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隆中對》課堂教學實錄

《隆中對》課堂教學實錄

《隆中對》課堂教學實錄

  (匯入:播放毛阿敏演唱的《三國演義》主題曲《歷史的天空》,要求學生邊聽邊記下歌詞。學生自由說三國的著名典故。)

  師:在三國的星空中,劉備和諸葛亮是兩顆璀璨的明星。今天,就讓我們赴隆中,去茅廬,拜千古英雄,賞安定天下之對策。現在請同學們自由誦讀,看看哪些地方不懂,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學生自由朗讀和提問,教師強調要在反覆朗讀後結合前後文突破難點。)

  生:“此誠不可與爭鋒”的“誠”如何講?

  師:讀,去掉“誠”讀一讀,再加上“誠”讀一讀,透過比較就懂了。

  (生有“誠”無“誠”各讀了一次,果然明白了。其他提問略。)

  師:現在請你用成語或者四字短語來分別點評你眼中的劉備和諸葛亮。想好了就寫到黑板上來。

  (生討論,然後陸續上黑板板書。如對諸葛亮的評價:熱愛勞動、熱愛音樂、內斂自信、政見遠大、精通史實、未卜先知、一表人才、高瞻遠矚、足智多謀、閒雲野鶴、深謀遠慮、狂妄自大、淡泊名利、懷才不遇、名揚四海、明察千里等。)

  師:現在大家緊扣文字,說說自己的看法——你認為哪些詞語是不恰當的?

  生:“名揚四海”用得不對,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還不出名呢!

  師:你在原文中能找到證據嗎?

  生:第一段不是說“時人莫之許也”,意思就是說當時的人並不瞭解諸葛亮。他怎麼會名揚天下?

  師:很好。“時人莫之許也”是一個倒裝句,大家看註釋的時候要仔細。

  生:“熱愛勞動”和“熱愛音樂”怎麼講?

  生:開頭不是說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嗎?他親自耕田,還喜歡唱歌,這不就是說他熱愛勞動和音樂嗎?

  師:哦,《梁父吟》是一首流傳在齊魯之地感慨時事、憂傷戰亂的歌曲。

  生:我覺得要理解這個句子,必須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聯絡起來思考。

  師:這個建議很好。咱們來把這兩個句子合起來讀一讀。

  (生朗讀了兩遍。)

  生:諸葛亮既然自比管仲、樂毅,那他就是希望成為像管仲、樂毅一樣建功立業的人。他躬耕隴畝恐怕不是因為熱愛勞動吧?

  師:有點兒意思了。那他為什麼要耕田呢?

  生:我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隱居,是懷才不遇的一種表現。老師以前不是講過古代讀書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嗎?那個時候諸葛亮還沒有找到施展才華的地方,所以就只能在隆中隱居了,這不是熱愛勞動的問題。

  生:剛才老師講解了《梁父吟》的主題,我覺得陳壽專門寫這麼一筆是為了說明諸葛亮雖然在隱居,但是他一直關心天下大事,他是借古抒懷,表達他對時事、戰亂很關心,這和唱歌無關。

  師:好極了!

  生:“閒雲野鶴”也用得不對。“閒雲野鶴”是指特別輕閒自由、無拘無束的一種狀態,諸葛亮既然想像管仲、樂毅一樣建功立業,怎麼可能是“閒雲野鶴”呢!

  師:妙極!我們看看徐庶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讀出句子。

  (生讀“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兩遍。)

  師:來,咱們品一品“臥龍”這個比喻。獅子、老虎在傳說中也很英勇,為什麼不稱為“臥獅”“臥虎”呢?

  (眾笑)

  生:龍不一樣,在傳統文化中,龍是中國人非常尊崇的`一種動物,不僅代表智慧英勇,還表示吉祥尊貴,獅子和老虎可沒有這麼多的文化內涵。

  師:很佩服!穀雨總是這麼深刻。再想想,為什麼是“臥龍”,而不是“睡龍”或“眠龍”呢?(眾笑)

  生:諸葛亮沒有睡,他天天都在思考天下大事呢!(眾笑)

  生:“臥”給人的感覺很瀟灑大氣,還有一種隨時準備發動的感覺,“睡”和“眠”就沒有生氣了。

  生:這讓我想到黑板上那個“狂妄自大”的詞語也是不對的,狂妄自大的話,就不是“臥龍”,大概是“飛龍”或“怒龍”了。(眾笑)

  生(抓耳撓腮):因為我看到身份高貴的劉備親自去見諸葛亮,諸葛亮說話滔滔不絕,根本不給劉備插嘴的機會,所以就覺得諸葛亮狂妄自大了。(眾笑)

  生:你理解偏了,這樣寫是表現劉備禮賢下士。

  師:有趣有趣!連王老師以前都沒有品味得這麼細膩。我想起《射鵰英雄傳》中的降龍十八掌中有一招可以照應這個“臥龍”,形象地表達諸葛亮的特點,叫潛——

  生:潛龍在天。

  師:對對對,看來都是金庸迷。來,我們讀一讀第一段,再感受一下這位瀟灑智慧的智者形象。

  (生齊讀。)

  生:有一個同學說諸葛亮“淡泊名利”,我覺得也不對,後來諸葛亮跟隨劉備做了二十多年的丞相,名利都有了,難道還是“淡泊”嗎?

  生:我不同意。諸葛亮出山是為了建功立業,實現政治抱負,這不等於追求名利。

  師:有意思。翻到後面的《出師表》,對自己出山,《出師表》中有一段陳述,大家找一找,小聲讀一讀。

  (生讀《出師表》第六自然段。)

  生:就是嘛,諸葛亮說自己“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山是因為“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師:我這裡還準備了《後出師表》。於西南,請你讀一讀,大家再想想。

  (於西南讀: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唯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生:服氣了,用“淡泊名利”是對的,一個追名逐利的人,是不可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隆中對》課堂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