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開發學生靈感思維對作文教學的作用

開發學生靈感思維對作文教學的作用

開發學生靈感思維對作文教學的作用

  通常在寫作教學中,往往偏重從人的邏輯思維角度來談寫作教學中的思維訓練。不過,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不能只限於邏輯思維一途;學生作文時立意佈局的構設,情意的醞釀,乃至遣字造句,往往不只是歸功於邏輯思維。換言之,作文教學中,教師還須開發學生的其他思維形式,尤其是靈感思維。

  靈感是一種思維形式,它不同於邏輯思維。它是實際存在的。愛因斯坦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稱其為“神理湊合”。王士禎剛稱之為“興會”,靈感來時是“興會神到”,並具“興會超妙”、“神韻天然”的特點。葉燮在《原詩·內篇》中稱其為“觸興”,並說:“當其有所觸而興起也,其意、其辭、其句劈空而起,皆自無易有,隨在取之於心,出而為情、為景、為事。”朱自清則清淺地把它喻為“心頭一動”。郭沫若在《我的作詩的經過》中回憶到《鳳凰涅盤》一詩創作時靈感襲來的情景——“在晚上行將就寢的時候,詩的後半意趣又襲來了,伏在枕頭上用著鉛筆只是火速地寫,全身都有點作寒作冷,連牙關都在打顫,就那樣把那首奇怪的詩寫出來了。散文作家楊朔1961年秋天在北戴河海濱觀潮時,望著那潮的漲落,雲的飄飛,浪的翻卷與“撞到礁石上,唰地捲起幾丈高的雪浪花”的景象,觸發起靈感,腦門裡一亮,孕育了後來的抒情散文《雪浪花》。普希金曾在抒情詩《秋》中用詩的語言描述自己獲得靈感時的狀態:“我常常忘記世界——在甜蜜的靜謐中,/幻想使我酣眠。/這時詩歌開始甦醒:/靈魂洋溢著抒情的激動,/它顫抖,響動,探索,象在夢中,/最終傾瀉出自由的表現來——/……於是指忙著抓筆,筆忙著就紙,/剎那間——詩句就源源不斷地湧出……”這古今中外的許多寫作例項,都證明著靈感思維的實際存在。對這種異乎常態的思維形式,寫作教學中不應忽視,相反應予重視。教師應努力開發學生的靈感思維。

  一、心理學的科學知識

  不少學生不知靈感為何物。它看不見摸不到,說起來也很玄乎。因而博覽群書類的學生在讀到了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與柏拉圖的著作後,認為靈感是“神的詔語”,是天才所賦有的。它是常人,尤其是普通中學生是不可能有的。學生受“神秘論”、“天才論”的影響,返顧自己寫作上所以差勁,就歸之於父母沒有給自己一種天才的心靈秉質,或怨老天、神靈沒有給自己靈感。對這種訛見必須撥正澄清,給學生以科學的觀念。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1980年7月在《關於形象思維問題的一封信》中指出:靈感是人類思維中的又一種形態,它是創造性思維中一種“不同於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思維形式”。人缺乏這種思維,就難以有創造;寫作中缺乏這種思維,就難以有新意;科研中缺乏這種思維,就難以有突破。以後,錢學森在《關於思維科學的研究》一文中對靈感作了進一步的科學探討:“假如一個很難的問題,在這些潛意識裡加工來加工去,得到結果了,這時可能與我們的顯意識溝通了,一下子得到了答案。整個的加工過程,我們可能不知道,這就是所謂靈感。”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開發學生的靈感思維,須對學生就靈感作這樣的科學解釋。並告訴學生,這種潛意識裡的“加工”過程,是人人都有的,是在解決問題時客觀進行著的(只是自己不一定清醒意識到它),而並非只是天才者才有,更非是什麼神授的。

  靈感思維的發生,不同於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發生。靈感思維的發生與進行很特別,它是一種奇特的突發性的心理現象。靈感的迸發,是發生在潛意識與顯意識的相互撞擊與溝通時。潛意識層與顯意識層一旦建立起暫時的神經聯絡,兩者突然接通,也即“神理湊合”,就會“心頭一亮”,“神理相取”,或文思泉湧,或異想天開。這“撞擊”、“溝通”、“聯絡”,就是靈感思維的迸發,這“異想天開”或“文思泉湧”,就是靈感思維的產物與結果。學生在懂得關於靈感思維的心理學知識理論後,會進一步破除對靈感思維的神秘感和天才觀,進而樹立信心,去努力開發自己的靈感思維。

  二、啟迪學生的靈感思維

  須讓學生了解把握靈感思維的突發性、突變性、突破性、頓悟性、機遇性、偶然性的特點。顯意識層裡的冥苦想與潛意識層裡的“加工來加工去”,兩者何時溝通,是不得而知的。但一當溝通,靈感隨即迸發。這迸發是出其不意,倏忽而至的,不求自得的。姜夔在《詩集自敘》中說:“其來如風,其止如雨,如印在泥,如水在器,其蘇子所謂不能不為者乎。”陸機在《文賦》中這樣寫到它的'突然來臨與突然消失:“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湯顯祖在說到他創作時的靈感思維時這樣描繪:“自然靈合,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悟悟奇奇,莫可名狀。”古人的這些描述,道出了靈感思維的特點之一:突發性與突變性。針對靈感思維的突發性與突變性的特點,教師就須遵循思維科學的規律,開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寫作中,要善於把握住這突發性,要善於疾捉住靈感思維的產物。著名小說評點家金聖嘆在評論《西廂記》時這樣寫道:“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靈感覷見,便於此一刻被靈手捉住,蓋於略前一刻亦不見,略後一刻便亦不見,恰恰不知何故,卻於此一刻忽然覷見,若不捉住,便更靈不出。”唐代李賀,寫詩嘔心瀝血,常在身邊置一“詩袋”,將隨時冒出的靈感之火捕捉住,隨時記下零碎的突性得來的詩句,儲存進詩袋裡。除講這些故事外,可要求學生平時常置紙筆於身邊或案頭,一遇有良思、佳句、好點子冒出,應迅即寫下來,避免靈感突然消失後,再也想不起來尋它不出的遺憾。

  靈感思維從效果角度看,有突破性與頓悟性的特點。它對思維主體而言,是頓悟性的;對思維結果而言,是突破性的。但一般而言,我們對靈感思維的產物與結果,期望值不能太高,而應適應它。就大多數學生來說,都希望幸運降臨自己頭上,能隨時迸發出靈感來。但與常規思維比較而言,它的迸發畢竟較少。然而,我們可以培養它,磨lì@①它,而不是磨損它。要使人的靈感思維處於“火山爆發活躍期”,提高它的迸發機率,這在寫作教學中,就須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顯意識層的常規思維保持高度的積極性,要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並要求保持思路的清晰性。這是因為:靈感的迸發,是顯意識層與潛意識層的溝通的結果,是潛意識中的某個資訊被顯意識層所釣取,所捕獲。這種釣取、捕獲,就顯意識層來說是有選擇的,有方向性的,它所要捕捉的是自己所需的壓抑在潛意識層的某個資訊。因此,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寫作中,要開發自己的靈感思維,務必使自己的顯意識的思維活動緊緊圍繞著所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維,使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只有你冥思苦索,“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只有你“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增強顯意識層對潛意識層資訊的選擇能力,並提高這種選擇的機率。也只有進行積極的思維,才會在思維中把握住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思維方向,提高思維的清晰度。有了這思維的清晰度,也就提高了顯意識層對潛意識層某個資訊的捕獲的準確度。實踐證明,不肯積極思維的人,思維常常處於疲軟狀態或沒有明確思維方向與思維清晰度的人,他往往寫不好文章,寫不出由靈感之火點燃起的有新意的文章來。錢學森在1981年時說到:“靈感是又一種可以控制的大腦活動,又一種思維,也是有規律的。”寫作進行積極的思維,並保持思維的清晰性,這是激發和控制靈感的方法之一,也是掌握其迸發規律之一。

  三、開發性的靈感思維,須引導學生投入生活,重視觀察。

  任何事物的發生與變化都離不開外因與內因兩個方面。前面談到的對學生的靈感思維的開發,側重於思維主體方面對靈感思維的把握上,也即側重於內因方面。黑格爾在《美學》裡指出:“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也往往是應外在的機緣而創造出來的。……一個真正的有生命的藝術家就會從這種生命裡找到無數激發活動的靈感的機緣,

  這些機緣臨到了旁人就不發生影響,就易放過了。”這道出了靈感的機緣性、偶然性的特點。要開發學生的靈感思維,就須讓學生明白:應努力去提高這種機緣性與偶然性。學生不應該白白地讓大腦這個倉庫空關起來,而應將大量的生活中的資訊積貯在裡面。為此,學生應投入生活,關心社會,關心世界,關心周圍。社會的急遽變化或新舊事物間的較量搏鬥,等等,都應關心到。生活是人生的教科書,更是寫作取用不竭的源泉。

  除投入生活外,也應盡多地從書本上去間接接受有關資訊,儘可能地在對大自然的直觀中獲得啟悟。古人云:“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後句強調生活實踐,前句強調間接知識。只有博覽、厚積,大量儲存起資訊,才有可能在靈感思維中被擇取到所需的某個資訊。“厚積”可能“薄發”,但沒有“厚積”就不會有“薄發”。靈感之火在某種機緣下的偶然爆發,逃不過因果律,避不開事物的發生的內外因結合的辯證法。因此,學生要提高靈感思維迸發的偶然性的機率,必須提高它的機緣性,也即必須投入生活、廣泛吸取間接知識,盡多接觸大自然,將更多的資訊積儲在顯意識層、潛意識層裡。開發學生的靈感思維,還必須引導學生對生活對周圍事物多加觀察,仔細觀察。學生學會了觀察,並善於了觀察,並從有關事物中區分出有意義的與無意義的,這就會獲取正負價值不同的資訊,並把它儲存進大腦的資訊庫裡。這不僅擴大了靈感思維的資訊庫存量,而且為日後靈感迸發時顯意識層與潛意識層資訊雙向的交流溝通的準確性和機緣性,提高了機率。

【開發學生靈感思維對作文教學的作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