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學校教育評價方案設計

學校教育評價方案設計

學校教育評價方案設計(通用5篇)

  學校的教育要著眼於人才的培養,著眼於教師的專業發展。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學校教育評價方案設計(通用5篇),喜歡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啦。

  學校教育評價方案設計 篇1

  一、指導思想

  根據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和江蘇省《關於進一步規範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精神,認真落實《鹽都區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學校“四名”工程行動計劃》,建立體現素質教育宗旨,符合輕負擔高質量要求的綜合評價制度,引導廣大校長和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教師觀、學生觀,深入踐行“名在減負、名在特長、名在名師、名在文化”的辦學理念,切實規範辦學行為,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實現全區小學教育高位均衡發展。

  二、評價內容

  分辦學行為、德育工作、師資隊伍、學業水平、學生特長、辦學特色等六大項,總分為100分。

  三、評價標準

  1.辦學行為(10分)

  (1)開齊規定課程,開足規定課時,不隨意增減課程課時。課表、課外活動安排表上牆上網,沒有弄虛作假現象。(2分)

  (2)嚴格執行全區統一制定的學生作息時間,非經區局批准不得隨意調整,確保學生每天在校集中教學時間不超過6小時。(2分)

  (3)有切實的課外作業總量監控機制,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中高年級每天家庭作業總量不超過1小時。節假日、雙休日沒有違規補課的現象,沒有舉辦奧數班。(2分)

  (4)規範考試科目和次數,學校組織的考試每學期不超過一次,科目不超過3門。(2分)

  (5)認真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確保學生每天不少於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學生體質健康整體水平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近視率、肥胖率明顯降低。(2分)

  2.德育工作(10分)

  (1)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重視整合德育資源和開發優質德育課程,德育內容豐富。(2分)

  (2)將德育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德育隊伍健全,職責明確。(2分)

  (3)德育活動形式多樣,校園育人氛圍濃郁。(2分)

  (4)班主任工作紮實有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學校、社群、家庭溝通良好,形成合力。(2分)

  (5)學生熟悉《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行為習慣良好,精神風貌積極向上,無隨地吐痰、亂扔亂拋、亂塗亂畫、大聲喧譁等現象。(2分)

  3.師資隊伍(20分)

  (1)學校有師資隊伍建設五年規劃,教師有個人專業發展規劃,目標任務明確,措施實在達成度高。具有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達100%,40週歲以下的教師全部達專科以上學歷。(4分)

  (2)紮實開展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堅持週六上午教師集中業務學習制度,認真落實集體備課基本要求。深入開展教師學習教育活動,教師參加全區集中考試合格率達100%。積極組織在職教師新課程培訓和轉崗培訓,大力實施“青藍結對”和“名教師名校長”工程,創造條件設立首席教師和名師工作室。(4分)

  (3)加強師德行風建設,熱情關愛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人格,無體罰、變相體罰或“心罰”學生的現象。遵紀守法,無違法犯罪;廉潔從教,不搞有償家教。(2分)

  (4)全面開展“有效課堂教學人人達標”活動,每年參加區級以上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類優質課競賽有一定人次獲獎,優課率達50%以上並逐年增加。(5分)

  (5)大力開展教科研活動,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際,圍繞“以生為本,減負增效”開展課題研究,每年有一定數量的教育教學論文發表或獲獎,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並正常結題。(5分)

  4.學業水平(30分)

  牢固確立“讓每一個學生成人,讓眾多的學生成才;讓每一個學生合格,讓更多的學生優秀”的辦學理念,區直小學、中心小學全科及格率達98%,優秀率達50%以上;村小學全科及格率達95%,優秀率達35%以上。學業水平評估由六年級語數外質量調研(15分)、二~五年級語數外隨機抽測(10分)和全區小學生常技科檢測(5分)等三個部分組成。

  5.學生特長(20分)

  所有的學生都會演奏一種樂器,掌握兩項以上運動技能,在美術、民間傳統文藝特色專案方面有自己的長項。全區小學生素質檢測和學生參加區級以上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類競賽獲獎情況,各佔10分。

  6.辦學特色(10分)

  (1)各學校有80%以上學生參與的特色專案,且50%以上的學生能隨時展示才藝。(3分)

  (2)努力構建健康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全面加強“三風”建設,設計出校旗、校徽,確定好校訓、校歌、校樹、校花,編印校報、校刊,建好校史陳列室,雕塑、標語牌、畫廊、展廳製作與佈置精巧和諧。(3分)

  (3)學校工作成績顯著,獲區級以上表彰獎勵。(4分)

  四、考評辦法

  1.分級考評。區局負責對區直小學和中心小學進行考評,中心小學負責對村小學進行考評。按“一校制”管理要求,村小教學質量納入中心小學考評。

  2.分層考評。根據各學校辦學規模、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等實際情況,對全區23所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分基礎性、發展性、示範性等三個層次進行考評,體現分類要求、分層推進的原則,使所有的學校都有比學趕超的動力。學校考評層次的劃分與確認,實行自我認標和區局定標相結合,每學年初由學校書面申請,區局確認後發文公佈。

  3.分塊考評。局相關職能科室對小學教育質量評價的六大項,分別確定具體的賦分標準,實行分塊考核賦分、綜合確定格次。其中辦學行為和德育工作由督導室、普教科負責,師資隊伍由組織人事科、教研室負責,學業水平由教研室負責,學生特長和辦學特色由普教科、體育科負責,最後由普教科彙總報局務會研究決定。

  五、考評獎懲

  區局根據綜合考評結果,每年表彰三分之一左右的區直小學、中心小學,並與校長績效考核掛鉤;對發生師生違法犯罪、重大安全責任事故、違背省“五嚴”規定被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通報批評或產生其它重大負面影響的學校,均實行“一票否決”;對辦學水平較差或退步較大的學校列為重點管理單位,認真剖析原因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予以整改,以促進全區小學教育均衡發展。

  學校教育評價方案設計 篇2

  一、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透過監控與評價的實施,系統、科學、有效地評價各個學段的教育教學質量,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為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落實新課程標準,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而服務;為教育行政部門作出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決策提供依據,實現我校整體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

  教學質量評價的意義:透過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發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增強學校自我發展的動力,促進教學研究工作的開拓創新。

  二、教學質量評價的原則

  (一)發展性原則

  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以學生各學段綜合素質發展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為主要評價目標,組織實施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

  (二)導向性原則

  著眼於人才的培養,著眼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著眼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相關檔案為指導,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深化教學改革;最佳化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透過評價指導實踐,實踐完善評價,促進我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三)實效性原則

  以促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髮展和提高的實際效果,作為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一切行為的準則,客觀準確地對教學質量現狀做出科學評價,制定科學合理、切實有效的監控與評價方案。透過有效的反饋監控機制,促進教學質量不斷髮展和提高。

  (四)激勵性原則

  透過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監控與評價,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獎勵先進,激勵薄弱學校,促進全區小學整體提升教學質量。

  (五)綜合性原則

  教學質量評價要堅持“全面評價、全程監控、全員參與”的綜合性原則。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注重學生、教師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關注影響教學質量的各個相關因素和環節。透過多因素、多方位、多指標的綜合評價,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要關注教學質量結果的評價,更要注重過程的監控,要抓源頭、抓過程、抓動態監測、抓及時調控,把教學中的問題矯正於始發時期,堅持橫向與縱向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全面、有效。

  要充分開發學生和教師主體作用和潛在能力,使每個人、每個學科組,都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積極促進學生、教師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三、教學質量評價的內容

  以學校、教師、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立足點,以發展性評價為主線,關注變化和發展的過程,關注發展的成果。

  四、教學質量評價的方式方法

  (一)主要方式

  1.教學資訊監控——透過日常的教學檢查,教學過程的常態監測,期初、期中和期末的定期檢查,教師教學資訊反饋和學生學習資訊反饋等渠道,及時瞭解和掌握教學中的動態問題,並及時進行反饋、矯正和調控。

  2.教學督導評價——對所有教學活動、各個教學環節、各種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改革方案等進行隨機性的督導評價。

  3.專項監控評價——對課堂教學、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研開展、教學常規管理、德育工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校內文體活動、教學質量評價、綜合素質評定等方面的工作進行專專案標評價。

  (二)具體方法

  1.實地觀察

  透過實地考查,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與評價,並就影響教學質量的原因進行深入地分析。以聽課、參觀、情境測試、常態下隨機測試等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育教學管理水平進行評價。

  2.訪談

  訪問者根據設計好的訪談問題或提綱,透過與受訪者的交流互動、專題研討,集體座談、個別談活等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瞭解學生的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非文字表述性的內容。

  3.問卷調查

  透過書面的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瞭解學的生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相關內容。

  4.文獻分析

  文獻分析是透過系統收集、分析學校以及教師中與教學質量相關的各種檔案、論文、研究成果、學校教學管理、學生學業成績記錄、教學資料統計報表、質量分析報告、專著、經驗材料等,全面、客觀地評價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並將其作為分析研究教學質量的輔助材料,以求更準確地把握教學質量的發展趨勢。

  5.學生學業成績測評

  每學年對幾個年級的學生,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分學科進行測試。這種測試以紙筆測驗為主,適當採用其他方式,如情景測試、實際操作等。

  6.個案研究

  針對學生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採取目的性取樣的方式,在群體測驗與調查中找到最有代表性的樣本,結合校本教研,對某個專題進行深入研究。

  五、教學質量評價的組織體系和制度保障

  (一)組織體系

  建立學校、學科組二級評價體系,把影響教學質量的諸多因素,分解和細化為評價目標,學校、學科組二級監控評價組織,根據管理職能,在不同層面上實施分層監控、分項監控。對各相關因素作出及時的監測、準確的診斷、科學客觀的評價和有效的反饋矯正。

  1.校級評價組織主要負責學校的教學質量的評價,要根據實際情況設定相關的評價領導機構,制定相關的實施方案和操作辦法,對評價工作進行組織協調。負責教學質量資訊的蒐集、整理、分析、反饋等具體工作。

  2.學校是教學質量評價的實體,是實施教學質量動態監控、常態監控的最有效、最關鍵的環節。根據中心校的評價標準的要求,在學校各層面上實施教學質量評價,形成一個完善、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網路。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操作辦法,明確不同部門和人員的工作職責,並將其落實到每一個學科、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對各學科、各年級、各教學環節進展情況實施動態監控、常態監控,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關鍵因素,及時地分析反饋,並提出改進意見,儘量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在始發時期。

  (二)制度保障

  1.教學質量專項督導制度——建立學校(中心校)教學質量二級評價專項督導制度。根據管理的職能和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在不同層面上,針對不同內容,採用不同方式對小學教學質量以及評價體系的執行進行督導。

  2.教學質量反饋調控制度——學校要建立教學質量反饋調控制度,對日常監控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調控。

  3.學生綜合素質評定製度——按照縣、中心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建立對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制度。

  4.學生學業成績評價制度——按照縣、中心校學生學業成績評價辦法的要求,建立對小學生進行學業水平抽樣測評的制度。

  5.教學質量分析評價報告制度——建立起自下而上的以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以年度分析評價報告為成果呈現形式的教學質量分析評價報告制度。學校每學期召開教學質量分析會,對教學質量作出全面、客觀、科學地分析,總結經驗、找準問題、提出今後改進教學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6、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和獎勵制度——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和獎勵制度,根據綜合評價的結果進行獎勵。

  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執行實施

  教學質量的評價,是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課題。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分階段分步驟實施,才能得以不斷的完善。根據實施的情況、學科課程標準的變化和每學年工作特點不斷修改和完善。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重積累有關資料,對照本方案認真實施。每學年採取撰寫自評總結,自評打分,由教導處組織進行評定。

  七、獎勵辦法

  1.按照學校原有基礎和辦學條件分組評價,實行質量等級獎勵制。

  2.在中心校制訂《考核細則》基礎上完善。

  學校教育評價方案設計 篇3

  為促進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掌握學校健康教育活動的程序;調整和確定學校健康教育的目標;不斷改進和完善學校健康教育;逐步使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納入科學化和規範化的軌道,本著科學、全面、可比、可行性原則,制定本評價方案。

  一、評價物件

  學校健康教育評價物件分為學校和教育行政兩個層次。

  1、學校: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普通中小學校。其中農村中心小學以下學校及其它各類學校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參照執行。

  2、教育行政:指縣級以上(含縣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

  二、評價方法

  以學校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自評為主,學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之間互評及上級部門抽評為輔。

  各地間互評或上級抽評時,採用推薦和隨機抽樣各半的方法,被評學校分值指數≥0.5為透過,否則以互、抽評的得分和等級評定代替自評結果存檔(分值指數=互、抽評分值提高數/自評分值提高數)。所評地區有一半以上的學校未獲透過,則該地區教育行政部門自評結果按減10分處理。

  三、評價時間

  各地中小學校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各地實際確定評價時間。每學年至少自評一次。原則上每學年由上級主管部門組織一次互評或抽評。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每年十月底以前將上一學年度的自評結果(表4)報國家教委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每年底前國家教委通報各地健康教育評價結果。

  四、獎勵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獎勵辦法對學校健康教育開展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必要的獎勵。國家教委將在適當的時候對學校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

  一、指標體系

  學校健康教育評價分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兩個層次,指標體系的建立則以學校為主,對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不設具體評價指標。學校的健康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三級。

  Ⅰ級指標Ⅱ級指標Ⅲ級指標、課時

  教學條件、教材與教具

  ①教學基礎(0.10)、採光照明與黑板(0.30)教學衛生、課桌椅(0.20)、飲水與洗漱裝置、廁所裝置、教學計劃教學管理、教案(0.15)、師資培訓

  ②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授課質量

  (0.30)(0.10)、傳播活動

  開課情況12、開課率

  (0.05)、書面考核

  知識掌握、實際操作

  (0.10)、頭髮與指甲

  習慣培養、面部與衣著

  (0.15)、體育鍛煉

  公共衛生、教學用房與宿舍

  (0.10)、校園與廁所

  缺課情況、缺課率

  (0.05)

  二、Ⅲ級指標評價標準的說明

  (1)課時:根據教基[1994]14號檔案要求,各中小學校(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各年級)每週要在活動類課程“科技文體活動中”安排0.5課時開健康教育課(以列入正式課程表為準)。未列入課表的其它時間和其它形式進行健康教育不作為此項指標的評價內容。

  (2)教材與教具:教材必須做到①體現“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八項內容,②教育內容(文字、插圖)無概念錯誤,③課文深度和文字量符合教學規律。(三項);教具包括掛圖、模型、幻燈片及其它型別的健康教育用具。內容相同型別不同的教具只按一種計算。允許自制教具,但自制的教具必須科學、準確。本指標對教具的評價只要求內容,不要求型別,以“必備教具配備率”為評價指標。必備教具目錄見附錄1。

  必備教具目錄

  (3)採光照明與黑板:採光照明的測量方法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室內照明測量方法(GB5700-85)》,所查各教室平均照度的總平均值為本指標的評價值,總平均照度應不低於150LX;黑板應無裂縫、無反光、無眩光(3項完全達到為合格),以受檢“黑板合格率”為指標。

  (4)課桌椅:評價標準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課桌椅衛生標準(GB7792-87)》,課桌、椅號(或高度)均與就坐學生身高相符合時才計入符合人數。以受檢“課桌椅符合率”為指標。

  (5)飲水與洗漱設施:①學校應為學生提供符合衛生標準的飲用水;②應提供相同於教學班數的完好的水龍頭,對無自來水的農村學校酌情評價。

  (6、廁所設施:學校修建的廁所,其學生數與蹲位比應達到:男生40:1,女生20-25:1,男廁所小便池要相應配套。

  (7)教學計劃:應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教學計劃,做到教學進度、教學內容與計劃一致(確定執行情況時可參考教案)。

  (8)教案:教案應包括課時、課題、教學目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教學內容及過程、教學小結等8項主要內容;教案書寫應做到無概念錯誤、整潔、簡練等3項主要內容。共11項內容。已配備的教具內容數×100%必備教具內容總數

  (9)師資培訓:授課教師平均每人每學年應接受120小時以上的培訓。培訓形式為:培訓班、集體備課、教研活動、教學交流、觀摩課等。

  (10)授課質量:教師授課應做到概念清楚、啟發式教學、語言生動、理論聯絡實際、板書公整等五項主要內容。

  (11)傳播活動:學校每學年應利用宣傳欄、家長會、班隊會、廣播、衛生小報等多種形式向學生或家長宣傳不同形式的衛生保健知識達20次。

  (12)開課率;開設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班數佔應開設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班總數的百分比。

  (13)書面考核:核實個人成績和總平均成績。以全部學生總平均成績為指標。

  (14)實際操作:從附錄2中按各年級教學要求隨即抽3項,受檢學生做到3項完全符合標準為合格。評價時對受檢學生採用逐項淘汰的辦法(每查完1項,將不符合標準的學生淘汰)。以受檢學生“合格率”為指標。

  (15)頭髮與指甲:學生應做到頭髮整潔(勤洗頭、無異味、無頭蝨),指甲整潔(勤剪指甲、保持乾淨),2項均做到為合格。以受檢學生“合格率”為指標。

  (16)面部與衣著學生應做到面、耳、頸乾淨,衣服、鞋帽整潔、無異味,2項均做到為合格。以受檢學生“合格率”為指標。

  (17)體育鍛煉:學生應做到堅持做好課間操(態度認真、動作準確為合格);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以做操合格“百分率”或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百分率”為指標。

  (18)教學用房與宿舍(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宿舍):應做到地面和牆壁無煙頭、無汙跡、無紙屑、窗明、桌椅淨、物品擺放整齊。6條均做到為合格。有學生宿舍的學校,受檢宿舍數不應少於受檢教學用房與宿舍總數的三分之一。以受檢教學用房與宿舍“合格率”為指標。

  (19)、校園與廁所:校園應做到無雜草、無亂丟廢棄物、無痰跡、無汙水窪(池)、無亂寫亂畫(5條);廁所應做到無臭、無蚊蠅蛆滋生、無亂拉亂尿、糞池加蓋(5條)。公10條

  (20)、缺課率:指除事假以外的各種原因造成的缺課。

  缺課率(%)=本學年全校學生缺課總時數×1000%學年課時總數?全校學生數

  學年課時總數=每週平均課時數×全學年教學週數

  全校學生數=(學年初學生數+學年末學生數)÷2

  注:對有關指標進行評價時,可檢查全部物件,或隨機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物件進行評價。

  三、評價表

  略

  四、統計與等級評定

  統計

  學校:總得分=∑各Ⅲ級指標得分

  行政:總得分=(得優學校數×1.0+得良學校數×0.8+得中學校數×0.6得差學校數×0.4)÷學校總數×100

  學校教育評價方案設計 篇4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根據新課程培養目標,徹底改變原有以學習成績定終身的評價模式,對學生成長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根據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以下評價實施方案。

  1、評價內容:

  以《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活動方案》為依託,教育學生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健體的方向發展,培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熱愛祖國、熱愛學習、熱愛勞動、尊敬師長、文明禮貌、團結友愛、講究衛生、注意安全、保護環境、全面發展等多個方面,爭創各類“校園之星”,包括:讀書星、平安星、紀律星、科技星、藝術星、文明星、孝敬星、小作家、學習小博士、校園小衛士、勤勞小蜜蜂、運動小健將等。學校組織班級每個月根據學生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等,透過展示、演講及平時表現,在班級內進行評選,從而獲得“班級”級別的星獎,做到人人有獎。當選者將在全體學生會上通告、表揚、頒發證書,並在學校宣傳欄中宣傳其事蹟。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規劃人生,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2、評價方式多樣:

  ①呈現方式有口頭評價、書面評價(操行評語)、成長記錄袋三種形式。進一步加強口頭評價的研究,使即時評價更為有效;繼續改革操行評語,使其能更為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際表現,使其揚長避補短,不斷完善自我;設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內容包括:“我的承諾”;能反映其學業成績的證書、試卷、作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各類材料;素質教育報告冊;各種評價量表及意見等。

  ②從評價者角度來看,有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四種。綜合多方意見評定,並將評價結果和評價量表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其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③倡導在活動中評價,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現場操作、表演、展示,從而受到鍛鍊,得到提高,增強其參與意識和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教育評價方案設計 篇5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先後六次頒佈了六套普通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不斷修訂的教學大綱反映了我國不同時期的地理教育思想和社會要求。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是在新時期新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實現全面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理論綱領性檔案,它在課程理念、評價機制、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與現行地理教學大綱有較大的不同,是與時俱進的產物。

  一、《課程標準》體現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1、《課程標準》依據情感心理學的教學論思想和羅傑斯的“人本化教學”思想,取代了赫爾巴特的“學科三中心論”。在基本理念方面強調了學生全面發展的理論思想,以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共同發展;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設定課程目標,以培養和諧的全面發展的未來公民。

  2、《課程標準》基於布魯納“認知結構教學理論”的發展觀,淡化、粗化具體知識內容,強化、細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導以技能和能力培養的詳盡要求或建議帶動地理知識的學習,特別倡導探究式學習和以實踐活動為主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致力於科學精神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構建,以形成學生終生學習、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品質。改變現行教學大綱過分注重教師“教”而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弊端,轉而注重師生互動和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教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教育思想具體化。

  3、《課程標準》突出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相統一的地理學科特點,既重視學科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又注重人文精神的薰陶。充分發揮地理學科文理兼備的綜合優勢,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人——地”系統相互作用的科學原理為基礎,以當前人類面臨的重大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物件,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在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的支撐下,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我國國情的地理課程。

  4、《課程標準》大幅度增加了課程的選擇性,7個選修模組給了學生很大的課程選擇空間。既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又給地方、學校、教師留下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餘地。5基於“提供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課程理念,突現地理學科的實用價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學風,增強生活能力,《課程標準》突出了一些應用性強的領域,如設定“旅遊地理”、“城鄉規劃”、“地理資訊科技應用”等三個應用性強的模組。

  二、《課程標準》改變了單一的評價方式

  1、在《課程標準》的評價建議中提出“在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中要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這一思想將逐漸改變我國當前把考試成績作為惟一標準的評價方式,改正“應試教育”的一些弊病。透過對地理知識理解與應用的評價、對地理技能形成與運用的評價、對地理科學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動質量的評價、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形成的評價以及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針對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綜合的評價機制,充分體現現代教育心理學“三維度認知心理”理論,有利於學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結構。

  2、學分制的實施和必修、選修模組的設定,有助於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便於“因材施教”,也有利於學生“發自興趣的學習”,同時對教師和學生的主動發展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課程標準》構建了多維度的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反映了時代的要求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高中課程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斷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國際視野和參與國際交流的能力等。在這樣的規劃下,新的高中地理課程理念確定為: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資訊科技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新高中地理課程目標則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了這些要求:

  1、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此次課程改革,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整合,並以此為依據,構建地理新課程的目標標準,著眼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強調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相對於素質教育而言,創新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為目標,以促進全面發展為宗旨,以育人為根本,以因材施教為方法的現代思想和現代教育模式的一種表述形式。它的內涵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教育思想的角度來說,素質教育是創新教育的基礎,因為只有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創造型人才。從教育模式的角度來說,創新教育則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最高體現。因為創新教育所培養的素質不是一般的素質,而是創新素質。以培養人的創造性為根本宗旨的創新教育,既是最高層次的教育,也是當前正在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最高形態的實踐模式。高中地理新課程目標要求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注重發展學生的感知、記憶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重視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及其方法的掌握,啟迪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創造性活動,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增長創造才幹,特別是發展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人格,發展創造性個性品質,開拓創新精神,激發創造興趣,鍛鍊意志和毅力,樹立創造志向。

  3、強調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中地理新課程內容目標註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設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結構上的重大突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確立,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課程形態的誕生,更重要的是標誌著現代新課程觀念的形成。它表明,課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而不是孤立於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那種把課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場所,把書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識來源,把教師看做是惟一的知識擁有者和權威的觀念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視在生活和實踐中的學習。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考察、實驗、探究、設計、製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學生為核心,主要圍繞三條線索進行——————學生與自然的關係,學生與他人的關係,學生與自我的關係。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也提出了“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的要求。地理是惟一以“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基本內容的學科。這是因為,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地理才從人口、環境、資源和經濟諸方面綜合起來探討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

  4、強調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培養

  中學地理課程兼跨“人文與社會”和“科學”兩個領域。在新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課程設計思路中,明確提出“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現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係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科學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學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來規範、統領科學,從而實現科學與人文彼此關照、相互包容,最終達到二者的協調統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渾然一體的關係。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薩頓曾經鮮明提出的那樣,要建立科學人文主義。薩頓指出,為了防止科學主義的出現,“我們必須準備一種新的文化,第一個審慎地建立在科學、在人性化的科學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不排除科學,相反將最大限度地開發科學。”它將“讚美科學所含有的人性意義,並使它重新和人生聯絡在一起”。

  《課程標準》構建的多維度的課程目標體現在:

  1、知識與技能選擇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中,基礎的且“有用”的知識為學習內容,關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過程與方法嘗試運用所學知識整理、分析、綜合、歸納、解釋地理資訊,並將地理資訊應用於地理學習、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中,“在做中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主要以激發興趣為主,包括“理解周圍的世界”、“人地關係”、“可持續發展”等情感觀念。滲透點具體、廣泛、可操作性強。

  四、《課程標準》調整了內容標準

  1、《課程標準》在內容選擇上,瞄準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常見問題以及國民利益和民眾興趣所在,瞄準當今不斷湧現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終生髮展需要,在保留經典地理知識、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增加相應內容,刪除部分“繁、難、偏、舊”的知識。如在《課程標準》中,大量引入了現代地理學的最新知識、觀點和理論:“地理2”中有“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地理3”中有“區域可持續發展”;“選修1”中有“宇宙大爆炸”假說;“選修2”中有“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選修7”中有“地理資訊科技應用”等。但是,有關“土壤”的具體內容卻沒有在《課程標準》中出現。

  2、《課程標準》摒棄了現行《教學大綱》中的傳統的學科內容劃分體系和傳統的“條述法”的敘述方式。在教學內容上,通常圍繞學習主題組織知識點,不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但對於主題下的每個知識點都給以較多說明和教學建議。《課程標準》突出“教學案例”的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透過對“教學案例”的閱讀、討論、分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主動參與意識,體現學生“主體性”原則。五、《課程標準》設計了切實可行的“活動建議”和“實施建議”在《課程標準》中設計“活動建議”和“實施建議”比之現行的教學大綱是一大進步。在這兩個“建議”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學方法教育和學法指導,其目的是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有序和諧發展。因此,這兩個“建議”是實現三個維度課程目標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必經之路。“活動建議”內容清晰、要求明確,便於操作,對開展教學活動有指導意義。

  3、“實施建議”對開展教學活動、教學評價、教材編寫和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都作了詳細說明,便於操作。在教學建議和教學評價建議中,配合案例,針對性強,便於借鑑;倡導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新修訂的地理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更加明確了對地理實踐活動的要求,為地理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依據。進行地理實踐活動,是地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面。地理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兼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其研究物件是地理環境和人地關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他的研究物件和學科特點決定了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地理實踐活動強調以能力發展為中心,以素質整體發展為取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才能發展和提高。在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中,學生獲得知識、豐富情感、發展能力、完善獨立的人格。實踐活動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學校教育評價方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