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年> 新年資料

新年資料

關於新年資料

  新年為一年之始,民間俗稱“過年”。農曆新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被重視的大節日。那麼想要了解的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新年資料【1】

  新年的來歷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稱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吳自牧所著《夢粱錄》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孟冬之月為正月。“正”,本來當念成正大光明的“正”,為什麼現在人們習慣地將“正”唸作“徵”呢?這便是從秦始皇稱帝時開始的。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兩音相同,為了避諱,就下令全國將正月的“正”讀作“徵”。從此人們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徵月”。以後念熟了,一直沿傳後世。到漢武帝時,司馬遷以夏曆為基礎編寫《太陽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個月為正月。自漢朝到清未,一直採用夏朝的歷法。所以,人們至今還把陰曆稱作夏曆,也稱它為農曆或舊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廢除夏曆,中國開始採用公曆,每年以公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這樣,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人們就只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新年,而不再別稱元旦了。

  據史書記載,一年一度慶祝豐收的儀式起源於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這個儀式雖然是在農曆十一月間,但歷來人們都認為它是新年習俗的起源。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乃原自漢武帝定下的歷法。<<爾雅>>對“年”的註解是:“夏曰歲,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傳說夏朝的新年,是在相當於現在的的二月。西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把新年定在孟春正月。新年的確定及變遷,也反映了我國天文、曆法的發展和成熟。

  農曆元旦,還有許多別的名稱,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新年的傳說:

  很久以前在定陽山下,住著一個叫萬年的小夥子。他家境貧寒,終日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候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拿不準種田的節氣,常誤了時令。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他決心把節令定準。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時,看到樹影的移動,受到了啟發。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來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遇上雨、雪陰天,就無法計算了。他又琢磨做一個記時器具,以彌補日晷的不足。一天,他進深山挖藥,看到山上泉水有節奏的“滴噠、滴噠”地響著,他開了竅。回家後,反覆試驗,最後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觀漏水,天天如此,從不間斷。終於發現每隔360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次,最長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當時的天子“祖己”也為節令失常之事著急,就召集百官議論此事。朝廷節令官阿衡既不懂日月執行規律,又不潛心鑽研,見天子問起事故,就說是因為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禱上天寬恕才行。祖乙聽信了,齋素沐浴,率領百官去祭天,並傳諭全國各地設臺祭天。

  關於新年資料【2】

  新年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在西方,它的節慶活動不如聖誕節那樣隆重(在有的'國家把它與聖誕節合起來過),而在東方特別是東南亞一帶,它顯然不如新年重要,那麼各國的新年到底有什麼特色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羅馬尼亞、俄羅斯、匈牙利、法國、英國、葡萄牙、義大利、美國這些國家的新年是如何過的吧。

  羅馬尼亞

  每年一月一日是羅馬尼亞的傳統年節,但它又與正教的聖誕和主顯節的時間相臨,幾個節日便合在了一起,所以羅馬尼亞人的新年實際上從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至直翌年一月六日結束。十二月二十四日夜,教徒門要去教堂作禮拜,之後,他們在一位手舉五星紅燈的兒童的引領下沿街遊行,吟唱聖歌,直到深夜。二十五日上午,小火子們持刀佩劍,一身戎裝在,廣場或市中心演出聖經故事。三十一日,是結婚的吉日,辦喜事的人很多,很多人還習慣在這一天問卜算掛。

  元旦之後的數日之中人們還要舉行很多獨具民族風情的賀歲活動。除夕之夜新郎,新娘要牽拉聖犁聖牛到親友鄰居家拜賀。孩子們則三五成群,手持花棍輕輕敲打自己的父母長輩,唱花棍歌祝親人吉祥如意,小夥子們則手拿花杖,拉著鐵犁到各家拜年,其間跳山羊舞,主人也會以各種佳餚招待他們。另外還有一種化裝遊行,十分有趣,一個頭戴山羊面具,兩隻羊角間夾著一面象徵太陽的鏡子,在其它動物冬眠後仍蹦跳不止,待一陣音東響過,其它動物漸次甦醒,與山羊共舞,用以象徵萬物復甦。遊行隊伍裡還有名醫生,手持大號注射器向路人噴射聖水。聖誕老人更是必不可少,他身穿大紅袍,不斷向路人拋灑五彩紙屑和禮物。

【新年資料】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