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元宵節> 元宵節吃湯圓的起源

元宵節吃湯圓的起源

元宵節吃湯圓的起源

  元宵佳節期間,超九成網友在元宵節都會選擇吃湯圓、元宵,究竟是為什麼在元宵節吃湯圓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宵節吃湯圓的起源,希望大家喜歡。

  湯圓的外形圓滾飽滿,象徵團圓、幸福,我們的祖先相信元宵節吃了這樣的應景食物,也能為家庭帶來和睦與平安。北方人習慣用搖篩的方式製成圓子,稱為元宵,和南方人用手搓揉出的湯圓其實是同樣的東西。

  吃湯圓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代之前,人類在元宵節或是吃豆粥,或是吃特製的麵點,並不一定。到了宋代,民間在過這一節日時開始流行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後來,北方地區大都稱這種食品為“元宵”,而南方稱之為“湯圓”和“湯糰”。

  算一算,這項習俗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呢!

  吃元宵其實和元宵節其他的節目一樣,都寄予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熱愛及盼望團圓的心情。

  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巧發現有個宮女準備投井。東方朔救了她並問她為什麼投井,宮女告訴他自己名叫元宵,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要完成她的心願,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類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由於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類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從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號。

【元宵節吃湯圓的起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