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哲學> 盧梭教育哲學研究《愛彌兒》大義

盧梭教育哲學研究《愛彌兒》大義

盧梭教育哲學研究《愛彌兒》大義

  《愛彌兒》大義——盧梭教育哲學研究

  目 錄

  一、選題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寫作提綱

  六、本文研究進展

  七、目前已經閱讀的文獻

  一、選題背景

  踏足《愛彌兒》研究之路絕非一個簡單隨意的沙灘拾貝,因為後者始終沒有擺脫興之所至的盲目性。但這並不是說沙灘拾貝毫無可取之處,若說真正的思想面臨的是無路可走的荒原,那麼沙灘拾貝未嘗不是莫大的驚喜。不過,這同時意味著,只有當這驚喜作為沿途之風景而歸屬於更加宏闊的道路時,也即,只有當貝殼不僅僅是作為美麗的貝殼而更是作為透露出海洋資訊的海之貝時,這驚喜才能超越自身而成為思想的。思想是道路的奮力延伸,一切不過是作為腳下的路而將被裹挾於身後的。對《愛彌兒》的到達,同樣是惟一之思想在探索之道路上暫作回望的滯留之處。

  首先,生活乃是一切問題的源出和歸宿,對《愛彌兒》的朝向也正是根源於此。我們當下引以為傲的生活被普遍定義為現代生活:“在許多現代社會中都存在著一種普遍的傾向,要將一種優越意識與現代性意識聯絡起來”[1]。現代人認為歷史總是在進步的,但這一源自啟蒙運動的對進步的樂觀精神在 19 世紀末開始變得灰暗:“在法國之後的時期,現代社會被描繪成破壞性的和異化的”[2]。奉行理性和技術的現代性,在“耗盡了文化的意義”(韋伯)之後在根本上造成了現代人的“無家可歸的狀態”(海德格爾)。所以,作為生存於現代性中的我們不得不回溯現代性的源頭以便重新檢審我們生活的根基。在此一回首中,盧梭以一種突出的樣式展示在我們面前:“現代性的第一次危機出現在讓-雅克·盧梭的思想中”[3]。危機,乃是常態與危險因素的碰撞,這就意味著在危機之處,我們不僅能夠目睹現代性的根本樣態,亦能反思現代性的根本問題,細究之下,盧梭以一種拒斥而又推進的形象矗立在現代性的道路上。

  其次,在盧梭看來,“在人類所有的各種知識中,對我們最有用但是是我們掌握得最少的,是關於人的知識”[4]。盧梭在他的第二論文裡以醒目的方式展示著他對古代和現代生活的雙重批判,在此,盧梭從根本上把握了現代性的特徵所在:正是關於人的認識的變革導致現代性的誕生。這也正相契合“主體性”作為“現代性的基本概念”[5]所標示出的深層內涵。但是,盧梭關於人的知識的探究並不僅限於“人是誰”這樣的科學式的疑問,他更為關心的,乃是“人應當是誰”這樣的深具人文關懷的問題。而這就意味著,《論不平等》作為人類之程序的歷史展示僅是“一個可資參考的資料”[1],更為重要的,乃是在此一資料之上對人類生活的重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和科學,傾向於破壞的成分多,傾向於建設的成分少”[2]。言外之意,《愛彌兒》才是那最終的目的。所以,《愛彌兒》才是盧梭思想的根本展示。最後,盧梭在教育中呈現自己的根本思想意味著他對教育的獨特觀念:教育乃是“一切有益人類的事業中,首要的一件”[3]。教育關切的是人之為人,也即以人為目的的事業,而這也正是現代社會的根本謬誤:將人作為工具:“某一專業的一個精英學者很像工廠裡這樣一個工人,他終其一生無非是做一個特定的螺絲釘或者手柄,隸屬於一種特定的工具或一臺機器”[4]。教育所展示的這樣一種對人的'工具化的理解鑄就了當今現代的技術化的生活,一切都在異化為可以算計的物。正是遠眺到了這一點,盧梭才將文明社會的拯救寄希望於教育。這是一種遠不同於古代和現代的思想,蓋因為他為教育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教育,而不是政治或者科學,才是人類現代生活的救贖所在,這正是盧梭對問題重重的現代性的救治方案。所以,沿著對現代生活之追溯的指引,我們不得不將目光聚焦於聳立在現代性轉折之處的盧梭上。而盧梭的思想或明或暗地被全部容納在盧梭的教育論著《愛彌兒》裡。《愛彌兒》不但揭示了現代生活的由來和問題所在,更重要的,它亦以一種值得深思的方式展示著人類生活應有的朝向。這也就是必得研究《愛彌兒》的根本原因。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兩個,也即,在通達盧梭根本思想的道路上:1、呈現作為教育著作的《愛彌兒》在盧梭著作(思想)中的集大成的位置;2、深究盧梭的教育哲學思想與現代性的關聯,梳理出盧梭不同於其他現代性思想家的現代性方案,展示盧梭作為“現代性思想家”而不是“反現代性思想家”的根本地位。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一般地,對於西方思想家,其生平與思想並沒有太大的關聯。這當然不是以愚蠢的形式否定思想家的思想是在“生平”中得以孕育和展現的,而是說,在“知”、“行”分離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從生平中窺見思想家的真實思想,所以,對生平的研究實在不是件緊要的事。但是,盧梭是極其特殊的一位:“盧梭的作品與其人格個性的聯絡實在太緊密了”[2]。原因一方面在於盧梭童年的經歷塑造了他的一生奉行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將此番“塑造”明確地彰顯在《懺悔錄》裡。對盧梭生平的最好的介紹當然是他的自傳——《懺悔錄》,但是,很難有人能夠跳出自身來評判自己,這對滿是激情和堅定信仰的盧梭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我們需要來自他者的重新梳理和審視。薩利·肖爾茨[3]、雷蒙·特魯松[4]之類的著者顯然意圖做這樣的工作,但是,此類傳記大部分停留在對《懺悔錄》的簡要重述上,並未對其做更深入的反思和解讀。不過,對此,近來有兩個研究趨勢頗為值得關注。一是布蘭查德的《盧梭與反叛精神——一項心理學研究》。觀其書名,能夠很清晰地看到著者的意圖:“本書最好被描述為對盧梭和他的政治理論的心理分析”[5]。這樣一種研究傾向顯然建立在現代心理學的興起之上,換言之,這是一種現代人的口味。無人能夠否認心理學的價值,但是,心理學意圖透過科學的確定性來客觀地把握人腦的活動——思想,這實在遠遠超出了它的能力範圍,所以,當它最終得出“盧梭建構理想的政治體系時他所陷入的兩難境地的解決方法:個人偏見,個人口味,凌駕於公共利益之上的渴望,對於理智執行的感情損害”[6]這一結論時,一種更為廣闊的對思想的思想被“心理活動”所遺忘了。盧梭的生平乃是作為“思想”生平而不是一種童年心理創傷的成年反映。另一研究傾向乃是與政治哲學的現代復興相伴而生:《盧梭的榜樣人生——作為政治哲學的<懺悔錄>》。凱利看到了“盧梭修改了一些重大事件,以某種有意義的順序加以記載,精心描繪,以揭示這些事件的一般含義”[1],但是,他將盧梭對其生平的展示解讀為“盧梭意圖樹立一個新的榜樣人生,可以儲存文明的幸福而無傷政治利益”[2],這實在有著過度解釋之嫌。因為在《懺悔錄》裡,盧梭宣稱這是“一副完全依照本來面目和全部事實描繪出來的人像”[3],這就是說,盧梭是在陳述自己的生平,他的榜樣或者理想人格,不在於他自身,而在於《愛彌兒》。盧梭對“重大事件”的揭示,在童年時是為了肅清他的思想的來源,在中老年時,則是為了清白名譽的申辯。綜上看來,盧梭的生平並未得到應有的如實的對待。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首先,呈現盧梭思想、性情的淵源,也即,透過解讀《懺悔錄》來梳理《愛彌兒》中所表達的思想的最初源頭;

  2、其次,《懺悔錄》裡所展示的時代乃是以科學與藝術為典型表徵的時代。透過解讀盧梭的第一篇論文[3]展示出與《愛彌兒》中的教育相對立的盧梭時代的教化,指明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所導致的最大惡果:不平等;

  3、再者,追溯不平等的來源,即,透過解讀盧梭的第二篇論文[4],一方面鋪展開人類生活的歷史變遷,解釋不平等產生的根源;另一方面,不僅呈現出《愛彌兒》奉行的自然教育的根本依據,而且在釐清人類由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之轉變時,亦顯白地言說出文明——教化社會的誕生;

  4、接著,《論不平等》裡顯現出的僅是自然教育的部分依據,另一部分依據根植於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所以,在表面上,能夠清晰地覺察出《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裡的教育思想的矛盾。透過對諸多矛盾的深層消解,指明盧梭思想的根本統一之處:《愛彌兒》;

  5、緊接著,透過道路的追溯,在此就達到了本論文的一個終點:《愛彌兒》在盧梭思想中的大成位置。不過,對於這一教化——改善方案,盧梭本人已有清醒的認識:它在文明社會中可能的淒涼遭遇。這認識真切地反映在《愛彌兒》的結尾和《一個孤獨的漫步者的夢》裡;

  6、最後,需要解讀的是,《愛彌兒》的現代地位折射出的乃是現代性的朝向和精神。盧梭呈現在這條道路上的思想,雖然是以對現代性的清醒批判起始的,但是,無論是在誤解還是正解的情況下,盧梭都急劇地推進了現代社會的程序,根本原因在於,在“現代性”乃是對人之存在的前無古人的關注之意義上,盧梭本質上就是一個現代性思想家。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簡單表示為:

  五、寫作提綱

  摘要 6-9

  Abstract 9-12

  序言:盧梭何以能夠顯現? 13-16

  第一章 問題的提出 16-32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16-17

  第二節 研究綜述 17-28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28-30

  第四節 研究思路及創新 30-32

  第二章 愛彌兒之師:盧梭是誰? 32-50

  第一節 家庭之化育 32-38

  第二節 日內瓦與盧梭的共和理想 38-41

  第三節 失敗的教師與父親 41-44

  第四節 作為申辯的《懺悔錄》:另一部教育文字 44-50

  第三章 科學時代中的“人”:《愛彌兒》立身時代的教化 50-69

  第一節 《論科學與藝術》的由來 50-53

  第二節 知識進步與風俗改良的隱喻 53-56

  第三節 從形而上學與宗教脫離而出的人之尊嚴 56-59

  第四節 科學之本質 59-62

  第五節 科學的六種敗壞 62-69

  第四章 自然教育的起源:《愛彌兒》的“自然狀態” 69-103

  第一節 《論不平等》的由來 70-73

  第二節 自然法 73-76

  第三節 盧梭的人類學研究 76-80

  第四節 自然狀態與自然教育 80-97

  第五節 文明教化的誕生 97-103

  第五章 通向自由之路:《愛彌兒》的公民教育 103-119

  第一節 《社會契約論》的地位 103-106

  第二節 教育的兩種來源:自然與社會 106-109

  第三節 社會中的野蠻人:自然人與公民 109-112

  第四節 自由與公意:道德、法律及宗教 112-119

  第六章 現代性方案:作為拯救之道的《愛彌兒》 119-137

  第一節 法國大革命裡的盧梭 119-123

  第二節 誰是愛彌兒? 123-126

  第三節 盧梭思想體系的終點:《愛彌兒》 126-128

  第四節 拯救之道:人性本善對人性本惡的制衡 128-132

  第五節 《愛彌兒》的結局:《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 132-137

  第七章 結語:盧梭·教育·現代性 137-147

  第一節 《愛彌兒》的現代道路 137-140

  第二節 失落的教育:《愛彌兒》的湮沒 140-142

  第三節 盧梭:一個轉折的現代性 142-147

  參考文獻 147-152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著 152-153

  致謝 153

  六、本文研究進展(略)

  七、目前已經閱讀的主要文獻

  [1]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盧梭.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盧梭.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使風俗日趨純樸[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6]盧梭.懺悔錄[M].範希衡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7]盧梭.新愛洛漪絲[M].伊信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8]盧梭.盧梭評判讓-雅克:對話錄[M].袁樹仁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9]盧梭.政治制度論[M].崇明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

  [10]盧梭.致達朗貝爾的信[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1]盧梭.政治經濟學[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12]盧梭.致博蒙書[M].吳雅凌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13]盧梭.植物學通訊[M].熊姣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4]盧梭.山中來信[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5]盧梭.論語言的起源兼論旋律與音樂的模仿[M].吳克峰、胡濤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16]盧梭.文學與道德雜篇[M].吳雅凌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17]盧梭.盧梭自選書信集[M].劉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

  [18]霍布森.狄德羅與盧梭:啟蒙脈絡[M].胡振明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19]凱利.盧梭的榜樣人生——作為政治哲學的《懺悔錄》[M].黃群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20]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21]列奧 施特勞斯、約瑟夫 克羅波西主編.政治哲學史[M].李天然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22]列奧 施特勞斯.關於馬基雅維裡的思考[M].申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23]列奧 施特勞斯.自然權利與歷史[M].彭剛譯.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3.

  [24]列奧 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M].申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25]列奧 施特勞斯.古典政治理性主義的重生——施特勞斯思想入門[M].郭振華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26]列奧 施特勞斯.什麼是政治哲學[M].李世祥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27]布魯姆.巨人與侏儒(增訂版)[M].張輝選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28]布魯姆.美國精神的封閉[M].佔旭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29]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30]柏拉圖.柏拉圖對話集[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盧梭教育哲學研究《愛彌兒》大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