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哲學> 生活與哲學的複習知識要點

生活與哲學的複習知識要點

生活與哲學的複習知識要點

  一、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及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1、以往社會歷史理論陷入唯心主義的原因

  沒有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對社會歷史的片面瞭解和物質生產實踐的侷限)

  馬克思之所以能夠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的原因,就是從實踐出發認識人類社會,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找到了以物質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存在。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社會意識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係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① 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

  ② 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方法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唯心主義

  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① 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社會存在決定作用第一位)

  ②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會落後於社會存在,有時會先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③ 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於社會存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其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的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反對錯誤的、非科學的社會意識

  3、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開啟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又與他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受到的教育、從事的職業等密切相關。

  人們所處的社會經濟關係不同、社會實踐不同,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就不同。

  地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開啟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二、思維與存在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是怎樣的?

  區別:

  ① 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則不是;

  ② 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係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聯絡: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

  三、唯物主義歷史觀與唯心主義歷史觀分別是什麼?

  唯物主義歷史觀: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1)要麼認為社會的變化發展是由人的主觀意志,特別是少數傑出人物、帝王將相的思想動機決定的;

  (2)要麼認為是由天命、神、絕對精神決定的。

  其實質:把精神看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原因。

  四、什麼是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麵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五、人類社會兩大基本規律是什麼?如何理解?

  1、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統一於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②、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社會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③、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2、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1)含義:

  經濟基礎:指生產關係的總和。

  上層建築: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②.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上層建築為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基本規律: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六、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麼?怎樣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1、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它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怎樣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① 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內容: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② 性質:非對抗性的矛盾

  ③ 實現方式:其性質決定不是透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鬥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透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加以解決,即改革。

  七、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

  1、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3、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強大動力。

  我國改革是以維護社會主義根本的經濟、政治制度為前提的,不是從根本上改變社會性質,而只是改革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具體形式。

  八、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歷史是由英雄人物創造的是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3、人民群眾

  (1)含義: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傑出人物。

  (2)特點: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不論怎樣變化,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3)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於人民群眾的範圍。

  4、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① 原因

  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必須的生活資料

  ② 地位

  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 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② 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③ 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① 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② 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係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透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③ 人民群眾透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係,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方法論: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鬥;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實際運用:① 堅持“以人為本”,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②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為衡量政績的標準。

  九、什麼是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黨的群眾觀點

  (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黨的群眾路線

  (1)群眾路線的地位:

  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2)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3、意義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併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生活與哲學的複習知識要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