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魯濱孫漂流記》教材說明

《魯濱孫漂流記》教材說明

《魯濱孫漂流記》教材說明

  一、教材說明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長篇小說,魯濱孫是書中的主人公,本課是該書的縮寫。魯濱孫因乘船遭遇暴風失事,漂流到荒島,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戰勝了種種困難,生活了二十多年。

  課文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魯濱孫“遇險上島”“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這些故事情節,處處緊扣“險”,塑造了一位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幹的主人公。

  本文屬歷險小說類,重點是魯濱孫在島上艱難、驚險的經歷。魯濱孫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難,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困難,是驚心動魄的,“難”中處處透著“險”。

  課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個荒島:沒有名字,沒有人居住,到處是亂石野草。魯濱孫孤獨無助,面臨的是嚴酷的生存問題。要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需要怎樣的意志和創造力!課文敘述魯濱孫在荒島上選擇合適的容身地方:有水源、有樹陰、能防野獸,蓋起簡陋的住所,解決了生存的重要條件——居所。描寫魯濱孫“把捕到的活山羊畜養起來”“用這點兒麥種反覆種收”解決了生存的必要條件——食物。透過這些敘述,展現了主人公的聰明才幹和堅強的意志。

  在荒島上生活,還要面對被野人屠宰的恐懼,這也非常驚險。發現野人的腳印,“恐懼萬分”“不安的心情”,並不是說魯濱孫膽小,而是突出遭受野人宰割的恐怖。

  魯濱孫在荒島為生存所做的種種努力,不外乎解決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獨這四個最基本的問題。而在與世隔絕、荒無人煙的海島上,一個人要解決這四大難題,無疑是一種極其嚴酷的挑戰。魯濱孫面對困難毫不畏懼,自己想辦法,利用周圍可以利用的一切,積極改善生存環境。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驗,對於處在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複述故事。

  2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教學建議

  1本課是略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教學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先讓學生讀一讀“閱讀提示”,再按要求讀課文,多讀幾遍,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然後,讀課文重點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講一講魯濱孫戰勝種種困難的經歷。最後,交談一下自己學習本課的感受。

  2教學本課,要使學生感悟魯濱孫面對厄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並從魯濱孫在荒島上獨立生存的非凡經歷中悟出學會生存的道理。要達到這一目標,關鍵在於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熟悉魯濱孫戰勝各種困難的經歷。因此,應讓學生反覆讀課文重點部分,練習講述魯濱孫荒島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談談從魯濱孫的經歷中想到什麼,從魯濱孫的身上學到什麼。進而討論一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人們應該如何“學會生存”,學會競爭。

  3《魯濱孫漂流記》屬於歷險小說類。記敘探險、歷險的故事,以“險”扣人心絃,情節跌宕曲折,向來擁有眾多的讀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強的好奇心,這“奇”與“險”相結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魅力。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外語文資源,學完課文後因勢利導,鼓勵學生閱讀《魯濱孫漂流記》的原著。還可向學生推薦《世界名著歷險故事大觀》等,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詞語註釋

  簡陋:住的地方狹小,不華美。

  叛亂:武裝叛變。

  畏懼:害怕。

  宴會:賓主在一起飲酒吃飯的集會。(指比較隆重的)

  淒涼:寂寞冷落,悽慘,本文用來形容環境。

  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之間相隔極遠。

  桅杆:船上掛帆的杆子。

  流落:窮困潦倒,飄泊外地。

  木筏:用長木材結成的筏子。

  援救:幫助別人使脫離痛苦或危險。

  寂寞:孤單冷清。

  穗子:稻麥等禾本科植物的花或果實聚生在莖的頂端部分。

  圈養:在棚欄中飼養。

  野蠻:(1)不文明;沒有文化。(2)蠻橫殘暴。

  掙扎:用力支撐。

  停泊:(船隻)停留。

  詞語積累

  一、近義詞

  安慰——欣慰叛亂——背叛簡陋——粗陋

  倒黴一一倒運畏懼——懼怕流落——流浪

  援救——救助寂寞——孤單野蠻——粗野

  二、反義詞

  淒涼——繁榮簡陋——完善安慰——責備

  野蠻——文明畏懼——勇敢

  三、多音、多義字

  句段賞析

  1.他就找了些木頭做成木筏,劃到船邊。在船艙裡,魯濱孫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東西,陸續搬到岸上,還帶回沒有淹死的一條狗,兩隻貓,這使他在淒涼中感到一絲安慰。

  從“當他看到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時,做了木筏劃到船邊,結果收穫甚大”可以看出他很聰明,抓住一絲希望也不放過,結果找到了許多吃的、用的`。“在淒涼中感到一絲安慰”。“安慰”是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能帶回一條狗、兩隻貓與魯濱孫作伴,那是令人欣慰的!

  2.他差不多淡忘了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的希望。

  從這裡可以看出魯濱孫在經過二十多年在荒島上的辛勤耕耘,已衣食無愁,並且有野人“星期五”陪伴,生活很愉快,差不多對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已經失望了,覺得沒有可能了,快忘了回到英國的希望。

  文章導讀

  課文寫了魯濱孫一人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克服種種困難生存下來,最終回到英國的故事。它告訴人們要勇敢地面對困難,用自己的勤勞與聰明戰勝困難。

  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英國人魯濱孫喜歡冒險。

  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魯濱孫流落到荒島,憑藉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定居下來。

  第三段(第7至8自然段):魯濱孫救了野人,取名“星期五”,他們在島上愉快地生活。

  第四段(第9自然段):魯濱孫和“星期五”救了船長,船長帶他們回到了英國。

  寫作特點

  1.課文以故事的發展為順序,條理十分清晰,結構完整。

  2.文章詞語生動,耐人尋味。

  3.文章透過寫魯濱孫在島上遇到的種種困難,以及他是怎樣戰勝困難的描述,讓讀者對他產生了敬佩之情。

  學習要點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魯濱孫是怎樣戰勝種種困難的。

  2.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魯濱孫一人被衝到荒島上,他克服種種困難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終回到英國的故事,讚揚了魯濱孫勇敢、善良、勤勞的優秀品質

  一、匯入:

  師: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能獨立活於孤島嗎?

  (“能!”或“不能!”學生的意見可能不一)

  師:英國作家笛福給我們的回答是“能”。

  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說由於讀者的經驗和思維方式不同,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對小說情節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們要深入解讀一部文學名作,就必須爬到小說家的肩上,透過他的眼睛觀察。本節課,讓我們藉助伍爾夫的慧眼來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視法。

  二、深入分析,攻破難點

  1請一位學生朗讀第1段,其他學生思考:作者讓我們在探討作品的過程中,要有一場“孤獨的戰鬥”,這場“戰鬥”指什麼?

  2作者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呢?

  3集體朗讀課文第2段,說說作者在這裡舉哈代和普魯斯特要引出哪個概念?

  4四人小組合作討論: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視法的?

  三、比較分析,加深理解

  1請找出文中關於作家透視法和讀者透視法的分析,談談兩種透視法的關係。

  四、拓展運用

  1未學本文時,大家是怎麼解讀《魯》這部作品的?學了本文之後,作者的解讀對你有哪些啟示?對作者的解讀,你有哪些看法或補充意見?

  2試著運用作者的解讀法來解讀你們熟悉的文學名作。

  五、小結全文

  雖然這篇文藝評論文行文較為含蓄,多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曲折地表達觀點,但透過作者伍爾夫的深入分析,我們知道了“掌握小說家的透視法”是解讀文學名作的一條良徑,今後同學們不妨一試。

【《魯濱孫漂流記》教材說明】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