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詩經采薇的藝術表現

詩經采薇的藝術表現

詩經采薇的藝術表現

  《詩經》包括的內容涉及史詩、讚頌、怨刺、婚戀、農事和徵役等多方面,從不同側面向後人展示了當時的風土人情和時代風韻。《詩經》中抒寫兵役之苦的徵役詩佔一定分量,《小雅采薇》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篇。以下是詩經采薇的藝術表現,歡迎閱讀。

  中國是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要想更好地瞭解中國,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1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源頭,《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因此,學好《詩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詩經》作為中國詩歌傳統的源頭,其豐富的思想性和高妙的藝術手法,決定了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自傳世以來,歷代詩評家對它深刻的思想和多彩的藝術手法作出了很高的評價。但因歷史的久遠,語言的發展變化,學習先秦文學有其一定的難度。本文主要透過對《詩經》中徵役詩《小雅采薇》的分析,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參考,以便更好地進行先秦文學的學習。

  一、意境之美

  中國的文學講究情景交融,強調藝術形象,而詩歌將這一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詩經》作為早期詩歌的代表,已能體現此特點,如《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則是典型。

  《詩集傳葛覃》:“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即比喻,比喻有暗喻(隱喻)、借喻、博喻(復喻)等。“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朱熹《詩集傳》)“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錄自《困學紀聞》)“賦”“比”“興”是《詩經》中常用的表現手法。表達技巧靈活恰當的運用也是詩歌成功的關鍵,以下將詩中情景結合與“賦”“比”“興”的巧妙融合進行解析。

  本詩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寫的是士卒離家後在外面的所見所聞所感,即詩的前五章;第二部分描寫的是士卒踏上歸家之路的所思所想所感,即詩的第六章。

  第一部分出現的事物有薇、路(通“輅”)、四牧、象弭和魚服等。“薇”,一種野菜,莖葉可食;“路”,一種高大的馬車;“四牧”,指駕車的四匹雄馬;“象弭”,用象牙做裝飾的弓;“魚服”,用魚皮製成的箭袋。詩中對薇的描寫很細緻,分別有薇的“作止”、“柔止”、“剛止”三種變化,從“作”(野豌豆嫩芽長出地面)、“柔”(野豌豆長出嫩葉)、“剛”(野豌豆苗已長出堅硬的莖)瞭解其表層意思為薇菜已長成,實則鋪敘時間的流逝,士卒離家許久。隨著“薇”的慢慢成長,觸動了詩人內心的感情,為士卒遠離家鄉和親人,為了保衛國家的犧牲精神而歌唱,這是“興”的體。“維常之華”中常即棠棣,華是花,以棠棣花之絢爛美麗,暗喻高大的將帥之車。從“戎車既駕,四牡業業”“四牡翼翼,象弭魚服”體現了當時的軍威赫赫和軍容的整肅,同時鋪敘出威武的陣容和高昂計程車氣。戰爭的勝利除統領的英明謀略,精良的武器裝備,還需要戰士強壯的體格,從詩中事物描寫可知,統領作戰指揮到位,作戰武器優良,因而達到“一月三捷”的戰果。“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連連的戰爭,士卒拼死的抗戰,“憂心烈烈,載飢載渴”可知當時嚴峻的現實狀況,但他們依舊堅持到戰爭的結束,鋪敘士卒們深深的愛國熱情。離家千里,拋家舍業只為國家的安定,心裡是多麼盼望早點結束戰爭,早點回家與親人團圓,這或許也是他們內心最強大的精神支柱,詩中“曰歸曰歸,歲亦莫(暮)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即是士卒內心深處的真實寫照,讀完之後,心中頓生悲涼。

  第二部分出現的事物有楊柳、雪。“楊柳”詩人征戰離家時,想象柳枝隨風飄動;“雨雪”詩人歸家時,大雪紛飛。第六章只有兩個事物,也只有短短的四句詩,卻是詩的最大亮點,是本詩借景抒情最突出的地方。“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說,徵人回想當年從軍離鄉之時,正值楊柳飄拂,到處一片春意盎然的時候。春天本是和親人其樂融融在一起感受春天氣息的大好時節,可是,他卻不得不離開家鄉和親人,為國家遠赴邊疆,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似乎意味著這次離別亦或是永別。此刻,路邊的“楊柳”似乎也變得通人性般隨風搖曳著柔枝,也想與徵人握手或擁抱,祈望他能多停留一會兒。“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說,戰爭終於結束了,士卒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時是冬季的大雪紛飛,回家的路是那麼長,雪花毫無停歇的下著,像是知道士卒心中的哀痛與離愁,大自然只是用它特有的方式在詮釋著士卒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況。如果說無限的哀痛與離愁用一個字概括,那便是――悲,悲不僅僅來自生理的“載渴載飢”,悲更來自心理的“糜室糜家”、“不遑啟居”。這些悲糾結於身心,也讓我們有種從外至裡透心悲涼的感覺,讓我們切身體會士卒的悲是由內心到身體,身體再反射內心,婉轉抒發哀愁的方式,悽惻感人,意境優美。

  二、圖畫之美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可根據客觀事物,或撰寫的文字,就自己的心理感受,展開聯想創設出特定的畫面,畫面再經畫筆的勾勒呈現出一幅幅生動的圖畫。下面將就《小雅采薇》中展現的事物與感情來構思圖畫。

  《采薇》全詩六章,共192個字,在理解章節意思之後,可根據時代背景,特定事物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發揮想象和創造力,可將每一章都構思為一幅生動的圖畫。

  第一幅圖:畫卷中到處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草木皆穿綠衣,花兒競相綻放,微風吹過,小小的薇菜也迎著風輕輕擺動,畫卷中只有一個身穿戰服,表情凝重而又略顯溫馨計程車卒,讓我們不難看出,他已經無可自拔地陷入對家鄉與親人的無比思念中,他腦中或許浮現了曾經與家人一起時那一幕幕溫馨的畫面,可遠方敵人的旗幟依稀可現。

  第二幅圖:薇菜長出鮮嫩的小苗,又是一年的春季,畫面中依舊是那個士卒,但面容顯見滄桑,那幾道深深的皺紋與清晰的傷痕,特別是手上繃帶與血跡告訴我們,這一年的戰事很激烈,他離家依舊很遠,家人的狀況不知,但思念的心卻始終未變。看罷,心中傷感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幅圖:遍地綠綠的薇菜使破敗淒涼的戰場增添了些許生氣,但細看可知薇菜已經開始變老,時光飛逝,除了戰爭仍然持續,除了士卒更加滄桑、憔悴,傷痕的分佈更加密集,敵人的旗幟依舊在遠方飄搖,但士卒的眼睛一直朝著家的方向凝望。

  第四幅圖:畫中不在僅有薇菜,還有棠棣花與之作伴,巍峨的馬車與威猛的雄馬已整裝待發,這是為即將開戰做準備,馬腿上的泥土是明亮的土黃色,這意味著上一次出兵也就在不久以前,交戰是如此的頻繁,一個月會有幾次與敵人的正面交鋒,不可估計。

  第五幅圖:精良的戰車,雄壯的戰馬,威武的大將軍,士卒們以戰車做掩護正在向前挺進,士卒手中的弓箭由象牙鑲飾,箭袋由魚皮製成,戒備如此森嚴,士卒們的表情嚴肅認真,不敢有絲毫懈怠,可預見敵人的襲擊將會很猛烈,圖畫中所體現的軍中勢氣,似乎也喻示著戰事將以勝利告終。

  第六幅圖:戰爭結束了,士卒踏著厚厚的積雪走在回家的路上,可士卒卻沒展現本該有的愉悅表情,他們在回憶春季與家人離別時的依依不捨嗎?連柳枝都在擺動,也許只為傳達不想士卒的離開呀!經歷九死一生後,終於踏上歸家之路,但時隔這麼久,家人會是何種境況呢?會不會是“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場景?他們是否一切安好呢?加之在這大雪紛飛的冬季,沒有薇菜充飢,腳步沉重緩慢,心中負載著所有的痛與累。

  一首詩歌能讓人透過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圖畫,能讓讀者似乎身臨其境,達到感同身受般的效果,魔力便體現在方法技巧上。而《采薇》中多用迭字迭句,極富音樂美的藝術效果。

  三、音樂之美

  《詩經》是中國詩歌傳統的起點,原是樂歌,依《風》、《雅》、《頌》分類編排。正所謂風雅興寄,絃歌鼓舞。《毛詩序》說: “風,風( 諷) 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也。”“頌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如根據《詩經秦風蒹葭》改編,由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至今廣為傳唱,由此可見,《詩經小雅采薇》也能帶來一首別具一格的旋律。

  每首歌的歌詞都很簡短,但卻能很好的述說一個故事,這其中的魅力便是譜曲者在領悟歌詞者的意思之後,能給這首詞以正確、恰當的曲調。《蒹葭》表現的是一種追求意中人而不能如願的惆悵心情。因而在聽在水一方時,伴隨著緩慢的節拍和鄧麗君所演唱出的憂傷之情,在鄧麗君甜美嗓音的襯托下,更能體味詩人的憂鬱之情。《采薇》描寫戍邊士卒生活的艱辛和濃郁的思鄉之情,同時也表現出士卒為國戍邊的愛國情懷。電影《畫皮》中的采薇是根據《詩經采薇》而改編,周迅獨有的低沉而沙啞的嗓音,加之曲調的悠遠綿長,仔細聆聽時似乎都能感受到演唱者欲哭還休的狀態,很好的展現了士卒內心的悲涼之情。

  樂器是音樂創作不可或缺,甚至是歌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據考究《詩經》305 篇中出現了多種樂器。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考證了二十九種樂器,後朱孟庭在楊蔭瀏先生的基礎上排除同名因素,提出了二十八種分類之說。中國的樂器按八種不同材料,來製造各種不同的樂器。《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八種材料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樂器因材料不同,所發音色也不同,即“八音”《古今律厲考記載》:

  金聲舂容失之則重。石聲溫潤失之則輕。

  土聲函胡失之則下。竹聲清越失之則高。

  絲聲纖微失之則細。革聲隆大失之則洪。

  匏聲叢聚失之則長。木聲無餘失之則短。

  為了還原歌曲本來的意境,不失真實情感下,兩首歌都未用很多現代樂器來演繹,在水一方以古箏為主,采薇以琵琶為主。

  真正的詩歌首先應是來自勞動人民,《詩經》以鮮明的事實證明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才能。本文以《詩經采薇》為例,從意境之美、圖畫之美和音樂之美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對《采薇》的藝術表現手法作出了一定評價。首先,意境之美即情景交融,《采薇》透過將情與景的有機融合將這一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其次,圖畫之美即透過展開聯想創設出特定的畫面,《采薇》中透過畫筆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最後,音樂之美即文字與旋律的完美結合,《采薇》作為《詩經》的典型代表亦很好的突出了這一特點。《詩經采薇》的藝術魅力,讓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動人之處,它有力地推動了後世文學的發展,特別是引領文人重視民歌,向民歌學習的大趨勢。

【詩經采薇的藝術表現】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