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春曉》教學實錄和研討

《春曉》教學實錄和研討

《春曉》教學實錄和研討

  師:透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已經基本明白《春曉》這首詩的意思了。現在老師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影,要邊看邊聽,邊聽邊想。

  (播放《春曉》多媒體課件:舒緩悠揚的音樂聲中,絲絲細雨輕輕飄下,無聲無息,撒向大地。雨中,朵朵美麗的花兒輕盈曼舞,棵棵綠苗生機勃勃,盡顯早春曼妙景象。同學們無不為這美妙的景象感染了。紛紛屏息靜觀,如醉如痴。)

  師:真美呀!同學們想把這段畫面記下來嗎?閉上眼睛,放放電影,你的小腦袋裡會出現更美的畫面呢!

  (教師裡似乎只剩下輕盈的音樂了。)

  師:你看到了什麼?(小手如雲)

  生:我看到天上飄起了一陣陣小雨,像細絲兒一樣,灑在臉上,又涼快又舒服!

  師:老師似乎也感覺到了。

  生:我看到花兒變得更美麗了,水滋滋的,像剛出生的娃娃一樣,特別惹人喜愛,我想,一定是雨兒給它洗了一個澡呢!

  師:想得真好!

  生:我看到綠油油的小草長起來了,鮮豔的花兒開起來了,他們的微風細雨中點著頭,似乎在說:“謝謝你,小雨兒。”

  師:是呀,是春雨兒滋潤了萬物,才有這麼美麗的花兒、草兒。

  生:對,這真是一場好雨啊!

  生:這是一場和時雨。

  師:真聰明,跟大詩人杜甫都想到一塊兒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師情不自禁地吟道,語調悠揚動聽,如入仙境。同學搖頭吟和,逐漸融為一體,似乎都醉了。)

  生:老師,我不明白,詩人為什麼說這是場好雨呢?

  師:你真愛動腦筋,是啊,這雨好在哪兒呢?同學們可以讀一讀,想一想,再討論一下。

  (教室裡響起了讀書聲、議論聲,教師參與了幾組,不時點撥。數分鐘後,議論聲漸止……)

  師:剛才有幾個同學在討論的時候都爭了起來,能告訴老師,你們在爭什麼嗎?

  生:春雨的確是好雨,因為它能滋潤萬物,詩人說:“潤物細無聲。”就像媽媽一樣給花草喂上了新鮮的奶汁兒。

  生:我認為春雨不一定都是好雨,頭幾天下了一場雨,今天又下了,我都難受死了。我覺得詩中寫得雨兒不一樣,下得很和時,不亂下,詩裡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生重讀了“知時節”、“當春”兩個詞。)所以我說,下得和時的雨是好雨。

  生:我也是這麼認為的。詩中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覺得這場雨兒不但下得和時,還下到點子上了。它“潛入夜”,“細無聲”,不讓他人知道,在人們不知不覺的時候就做了好事,做好事不留名,像雷鋒一樣。

  師:真了不起(老師翹起了大拇指),你把杜甫寫的`雨兒都說活了,變成雷鋒了。同學們,你的身邊有像春雨一樣的人嗎?

  生:有,一天中午下雨了,我沒帶傘,是劉怡把我送回家的。

  生:袁青峰經常幫我們組掃地。

  生:老師,星期四我值日,我忘了關窗戶,等我想起來的時候,再來到學校,我看到窗戶已經關好了,到現在也不知道是誰做的好事,他就像春雨一樣做了好事不留名。

  師:應該好好褒揚他們。他們也像春雨一樣,有美好的心靈。同學們,大詩人杜甫把春雨寫得如此動人,寫她外在美,絲絲輕飄,隨風潛入,無聲無息;寫她的內在美,下得和時,做了好事不留名。杜甫把詩都寫絕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高聲吟誦這首千古絕唱吧!

  【研討】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所謂對話,就不是獨角戲,也不是簡單對答,應該是對話雙方都全身心地投入,結合閱讀考慮、經驗積累等進行的真誠而平等的討論會商。

  一、“平等對話”的實施,有賴於良好的學習情境的創設

  《春雨》的教學,在同學初知詩意的基礎上,依靠現代化媒體,生動地展現了《春雨》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同學閉上眼睛想象、張開嘴巴說話,為師、生、文字三者的對話創設了良好的情境,同學在這美的享受中,自然而然地有了學習的興趣,更容易體會到原詩的美妙之處。正所謂“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二、“平等對話”的實施,有賴於師生雙方地位的改變

  這段對話中,我們看不到教師在牽制同學。處處皆見的是巧妙的對話暗示、引導,教師隨機應變,將同學入境到與文字對話的轉折做得不露痕跡,將與文字對話到與生活實際的聯絡做得渾然天成。然而這並不是什麼高超的教育技巧,這僅僅是因為教師心中有同學,師生的對話是“平等”的,他們之間只存在著相互影響,而不存在牽制。

  三、“平等對話”的實施,是師、生、文字三者的平等交流

  《春夜喜雨》一詩,是“詩聖”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春雨》截選其前四句,精心塑造了“春雨”的“好雨”品格,從“知時節”到“潤物細無聲”,從“當春”到“潛入夜”,無不是詩人匠心所在。這一片斷的教學,教師在充沛掌握詩作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同學與文字進行對話,師、生與文字三者之間的平等交流,有利地促進了同學語文素養的提高。

  四、“平等對話”的實施,有賴於大量的閱讀積累

  “不學《詩》,無以言”。沒有語言積累,說話必定平淡無味,更不用談什麼感染力了。上面的片斷可以看出,無論是教師,還是同學,他們的語言積累都是相當豐富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是新課標給我們提出的一項重要的要求。

【《春曉》教學實錄和研討】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