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對加強成教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

傳統文化對加強成教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

傳統文化對加強成教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

  [論文摘要] 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視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進行強化教育的傾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蘊涵著“自強不息”及“允執厥中”等豐富的人文精神,它們對加強成教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素質是一個人在其思想、道德 、心理及文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人文素質作為人的綜合素質形成的基礎,它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人文知識、人文文化的積累情況。成人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實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全面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任務成人高校實施的亦是科學與人文並重的綜合素質教育。人文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其人文素質的教育。它可使學生的精神、道德、情感心靈都得到感染和淨化,促進其個性的發展與人格的完善,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價值觀。因此,加強成人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對於充分發揮高等學校教育 的整體功能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優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五”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迅速發展,初步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跨越。成人高等教育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在發展的同時,不少成人高校亦出現了一些令人憂慮的實用主義傾向,如重專業教育,輕人文教育;重技能教育,輕素質教育;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重功利,輕道德等。大學的工具理性被過度誇大,而人文精神及素養卻 日漸萎縮。

  (一)理想觀念淡漠,價值方向迷失

  成教大學生的年齡跨度、知識結構、人生閱歷、工作經驗及能力等不盡相同,其中的一部分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他們僅把自己的理想定位於“找一

  個好的工作”“有一個好家庭”,並把能拿到畢業文憑作為上學的最高目標。同時,他們重物質利益、經濟實惠。部分學生受拜金主義 、享樂主義等影響,把 當官 、發財作為人生幸福的唯一標準。精神世界空虛、迷惘。

  (二)學習勁頭不足,思想趨於片面

  成人高校的學生大都是利用業餘時間上課,且他們中許多已建立家庭,故其學習與工作 、學習與家庭的矛盾比較突出,學習的目的和動機也各異。其中相 當的一部分抱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思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學習動力不足。與此同時,面對現實社會中區域性的陰暗面,他們常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要麼過分誇大 ,要麼遇事抓不住其主流和本質 ,表現出情緒化、主觀化、偏激化 、極端化。

  (三)奉獻理念淡化,功利色彩濃厚

  一些成人高校學生時刻以“自我”為中心。實際生活中,他們往往過於注重實用,重視現實,恪守 自己的利益不受影響 ,而忽視個人對集體 、社會的義務,缺少群體觀念,缺乏集體的團隊精神。行為上表現出無私奉獻少 ,個人功利主義傾向強烈。如在就業問題上,他們不是選擇到 “祖 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到能“賺錢最多的地方去”;生活態度上 ,他們追求舒適安逸的生活,不願從事義務性的艱苦勞動等。

  (四)文化素質低下,責任意識缺乏

  部分成人高校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差,文化功底較差,藝術修養不高,欣賞品位較低。也有一些學生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如簡歷造假 、考試作弊、忘恩負義,根本沒有報效黨和國家培育之恩的意識。甚至還有少數學生一味放縱自己,直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等。

  以上情況表明,當前不少成人高校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所以,加強成教大學生人文素養,引導他們樹立崇高的人文精神,積極肩負起社會的責任 ,是當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正是培育成教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路徑。"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等的總和,包括政治制度 、經濟生活、宗教禮俗 、學術思想 、科學技術及衣食住行等。傳統文化以社 會倫理和道德修養為主要內容,富於民族特色和人文價值。

  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透過傳授傳統文化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推崇優 良道德規範和符合時代特徵要求的倫理道德觀念等來促進大學生世界觀 、人生觀的形成和優 良道德品質等的養成。傳統文化教育是成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具體來講,傳統文化能在以下幾方面提高成教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格齊治平”與“自強不息”:世界觀與人生觀的架構

  傳統文化規劃了人一生的奮鬥途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f《大學》)。即透過提高 自己的素養“為天地立心 ,為民生請命,為天下開太平”。同時,傳統文化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如先賢“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賦《離騷》;左丘失明 ,厥有《國語》;孫子臏腳 ,《兵法》修列 ;不韋遷蜀 ,世傳《呂覽》”(《史記·太史公自序》)等,皆充分反映了中華英烈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奮起抗爭的自強不息精神。

  “格齊治平”思想能促使成人高校學生將個人“小我”置於國家 、社會這個“大我”背景 中,將個人理想 的實現同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在社會的發展中實現 自己的人生 目標;“自強不息”精神有助於磨礪成教大學生的意志,增強其化解挫折的'能力及堅忍不拔的心理素質,培養其競爭力和創造力。

  (二)“允執厥中”與“天人合一”:處世觀 與宇宙自然觀的建構

  在人與人關係方面,傳統文化提倡“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貝達人”,推崇“禮之用,和為貴”,並把“中和”之道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在此基礎上,又強調“和而不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中庸·知法》)、“和實生物 ,同則不繼”(《國語·鄭語》)。追求一種超然、曠達、“海納百川”的情懷。在對待自身上,傳統文化追奉淡泊名利,以一種平常心來看待萬事萬物,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與解脫。而在人與宇宙自然的關係方面,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一方面強調天 、地 、人相統一 ,另一方面也強調人的能動性和特殊性。表現在人與 自然的關係上,不主張片面地征服自然,而是追求一種“與天地和其德 ,與 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和其序”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境界。 “允執厥中”的處世之道有助於成教大學生正確地對待現實生活中不同的意見 ,懂得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 ,知曉對持不同觀點的人不是強行批判,而是要寬容 、理解,這樣才能遊刃於人際關係;“天人合一”觀讓學生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認識到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身,把 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自然和社會融為一體,從而實現精神世界的昇華和超越。

  (三)“仁愛禮智”與“夙夜在公”:道德觀與社會責任感的塑構

  傳統文化尚德 、尚德育 、尚德風。孔子以仁、義 、勇為達德;孟子以 、義、禮、智作為四基德,並將它擴充套件為五倫十教;法家管仲更將禮 、義、廉、恥稱作“四維”。可見道德教育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

  其歸旨即在於啟發主體的內在道德功能和自覺性,從而對人的內心進行啟迪。傳統文化還強調個人對國家、對社 會的責任義務及愛祖國、民族的思想。 早在先秦時期,《詩經》便提出“夙夜在 公”,《尚書》寫出“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墨子》道出“舉公義”。如此意念 歷代經久不衰,如屈原、范仲淹、陸游、 岳飛 、文天祥 、于謙 、顧炎武及林則徐等皆高唱出一曲曲為國家和民族無私捐軀的慷慨之歌。 “ 愛禮智”思想有助於提高成教 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解決 他們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難題;“夙夜 在公”精神能促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集體主義意識的養成,激發他們關 心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從而提高其 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四)“先義後利”與“求真向善”:價值觀與審美觀的重構

  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義為上。講求道義,弘揚仁德,遵 循 “先義後利”“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以義制利”的道義原則,是傳統文化在 價值觀上的體現。另一層面,傳統文化歷史悠久 、博大精深。存在於其發展旅 程中的歷代文學作品間的樂觀進取的 人生追求 、務真求實的理性態度及各種 寬容仁厚 、公正廉明、剛正不阿的美德善行等長期以來也是人們所反覆稱頌的物件。這些作品具有音樂美和意境美的特點,是富於人情美、人性美的篇章。它們以獨特的方式薰陶和孕育著中華 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質和民族精神。

  “先義後利”觀能促使成人高校學 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種種複雜的 社會現象不茫然、不盲從,從而把自己 打造成一個正直公義、誠實善良、勤奮進取的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人文教 育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人人“成人”。“求真向善”的審美觀能使成教大學生 從悠久絢爛的傳統文化中受到感染、 鼓舞、感動和啟發,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商領域,成為一個具有美好情 感和高雅審美情趣的人。

【傳統文化對加強成教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