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書籍> 《筆法記》書籍簡介

《筆法記》書籍簡介

《筆法記》書籍簡介

  【說明】

  《筆法記》是一部山水畫論著,又名《山水受筆法》、《畫山水錄》,五代後梁荊浩撰寫。

  荊浩(生卒年不詳),字浩然。沁水(今河南濟源)人。五代亂世,隱居太行山洪谷,自號洪穀子。博通經史,善屬文,隱居時以畫山水樹石自適,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雙林院作壁畫。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謂其有《四時山水》、《三峰》、《桃源》、《天台》等畫傳世,現存《匡廬圖》相傳其所作。

  【書籍簡介】

  《筆法記》似受了《史記·留侯世家》黃公授書張良的故事影響,假託在太行山與一老叟答問,闡述了著者的繪畫理論。此書先述自己隱居太行洪谷,人大松林,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闡發以自然為師是繪畫第一階段的思想。其次以遇叟而對答形式,全面而深刻地論述自己的見解,構成此著之主體:一、“畫有六要”,即氣、韻、思、景、筆、墨;二、華與實之辨;三、似與真之說;四、去除嗜慾雜欲;才能臻於高境;五、在解釋“六要”之後,拈出神、妙、奇、巧四種繪畫品格;六、以筋、肉、骨、氣釋“筆有四勢”;七、論無形與有形之病,並順勢言山水松木特點,以“去其繁華,採其大要”相勉;八、論述山水畫發展史,重點分評唐代名家筆墨。最後以呈畫就教,作贊及對答形式,表達“可忘筆墨,而有真景”的思想,這當然是以自然為師的昇華和飛躍。可以認為,《筆法記》是作者從藝日久、人格與技巧雙修已臻高境後的著作,是苦心鑽研的結晶,對後世山水的理論和實踐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六要”是《筆法記》的理論核心,是唐代山水畫創作經驗的總結。與謝赫的“六法”有明顯的對應關係:如一日氣、二日韻來自“氣韻生動”;三日思與“經營位置”近,並吸收了顧愷之“遷想妙得”的.思想;四日景與“應物象形”約略相當;五日筆源於“骨法用筆”;六曰墨雖略當於“隨類賦彩”,卻因水墨畫技巧發展而以墨代彩。

  “六要”之外,“筆有四勢”亦足珍視。荊浩說:“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絕而不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與傳為衛夫人的《筆陣圖》相較,荊浩並重筋、肉、骨,進而益之以“氣”,既繼承了晉人的書法理論,又發展了謝赫的“骨法用筆”,持論更公允。此外,神、妙、奇、巧及對四者的解釋,褒神、妙而貶巧,以“奇”為有筆無思等,都對慣用的“畫品”有所突破、發展,是對創作理論的豐富。

  《筆法記》不僅就繪畫本身立論,還以“嗜慾者,生之賊也。名賢縱樂琴書圖畫,代去雜欲”來說明人格修養的重要,這與‘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文心雕龍·神思》)相近,源於莊子的“抱神以靜,形將自正”(《莊子·在宥》)。而《古松贊》的以松自勵,倡君子之風,則有孔門山水比德的影響,同樣也是人格修養。“但期始終所學,勿為進退”,才能最終臻於完美境界:忘筆墨而有真景。這樣的真言奧義,實是作者長期苦心經營的心得,值得珍視。

  《筆法記》誕生於山水畫漸趨成熟的時代,總結了前人和作者,自己的經驗,繼往開來,構建出山水畫論的體系。宋郭熙《林泉高致》、韓拙《山水純全集》均深受其影響,在中國畫論史和繪畫史上,此書都有難以低估的價值和作用。

  【版本】

  約成書於920年前後,《唐書·藝文志》載其名。在流傳過程中,書名和文字都發生不少竄亂、錯訛現象,以至《四庫提要》因其文字“忽作雅詞,忽參鄙語”,疑為後人依託為之。對此,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辨析甚詳,可參考。現存善本有明嘉靖版《匯刻唐宋畫書九種》本,藏北京圖書館,名之為《山水筆法記》。又有《王氏畫苑》本、《美術叢書》本、《畫論叢刊》本等。《中國畫論類編》收入此著,並以各本參校。新刊本有《中國畫論叢書》本,王伯敏標點註釋,鄧以蟄校閱,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

【《筆法記》書籍簡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