽了麋鹿傳奇經歷之後,自由發問老師。這樣的“自由”會滋生出許多“神奇”。孩子的小腦袋瓜子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種思考、發問恰恰是最可貴的。

  特級教師張康橋說:語文教學要走向發展“兒童可能性”,而思考正是兒童的可能性的家。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是其精神生命的品質,而它的標誌就是“思考力”……不關注獨立思考的語文教學,只能是一種“寄生的教育”,無法培養出學生完整的品性和健全的大腦。由此可見蔣老師的大智慧。這種民主、寬鬆的“土壤”,該有多少好奇的種子在萌發呀!學生的問題涉及戰爭、涉及環保,大多直抵人心、切中要害,引人深思。而教師時而直接回答學生的提問,時而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比如:“為什麼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繼死去,而英國的麋鹿卻生長良好?”這一問題的解決。教師讓學生結合課文推測:貝福特公爵是什麼樣的人、烏邦寺動物園是什麼樣的環境中巧妙地解決了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已悄悄地將善良、愛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最令人叫絕的是在學生的情感呈奔湧之勢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一串詞語:驚訝、悲傷、高興、憂傷、憤恨、感動……讓學生讀相關段落3分鐘後發言。從學生的清楚、流暢、個性鮮明的發言中,我們看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看到了說明文教學的魅力,看到了蔣老師的人格魅力!至此,語文味、兒童味已濃得化不開,它已滲透到每個聽者的肌膚裡,滲透到每個聽者的靈魂裡。

  “麋鹿還會迷路嗎?”蔣老師結課時的幽幽一問,意味深長、令人心顫。麋鹿是否迷路,關鍵在誰?答案不言自明。就這樣,《麋鹿》一課留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它的外形、生活習性、傳奇經歷……

【《麋鹿》教學實錄評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