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作文教學理念

作文教學理念

作文教學理念

  作文教學首先要解決什麼是作文的問題。什麼是作文?按照於永正先生的說法就是:“有感而發。”能寫出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就是一篇好作文;也有的說作文就是:我寫我手,我寫我心。說的是把自己做的,看到的,聽到的,心裡所想的寫出來,就是好文章。現代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們在作文教學中,要創設出一定的作文情景,引導學生寫好作文。綜上所述,我覺得要讓學生寫好作文,首先必須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樹立我能寫好作文的信心。然後才是讓學生知道作文應該寫什麼,怎樣寫。當然,作文是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相當的詞語積累及遣詞造句能力當是作文的基礎前提。

  一、克服畏懼心,作文更自信。

  讓學生寫自己熟悉事物,既“我寫我手、我寫我口、我寫我心。”如寫自己做的事情,自己熟悉的人,自己喜歡的遊戲等。這樣讓學生體驗到寫作文其實並不難,只要把自已熟悉的,自己想要說的,用文字表達出來就是一篇好的作文。從而克服恐懼心理,進而覺得自己能寫好作文,愛寫作文。有了寫作愛好,當個作家就不難了。

  二、課前5分鐘,作文更輕鬆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思維的外衣。口語訓練,是語文能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在上語文課前利用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演講,內容不限,可以是見聞、編故事、朗誦詩歌、背格言警句等。演講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鍛鍊思維,培養學生比較敏銳的`觀察力,思辯力,分析力,提高學生在公眾場合的講話能力。從學生作品看,作文內容許多與演講的內容有關,如引用的格言、警句、詩句等,這說明作文不只是作文課的事,工夫在平時,有積澱才有作文。

  三、平時會觀察、描寫定得法。

  我設計了“一張白紙”的作文情景,讓學生討論如何從多角度、運用自己的多種感覺器官去感知、去認識這張紙,從而寫出白紙的性質和特點。用眼睛觀察白紙的顏色、形狀,用鼻子嗅白紙的氣味,用耳朵去聽(撕)紙的聲音,用手去感受白紙的特質,用大腦去思考白紙的生產過程以及白紙的用途,並透過白紙產生無限的聯想:沒有開發的山河,尚未成形的原材料,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由此告訴學生:觀察事物要利用我們的所有感官、從事物的多角度去觀察和體驗,這樣寫文章才能有話說,才能寫得具體,說得透徹。如果寫作的重點放在白紙的來源、用途的介紹上,這樣的文章就是說明文;如果結合白紙的特質談自己的體會感受,這就樣寫的就是議論文。

  四、日記天天記,作文更容易

  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在日記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拓展學生生活空間,豐富學生生活,帶他們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創造生活,把學生的視線、觸角引向自然、學校、家庭、社會,開鑿日記的源泉。日記並非只能寫事,可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或記事,或議論,或抒情,或信筆塗鴉一幅畫,或隨筆吟誦幾句詩,或採擷幾片秋的落葉拼個有趣的圖案;或覓來一張泛黃的照片配幾句話;或把心底的秘密悄悄傾吐,把高興的笑、悔恨的淚融入日記;或張開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任你放飛理想……同時,我們如果能重視課本,善於發現和挖掘課本中可以點燃創新火花的空白處,那也是提高學生日記水平的不可或缺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我結合本週所教課文,給其中一篇或幾篇規定主題,例如:教《背影》一課時,讓學生寫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學完《天淨沙 秋思》後,讓學生用散文的語言寫下當時作者的心境……每週的日記中還要求學生有一篇是摘抄好詞好句。這些日記彌補了作文教學中訓練不足的弱點,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指導有方法,妙筆才生花。

  要把文章寫生動其實是很高的要求,而我這裡只是要求學生能寫出事物的本來面目,寫出事物的曲折性、寫出反覆。學生寫作文常常是一根直腸子,什麼事總是一下子就做好了,言三言兩語就寫出了結果,再就無話可說,沒有什麼事可寫了,這也是學生覺得寫作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寫‘網知了’,學生往往會寫成:我備好了網子,看見樹上有一隻知了,就舉著網子,飛快地跑過去,舉起網子,一下子就網住了知了。人們做事這麼簡單、輕而一舉嗎?這顯然與事物的發展規律不符,這樣也是寫不出好作文來的。於是在作文指導中,我們就把這些道理給學生講清楚,讓他們在文章中注意寫出事物的複雜性,多寫幾次反覆:第一次由於弄出了很大的動靜,知了聽見了,人還沒靠近,知了就飛走了,第二次由於樹枝掛住了網子又沒有網住,第三次總結了前兩次的教訓,終於如願網住了知了。這樣一來,文章既寫出事物的複雜性,篇幅也較長,也比較生動。

  六、給學生拐拄,自己學著走

  由於學生積累少,閱歷淺,所以學生寫作文時總是用不好詞句,於是我就想在學生作文前能不能給學生提供一些好的詞語和句子呢?結果我發現效果不錯。

  例如,寫《放風箏》提供的詞語有:春光明媚、春風習習、陽光送暖、無比快樂、五顏六色、五彩繽紛、各式各樣、展翅高飛、越飄越遠、相互追逐、上下翻飛、悄悄私語、歡呼跳躍……學生寫的句子:

  1、那隻“大蜻蜓”越飛越高好像和白雲去做伴。

  2、哎呀!不好了,我的蝴蝶姐姐栽了一個大跟斗,要掉下來了。同時,讓學生把日記中摘抄的好詞好句儘量運用到作文中。從學生的作品看,有雷同之處,但也有那麼多自己的感受和創新,難道不是成功之筆嗎?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扶一扶,再讓他們跳一跳,這樣才能嘗試到成功的快樂。

  七、作文學生改,進步顯著快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讓學生“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教育家葉聖陶也指出:“作文教學要著重在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該如何引導和指點學生,使他們養成這種能力,是很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共同研究的專案。”傳統的“學生作文教師改”,學生仍然處於被動地位。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師應把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與原則。平時的作文,我很少動筆為學生進行修改,而是留心思考,發現學生在作文中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的準確性和深刻性,以此為批改的線索,啟發學生自己動腦去修改。使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極大的得高。

  八、 評議作文重,師生全互動

  評議作文重在議,由講評作文走向評議作文,我想老師都轉變成了這樣的觀念。但在評議這個環節上,不是所有老師都能做好的,大多數老師非常重視指導,而評議作文輕描談寫,其實評議是作文最重要的環節。評議是集體的智慧,相互交流與溝通,既拓展了思路又提升了情感。 好的作文是改出來的,可是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往往很不會修改,評議卻解決了這個難題。我指導學生作文是好的或差的各選一至兩篇講評,評議作文時我是把“議”放在重點上,為什麼呢?“評”主要側重“寫得怎麼樣”。“議”主要側重“為什麼這樣寫”。“議”能激起學生的質疑、討論、爭議,從而挖掘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情感態度。評議的組織形式很重要,既要面向全體又要照顧差異。一般我的做法是:先選出一兩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全班評議,讓學生基本搞清評議什麼、怎麼評議。然後把學生分成小組(小組是精心設計的,好差搭配,讓素質最好的學生做主持)相互評議。最後讓各小組把修改最好的作品在全班再讀一讀。這還不算完事,還要讓學生把修改後的作品再重新抄寫一遍。當然很麻煩,有時完不成任務。但可以課後完成 ,這樣對學生提高寫作能的幫助是特別大的。

  我作文教學的格言是:作文不求出口成章,但不能沒有作家夢想;寫作不求妙筆生花,但不能沒有得意之筆。作文是寫出來的,好作文是改出來的,寫作能力是讀出來的。

【作文教學理念】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