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說明文《橫渠》的閱讀練習及答案

說明文《橫渠》的閱讀練習及答案

說明文《橫渠四句》的閱讀練習及答案

  張載的四句話,我稱之為“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簡明地說出了人的特點,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這四句中的那四個“為”字的主詞,可能是張載本人,也可能是哲學家,也可能是哲學。無論如何,從一般人的觀點看,第一句“為天地立心”很費解。其實,並不費解。宋朝有一個無名詩人,在客店的牆上題了兩句詩:“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是以孔子為人類的代表。他應當說:“天若不生人,萬古長如夜。”在一個沒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雖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沒有人瞭解,沒有人賞識,這就是“長如夜”。自從人類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瞭解,被賞識。萬古的月球,好像開了一盞明燈,這就不是“長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況,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產物,歷史文化則是人的創造。人在創造歷史文化的時候,他就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詞)心。

  第二句是“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經典中,初見於《孟子》。孟子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儒家所謂“命”,是指人在宇宙間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認為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於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個“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見不能自決的事,就禱告“上帝”,求他的“主”幫助他決定。祈禱以後,他自己再作決定。即使這個決定還是以前的決定,他也認為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決定。儒家指出,不需要這個“主”。人在宇宙間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個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個人不能控制,那就順其自然,而只做個人所應該做的事。這就是“天壽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達到這樣的高度,宗教對於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實,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學。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的事。對於禽獸,只有現在,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也無所謂“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最合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的人,儒家稱為“聖人”。儒家認為,聖人最宜於做社會最高統治者,因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圖認為,在他的理想社會中,最合適的統治者是哲學家,即把哲學與政治實踐結合起來的所謂“哲學王”。儒家也認為,有聖人之德者,才宜於居最高統治者之位,這就是所謂“聖王。《莊子·天下》認為,最高的學問是“內聖外王之道”,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哲學。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封建統治者利用這個傳統的說法欺騙人民。照他們的解釋,不是聖人最宜於為王,而是為王者必定是聖人。所以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有關統治者的事都稱為“聖”。皇帝的名字稱為“聖諱”,皇帝的命令稱為“聖旨”,甚至於皇帝的身體也稱為“聖躬”。

  欺騙終究是欺騙,沒有人信以為真。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孟子起,就把政治分為兩種:一種名為“王”,一種名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國的歷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來建立和維持其統治的,這些都是霸。至於以德服人的,則還沒有。宋明以來,道學和反道學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於此。

  照我的瞭解,聖人之所以為聖,全在於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國哲學的傳統認為最宜於為王的人是聖人,因為有聖人之德的人是大公無私的。程顥說:“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程氏文集》卷二)大公無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聖人才最宜於為王。這就是“內聖外王”之道的真正意義。

  注: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字子厚。鳳翔郿縣(屬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

  21.(1)根據文章內容,試各用一句話概述“橫渠四句”中兩句話的大意。(4分,每句2分)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2)作者認為,當遇事不能決的時候,基督教徒與儒家的做法有何區別?(4分)

  (3)從本文來看,中國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麼?(3分)

  參考答案:

  21、(1).“為往聖繼絕學”,並不是要接續一般意義的中國學統,而是接續儒家之學統。

  “為萬世開太平”,最高統治者應為有聖人之德者,實現王道。

  (2).基督教徒要求上帝做主,由“主”來決定;儒家認為不需要這個“主”,人的幸或不幸是個人的力量不能控制的,應該順應自然,只做該做的事,因而更需要不斷修身。

  (3).有聖人之德者,才宜於居最高統治者之位,以德服人,大公無私。

【說明文《橫渠》的閱讀練習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