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古詩教學經驗

國小古詩教學經驗

小學古詩教學經驗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數十首古詩,因此,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新大綱在附錄中推薦了80首小學生古詩詞背誦篇目,由此數量上的增加,可以明顯看出,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古詩教學,擴大小學生對詩詞的閱讀。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對於古詩的課堂教學,老師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我認為,從閱讀心理的一般規律和讀懂古詩的基本要求出發,應該抓住下面幾方面。

  一、粗講

  優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意境深遠,講究平仄,嚴於用韻,格律嚴格,魅力無限。正如19世紀英國著名文藝批評拉斯金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部分,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學時,其豐富的意蘊,言盡而意無窮的魅力是無法講出來的。況且小學生剛剛接觸古詩,由於閱歷和生活積累的侷限,不可能字求其訓,句索其旨。如果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必然貪多嚼不爛,如果不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去精講細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張載所說:始學之人,未必能繼,妄以大道教之,是誣也。必然使學生食而不化,泯滅了學習的興趣,倒了學習的胃口。

  那麼怎麼粗講呢?我覺得應該從下面三點考慮:

  一是比較生疏的字詞。如歌聲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輕塵的浥,千里黃雲白日曛的曛,萬條垂下綠絲絛的絛等,這些字詞,學生一般沒有接觸到,是學生閱讀詩句、理解詩意的攔路虎,所以首先要讓學生認其形,曉其音,知其義。再就是古今音變意變的字詞。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死去元知萬事空的元,兒童急走追黃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鄉音未改鬢毛衰的衰等,這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因此少不了教師的講解。還有,就是那些富於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葉紹翁的《遊園不值》的後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就很顯作者煉字的功夫。一堵高牆的關和一枝紅杏的出,形成了一對矛盾:一個要把滿園春色關住,一個卻要枝露牆頭,春光外洩,一關一出,整個畫面活了,有了動感,顯出了春花盛開時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前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寫送客的時間、地點和送客時的環境與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著意用楚山孤表達送別的心情:芙蓉樓上,俯瞰長江,寒雨悽悽,遠眺楚山,望客帆遠去,心情惆悵,彷彿覺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兒一樣。一個孤字,看似寫山,實是寫人,寫出了作者送別友人時惆悵孤獨之感。又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是一聯對偶句,日暮對天寒,寫投宿的時間,是在寒冬的日暮時分。蒼山遠對白屋貧,寫主人家的居住環境和家庭狀況,一個遠字,寫出了天氣昏暗中周圍青山的朦朧;一個貧字,點出了投宿的這戶山裡人家的貧寒。以上所舉詩句中關、出、孤、遠、貧這些字詞,都是理解詩句意思的關鍵詞語,把它們的意思講清楚了,學生在弄懂詩句字面意思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比較順暢地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二、熟讀

  透過粗講,學生對詩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於誦讀。說起誦讀,其實古人寫詩,往往都是在誦的過程中完成的。難怪有人說動聲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了。因此,讀詩也不應該離開吟詠誦讀,所以古人又說:讀詩之法,須掃蕩胸坎淨盡,然後吟哦上下,諷詠從容。宋代的朱熹更是進一步提出讀書成誦的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永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即曉其義也。所以書聲琅琅,南窗讀書吾伊聲,夜半猶聞讀書聲,才是讀書富有詩意的境界。讀書本是一種個性化的行動,動嘴讀書,心、眼、口、耳並用,是各種感官的綜合參與,其效果較之單純用眼看,要好得多。讀書時讀出聲來,便於大腦快速接受符號和訊號,易於啟用儲存於大腦中的生活經驗,有助於對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記住。

  什麼是熟讀?用古人的話說,就是達到使其言皆出之於吾之口,換句話說,就是讀得滾瓜爛熟,以至熟而成誦。這個過程更多地應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要給足時間,放開手腳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才不致於混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上面是就講和讀兩方面談了對古詩教學的想法。其實,古詩教學還有一個引導學生思和行的問題。思,要深思。思和讀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讀便是學,學便是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朱嘉又說: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苦讀而不思,又不知其味。熟讀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耳。當然,這裡所說的深思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應該是他們力所能及的。所謂行,就是讓學生結合實踐對熟讀的古詩去感悟和體驗,教師可創設各種條件,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進入詩句所描繪的情景。比如熟讀了韓愈的《早春》,為了讓學生感受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情景,有的教師就在早春時節帶領學生到野外去看景,透過實地觀察,學生在遠看、近看中,對詩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又如《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寥寥十個字,如果讓學生僅用白話把它翻譯過來,那就未免太簡單甚至枯燥了;如果讓學生登高望遠,那麼透過他們的審視和體驗,詩句中蘊含著的深沉感情和深刻哲理,就容易感受和領悟了。

【國小古詩教學經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