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古詩教學新談

國小古詩教學新談

關於小學古詩教學新談

  小學古詩教學新談

  80年代以來,隨著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豐富和語文教學理論研究的發展,教學改革在不斷深入,其教學方法顯示出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心理學化的色彩越來越濃。小學古詩教學尤為突出,筆者作如下闡述。

  一、形態為手段

  古詩言簡意賅,富有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為基礎,因此教者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加強視、聽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強化表象的建立、組合、轉換,其教學手段形態化。

  1圖畫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藉助圖畫將古詩詞語形體化,更易於學生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悟蘊含的哲理。如教“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教者出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讓學生觀看、比較;再誦讀詩句,圖文結合揣摩、推敲,使學生體味出多角度、多視野觀賞廬山,其面目確是各不相同 .

  2悅耳有時比悅容更重要,不能悅耳就不能悅容。特別是古詩教學,教者語言要繪聲繪色,生動形象,並恰當地使用態勢語言。教者的語感、態勢給學生以聲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元號活化,學生獲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時,教者娓娓動聽的描寫以及遮眼遠看,低頭細看的動作,似乎使學生看到在絲絲微雨中,朦朦朧朧,隱隱約約看見一大片一大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細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纖細的針狀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麼顏色。學生進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機。電化教學的直觀性、形聲化,表現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對小學古詩教學心理學化具有很大的優勢。如《示兒》中的“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詩的詩眼、詩魂,如何使學生進入意境,昇華情感,是本詩教學的重點、難點。教者在學生意讀全詩後,讓學生邊聽錄音邊看投影,再仿談遐想推敲,一遍兩遍……學生與詩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深切體味:這“悲”字是詩人悲自己終生的意願沒能實現,沒能親眼看到國家的統一;悲祖國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形聲組合對學生感官的刺激,增強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使學生昇華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藉助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這心理過程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1古詩詞語凝鍊,跳躍度大,寫法誇張。因此,小學教學古詩首先要使詞語表象化,並使其強化(建立)、活化(轉換)、最佳化(加工)。即在意讀詩文時,引導學生藉助想象,將詞語在腦海裡形成主體畫面。如教“遙看瀑布掛前川”這詩句,教者緊扣“掛”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似乎同詩人一同觀賞龐然的瀑布凌空直瀉而下,領略其雄偉的氣勢。2古詩是詩人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產品。探究古詩創作的本原,小學教學古詩要藉助詩人的想象,啟迪學生思維,感悟其詩情畫意。如教“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詩句,學生經過看錄影和反覆吟讀詩句,悟出:這是詩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種幻覺油然而生,從而吟出這千古佳句。教者引導學生藉助詩人的豐富聯想,展開想象,領略詩人雄偉的氣魄,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3古詩構思精巧,多處留有藝術的'空白,言雖盡而意無窮。小學生學習古詩,藉助想象、聯想,補其空白,走進作者所描寫的世界,感悟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的蘊意和情感。如《詠柳》,詩人採用自問自答:“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者引導學生緊扣這設問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品味這無窮之意。

  三、情感的紐帶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墨,著力寫出千古傳頌的詩篇,給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為紐帶,竭力縮短學生與詩人的心距,喚起情感的共鳴,促使學生從詩中感知美、理解美、評價美、分享美的蘊含。

  1古詩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一種與其相應的情境,使學生披文入情,緣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語皆情語。如《三衢道中》,詩人以新穎的構思:先記敘後描寫,既繪色,寫出了綠蔭;又繪聲,寫出了鳥鳴。教者運用形態化的教學手段,將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迷人山區,觀賞初夏的風光:梅子黃黃、綠蔭重重、溪水淙淙、黃鸝聲聲。領悟詩人熱愛祖國美好山河的喜悅之情,從而產生愉悅之感,與詩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寧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情感是古詩教學的紐帶,更是一種活力。學生透過情感性體驗,以自己就是詩人,參與情感的交流,把客觀物件主觀化。如教《贈汪倫》,教者藉助投影、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汪倫送詩人李白的熱鬧、歡樂的場景,跟著一起跳一起唱,進而反覆體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間的深情厚誼。

  3作為高階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對美的感覺和反映。眾多的古詩以美為載體,以美為內容,以美為目標。古詩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品味較高的一種藝術課型,教者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詩中的美、展示美、體驗美,令學生賞心、悅目、悅耳,進而獲得精神的愉悅,使古詩教學產生特有的美的教學效益。如《暮江吟》,是詩人抒寫深秋傍晚江邊的景色,字裡行間透露詩人讚美之情。教者啟發學生抓裝鋪“、”瑟瑟“、”紅“等關鍵詞,以及”珍珠“、”雲“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芽悄然東昇,腳邊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跳躍的節奏,讚美的語調反覆吟誦,審美情趣油然而生,給學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從而顯示小學古詩教學以情感為紐帶的魅力。

【國小古詩教學新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