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科技> 科技下鄉活動的幾點思考

科技下鄉活動的幾點思考

關於科技下鄉活動的幾點思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何快速地應用到農業生產,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是業內人士普遍關注的問題。採取科技下鄉的方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既能解決農業技術的框架現象,又能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本人從事農技推廣工作長達32a,多次參與科技下鄉活動,根據實際經驗從科技下鄉的規模、形式、內容、時限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和總結更加切實有效的服務方式,以保證科技下鄉活動健康持久的開展下去,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1科技下鄉的規模

  科技下鄉的規模,是指下鄉人員的數量和技術水平的高低,以及與此相配的宣傳工具、技術資料和農民需要的生產資料等。本人在多年的科技下鄉、培訓、宣講工作中體會到,科技下鄉的規模越大越好,規模大影響就大,吸引力就會增強,前來諮詢的農民就會增多。試想,如果只有一個人進行科技下鄉活動,就是權威專家也不會有大的轟動,冷冷清清,又能產生多大的影響。當然,這裡只是以科技下鄉規模問題來探討的。一般情況下,由縣級組織的科技下鄉團,至少要9~10人,領隊2人為宜,負責與當地接洽聯絡,安排活動去向、時間、內容、場所等。再者必須有一定實力的專業人員參加,這是科技下鄉的核心,專業技術人員不少於5人,保證栽培、植保、果樹、蔬菜、土肥等專業,要有高中級以上職稱的技術人員,確保科技內容的質量,顯示科技下鄉的技術權威性,還要有當地比較知名的技術骨幹人員,增加對農民的號召力。後勤人員需要2~3人,負責發放資料、介紹產品、工具搬運等。要自備交通用車、宣講用具、桌椅、橫幅等,做到不擾民。“明白紙”內容要結合農時,簡明扼要,突出操作性,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資料數量儘可能多,供農民索取。生產資料也必須結合農時季節進行準備,包括種子、農藥、化肥等,大宗肥料新產品可向農民進行宣傳推薦。

  2科技下鄉的形式

  科技下鄉的形式是多種多樣,除組建科技下鄉團是一種較好的形式外,還有技術承包、科技入戶、送貨上門等,但所遵循的形式都是科技前移,隊伍下沉。

  組建科技下鄉團,聲勢大、號召力強、宣傳面廣、能夠吸引較多的農民去諮詢學習,效果明顯。關鍵是掌握好規模、人員、資料、農資等前期準備,做好組織聯絡與場所設定。技術承包形式已應用多年,關鍵要做好責權利的.合理分配。科技入戶的核心是“帶”,

  即1個技術指導員帶20個科技示範戶;一個示範戶帶20戶周邊農戶。最根本的要求是“入戶”,就是要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最終目標是透過3—5a的扶持,提高科技示範戶的學習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把他們培養成為觀念新、技術強、留得住的科技堡壘戶。送貨上門是一種技物結合的農技推廣方式,因為優質的產品本身就是先進技術的載體,農技部門、農資經營者,自備車輛攜帶種子和農藥巡迴相送,這就是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形成的基礎。

【科技下鄉活動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