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總結

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總結

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總結

  人生聰明識字始。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起點,也是啟蒙教育的開端。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自主識字,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學習漢字。具體做法是:首先讓學生自己閱讀,然後認識漢字,接著滲透,最後再強化。

  巧妙地設計板書,是實現滲透性識字的有效途徑。如教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文要求會認的字有:次、瓜、燕、樣、得、仔、細、興、紫、細、柄。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閱讀。閱讀時,先獨立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然後彙報交流,交流透過讀課文自己知道了什麼?在彙報交流時,有的說:讀了課文我明白了,菜園裡有冬瓜和茄子,它們都掛在枝上。有的說:我知道了,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到菜園裡看冬瓜和茄子是否一樣。小燕子第一次去看,發現冬瓜大,茄子小;第二次去看,發現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第三次去看,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有的學生說: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燕子媽媽為什麼笑了?大家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完成下面的板書:媽媽為什麼笑了?

  今天進行《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教學,這篇課文共220個字,是第一冊教材中較長的課文之一,如果逐句逐段地教,將會把課文弄得支離破碎,教學效率低下,那麼,怎樣整體有效地處理教材,長文短教,使學生學得有趣呢?其中有一段我做了這樣的處理: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把這個故事再講一次,接著使用了簡筆素描畫,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再讓學生們去讀課文,也用手中的畫筆去勾勒、去比較體味一次次的不同。

  本階段的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樂於畫畫,願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我正是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閱讀想象的同時,拿起彩筆,把自己在閱讀中想到的畫出來,把自已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後,也就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穫表現了出來。畫筆走進學生的閱讀世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他們閱讀的樂趣。

  詞和句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理解文中的詞句,才能讀懂文章內容。每天文章都會出現一些學生沒有學過的新詞句,難理解的詞句和表現課文思想內容起重要作用的詞句,這些詞句怎樣幫助學生理解呢?我的做法是:藉助課文插圖和多媒體課件及實物觀察,幫助學生建立起詞和句的概念,同時以多種方法進行詞和句的訓練。

  課文中有許多插圖直觀地表示著課文中詞的意思,可以指導學生觀看這些插圖理解詞義。如《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中燕子媽媽要小燕子三次去看冬瓜,第一次說: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第二次說:你能不能再去看看,還有什麼不一樣?第三次說:你能不能再去仔細看,它們還有什麼一樣?這時有學生提出問題:仔細是什麼意思呀!這時我給學生投影一幅冬瓜圖片,要學生按從遠到近觀察圖畫,並且盯著一處認真看,然後讓學生一步一步講所看到的,對冬瓜表皮上像針狀的白白的細毛學生都講到了,這時我告訴學生這就叫看得仔細。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理解詞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課文中有好多詞真實地反映著生活中的現象,要學生準確地理解這些詞,就要到現實生活中觀察這些現象。如,夏天在打雷下雨前,多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天空中的自然現象和周圍的景物,在學習烏雲密佈時,學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詞義。

  〖長文短教

   在講讀《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文時,由於課文較長我採用了知識遷移法進行教學,在講讀課文第二段時,我先請學生齊讀第二段。讀後提問:小燕子第一次到菜園裡觀察到了什麼?學生們很快找到了答案,紛紛爭著要回答問題。我說:第三段是否和第二段一樣,先聽聽同學朗讀第三段就知道了。跟著指名朗讀第三段課文。聽完那兩個同學讀完後,學生們能說出正確的答案,從而課文的講解也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可以輕鬆地講完第四段,還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本劇。

  對低年級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口語訓練

   低年級孩子的口語訓練是個關鍵,如果低年級教師不認真搞好口語訓練,那麼到了高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也無法得到提高。針對我們班學生剛入學、年齡小這一特徵,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對孩子們循序漸進地進行了口語訓練。

  第一步:朗讀指導。

  朗讀是一種常用的、有助於強化口語訓練的方法。

  在要求學生朗讀前,我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指導學生去把握人物語言的個性色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力爭使朗讀為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服務。如:在上第15課《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時,我指導孩子們在朗讀中應將小燕子和燕子媽媽的語氣區分開來。小燕子的聲音是稚嫩的、天真的,語速比較快:而燕子的媽媽的語氣則是親切的、溫和的,語速比較慢。

  〖利用電教媒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將面向21世紀的高科技、強競爭的挑戰,教育要創新、科技要創新、思維同樣要創新。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而電化教學正是為培養創新型價值規律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它能把許多枯燥抽象的文章內客,以色彩斑斕的畫面和逼真的音響效果,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使他們進入到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認知活動中去,例如在講《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觀察一片菜地,菜地裡都有什麼蔬菜,找到其中兩種蔬菜看它們有什麼不同。學生會隨著老師的問題走進菜園,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時飛來了兩隻小燕子,燕子媽媽給小燕子出了一道問題:冬瓜和南瓜有什麼不同?學生邊讀課文邊觀察,再結合自己的實踐抓住小燕子三次飛往菜園裡觀察,三次得到不同的資訊,層層遞進,同時多媒體呈現圖片,使學生看了融聲音與圖象於一體的畫面後作出積極的思考, 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蔬菜長得相似,你是怎樣知道的?但最終要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做事要善於細心觀察,愛動腦,同時發散自己的思維,創新自己的思維。

  藉助插圖,表演說。表演是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非常喜愛的語文活動,雖然費時較多,但收效是多方面的,特別表現在口語交際方面更是有效途徑。如教學《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好燕子媽媽、小燕子、冬瓜和茄子的頭飾,四人一組表演。學生表演得很投入,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動作,把燕子媽媽的溫柔、耐心,小燕子的高興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透過表演不但復現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組織演出的過程中,也是學生進行交際、合作的過程。

  課文空白處練說話:有些課文在敘述和描寫中會留下一些空白,而這些空白,無疑給學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間,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語言智慧的一個平臺,有利於培養學生語言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中,燕子媽媽先後三次讓小燕子去看菜園裡的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同。當讀到這兒時,我問學生:讀到這裡,你有什麼問題?學生們眨了眨小眼睛說:小燕子為什麼到第三次才發現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呢?小燕子是怎樣認真看的呢?接著同學們把自己扮成小燕子,一邊表演,一邊說:小燕子飛呀飛,停在冬瓜身上,低下頭仔細看,呀,又綠又大的冬瓜皮上,還有細毛呢;小燕子飛呀飛,飛到茄子地裡,停下來左看又看,呀!紫色的茄子像大燈泡,柄上還有尖尖的小刺呢。

  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想象能力,更使學生有話可說,言之有物,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互動中關注感性和悟性。學習活動是一種感悟過程,是對文字元號及其思想內容、組織方法的感知和領悟的過程。互動教學是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互動教學要求教師動、學生動、師生互動,學生動是互動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是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例如教學《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在認再字時,教師讓學生對再字的讀音和字形進行一番認識,然後用在與再字形和字義兩方面比較,讓學生深入感受,全面感知。 再字的資訊量,發揮形象思維的優勢,加強對再字的認識。因此,互動教學中,教師的.動應是新觀念下的教育智慧的應用,應是讓學生擁有時間能沉浸感受要學的內容,而學生的動正是在不斷加因感性層面的基礎,讓發展更紮實更全面。如果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感性基礎上,那是不完整的。學生要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培養每一個學生自己獨特的悟性是最重要,獨特的悟性才使他們擁有了學習主動權,使知識更富生氣。在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如想一想,燕子媽媽為什麼誇小燕子?在師生互動的交流中,教師的動在與不斷尋找學生悟性的最佳切入口,讓悟性的律動不息,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想象思維之中,有的同學真正悟出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有哪些進步,有的同學悟出了為什麼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不斷地領悟,學生的悟性也與小燕子一樣也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互動交流是立體全方位的,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以上探討只是一孔之見,相信堅持不懈的試驗必會帶來更多更豐的驚喜。

  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弱,單憑教師的講述或學生的想象,很難對某個過程產生深刻的印象,如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時,小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去觀察冬瓜和茄子的區別,冬瓜:地上、大、綠、皮上有細毛;茄子:枝上、小、紫、柄上有小刺。如果單憑口講,學生很難理解,但是透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透過三次逐步的變化,讓學生自己去觀察,透過豔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一次比一次細緻的變化,就很明顯的分辯出茄子和冬瓜的區別。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加深了學生學習的印象,開發了學生的智力。

【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