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科技進步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科技進步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科技進步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建設現代農業,是十六大報告關於“三農”問題論述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我市農業的主攻目標和發展方向。xx是農業大市,人口850萬,僅農村人口就有650萬,所以農業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實踐證明,傳統農業很難適應市場需求,更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大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目前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精耕細作就是傳統農業的誤區。精耕細作對推動種植業發展功不可滅,它是傳統農業中的積極因素。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農業仍不可能拋棄精耕細作。因為,挑戰傳統農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目的是促進農民增收,關鍵是要最佳化區域佈局,最佳化產業結構,最佳化品質,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益。農業效益與產量、品質、市場價格成正比,精耕細作能有效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收益,所以精耕細作仍適用於現代農業。

  (二)以糧食多少衡量是否現代農業。誠然,傳統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但挑戰傳統農業不等於不要糧食生產。而是把新的思想觀念、新的種植方式、新的經營機制、新的工作方法,注入到農業生產中去,運用現代工具、現代技術,提高生產力,發展現代農業,走產業化經營之路。大力發展優質稻、反季節菜玉米,走加工、貯藏、包裝上市的產業化經營之路,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仍然是挑戰傳統農業。是否增收是檢驗挑戰傳統農業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三)農民科技素質較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據農業普查,全市農民其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佔32.8,初中文化程度的佔53.6,高中文化程度的佔10.7,達到中專以上文化程度僅佔2.9。對新科技、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礙了農業科技推廣的程序;農業科技人員佔農業從業人員的0.17,低於全省0.2的平均水平,同時現有的農業科技人員中,大部分屬於產中服務型人才,缺乏綜合性、多學科方面的知識,難於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農技服務機構裝置簡陋,服務手段落後,個別縣市(區)最基本的辦公設施不全,特別是鄉鎮農科部門的辦公條件和服務手段更為簡陋和落後,難於適應新時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需要。

  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主要有那些內容

  (一)更新傳統的思想觀念。就是挑戰自我,打破禁固,徹底摒棄舊的農耕文化,摒棄長期以來沿傳下來的固有的習慣,樹立大農業、現代農業的觀念,樹立為賣而種,為賺而種的觀念,既要最佳化品質、提高種植技術,又要注重市場,著力包裝、運銷、加工業的發展。全面推進“五個轉變”,即以增糧為主向以增收為主轉變;以增量為主向以提質為主轉變;以小而全為主向以大而專為主轉變;以抓生產為主向以抓銷售為主轉變;以抓農民為主向以抓業主為主轉變。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質量和方式的根本變革。

  (二)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主要包含傳統的生產目的、傳統的經營機制、傳統的種植結構、傳統的栽培模式。傳統的生產目的,是以自給自足為主,要打破自給自足經濟,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挑戰傳統的經營機制,就是在堅持以戶營為主的家庭承包責任不變的前提下,放活土地使用權,促進生產力發展。傳統的種植結構,是以糧食生產為主,它解決了吃飯問題,但難以使農民致富,要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徹底改變單一糧食結構,最佳化品質。傳統的栽培模式,是以種植業為主,既要利用設施栽培、大力發展不同茬口、不同時間的反季節作物,又要推進節本降耗技術,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商品化處理程度,推進產業化程序,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三)改變傳統的工作方法。傳統的工作方法主要表現為:按步就班,缺乏創新意識,造成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大部分農村交通閉塞,文化層次低,資訊不靈,反應遲鈍;農業工作者知識老化,觀念存舊。要用抓工業的方法抓農業。立足“三新”(新思路、新機制、新跨越),突出“三優”(最佳化農產品質量、最佳化農村產業結構、最佳化區域佈局),加速“三調”(農業產業結構調優、調強、調快),著力“三高”(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業對GDP的貢獻率、提高農村文明程度),推進“三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

【科技進步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