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漁歌子教學實錄

漁歌子教學實錄

漁歌子教學實錄

  《漁歌子》是唐朝詞人張志和寫的一首詞,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塑造了一位悠閒自得的漁翁形象,讚美了漁家生活情趣,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漁歌子教學實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讀,感受詞的音韻之美

  師:好,大概還有一分鐘的時間。那我們在上課時間背一背詩,好不好?

  生:好!

  師:背一揹我們才學過的《鄉村四月》。來,預備——起!

  生:《鄉村四月》,宋,翁卷……

  師:背得很好,上課!

  生:老師,您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今天這節課,老師將要和大家一起欣賞唐朝詩人張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詞——《漁歌子》。那麼,說到詞,開學的時候,我們還學過一首,還記得嗎?

  生:記得!

  師:這就是——

  生:《憶江南》。

  師:一起背一背,好嗎?

  生:好!

  師:“憶江南”,起!

  生:《憶江南》,唐,白居易……

  師:關於詞,你都有哪些瞭解呢?來,請你說!

  生:詞的句子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

  師:很好,你記住了詩與詞的區別。還有嗎?來,請你說!

  生(好像有點想不起來):就是——

  師:別慌,慢慢講!

  生:詞不僅可以讀,還可以唱。

  師:還有嗎?

  生:詞不僅可以讀,還可以唱。唱的曲譜又叫詞牌,詞牌的名稱又叫詞牌名。

  師:說得對不對?

  生:對!

  師:他記住了詞可以唱的特點。那麼,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詞的詞牌又叫——

  生:“漁歌子”。

  師:看老師寫課題。(一筆一劃地板書)拿出手來跟我一起寫:漁——歌——子。來,一起讀課題!

  生:漁歌子。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題目讀正確了。知道老師為什麼讚美大家嗎?因為,這《漁歌子》是詞牌,所以這個“子”在這裡不能讀輕聲,就應該像剛才那樣讀第三聲,會讀了嗎?

  生:會!

  師:再一起讀一讀,起!

  生(帶有強調意味地):漁歌子。

  師:那麼這首詞,它是唐朝著名詞人張志和寫的。這首詞的詞牌,又是這首詞的題目。就像“憶江南”一樣,它還能表現詞的內容。讀著這“漁歌子”,猜一猜這首詞在寫什麼?來,請你說。

  生:在寫漁夫在一邊唱著歌,一邊釣魚。

  師:說得很好。這“漁歌子”又名“漁父”。(開啟課件)意思就是呢,打魚人或者垂釣者唱的歌。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的《漁歌子》又是怎樣描繪張志和的垂釣生活的呢?翻開語文書110頁,我們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詞。注意生字,把每個字讀準,把每個詞念得字正腔圓。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好,自由地讀,開始吧!

  生(自由地讀):漁歌子……

  師:自由地再讀一讀。

  生:漁歌子……

  師:很快就讀完了,那——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來,請你來,其他同學認真聽,看生字有沒有讀正確?開始吧。

  生:漁歌子……

  師:嗯,她讀得怎麼樣啊?

  生(有幾個學生應和):很好。

  師:很好,她把每個生字都讀正確了。但還是有個讀音要注意:綠——蓑——衣。這個“蓑”,它是——

  生:平舌音。

  師:嗯,其他的字都讀得很好,比如“箬笠”的“箬”是翹舌音。誰再來讀一讀?這一次老師要求不僅要字正腔圓,還要讀出一點節奏。

  生:漁歌子……

  師:不用我說,相信大家已經聽出了她的節奏和韻律了,是不是?

  生:是。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讀,怎麼讀呢?請看(出示課件)老師把這一首詞的每一行分作了兩個部分,你們讀黑色的,老師讀綠色的。注意聽清楚我是怎麼讀的?明白了嗎?

  生:明白!

  師:預備,起!

  (生於師對讀,師著意把“不須歸”三個字悠長地讀)

  師:下面我們交換一下,行嗎?

  生:行!

  (師與生對讀,學生在教師朗讀語調的導引下讀得有點“小意思”了。)

  師:你看,這樣一讀,詞的味道就出來了。是不是?

  生:是。

  師: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咱們再來讀一次,老師讀課題和作者你們讀後面的。漁歌子,唐,張志和!

  生朗讀詞。

  師(用體態提示學生):斜風細雨——

  生(沉靜、悠長地):不——須——歸——

  二、讀,感受詞的意象之美

  師:什麼叫“不須歸”?

  陳紫晴:不須歸,就是那個,那個,那裡的風景太美了,實在是太美了,他就“不須歸”,不想回家。

  師:嗯,她不僅說出了“不須歸”的意思是“不願意回家”,還說出了原因,是因為這兒的——

  生[雜然]:風景很美。

  師:還有別的原因嗎?來,請你說。

  生:他想把魚釣滿,滿載而歸。

  師:噢,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默然,不知所謂。

  師:來,讀一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來!

  生:因為他戴了箬笠,披著蓑衣。

  師:哦,什麼叫“箬笠”,什麼叫“蓑衣”?大家快點看看註釋,看明白了嗎?

  生:看明白了。

  師:這箬笠和蓑衣,我們還可以結合我們的插圖來看一看。你看明白什麼叫箬笠,什麼叫蓑衣了沒有?

  生:“箬笠”就是竹子編成的斗笠,“蓑衣”是草做成的防雨用具。

  師:那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什麼?

  生[雜然]:雨帽/雨衣。

  師:對了!他戴著雨帽,穿著雨衣,不願意回家,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因為這兒的風景——

  生:太美了。

  師:是的。張志和這個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僅是著名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誇他的,來,讀一讀!

  生:詞中有畫,畫中有詞。

  師: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

  生:畫。

  師:裡邊藏著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讀一讀書,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地讀。

  生標畫。師巡堂。

  師:好,已經有同學找到了,現在請同學來彙報一下,來,發現了哪些景物?

  生:我發現了“西塞山”。

  師:嗯,西塞山。

  生: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斜風細雨——一共有多少種?

  生:九種。

  師: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如果你們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們會用上那些色彩呢?

  生:“西塞山”用綠色。

  師:說說為什麼?

  生:因為西塞山裡面長滿了樹,所以山清水秀。

  師:山清水秀,說得很好!綠色的西塞山。

  生:我想把白鷺,畫成白色。

  生:桃花畫成粉紅色。

  生:把流水畫成綠色。

  師:為什麼?

  生:因為,這樣可以更清澈。

  師:把流水畫成綠色,會更清澈。老師想起了一句詞:春來——

  生:江水綠如藍。

  師:還有嗎?

  生:我想把鱖魚畫為淡黃色的。

  師:淡黃色的鱖魚。還有嗎?

  生:箬笠和蓑衣都可以畫成青色和綠色。

  師:哦,綠色和青色實際上差不多,可是作者在這裡卻說“青箬笠,綠蓑衣”,可見他非常注意遣詞造句。好,請同學們看黑板。假如這黑板就是一張畫紙,老師想讓同學們把這些景物用彩色粉筆寫在畫紙上,使這幅畫看起來更美。怎麼寫呢?比如(教師示範西塞山、白鷺、流水、鱖魚,把“桃花”和“斜風、細雨”預留給學生寫)

  生受邀上講臺板書。教師給予指導。

  師:還沒有寫完的同學先放一放,我來看看這兩位同學寫得怎麼樣?評一評。

  生:還可以。“蓑衣”的“蓑”字寫錯了。

  師:哪裡錯了,告訴她。

  生:沒有那個點了。

  師:“蓑

  衣”的“蓑”字也是一個生字,來,跟老師一起寫一下。

  生跟隨老師寫“蓑”字。

  師:“蓑衣”的“蓑”。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兩岸是桃花。有沒有同學發現她們寫得很好的地方?

  生:她那個“斜風細雨”寫得很好。

  師:為什麼?

  生:因為風一吹那些細雨,細雨就斜了。

  師:風吹細雨,細雨就斜了。很有畫的意境。好,那麼,看著,想著,這青山,這綠水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絕美的詞——

  生:《漁歌子》

  師:一起來讀。

  生齊讀《漁歌子》。

  師:短短的27個字,就讓我們讀出了這麼多景物,這麼多的色彩,想一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

  生:這是一幅很優美的畫。

  生:這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畫。

  師:山清水秀,五彩——

  生:繽紛。

  師:五彩斑斕的畫。這僅僅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幅靜止不動的畫面嗎?

  生:不是。

  師:為什麼?

  生(可能沒有認真聽講):因為這個還代表了一首詞。

  師:它是一幅靜止不動的畫嗎?

【漁歌子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