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中國法制史期末考試複習資料

中國法制史期末考試複習資料

中國法制史期末考試複習資料

  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既要及時跟上老師步伐,也要及時複習鞏固。中國法制史期末考試複習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1.明德慎罰:所謂“明德”,就是主張崇尚德治,提倡德教。所謂“慎罰”,就是要求在運用刑罰時做到審慎、寬緩,也就是要求刑罰適中,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

  2.九刑:一種解釋是指周朝的刑書。另一種解釋是指墨、劓、剕、宮、大辟、流、贖、鞭、撲九中刑罰。

  3.七出三不去:所謂“七出”,即丈夫或夫家藉口休棄妻子的七種表現——“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口舌”、“竊盜”。所謂“三不去”,即已婚婦女不能被遺棄三種情況——“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

  4.五聽:是指中國古代司法官吏在審理案件時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的5種方法,是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的簡稱。

  5.鑄刑書: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子產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象徵諸侯權位的銅鼎上,向全社會公佈,史稱“鑄刑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佈成文法的活動。

  6.城旦舂:秦漢時強制男犯築城女犯舂米的刑罰。

  7.鬼薪、白粲:鬼薪、白粲是一種男犯上山砍柴、女犯擇米的徒刑。鬼薪,指男犯要為祭祀鬼神而去上山砍柴;白粲,即是女犯要為祭祀鬼神擇米做飯。

  8.隸臣妾:戰國時存在不少的官司奴隸,主要來源於罪犯。

  9.公室告、非公室告:公室告是指控告主體對其家庭以外的人所犯的殺傷人、偷竊財物之類行為所提出的控告;非公室告是指控告主體對其家庭內部的犯罪行為向官府提出的控告,對此種控告,官府不予受理。

  10.約法省刑:約法省刑是漢初的立法原則之一,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而實施的立法原則。

  11.九章律:西漢初期,相國蕭何依照秦法,適應新形勢,以《法經》六篇為基礎,增加了《戶律》、《興律》、《廄律》三篇,故稱《九章律》。《九章律》是漢律的核心和基礎,通常所說的漢律,主要是指《九章律》。

  12.上請:是指貴族官僚犯罪後,一般司法官員無權審理,須透過廷尉直接上奏皇帝進行請示,由皇帝根據犯罪者與皇室關係的遠近親疏、官職功勞的高低大小,決定刑罰減免與否的制度。

  13.親親得相首匿:漢代刑罰適用原則之一,具體指漢代法律所規定的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犯謀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應相互包庇隱瞞,不得向官府告發;對於親屬之間容隱犯罪的行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責任。

  14.舉劾:官吏代表國家控告犯罪,負有糾舉犯罪責任的官吏主動糾舉犯罪,形成案件,類似於現代的公訴,漢朝稱為“劾”。

  15.錄囚:皇帝和各級官吏定期或不定期巡視監獄,對在押犯的情況進行審錄,以防止冤獄和淹獄,監督監獄管理的執行司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監獄史和司法制度史上的一項重要制度。又稱慮囚。

  16.春秋決獄:春秋決獄又稱“經義決獄”,是西漢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來的`,是一種審判案件的推理判斷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來對犯罪事實進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六經中的思想來作為判決案件的依據。

  17.納禮入律:強調以禮指導立法,以禮充實立法,使儒家的“禮治”思想和原則在法律中得以體現。

  18.律令分修:

  19.八議:所謂“八議”制度,是對封建官僚、貴族、地主等特權人物在犯罪後給予減輕或免除處罰的一種法律制度。“八議”物件包括:親、故、賢、能、功、貴、勤、賓。

  20.官當:“官當”是封建社會允許官吏以管制爵位折抵徒刑的一種特權制度,也叫“以官當徒”。

  21準五服以制罪.:是指親屬間的犯罪,依據五等喪服所規定的親疏關係來定罪量刑。所謂“五服”,是根據血緣的親疏規定死者的親屬為其服喪時應穿何種喪服的制度,藉以表示親屬關係的親疏遠近與尊卑。

  22.留養:亦稱“存留養親”,指犯人直系尊親屬年老應侍而家無成丁,犯死罪非十惡者,允許上請,流刑可免發遣,徒刑可緩期,將人犯留下以照顧老人,待老人去世後再實際執行。

  23.重罪十條:是指危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十種重罪的名稱。內容包括: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

  24.永徽律疏(唐律疏議):由長孫無忌等大臣以《武德律》和《貞觀律》為藍本,稍加修改制定而成,共十二篇。它是迄今為止完整儲存下來的一部最早、最完備、影響最大的封建成文法典。

  25.名例律:唐律第一篇是《名例律》,共五十七條,其中規定了五刑、十惡以及八議等定罪量刑的各項原則,是唐律本質和精神的集中體現。

  26.同居相容隱:唐律在繼承“親親得相首匿”原則的同時,將相容隱的範圍擴充套件到四代以內的親屬、部曲和奴婢。這樣,即使是無服的“同財共居”之人,也允許相隱。

  27.私罪、公罪:所謂“私罪”,就是官吏因私事或假公濟私而犯的罪。所謂“公罪”,即官吏因公事而犯的罪。且公罪從輕,私罪從重。

  28.三司推事(三司會審):遇有特別重大的案件和疑難案件,通常由大理寺、刑部、御史臺三個機構的長官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或“三司會審”,較次要的,或外地發生的案件,則由上述三機關的副職或下屬去審理,稱“小三司”。

  29.編敕:就是將一個個單行的敕令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刪去重複矛盾的敕文,整理成冊,上升為一般法律形式的一種立法過程。

  30.條法事類:所謂“條法事類”,是指以事為類,統編敕、令、格、式等形式的綜合法典。

  31.編管:編管是將犯罪之人編入外州戶籍,使其接受監督管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處罰方法。

  32.安置:安置是將犯罪者貶謫到遠惡之地居住並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處罰方法。

  33.典賣:典賣指典當與買賣。宋代又稱“活賣”,即透過讓度物的使用權收取部分利益而保留回贖權的一種交易方式。

  34.立繼、命繼:立繼即“保全家業,而使祖宗之享祀不忒”而由亡夫之妻為亡夫立嗣的情形。命繼就是對於夫妻俱亡的戶絕之家由被繼承人之近親尊長立嗣,以“不斷香火”的情形。

  35.務限法(婚田入務):宋時期的一種審判制度,主要是規定在農忙季節禁止民事訴訟,以免影響生產。務就是指農務,即農業生產勞動。具體期限是:農曆每年的二月初一開始,叫“入務”,即進入了農忙季節,到九月三十日結束。

  36.鞫讞分司:即將審與判二者分離,由不同的專職官員分別擔當的訴訟審判制度。

  37.翻異別勘:就是當犯人不服判決臨刑稱冤,或家屬代為申冤時,改由另一個司法機關重審,或由監司另派官員複審的制度。

  38.大誥: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寫定的刑典,明初洪武十八年十一月,釋出《大誥》,也就是整理這一年審判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誥文的形式向全國發布,告誡官吏們,不要重蹈覆轍。

  39.九卿圓審:又稱九卿會審或圓審,是明朝重要的複審制度,凡是地方上報的重大疑難案件,罪犯經過二審後仍不服判決者,由三法司長官(刑部尚書、大理寺卿、都御史)會同吏、戶、禮、兵、工各部尚書和通政使組成會審機構共同審理,判決結果奏請皇帝稽核批准。

  40.朝審:朝審是明朝的一種審判制度,在秋後處決犯人之前,召集朝廷大臣共同複審死罪囚犯。這實際上是一種會審複核制度,表示對人生命的重視。

  41.熱審:熱審也是明朝的一種審判制度,是刑部奉旨在每年小滿後十日,會同督察院、錦衣衛和大理寺審理京城在押的沒有審判定罪的囚犯的制度。

  42.大審:是明朝的會審制度之一,是皇帝定期派出使者,代表皇帝重新審理在押囚犯的制度。

  中國法制史期末考試複習資料

  一、課程考核說明

  1.考核成績:本課程分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各占課程總成績的50%。形成性考核成績合格方能參加終結性考試,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均及格方為課程考核合格。

  2.考核期間:具體考試時間由各分校(工作站)根據重慶廣播電視大學檔案,並結合考生人數和考試機數量等實際情況自行確定。

  3.考題形式:綜合測試(題庫)

  4.組卷方式:隨機組卷。只有一次組卷機會。

  5.考題分值:名詞選配題15個,每題4分;問答題4個,每題10分。

  6.考核時間:90分鐘.

  二、客觀題部分

  考核內容:參見中央電大統一印發的《中國法制史期末複習指導》。

  三、主觀題部分

  1.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

  2.商朝王位繼承製度的發展變化。

  3.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則。

  4.戰國時期立法指導思想的主要內容。

  5.《法經》的主要內容、階級本質和歷史意義。

  6.秦朝的立法指導思想。

  7.秦朝關於市場貿易管理方面的立法。

  8.秦朝關於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立法。

  9.秦朝關於官營手工業管理方面的立法。

  10.秦朝關於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的立法。

  11.漢代刑制改革的源起和意義。

  12.何謂"親親得相首匿"?

  13.“春秋決獄”的要旨。

  14.“十惡”制度。

  15.“重罪十條”的內容及意義。

  16.何謂“八議”?

  17.《開皇律》的主要內容。

  18.何謂“貴族官僚有罪先請”?

  19.唐朝的法律形式

  20.《唐律疏議》的篇數和篇名。

  21.請解釋《宋刑統》。

  22.宋朝的斷例、指揮、申明和看祥。

  23.宋朝的斷例、指揮、申明和看祥。

  24.明朝嚴禁臣下結黨和內外官交結的法律規定

  25.明朝嚴懲貪官汙吏的法律規定。

  26.何謂“會審公廨”?

  27.《欽定憲法大綱》的歷史意義。

  28.《欽定憲法大綱》的主要內容。

  29.《大清現行刑律》作為過渡性法典的體現。

  30.《人權條例》的主要內容。

  3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特點和意義。

  3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和內容。

  33.《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特點和意義。

  34.《大清新刑律》的結構變化。

  35.何謂“領事裁判權”?

  36.北京政府的司法體系。

  37.“五四指示”。

  38.《中國土地法大綱》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39.《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的主要內容

【中國法制史期末考試複習資料】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