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語文中對於作文教學有效性的課題研究

國小語文中對於作文教學有效性的課題研究

小學語文中對於作文教學有效性的課題研究

  導讀:研究是主動尋求根本性原因與更高可靠性依據,從而為提高事業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穩健性而做的工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中對於作文教學有效性的課題研究,歡迎閱讀!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一、 研究的背景

  1、為什麼要研究

  《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要求到五年級結束時,學生“能依據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辨別是非善惡;有經常動筆的習慣”。在教學建議中談到:寫作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努力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心生活,發現生活,提高感受生活的能力;要加強學生的寫作實踐,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而小學生作文的普遍現狀是:感到作文難。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學會怎樣作文,因為大部分小學生初學作文時通常都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從下筆。現行使用的“二期課改”語文教材中寫作量大,缺少相應的序列性,強調“想象”、強調“想什麼寫什麼”,造成教師在指導上的缺失,對學生寫作上的指導弱化,學生缺乏作文的基本能力(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表達事物的能力)。他們害怕作文又不得不完成教材要求的作文成為最大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所以,要求學生把所經歷的所見所聞所感的生活認識寫成一篇語句通順,條理清楚、重點具體、意思明確的不跑題的作文很不容易。

  因此,教師透過怎樣的作文教學,來有效地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值得研究。

  2、當前研究的狀況

  (1)作文教學過於強調寫作方法的指導,過於強調主題立意,學生不敢說真話、實話、心裡話,過於強調語言要美,學生不敢說白話。

  (2)在作文指導中,教師拔高教學要求,為了引導學生說具體,往往要求學生虛構情景,多數學生難以達到目標,結果學生積極性不高,導致參與面不廣。

  (3)作文批改中,缺乏眉批和肩批,總批只有等級;教師在作文批改中均指出學生習作方面的不足,打消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要求過高,用成人標準衡量學生。

  (4)作文講評強調“評議”,導致學生不願讀自己的寫作,評議的學生也不知從何評起。

  (5)對課程標準的精神領會不深,對年級訓練的重點不清,對學生的心理需要不明,導致對作文訓練的指導思想和意圖不明確。

  二、研究的目標

  開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最根本的目標在於提高小學生作文的能力,提高教師作文教學的能力,具體目標如下:

  1透過研究讓學生養成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能及時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能用規範的書面語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運用各種表達方式寫作。

  2透過研究,形成小學生作文有效訓練的基本內容,使學生掌握各類記敘文的基本能力。

  3透過研究,總結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透過多種評價方式,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和水平。

  4、透過研究,從教師的“批”,逐步做到教師“少批”或“不批”,使學生達到自己能批改的地步,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三、 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在選題階段採用文獻法和調查法,在實施階段採用行動反思法和案例引領法,在總結階段採用經驗總結法和調查法。

  1、行動反思法

  教師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開展研究,探索和構建小學生有效作文教學模式。按照“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再計劃……”進行行動研究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反思作文教學過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討解決的方法,是行動研究的重要途徑。

  2、案例引領法

  指研究開展之初,用典型案例引路,促進教師新行為的跟進,有效進行作文教學。

  四、研究的內容

  (一)研究目標細化

  我們根據《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寫作要求,結合教材內容,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2—5年級分年級寫作教學的目標。即:

  二年級:

  能寫幾句通順、連貫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正確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和感嘆號;

  不會的字可以寫拼音。

  三年級:

  認真觀察事物,能按一定的順序寫一段話,把意思表達清楚;學習觀察生活,把所見所聞寫清楚;語句通順,學習正確使用冒號、引號;學習修改作文。

  四年級:

  仔細觀察事物,把所見所聞寫清楚、寫具體;學習觀察生活,能按要求選擇適當的材料寫生動,表達真情實感;語句通順,學習正確使用省略號、破折號;能修改作文。

  五年級:

  掌握寫人、記事、狀物、寫景等文章的一般寫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善於觀察生活,能依據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辨別是非善惡,有經常動筆的習慣;語句通順,能正確使用各種標點符號;有修改作文的習慣。

  (二)研究訓練的內容

  按“課內課外兩條線”進行作文訓練的思想,我們研究了小學生各年級作文訓練的基本內容。即:

  課內訓練作文就是教師命題、提供作文素材,指導學生遣詞造句、謀篇佈局,培養學生作文的能力。

  附2—5年級各學期課內作文訓練內容(另見附表)

  課外作文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喜歡什麼就反映什麼。課內課外同時進行,“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三年級:解決作文“寫什麼”問題,在教師指導下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能有順序地把觀察到的寫清楚。

  四年級:能主動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寫自己感興趣的生活內容。

  五年級:善於積累作文材料,作文有中心,有一定的內容,意思清楚,語句通順。

  (三)研究的專題

  為了便於研究和操作,將課題分解、細化為以下9項專題研究

  1、小學生作文訓練內容研究

  2、低年級寫句訓練的有效性研究

  3、中年級作文片斷訓練的有效性研究

  4、高年級學生有效掌握記敘文基本寫法的研究

  5、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寫作技能的研究

  6、引導學生觀察並積累生活素材的有效性研究

  7、引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有效策略研究

  8、培養學生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性研究

  9、作文教學評價的開放性研究

  (四)研究的實施模式

  基本模式是:專業引領 嘗試實踐 活動反思 行為跟進

  (1)專業引領

  我們邀請專業相對領先的能者及絕對領先的專家對教師進行專業方面的指引和培訓:

  l  理論學習引領。即根據作文教學與研究需要,定期組織理論學習。

  l  導師帶教引領。即工作室領銜人帶教中級教師。

  l  能者示範引領。即讓教學有經驗、研究有成效的教師,經常開設作文研

  究課,作示範引領。

  l  專家指點引領。即請教學專家和科研專家定期來工作室對熱點問題、關

  鍵問題進行輔導。

  (2)嘗試實踐

  採取兩種互動形式:

  l  採取“同課異構”實踐。所謂“同課異構”指:多名教師對同一教材內

  容各自進行獨立設計,以自己對教材的獨特的理解和思考,根據班級學生不同情況,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的自身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選擇不同教育教學的策略等,分班授課,展現各自不同的教學風格,呈現各自獨具的風采。課後,教師在同一場合面對同樣的聽課者進行說課,然後聽課者進行評課,比較優劣,取長補短,最終形成最優教法。

  l  採取“異課同題”實踐。異課同題型活動,就是以作文教學中遇到的重

  點、難點問題或熱點問題為主題,引導教師在不同年級進行一段時間實踐和探索的基礎上,用說課的方式向其他教師彙報其研究成果的教學研究活動。

  (3)活動反思

  我們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反思活動:

  l  問題式反思

  透過自己事先設定一系列的自我反思的問題,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與作文研究活動。

  l  對話式反思

  透過與其他教師討論交流來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作文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教學監控能力。

  l  比較式反思

  對同一作文教學內容,由幾名教師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課後進行比較反思;或者對同一作文教學內容,與一名優秀教師同時各自上課,課後進行比較反思;或者對同一作文教學內容,可以是自己現在與過去進行比較反思。

  透過比較式反思,教師發現自己在作文教學理念上的缺欠,找出了教學手段上的差距,明確了教學效果上的差別,從而總結出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

  l  錄象式反思

  透過自己上課錄象再現教學過程,讓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過程。這種反思的方法起到了“旁觀者清”的效果。教師看到了自己上課的優點並發現不足。

  (4)行為跟進

  這是將作文教學與研究反思的成果付諸於行動的過程,我們將研究活動中透過集體討論形成的新方案、新設想,透過自己的思考之後,再來實踐一次,即“做”一遍。這時的“做”絕非是簡單的“做”,而是教師深思熟慮之後的有意識的做,體現了“知行合一”的認知方式。

  教師在同伴的.支援下,親身瞭解自己的行為表現,在與他人進行論辯與爭議等過程中不斷反省教學行為。我們還以作文課例為載體,在群體對話中,透過反思形成教師個人和集體對課例所涉及的情境、問題的看法和觀念,併產生相應的應對策略,並將之運用到真實的情境中,由此產生新課例,然後在新舊案例(課例)的比較中,解決現實問題,養成實踐智慧。

  五、研究的過程

  第一步:建題階段(2008、1——2008、2)

  1、分析作文教學的現狀,確定研究主題。

  2、學習課程標準,明確二至五年級寫話、寫片斷和短文的要求。

  3、選定研究人員,制定研究計劃。

  第二步:實施階段(2008、3——2009、6)

  1、各年級組制定本年級各單元的習作內容及訓練序列。

  2、抓點,用典型引路,逐步推開。

  3、積累“有效作文教學”的案例。

  4、研究作文教學評價問題。

  5、適時舉行“小學生作文教學”論壇。

  6、在實施過程中,進行幾次研究反思活動、調整方案再實施研究。

  第三步:總結階段(2009、9——2010、2)

  1、進行有關測試和召開調查會。

  2、撰寫研究報告。

  3、編輯《作文集》和《課例集》。

  六、取得的成果

  1、研究的結果

  (1)初步形成了小學生作文有效訓練的基本內容;

  (2)探索出小學作文課設計的要點;

  (3)總結了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透過多種評價方式,有效地培養和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和水平。

  2、研究的效果

  (1)大面積大幅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初步形成了學生喜讀愛寫的良好局面。大多數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樂於與人交流。學生的觀察、思考、評價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絕大多數學生養成了認真觀察生活的習慣,勤于思考、用心審題和選材的習慣,勤動筆、多積累的習慣,聯想想象的習慣,規範書寫的習慣,寫後認真修改的習慣等。

  (2)促進了新理念、新教法、新學法在作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總結出了低年級說話寫話教學一般思路和方法,中高年級作文指導課和作文講評課教學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師不再畏懼作文教學,且教學能力得到了提高。

  七、研究的反思

  1、研究的體會

  (1)專業引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能幫助教師少走彎路;

  (2)實踐後反思、反思後再實踐能幫助教師提高水平;

  (3)定期交流研究成果能幫助教師集思廣益不斷創新。

  2、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上作文教學的實踐課還存在畏懼心理;

  (2)教師在對學生作文評價中還經常會拔高要求。

  3、今後改進措施

  (1)多觀摩市區優秀作文教學展示課;

  (2)多開展作文教學“同課異構”實踐。

  八、下一步計劃

  1、實施要點

  (1)繼續採用“專業引領 → 嘗試實踐 → 活動反思 → 行為跟進”的模式開展研究;

  (2)多與他區校開展互動研究。

  2、預期成果

  從學生方面來看——寫作不畏難,有積極性,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符合要求的習作,部分學生能在報刊上發表習作。

  從教師方面來看——樂意批改學生的習作,從中產生樂趣,寫出經驗總結。

  寫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研究報告。

【國小語文中對於作文教學有效性的課題研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