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聘才頭條> 大學生就業出現心理問題,該如何調適?

大學生就業出現心理問題,該如何調適?

大學生就業出現心理問題,該如何調適?

  目前,隨著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學生對就業的問題也越來越迷茫,很多學生出現了就業心理困擾。面對就業,大學生的心理是複雜多變的。以下使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就業出現心理問題,該如何調適?一起來看看吧。

  通過幾年大學生活,學生們在知識、能力與人格方面有了積極的顯著發展,有著強烈的就業意願和積極的就業動機,但是在就業過程中,又難免出現種種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礙。

  透過查閱大學生就業方面的資料,我國大學生就業率透過資料顯示出一些問題,該資料顯示:有50%的專科生沒有找到婆家;全國普通高校未就業的專科生未就業的共有34。8萬人,全國高校的大專畢業生的就業率跌破最低點,僅有30%暫時成功就業。 可見,在如此慘烈的戰役中,能僥倖存活的大專生還真的不多,有的甚至一兩年後還沒就業。

  現如今,大學生找工作已經成為社會上的巨大難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無法就業,無法找到理想的與專業對口的工作。所以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第一、過度自負或過分自卑

  自負心理在如今的大學畢業生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部分畢業生就業期望過高,總覺得自己滿腹經綸、才高八斗,工作單位提供的崗位無法滿足自己的發展需求。從而盲目攀比,虛榮心不斷增長,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導致對自己的劣勢和缺點估計不足,喪失了許多就業機會。

  與自負相對的,是自卑心理。自卑是大學生常見的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自信心,過低地評價自己從而產生自卑心理。當求職過程中遇到挫折後,喪失了競爭勇氣,於是臨陣退縮。這一點在貧困大學生和農村大學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第二、從眾心理或依賴心理

  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此類大學生忽視自身的特性,不顧客觀實際,追求社會推崇的職業和價值觀,部分大學生不能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出發,對就業意向缺乏正確的判斷,對熱門職業盲目追求。

  依賴心理即依賴別人如父母、師長、朋友等人,會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期待著別人的安撫與讚許,會自覺不自覺地迎合別人,以取悅對方,缺乏獨立性、主動性,把希望寄託於他人身上。此類大學生在就業時,一旦這種依賴心理得不到保障,就會表現出各種心理問題症狀,如焦慮不安、抑鬱等。

  第三、易焦慮暴躁或低迷抑鬱

  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當意識到客觀實際與自己的主觀期望產生較大偏差時,往往會產生一種焦慮浮躁的心理。表現為心慌、失眠、坐立不安等症狀。多次受挫後對找工作產生畏懼心理,既希望謀求理想的職業,又擔心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過分擔心找不到工作。當機會來臨時,無法完全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導致失去就業機會。

  第一、功利化,帶有色眼鏡

  一些畢業生同學過分強調職業的功利價值,甚至還將職業劃分為不同等級,不願意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和行業去工作。

  第二、目光短淺,看不到發展

  一些大學生只關注工作條件、收入等眼前實在利益,而對自我的職業興趣、能力、職業的發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慮,因而極易選擇到並不適合自己的職業。

  第三、力求安穩,忽視發展空間

  很多大學生仍然喜歡穩定、清閒、福利保障好的單位,希望以此就能選定理想的職業,而不願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自己創業。

  第一、不打無準備之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生們應該從入學之初就有所準備,認真學好專業知識,時刻關注社會動態,只有準備充分了,才能在招聘會上大展拳腳,在校期間做好正確的職業規劃,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第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的核心是堅持立足於社會的擇業取向,大學畢業生要正確認識社會需要和個人價值的關係,把個人理想和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以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和人民需要為重。深入基層,到人民群眾最需的崗位上工作,先就業後擇業,在就業過程中不斷充實、豐富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力爭在實踐中磨鍊自己的意志,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第三、培養抗壓能力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要積極地面對困難和挫折,敢於面對失敗,認真總結失敗的原因,及時調整目標,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心理問題時,要不斷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勵,可以透過如跑步、健身、游泳等方式進行適當的宣洩,必要時也可以向心理專家求助。

  第四、克服盲從心理、增強自信心

  自信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要不斷增強自主擇業的意識,對自己充滿信心,主動出擊,學會展示自我、推銷自我。在擇業過程中,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不能隨波逐流,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尤其是自身的特點去選擇。即使暫時失敗了,也不能悲觀氣餒,要迅速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並積極調整自身定位,對自我做出客觀的分析,這樣一來,擇業的信心也不會隨暫時的失敗而消失。

  第五、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大學畢業生在求職中遇到的挫折要比專科生多,這時,應該用冷靜和坦然的態度待之,客觀地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進行正確的歸因。求職失敗並不一定就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行,大學畢業生有自身的優勢。

  第六、積極調整心態

  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大學畢業生應當自覺提高自我心理調適的主動性,當自身心理平衡難以維持,即將產生或已經產生心理障礙時,應當根據自己心態的實際情況,選擇各種諸如自我靜思法、自我轉化法、自我適度宣洩法及理性情緒法等自我心理調適方法來調節自身心態,重新建立心理平衡。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引發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為了減輕就業壓力,緩解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我們應該在實踐中深入分析原因,不斷總結經驗,採取有效的解決方案,為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大學生也要改變自己的就業觀,合理規劃職業發展,全面提升個人素質。

  【拓展】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一)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是高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負面心理。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的過程中,一般會遇到不同種類的心理衝突,比如,他們既願意走入人才市場又期望政府解決就業,既渴望主動競爭又擔憂遭遇競爭挫折,既想發揮專業特長又存在可能放棄專業的思想準備等。這樣的心理衝突隨著時間而不斷升溫發酵,進而促成種種心理矛盾的出現。現今,社會中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作為剛剛邁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他們意氣風發,在就業過程中,為了增加人生閱歷,學習社會本領,本打算從底層做起,踏實穩定地走好事業的每一步,但是卻又難以忍受別人的異議,接受不了現實的考驗;他們渴求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一展才華,但是卻沒有勇氣去迎接挑戰,反而畏懼失敗後的一無所有;他們理想遠大,志存高遠,但是卻不願承認自身存在的不足。由上述可見,矛盾心理嚴重阻礙了高校大學生的順利就業,這樣的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令他們難以在四年的大學生活後找到一份維持生計的工作,讓他們陷入了就業-辭職-再就業的惡性迴圈中。

  (二)焦慮心理

  焦躁和憂慮,幾乎每一位走入社會,經歷過求職的大學生都曾感受過。面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和日益嚴峻的就業擇業形勢,以及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不少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感到迷茫無措,也因此而緊張、煩躁、焦慮不安。可以想見,外在的實際條件和自身水平的差異令他們屢屢受挫,競爭激烈、殘酷的社會環境令他們備受打擊,同時導致了既定的就業目標難以實現。正是這樣的求職經歷讓他們不斷滋生出自我的挫敗感和焦慮感,在心理上給了正在求職大學生們一個消極的心理暗示。讓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高文憑也未必能夠理想就業,未來充滿了未知和擔憂。其實,這樣的心理源於對自身缺乏足夠認識和正確定位。這類學生往往急於求成,卻又脫離實際,必然的失敗讓他們失去了曾經的自信,變得焦躁憂慮,最終很難找到理想的職業,迷失在自我的焦慮中難以自拔。

  (三)自傲心理

  自傲心理在當前高校大學畢業生當中表現較為明顯與突出。部分大學生不能清醒客觀地分析自己,高估了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在擇業時往往與社會實際脫節。比如,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是高等學府畢業的高階專業人才,常在就業中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傾向於優越的工作環境、豐厚的收入回報。倘若希望落空,又會偏執地埋怨社會不公,整日怨天尤人,哀嘆自己遇人不淑。就業標準定得過高,但自身沒有與之相配的能力,這樣的盲目自信會讓不少畢業生錯失就業良機。

  (四)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常見心理現象。與自傲心理恰好相反,有自卑心理的高校畢業生過低估計了自己的知識能力,缺乏自尊自信,他們之中大多數人對自己評價過低,總是自慚形穢。這種心理狀況多見於性格內向、自我意識發展不夠健全或有一定心理缺陷的學生。一般表現為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自信,唯唯諾諾,言行拘謹,詞不達意,難以在用人單位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導致錯失良機。過度自卑,會讓畢業生心靈脆弱、缺乏勇氣、悲觀失望,不敢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很難真正融入到社會中去。

  (五)從眾心理

  大學生正處於人格不斷完善和成熟的時期,易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缺乏自己獨立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從而一部分學生出現較為明顯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具體表現為,在擇業過程中,不少畢業生忽視了自己的實際能力和所學專業的特點,盲目聽從和追隨他人,一味追求經濟開發區的高薪工作或者是貪圖安穩愜意的工作生活,缺少進取精神。這類學生不知道揚長避短,將求職的範圍限定到了狹窄的特定區域,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真正適合自己的就業良機。

【大學生就業出現心理問題,該如何調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