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語文教材作文教學論文

語文教材作文教學論文

語文教材作文教學論文範文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表現,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所以,無論從應試教育的需要還是語文素養的發展,作文教學亦然成為我們一線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角。而教材對於寫作訓練並未有系統指導,於是,寫作訓練又成為了“無章可循”的“老大難”。驀然回首,“教材”卻在燈火闌珊處。教材選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教材的性質和地位所做的介紹。所以,用教材教作文是我們的作文教學的不二選擇。

  一、走進文字,加大讀寫結合密度

  “存在即合理”,尋求每一篇文章的合理性,教師應是帶領學生走進文字的領路人,不應是教參與學生的傳聲筒,照搬照抄教參。現行教參缺少細化的寫作目標和具體的能力訓練步驟,師生對於課後的語言訓練,重形式輕內容,“說說”即可,缺乏深入思考,於是考場上一切都聽天由命。其實,讀是寫的基礎,有讀,有感,有悟,方有文。閱讀教學的失誤造成學生作文中精神的貧瘠和語言的斷流。單純以閱讀為目的的閱讀活動往往是自然狀態下的生活化的閱讀,能擴大知識面,陶情冶志,提升審美能力。以寫作為目的的閱讀活動是目標明確的自覺行為,它既思考文字的情感思維,更注意了文字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系統。寫作技巧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能當“教條”來信奉。另外,重視範文的指導性,並不意味著輕視能力。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往往把“規範”和“能力”對立了。教學中也就出現了淡化寫作技巧,慎講知識的現象。寫作教學無法有效進行。學生對文體知識沒有深切的認識,於是寫出來的文章就是“四不像”,要麼就是空洞的文字堆砌,要麼是泛泛的敘述。

  教材中的典型文體典型文章有:《羚羊木雕》、《孤獨之旅》典型的記敘文;《中國石拱橋》說明文的典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嚴謹的議論文;《談生命》情真理至的散文。《口技》、《愚公移山》的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曹劌論戰》中的詳略處理等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寫作知識點。明確文體,靈活運用寫作技巧,也就知道了“怎麼寫”。文字中有效的語言資訊被學生理解並感知後,便自動複製在學生的大腦中,經過反覆的思考,提煉整合,烙印在學生的頭腦中。一旦受到特定時機特定資訊的刺激誘發,這些語言的“碎片”將被恰當地提取出來,在反覆的使用之後就形成了屬於學生個性化的語言系統。透過賞析美文佳句、語段篇章。如《雪》中的名言“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靈”,<<培根隨筆>>中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之所學,皆成性格。”這種寓意豐厚的句子更應細細品味,舉一反三,推陳出新。教師要喚醒學生的語言意識,透過古文、古詩品讀,感受語言魅力,激發語言創作熱情。駢散結合的古文句式,精準傳神的古詩詞領會並用於實踐寫作,會讓學生的文章更添古韻之美。教材語言資訊的有效處理也就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

  二、巧用課後練習,把握寫作細度

  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不同學段,不同文字對學生的寫作能力訓練不同。所以,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可參照課後研討與練習進行有目的的寫作訓練。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後練習讓學生參考雪地捕鳥的動作描寫,敘述某個遊戲的過程,《雪》的課後練習要求學生描述一次雪地遊戲。沒有見過雪的同學以寫想象作文。隨著學生能力的提升,階段目標也是遞升的,學生“墊墊腳”就可完成,目標就有了可操作性。教材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有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選自《語文課程標準》)對於教材做到“因地制宜”。如《月亮上的足跡》課後練習讓學生寫奔月時感悟,雖然編者是在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但學生沒有探月體驗,加之學生對於此有關的科普知識積累不夠,進行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沒有科學依據的評談。這樣的習作訓練對學生習作能力毫無效果。我們可以把這篇文章作為寫作的素材。教材中的諸多開放性練習,有些練習目標不夠明確,對於寫作細節和步驟指導也是籠統含糊的。學生在寫作訓練上也就是草草了事,對自己的寫作成果無法評價,“學而不思則罔”。很難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寫作能力便停滯不前。所以,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寫作目標細化,提示寫作要點。練習要求要面對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第3題“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麼?”這就是一道很好的想象訓練題;如培養情感價值觀的,可設定討論題、查詢資料題、戶外體驗題、辯論題等。教師切不可說說而已,讀寫結合更為緊密有效;如練習寫作技巧的,可採用續寫、擴寫、縮寫、改寫、仿寫等形式。打好寫作基礎,抓好寫作訓練細節,這才有可能普遍地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靈活處理文字,增加作文深度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生活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就缺少新意。學生作品中空假大、情節假,主題浮等現象十分嚴重。生活和寫作成了兩條平行線,它們無法相交,自然碰撞不出智慧的火花。而在學生的隨筆中,我們卻能看到才智的絢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動情點,引導學生去感悟生活。例如《藤野先生》中魯迅對藤野先生在“東亞病夫”下對自己的平等、負責的那份尊敬、感恩之情。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報國之志。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襟,宋濂的“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刻苦求學。教師有感、有情,才能帶領學生去感悟,去表達。教師的語文素養是有效提高寫作訓練的先決條件。教師語文素養不提高,寫作教學便是隔靴搔癢。我們只有直面教材和學生,活用教材,才能大浪淘盡,盡顯風騷。讓我們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不僅能增長語文知識,更能提高寫作能力。

【語文教材作文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