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天頂上的一滴水》中的表現藝術分析

《天頂上的一滴水》中的表現藝術分析

《天頂上的一滴水》中的表現藝術分析

  譚盾是個超常的藝術家,很難按傳統的方式歸類。國人往往把他看成是一位另類的先鋒音樂家,他又作曲又指揮,有時候還演奏加演唱——記得當年在紐約他為我外百老匯的戲作曲之後,就親自演奏了所有的樂器和曲子,還有一段是他吟唱的。後來我離開了紐約,去大學戲劇系任教,聽到音樂系的教授說,他已是全世界最頂尖的五六位作曲家之一,立刻去CD店買他的作品欣賞,不料找了半天沒找到,去問營業員,他們說譚盾?當然有,在"古典音樂"的架子上放著呢!大概中國的文化實在古老,所以喜歡採用中國文化元素的譚盾再新潮也應該算是"古典"的。

  譚盾在音樂界內部各個行當都通吃了,現在又突破了音樂外部的邊界。他做"水樂"好像已經有些年頭,但是,在朱家角"水樂堂"演出的《天頂上的一滴水》卻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因為它把器樂、聲樂、肢體舞動、裝置藝術、建築藝術全都打通了。《天頂》中最令人震驚的時刻是,舞臺背後的玻璃門緩緩開啟,露出夜幕中朱家角的星空,坐在室內的觀眾能看到燈光下河對岸寺廟的清晰輪廓,又能聽到陽臺上一排僧人在朗朗唸經。這一視聽形象乍一看幾乎令人覺得恍如天外飛來,卻又渾然天成地融入了整個演出——其主體還是一個小型的室內樂;那既是遠遠的自然背景,又是匠心獨運的精巧意象。譚盾說,三年前他偶然在朱家角河上看到聽到僧人夜課,激起了這一作品最初的靈感。

  但是,《天頂上的一滴水》並不僅僅是靠這一個創意、一個幾分鐘的亮點撐起來的;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貫穿始終的音樂十分好聽,無論是禪意和民謠的歌聲,還是提琴加琵琶的絃樂四重奏,都有既引人入勝又讓人心靜的旋律——譚盾畢竟是能夠輕鬆寫出奧斯卡電影音樂的大家,而不是那些作不出好聽曲子只能靠概念唬人於一時的"先鋒派"。在我"看"來——光聽是絕對不夠的,他首創的新穎的水的音樂起到的主要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那幾位歌手既能唱,還能舞。他們的舞不是傳統的舞蹈,而是用手在水缸裡拍出來的,是穿著高統套鞋在淺淺的水池裡踏出來的——一種與敲在地上鏗鏘有聲的歐美踢踏舞迥異其趣的柔性的水中踢踏舞,既充分表達了年輕人的活力,又十分貼切地配合了歌詞的禪意。

  這樣的'藝術顯然已經不能再簡單地用"音樂"來命名,就是"先鋒音樂"也不大確切。也許有人會說,這不就是"行為藝術"嗎?我卻不以為然。"行為藝術"確實是坊間經常看到的貼在跨界的先鋒藝術上的標籤,但它從來就不是一個準確的概念。這是個隨意地翻譯過來的術語,其原型是英文中的一個新片語performance art——看上去很像那個老片語performing arts,含義卻完全不同。老片語是個複數,指的是戲劇、音樂、舞蹈三大類傳統"表演藝術"。單數的performance art都是另類的,倒也可以分成三大型別,一類是視覺藝術家的表演,如當眾作畫、做裝置等;一類是社會政治符號展示;第三類則是所有無法歸類的跨越藝術門類界限的先鋒藝術,特別是那些以語言和音樂為主的聲音的藝術,甚至包括從頭到尾一個人說話的獨角戲。"行為藝術"這個說法是國內美術界人士最先興起來的,特指的是第一類;第三類有聲的performance art,叫"行為藝術"本來就說不大通,我想譚盾也不會喜歡這個說法。

  然而,《天頂》又確確實實是個跨越了好幾種傳統門類的藝術作品,不叫"行為藝術"叫什麼呢?應該叫"表現藝術",其實就是performance art的直譯:這個片語中的performance一詞既可以說是"表演",也有"表現"的意思;表現藝術"區別於傳統的表演藝術",就在於創作者往往別出蹊徑,跨界創造出新的表現方法來。譚盾可以說是中國的表現藝術家中最富有表現力的一位,能用他的傑作《天頂上的一滴水》來為performance art正名,豈非中國表現藝術之幸事! (孫惠柱)

【《天頂上的一滴水》中的表現藝術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