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過程反思與分析

幼兒教育過程反思與分析

幼兒教育過程反思與分析

  幼兒教育過程中的要求與尊重

  案例:

  午飯後的時間是孩子們自由的時間,他們會把各自帶來的玩具在這個時候拿出來一起玩。但洲洲卻是個例外。洲洲很珍惜屬於自己的玩具,帶來幼兒園裡,自己不玩時,都會很小心的放進抽屜裡。“我的玩具很貴的,別人玩的時候會玩壞的。”可是別人的玩具也是很誘人,於是洲洲就藏好自己的玩具,很不客氣地拿別人的玩具玩。如果別的小朋友要玩自己的玩具而他還沒玩夠,他是不肯輕易放棄的:“我再玩一會嘛。小朋友不能這樣小氣的,老師說小朋友要大方。”[小孩子常常會有這種利用規則而不是遵守規則的“投機”行為。]如果遇上個大方的還好,要是遇上個“小氣”的難免是一場紛爭。可是時間長了以後,洲洲再去爭搶的時候都是自己失敗者,因為別的小朋友都會站在他對手的那一邊,並且都說:“洲洲是個小氣的人。”洲洲委屈,來告狀:“老師他們都不和我玩。”[小孩子都有點“惡人先告狀”的味道,老師則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我一點也奇怪,“是嘛,那為什麼呢?”洲洲撅著嘴巴不回答。“我知道了,我給你想個辦法吧,下次要玩別人的玩具時,先要跟別人商量,商量好了,別人就會給你玩了,這個辦法一定有用的,要記住啊。”[堅持正面教育,從幼兒的問題和需要出發,使規則成為幼兒解決問題滿足需要的工具,而不是單純的講道理。同時,教師只是提供策略,問題卻還是要幼兒自己去解決。]洲洲歪著腦袋,似乎明白,似乎又茫然。後來,又幾次的觀察,洲洲要玩別人的玩具,不在這麼理直氣壯了。有時候會忍耐著不去動別人的玩具,而是事先詢問;“讓我玩一下好嗎?”碰到爽快的,就給了,要是不那麼爽快的,就要碰釘子,或是講條件。但至少他不會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共享”了。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當被全班小朋友當成“公敵”時這感覺不好受。這是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也是個成長的過程。

  反思: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的是教師是有要求的:希望幼兒能夠遵守班級公共生活中的交往規則,當然也希望幼兒會有一定程度的大方和慷慨的表現。我們又將如何將它們轉變為幼兒自己的發展與行為呢?

  “欲擒故縱”是一個並不恰當但卻非常形象的比喻。也就是說,教師想要提出要求,卻採取了等待、觀察、尊重的方式;不是要讓幼兒來達到教師的目的,而是教師來幫助幼兒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麼教師的目的如何體現和落實呢?關鍵在於,在幼兒為了自己的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上,滲透著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影響。

  這兒的尊重是多方位的。它包含了教師對於幼兒的信任——相信幼兒是個具有理性的、能夠根據自己利益採取最有利於自己從而也有利用集體的個體;它包含了教師對於幼兒的人格、天性本能的需要、各種天然或許不免幼稚的心靈的尊重;它包含了一種及其可貴的耐心——對於幼兒經驗、能力的耐心和對自己情緒的耐心。

  其結果,在教育過程中造成一種平等和諧的師幼關係和師幼互動的過程。在這平等上體現出真正的尊重,也就是民主;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它們的對立面:發展、要求和集中。

  爸爸的領帶——寫給年輕的爸爸(活動反思)

  家是孩子的避風港,是一個人一生魂牽夢縈的地方。在濃濃的親情中,人們又往往突出媽媽,而弱化爸爸。我們在主題活動《親親一家人》中,一改以往的傳統特點,重點進行了關於爸爸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使爸爸真正介入到幼兒的生活學習當中。領帶是爸爸的主要衣飾特點,是男性特有的衣飾品,裝飾領帶的活動可以使幼兒熟悉爸爸的衣飾特點,從而更加留意、關心自己的爸爸。

  《爸爸的領帶》主要是美工操作活動,需要各種作畫工具,如水彩筆、油畫棒、剪刀,更重要的是準備好爸爸的半身像,裝飾好的領帶最後要給自己的爸爸佩戴好,沒有半身像,“領帶”就失去了實際意義,為此我們在活動前一天,就將此任務作為親子作業佈置下去。今天早上,小二班來了許多“爸爸”,熱鬧極了:有簡筆畫的爸爸、有素描的爸爸;有張鬍子的爸爸、有戴眼鏡的爸爸;有胖的爸爸、有瘦的爸爸……一凡忘記作業了,孟老師只好現場送他了一幅爸爸!

  活動開始了,我在出示了爸爸自畫像和空白領帶後,告訴大家:“現在的領帶白白的,爸爸有點不喜歡”小朋友們爭先恐後的說:“我們幫爸爸裝飾一下吧!”當我引導大家仔細觀察領帶的顏色及花紋後,寶寶們已經急不可耐、躍躍欲試了。他們畫得多麼仔細,剪得多麼認真呀!張國立邊剪邊說:“可不能剪爛了,要不爸爸就不喜歡了!”活動進行到這裡,已是午飯時間了,我許諾大家下午請寶寶們把領帶親手送給爸爸!

  中午,小傢伙們帶著期盼、帶著憧憬睡著了。我輕輕起身,把“爸爸”們一位位請到我們的作品欄裡,並在寶寶們裝飾的領帶後面貼了一塊雙面膠,一切準備就緒!

  下午午點後,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出發了!看!小傢伙們一個個拿著自己裝飾的領帶一幅神聖的表情。送領帶開始了,張可心、姜炳旭等小朋友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爸爸,笑眯眯的幫爸爸帶領帶;李開宇一激動把領帶給爸爸橫著戴上了;劉爽一時找不到爸爸,請老師幫忙;陳友傑把領帶送給別人的爸爸了……

  看看孩子們虔誠的目光、幸福的表情,他們送出去的又豈止一根畫的領帶呢?那分明是對爸爸的一份沉甸甸的愛心呀!看到這裡,坐在微機前面的您,有何感想呢?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工作而忽視孩子的成長?有沒有因為應酬而耽誤孩子的教育?有沒有因為面子而拒絕孩子的要求?有沒有因為粗心而忘記對孩子的承諾?甚至沒有“因為”的傷害了孩子的情感?年輕的父親們,用全身心的力量來愛我們的孩子,愛我們的家吧!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是如此的優秀,我們的家人是如此的親切,我們的家庭是如此的溫馨!

  孩子發出的紅色訊號“再喜歡我一點”

  小凡,在我班的孩子中應該算是一位大哥哥了,但是他的表現卻一點也不像個哥哥。開學已經兩週了,他來園的時候依然哭得很兇,嘴裡一遍遍地念叨“奶奶來接嗎?奶奶來接嗎?”集體活動的時候,他總是自得其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一會兒離開座位瞎逛,一會兒故意製造一些聲音搗亂……他還時不時地對小朋友用一下“壞心眼”,攻擊一下小朋友。比如,故意推倒小朋友搭好的積木;把小朋友的手工作品撕破;別的孩子正在玩得好好的,他硬要拿走他們的玩具。他對老師也同樣的不客氣。有一次,他來告訴張老師什麼事情,可是張老師背對著他沒注意,他二話不說對著張老師的腰就是一拳,著實把張老師嚇了一大跳。批評他時,他還振振有詞:“我對你說話你幹嗎不聽!”還有一次,我看見他又在打小朋友,忙過去制止。問他原因,他就說:“我的玩具不見了呀!”可是被他打的那個孩子並沒有拿他的玩具,甚至也沒玩過。而一會兒,我們就在一旁的窗臺上看到了他的玩具。這樣的一個小凡,真是讓人頭疼!在活動室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小朋友在前面跑,一臉的緊張,甚至快哭出來了,另一個小朋友在後面緊追不捨……呵呵,後面的那個孩子就是小凡。從這一幕就能看出小朋友真的不喜歡他,都不願意和他做朋友。

  分析小凡的行為,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孩子在家裡是否不被爸爸媽媽疼愛,以至於情緒處於不安定狀態。因為我們知道,做出這種行為,正是孩子發出的“救救我”、“再喜歡我一點”的紅色訊號。

  小凡是個不被家人關愛的孩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家訪時,我們就看出,家人都非常寵愛小凡,尤其是奶奶。因為媽媽在他一歲多的時候去日本工作了,小凡就和爺爺、奶奶、爸爸同住一起,而爸爸有時候要上夜班,所以,爺爺奶奶就擔負起照顧他的主要責任了。但不管怎樣,母愛是無可替代的,小凡依然是個缺乏母愛的孩子。當媽媽和孩子間的感情聯結不夠充分時,孩子的情緒不是不安定,就是已經變得僵化了。情緒不安定的孩子,將失去與他人之間的祥和、穩定的關係;情緒僵化的孩子,大都很少有笑容,而且沉默寡言,即使讓他參加遊戲,也不會表現出多少快樂。我覺得小凡是兩者兼而有之。

  我也常常思考,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幫助他呢。平日裡,我們都尋求著他人對自己的理解,那麼,對於小凡,何不也多一些理解呢。懷著體諒的心情來溫和地對待這個孩子,必要時也可以增加一些身體上的接觸:擁抱、撫摸……對他的“壞心眼”和攻擊性行為少一些斥責、多一份寬容。理解孩子想要交朋友的心情,指導與同伴交往的技巧,讓孩子早日品嚐到與朋友玩耍的樂趣。孩子就是要在孩子中間,透過嬉戲、玩耍,獲得全面發展的。

  我深知,孩子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中班案例分析:我不想玩

  例項一:時間真快,一轉眼星期一又到了,孩子們興高采烈的來到幼兒園,迫不及待要學本領呢!瞧!這些早到的小朋友正在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玩了起來;而有些小朋友正在看故事書呢,“你看,這隻小老虎和他的媽媽在喝水。”“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小貓看見一隻老鼠,他非常生氣,‘喵、喵、喵’大叫起來……”“你看啊,我這個故事多有趣啊!”孩子們開心的說著、笑著、玩著。可是,亭亭卻一臉的不開心,一會兒玩玩具,一會兒拿故事書,沒幾下功夫就都拿回去了,只是坐在小椅子上看著其他孩子,心裡也不知到想什麼。我走上前去,摸摸她的頭,“亭亭,這麼好看的故事書,還有這麼多的玩具,你怎麼就不玩了呢?”孩子也沒說什麼,只是一臉的緊張,輕輕的說:“我不想玩!”

  例項二:下午該是玩區角的時候了,孩子們顯得特別開心,不一會兒功夫就選好自己喜歡的區角里去玩了。在玩的時候,孩子們表現非常好,沒有出現“大喊大鬧或是搶玩具”的情況,為此,我也表揚了各個區角里玩的小朋友,孩子們得到表揚後都非常高興,玩的`更加起勁了。聽,多好聽的聲音!“我們一起來玩吧。”“我能跟你換一下嗎?”“我來說你來猜吧,好嗎?”多麼優秀的孩子,我被孩子們的情緒所感染了,也“成為”了他們其中的一份子,我笑了,孩子們也笑了。“砰——”只聽亭亭說:“你怎麼這樣?我不玩了!”隨手把手上拿著的積木撒滿一地,便頭也不回走出了區角。

  例項三:今天我們班的浩浩小朋友拿來許多的小型玩具,有:奧特曼、恐龍、摩托車、卡片等等,吸引了很多的孩子,“你這是哪裡買的?我上次也看到過的。”“哇,這麼多的玩具,能借我看看嗎?”“我喜歡這個,哈哈,變變變。”“我們用這些一起來做遊戲吧!”很快,孩子們就“打”成一片了,玩的可開心、可刺激啦。只有亭亭呆呆的坐在那,想去湊上去看,又退回來,做著自己的事情。這時,佳佳走過來,對亭亭說:“浩浩今天帶來了很多漂亮的玩具,我們也去和他們一起玩吧。”亭亭看了看佳佳一眼說:“你去玩吧,我才不要玩!”說完,兩隻手託著下巴直楞楞的看著前面。

  分析:亭亭是一個文靜、比較少說話的孩子,屬於那種“成熟”有自己的想法與“作風”的這樣一個女孩子。在小班或是在中班上學期的時候,都沒有出現過以上的這種現象,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表現的尤為突出,做什麼事情都比較被動,積極性不高。像例項二中說到,亭亭丟下這樣一句話:“你怎麼這樣?我不玩了!”光看表面這句話的意思好象是在責怪別人,‘說好了這樣,你沒有做到。’表現的很生氣、很憤怒。後來在瞭解當中,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本來這個玩具是亭亭自己先看中的,想要過去拿,卻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她想要玩但是被小朋友拒絕了,所以才變的那麼衝動,把玩具都扔在地上。從中也可以看出,孩子還不會用好聽的語言去跟小朋友交流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且孩子很容易激動發脾氣,做事很快就放棄沒有很好的堅持性,從而也導致了孩子“我不玩”的說法。再如例項一、三:我們不難看出,亭亭其實是一個不善於交際的小朋友,她不知到該怎樣跟同伴交流,也不知到遇到什麼事情該如何用語言來更好的表達,讓其他小朋友明白,每當這時候她都會表現的非常獨立、很要強,給人一種難以接近的感覺,久而久之,孩子們都不會再想到她,和她一起玩了,這樣一來,孩子就變的“不愛玩、不想玩”了,好像對什麼都失去興趣了。在其他活動中,我也發現,孩子一直抱著“不想玩、不要玩”的這個態度,到最後就變成“不會玩”了。為了更好的處理這件事情,我也跟孩子的家長取得了聯絡,把最近孩子在園的這些情況跟他們詳細的講了一下,在交流的過程當中,我也發現了很多:現在的家長,為孩子“包辦、代替”的很多,亭亭的家長也不例外。平時孩子的父母工作都非常忙,沒時間顧孩子,那麼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有外婆來照看。雖然亭亭的爸爸媽媽跟孩子見面的次數很少,但是他們總會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現在,亭亭的房間裡是堆滿了自己喜歡吃的、玩的東西了。可見,孩子的心裡已經有這樣的想法了:爸爸媽媽會給我買的,奶奶會幫我做的。在幼兒園裡她就會覺得:反正我家裡有的,不玩就不玩了。正是有這麼一個僥倖的心理,孩子變的不會做了,不願玩了,跟同伴相比,孩子在各方面都比較慢,即使有時候孩子會去動手做,但是她比其他孩子想到的更少,動手能力也退步了不少。

  不管怎樣,作為老師的我,更應該去關心、呵護孩子,讓孩子每天開開心心,快樂的成長,同時我也要自我反思:“我讓孩子學到了什麼?”“孩子到底有沒有進步?”相信在以後的教育引導下,亭亭會變的更加大膽、自信。

  別錯怪了孩子

  放寒假前一天,我們為孩子們分發完獎狀和禮物,孩子興高采烈地牽著父母或者奶奶的手走後,郭琳琳的媽媽帶著孩子又一次來到活動室。我和張老師正要上前詢問,郭琳琳的媽媽就對我們說:“老師,郭琳琳又拿小朋友的東西了。”“怎麼會呢?”自從上次“本子事件”後,琳琳就再也沒拿過小朋友的東西,這次難道她又……琳琳的媽媽見我們不信,邊說著邊從琳琳的小包中拿出一張獎狀來,“老師,你看,她這不又拿了小朋友的獎狀。我問她,她還不承認,怕你們著急,我就帶她送回來了。”“奧,琳琳媽,是這樣的。”望著一臉委屈的琳琳,我忙解釋:“今天下午我們在分獎狀時,就發現少了一張,當時還以為是寫獎狀時漏掉了,現在想想,可能是琳琳和那個小朋友的獎狀挨著,而我們分發裝獎狀時,錯把兩張當作一張裝到了琳琳的書包裡。這張獎狀的確不是琳琳拿的,您錯怪她了。真不好意思,由於我們的疏忽,讓您又跑了一趟。請允許我們真誠地向您說一聲“謝謝”。然後,我又轉向琳琳,“寶貝,對不起,因為老師的失誤,讓媽媽錯怪了你。老師知道你是一個誠實的好孩子。”琳琳笑了……

  繪畫課反思:快樂的心態將帶你走向成功

  本週我們上了一節繪畫課——《七色太陽》,在我示範講解的時候,按照以往的那樣還是提醒孩子們要小心的下筆,不要塗到線的外面、空白的地方要塗滿……

  待孩子們拿到紙後,畫好輪廓便開始選擇起自己喜歡的顏色塗起來。唯獨有一個小朋友呆呆地坐在那裡,看著眼前的蠟筆,似乎在為選擇哪種顏色的蠟筆而感到困擾。我走到她跟前,她終於拿起了一隻深色的蠟筆,可又遲遲不動筆了。我有點小小的生氣,猜想她一定是上課沒有認真地看老師。我略帶嚴肅的問她:怎麼不給它塗色呢,一會要來不及的。她看著我說:老師,我不會塗,怕塗到線外面去。畫不好媽媽看到了又回罵我的,原來她有這個顧慮。確實,有些家長對自己子女的要求比較嚴格,塗不均勻就會批評,導致了孩子對塗色有了警戒,失去了該有的信心,不敢輕易去塗色,怕捱罵。

  每節繪畫課上我都不忘再三地叮囑該注意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塗色、塗滿空白的地方、不要塗到線外 ,孩子們牢牢記住了,這沒有錯,錯就錯在孩子的個別差異上,有些孩子能夠塗色塗的很完滿,跟老師塗的有的一拼,但有些孩子發展的比較緩慢,會塗得亂七八糟。針對這個問題,我也有了我的一點想法,每個人都會失敗,所以不可避免,怕的就是面對失敗不敢接受,這個就成了問題。戴星怡小朋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早上,我有意在她們一組的桌上放上了塗色的畫紙,繼續讓她畫,一邊在旁鼓勵:你塗色的時候,心裡面想給它塗什麼顏色就塗什麼顏色,塗壞了沒有關係,老師可以再給你一張紙塗色。

  其實,做每件事情,我們都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那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做好失敗的準備,失敗並不是放棄對成功的嚮往和追求,而是讓我們卸下包袱,坦然面對。孩子們需要的何嘗不是著一種快樂、積極的心態呢?成功的大門為孩子們敞開著。

  我們都是"王子"——區域活動觀察反思

  今天又是我們玩區域的日子了。上完課後,他們安靜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等待著我的分工。區域的分配我們每次都是輪流進行著的。分配完後,他們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地盤,活動起來。樂樂和天天被分配到了建構區,建構區因為換了一種新的玩具煥然一新,所以這兩個小傢伙,有說有笑的,忙地不亦樂乎。樂樂的動手能力很強,會搭各種東西,相對而言,天天就顯得遜色多了,只能模仿幼兒拼搭簡單的東西。我看著孩子們玩地很認真,就坐在一旁,觀察換新玩具後這兩個小傢伙會帶給我什麼驚奇的收穫。只見樂樂搭拉著腦袋,正在思考今天要搭的。天天則在一邊擺弄起玩具來,搭出了一個小玩具。過了幾分鐘後,樂樂就開始動起來了,只見靈活的小手在玩具中穿梭著,不一會兒一個漂亮的王冠就搭好了,他高興地歡呼起來:“我搭了一個王冠,漂亮的王冠了,帶上王冠後,我就變成王子了,哈哈哈。這時,我繼續觀察著,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湧上了心頭:“樂樂有王冠,可是天天沒有,他會不會。。。。。事情正如我想的那樣,還是發生了,這時的天天,手託著下巴,明顯有點不高興了,推了推樂樂:“樂樂,你能不能給我帶下你的王冠啊,我也想成為王子。” “不行的,我好不容易才搭的,不行的,你說什麼都不可以的。“見樂樂不願意,天天覺得還是放棄算了,就繼續自己的工作,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搭理樂樂。不一會兒樂樂覺察到了異狀,發現天天不在理自己了,心想:“也許我剛才的事做錯了,他是我的好朋友,王冠可以給他戴下的。”他主動邁出了第一步,拿起手上的王冠,不好意思地推推他說:“天,剛才我做錯了,王冠給你戴下吧!不要生氣啊!見樂跟自己道歉了,天馬上從陰轉到晴,表示接受道歉,於是兩個人又好了,有說有笑的,天在樂的幫助下,也有了一個王冠,於是他們就成了真正的王子,真為他們高興啊!

  今天是孩子們玩區域的日子了,我給他們分工好區域後,就靜靜地坐在一旁,觀察換新玩具的一組,因為新的玩具會引起孩子們濃厚的興趣,會主動去探索,可是在探索拼搭的過程中,由於孩子的個體差異,會造成不同的後果,也許會為了一個玩具爭吵,可是現實如此,樂樂能力很強,天的能力相對弱了,樂可以不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一個新的作品,天就顯得遜色了,小班孩子的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好模仿,即使不是自己的東西,也會透過表情來宣洩自己的情緒:如不搭理別人,愛哭。天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能力有限,但是喜歡勝過一切,當樂不同意的時候,他先會去爭取機會,

  希望樂給自己玩一下,見自己的夥伴不願意時,則和夥伴發生冷戰。最後細緻的樂樂觀察到了這一點,認識到了好朋友之間要學會分享,其實一個小小的王冠根本比不上朋友之間的友情,主動邁出了第一步,給天戴自己的王冠,還主動教他搭,最後由於天的虛心請教和樂的耐心幫助,兩個人都擁有了王冠,成為了真正的王子。在整個過程中,我只是作為一個觀察者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分享和友情的珍貴。義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曾說過:“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適宜的環境和空間,任其他們在其中如何發展,你需要做的是觀察和引導,孩子活動是一個操作的過程。我真為他們感到歡呼,真正的王冠屬於他們。

【幼兒教育過程反思與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