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古詩教學的五種讀法

古詩教學的五種讀法

古詩教學的五種讀法

  古詩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佔比例雖然不太大,但是小學生必不可少的語言文字學習材料。特別自新大綱頒步以來,古詩教學的地位越顯重要,不僅增加了課內教學量,而且規定了80篇推薦背誦篇目。那麼,如何順應新大綱的要求,改變傳統的講—抄—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愉快、輕鬆地學習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感情,領悟詩的寫作方法,積累詩的語言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探尋出以下模式:

  一、初讀,文通字順。即一看到詩後,要求學生自己先大聲朗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一般節奏與韻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強調的就是反覆讀的重要性。古詩更是如此,不大聲地讀出來是很難從整體上去感受到它的`語言的。再加上學生對古詩這種文體本來就偏愛,所以,一接觸詩,他們就非常願意去放開嗓門朗讀。此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反覆讀,讓他們自己主動地掃清生字詞的障礙,把詩讀得通暢,既是乘學生興趣所致,也是為以後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礎,兩全其美。

  二、再讀,領悟詩意。即在讀順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己藉助插圖、字典等非直接說明詩意的工具書讀懂詞句,將能讀懂的批註在詩旁,將不能懂的作上記號。然後再透過小組或全班的交流領悟詞句的含義,從而理解詩寫了什麼。許多老師對於這一步的處理方式或許有些懷疑,覺得這隻能在城裡的孩子中操作,鄉里的孩子是不可能自行讀懂些東西的,或者說只能在白話文中運用,在古詩中是很難的,或者只能在高年級學生中有效,在低年級學生中是行不通的。其實不然,只要每位教師相信學生,把學習、交流的機會和時間放給學生,一定會有所收穫,只是或多、或少罷了。古詩詞固然比現代白話文深奧些,但與現代白話文也有淵源的聯絡,多數詞的變化是不大的,如“床前明月光”中“床前、明月”與現在的說法有什麼區別呢?更況且,學生還可以藉助插圖、字典等工具書,也可以藉助相互的交流理解。當然,在最疑惑的地方,還需教師精當的點撥。

  三讀,體會感情。古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之以入情。”在瞭解了詩的大意後再反覆朗讀,就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雖然大綱對體會思想感情的要求僅放在高年級,但一般來說,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都是淺顯易懂的詩,只要孩子瞭解了詩意,就會自然而然地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到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情感。只不過從低到高年級在表達上越來越深刻,越來越生動。即使低年級在表達上有一定的難度,也是“跳一跳”就能摘得到“桃子”的。

  四讀,熟讀成誦。即在悟情的基礎上熟讀,指導有感情地讀,以達到成誦的境地。體會了詩的情感,也就把自己的情感體驗與詩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聯絡,將詩的外在語言表現形式內化為了自己的內心體驗,此時迫切需要再將自己內心的體驗透過一種形式表達出來,有感情地朗讀無疑是最好的形式。

  五讀,唱唱、畫畫、演演。讀完後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愛的其它藝術形式將詩再現,或是編成兒歌唱一唱,或是拿出彩筆畫一畫,如《畫雞》《鵝》,或是小組合作演一演,如《尋隱者不遇》,既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語言描寫的形象,又易激發學生熱情,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總之,古詩教學應以讀為主旋律,以讀促思,讀中悟情。讓學生在讀讀、吟吟、唱唱、演演、畫畫中輕鬆地領悟古詩的魅力。

【古詩教學的五種讀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