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國小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通用1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迅速地運用6~9的乘法口決求商,能根據道乘法算式列出相應的兩道除法算式,初步乘除法之間的關係。

  2、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以及歸納、遷移、類推的能力。

  3、能結合具體的情境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透過對問題解答的過程,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 出示教科書82頁掛圖引出問題

  請學生把圖意說一說。然後分角色說出……

  長頸鹿:春天到了,南方的小鳥又回來了,我要為他們準備幾間房子。

  小鳥:謝謝您,長頸鹿大伯我們回來42只小鳥,您要給我們幾間房子?

  2、 學習新知

  (1) 用6的口決求商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這42只小鳥如果每間房子要住6只,需要準備幾間房子?

  生:7只,……

  師:是怎樣想的?

  生:因為42裡面有7個6,所以是7只。……

  師:怎樣列算式?用哪句口決?

  生1:6乘以7等於42,口決:六七四十二。

  生2:42除以6等於7,口決:六(七)四十二。

  生3:42除以7等於6,口決:(六)七四十二。

  師:到底是幾隻,哪個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呢?

  生:第二位是正確的,應該是7只。

  師:請觀察以上三題,說說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生:……

  (2) 如果來了48只小鳥,長頸 鹿需要準備幾間房子?

  生:48除以6等到8,……。

  二、練一練

  第一題:學生獨自完成。

  第二題:學生獨立完成,在小組內說說用哪句乘法口決。

  第三、四題:先讓學生說一說題意,再獨立完成,然後集體交流。

  第五題: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說說故事的情節,然後算出每一幅圖"平均每人吃幾個"。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 透過"分一分"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過程。

  2、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3、 透過發散性、開放性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學具準備

  蘋果圖片、小棒、掛圖、寫著題目的小黑板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出示小熊的掛圖,師:今天,小熊過生日想請小動物們吃蘋果,(出示蘋果圖片12個)小朋友們快來幫小熊分蘋果吧!

  (二)、操作探索,體會新知

  一、出示小黑板:小熊準備了四個盤子,想想平均每個盤子能放幾個?

  1、學生獨立思考。

  2、利用學具分一分,並彙報結果。

  二、出示小黑板;

  1、 如果準備了三個盤子呢?

  2、 如果準備了六個盤子呢?

  3、 如果準備了二個盤子呢?

  4、 你還有其它的分法嗎?

  以小組為單位,思考以上問題,並進行解答、交流方法。

  小組派代表彙報結果,師生共同訂正。

  三、交流探索

  師:從幫小熊分蘋果中你發現了什麼?在分的過程中你是否有比較快的方法?

  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學習的方法。

  {對於知識可以進行一定的概括,讓學生更一目瞭然,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學習方法的交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更輕鬆,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動手嘗試,鞏固新知

  一、 個人嘗試(第34頁的"試一試"第1題)

  1、 學生看題,說題意。

  2、 利用學具分一分,獨立動手實踐。

  3、 交流訂正。

  二、進一步深會(第35頁的"試一試"第2題)

  1、 學生看題,請個別學生說題意,並請個別學生嘗試分析題目。

  2、 不用學具,直接完成練習。

  3、 師適當引導,學生間交流好的練習方法。

  三、嘗試探索(第35頁的"試一試"第3題)

  1、 學生看題,說說題意。

  2、 小組合作:編一題簡單的應用題。

  3、 小組展示應用題,集體修正,給予及時的評價(不要磨滅學生的那份熱情)

  4、 獨立完成應用題,集體交流。

  四、靈活伸縮(第35頁的"試一試"第4題)

  1、 看圖說一說:圖上有多少名學生?他們是怎樣排隊的?(列式計算)

  2、 與同桌合作,利用學具擺一擺,思考:還可以怎麼排?

  3、 彙報結果。

  課堂小結

  一、小結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分法,分得的結果每份同樣多。

  二、 延伸

  數一數本班的同學一共有幾個,除了我們現在的這種排法,還可以怎麼排?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透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瞭解並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

  2.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總是的方法和意識;

  2.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透過活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合作意識;

  2.初步學會表達解決總是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教學重點:簡單的排列組合的方法。

  教學難點:有序的思考問題。

  教學任務分析:

  “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數學課程內容標準中的四個領域之一。在第一學段中,要特別加強實踐活動,“搭配中的學問”是本冊書的四個專題活動之一。透過這一專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透過本節課的教學重在訓練學生有序思考能力,這種能力對學生今後學習數學乃至其他學科,以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學情分析:

  學生對新奇的具體的事物感興趣,愛動、好問,注意力不夠穩定,而不善於記憶抽象的內容等。同時對身邊的數學有濃厚的興趣,樂於探究生活中的數學;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備了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維活躍,能多角度思考問題,富有創新精神。因此我在數學廣角這一主題中安排了 五個板塊進行教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況,提出搭配中的問題

  談話:今天我感到很高興,因為有這樣難得的機會和大家在一起學習,希望在這節課中我們能夠成為好朋友!今天我們初次見面,我給你們先講個“田忌賽馬”的故事,想聽嗎?(教師講故事,大螢幕播放連環畫)

  (學生聚精會神地邊聽故事邊看畫面。)

  談話:故事講完了,你知道孫臏是如何幫助田忌反敗為勝的嗎?田忌賽馬是用到了數學中的什麼學問,學習了今天的知識,你就能揭開這其中的奧秘,也能成為聰明的軍事家孫臏。今天我們要學什麼呢?我們要學習“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奧秘呢?帶著我們想了解的問題去數學樂園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學問吧!

  二、引導參與,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學問

  1、有順序的搭配。

  講述:數學樂園裡有自選商場,讓我們看看有什麼?課件展示 2件上裝和3件下裝,如果你只能選一件上裝和一件下裝,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穿法?

  讓學生猜想可以搭配幾種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讓我們想辦法來驗證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來擺擺,也可以自己畫一畫,再想辦法把它記錄下來,也可以算一算。(課件出示:擺一擺、畫一畫、算一算)

  展示:(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方法)按學生不同層次來展示。

  擺先讓學生擺重複的、遺漏的

  再讓學生說有沒更好的方法---擺有順序的。

  比較得出先選定上裝搭配下裝或先選定下裝搭配上裝,只要有順序的來搭配就能不重複、不遺漏。

  畫 學生可以用各種符號表示各服裝,再連線。

  如:①--③ ①--④ ①--⑤②--③ ②--④ ②--⑤

  想2+2+2=62×3 3+3=6 3×2

  讓學生說出計算的方法

  小結:有順序的連線和思考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很快算出搭配的種類,這樣保證既明瞭又不會重複、不遺漏。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許多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可以運用有序的思考方法來解決。

  2、配一配。

  講述:自選商場除了衣服還有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出示2種飲料、4種食品)

  提問:如果讓你選擇一種飲料和一種食品,共能搭配出幾種不同的飲食?誰能很快知道?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利用剛才所學的方法計算出8種不同搭配的飲食。)

  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順序的思考。

  講述:不同的飲食就有不同的營養,雖然有的飲料和食品是同學們喜歡的,但不能全根據自己的喜好隨便搭配,因為這其中的營養素並不一定適合自己,因此,我們要學會科學地搭配飲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種飲料,還是讓你選一種飲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幾種?你是用什麼方法知道的?

  三、課堂實踐

  講述:選好了衣服和食品,我們來到了數學樂園門口,(點選數學樂園)可想進入樂園,必須先破譯門鎖上的密碼,這密碼是由9、3、7三個陣列成的一個三位數,這三個數共能組成多少種不同的密碼?

  動筆之前請先思考你準備怎樣有序排列的?

  問:你共排出了幾種不同的三位數?你們和他排得一樣嗎?

  (學生對數學有序地進行排列。然後說說自己是如何排列的?)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兩級的運算順序和用豎式計算的書寫方法。

  2、培養工整書寫,認真計算的好習慣。

  3、培養學生髮現數學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豎式計算的簡便寫法和利用豎式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老師談話匯入。

  課件出示:教材第2頁情境圖及成績統計表。

  師:這是淘氣和笑笑進行套圈比賽的成績記錄。觀察這張表你瞭解哪些數學資訊?

  學生討論,自主發言

  學生可能會說:

  淘氣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23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氣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氣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氣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氣高。

  淘氣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氣第三次比笑笑高。

  師:同學們發現數學資訊真不少。還有同學看出了淘氣的得分兩次超過了笑笑,真細心!

  二、自主探究

  1、進行估算

  課件出示:教材第2頁對話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對好朋友因為比賽的輸贏發生了爭執,你覺得他們誰說得對呢?為什麼?

  生討論,彙報。

  2、嘗試計算。

  師:剛才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較,覺得笑笑說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獲勝了。那麼到底誰獲勝了呢?讓我們來算一算,看結果是怎樣的。先計算淘氣的總分吧!

  學生試做,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的計算方法。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算得?

  學生可能出現多種計算方法:

  無論學生做出怎樣的方法,教師都應給予肯定。三個數連加的豎式以前沒有用過,如果交流不出來,教師可作為參與者交流。提示學生觀察:由於這三個數中有一個是整十數,計算時,採取豎式和口算結合的方式比較簡單。

  師:剛才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淘氣的得分是95分,現在大家再計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並指導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學生分小組交流計算結果和方法。

  學生彙報,教師板書。

  三、總結提升

  師:這節課一開始我們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了淘氣和笑笑套圈比賽的問題。現在,老師提一個建議,下課後,請同學們自由組合,也進行一次套圈比賽,把比賽的情況記錄下來,下節課大家彙報一下。

  練習設計:教材第3頁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本節課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結合“快樂的動物”這一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倍”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科書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透過“畫一畫、擺一擺、圈一圈”等具體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倍”的意義。因此,教學時我會充分利用主情境圖中提供的素材,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逐步形式對“倍”的認識。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除法算式的意義,99%的學生會用2——5的乘法口訣求商,並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間的聯絡,98%的學生會用乘、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倍”雖然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倍”這個概念還是比較抽象的,學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二年級學生多以形象思維為主,愛玩、好動,接受新鮮事物快,又敢於挑戰自己和他人。因此,教學時要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用求異思維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活動。

  學習目標:

  1、在比較小動物數量關係的過程中體會“倍”的意義,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2、會用圖形直觀和除法豎式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

  3、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發展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重點:

  經歷用圖形直觀和除法豎式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的過程,初步理解“倍”的意義。

  學習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

  學習準備:

  教師:課件、15個圓形磁扣。

  學生:作業紙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把手伸出來,我們一起玩個拍手遊戲。

  老師拍2下,請你拍出3個2下,要讓老師一下就能聽出你拍的是3個2下。

  (拍完後師提問:你拍了幾下?)

  生:拍了6下。

  老師拍3下,請你拍4個3下。

  師:同學們敏捷的思維表現,迎來了許多快樂的動物,(板書:快樂的動物)它們想和同學們一起學習數學知識,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它們的到來。(生鼓掌,課件顯示主題圖。)

  【設計意圖:】學生的自主參與是《課標》關注的主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的特點,以“拍手遊戲”的情境入手,透過拍出“幾個幾”,既複習了舊知,鞏固了知識去,又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枯燥乏味的思想,變為玩中學的理念,為後面環節的學習做良好鋪墊。

  二、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1、觀察情境圖,尋找數學資訊。

  師:同學們快往這看,請按照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的順序仔細觀察,

  都來了哪些小動物?

  生:鴨子、松鼠、孔雀、猴子、小鳥、和小雞。

  師:觀察的真仔細,請認真的數一數它們各有多少隻?並把數出的結果記錄在書第70頁“數一數,填一填。”相應的方格中吧。(課件出示“數一數,填一填。”相應的內容。)

  學生開始統計動物的只數,老師巡視指導填寫,指名彙報交流。

  師:寫完的孩子請用優雅、帥氣的坐姿告訴老師。誰來說一說答案?

  生:小鴨子有6只,小鳥有12只,猴子有3只,孔雀有1只,松鼠有2只,小雞有8只。

  學生彙報時,其他同學加以確認後教師板書動物的只數。

  【設計意圖:】透過“數一數、填一填”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有序的觀察,培養學生收集資訊、運用資訊的能力。

  2、體會“倍”的意義。

  (1)畫一畫。

  師:同學們數得非常認真!在這些小動物裡就數猴子和鴨子最調皮、最機靈了,它們向同學們發起了挑戰,敢於接受挑戰的孩子請坐直。請看挑戰內容。

  (課件顯示:如果3只猴子,用3個圓圈來表示,6只鴨子,用6個圓圈來表示,請試著畫一畫並且一眼就能讓我們發現鴨子的只數和猴子的只數之間的關係。)

  師:請同學們拿出本子動手畫一畫吧,比比看誰畫的又快又明瞭。

  學生在本上畫,教師巡視並指導,同時找一名畫的快的同學到黑板上畫一畫。

  師:畫完的同學請用坐姿向老師示意。請看我們班這位小老師畫的,你認為他畫的怎麼樣?

  猴子:

  鴨子:

  生:很清晰,整齊。

  師:如果你也是這樣畫的請自己鼓鼓掌。誰能說一說鴨子的只數和猴子的只數之間關係?

  生:鴨子的只數比猴子的只數多3只。

  生:猴子的只數比鴨子的只數少3只。

  師:你們可真是火眼金睛呀,鴨子的只數與猴子的只數除了有比多比少的關係外,還有一種神秘的關係。

  (2)圈一圈。

  師:同學們,看,猴子有3只,我們把它圈在一起(邊說邊在黑板上圈),看作1份,也就是幾個幾?

  生:1個3;

  師:鴨子有6只,6裡面有這樣的幾份呢?請用你靈巧的小手試著圈一圈吧!

  一生黑板圈一圈,其他生練習本上完成。

  師指黑板圖問:你圈出了幾份?

  生:我圈出了2份。

  師:他正好圈出了2份,說明鴨子的只數裡有二份猴子的只數那樣多。也就是說6裡面有2個3。(板書:6裡面有2個3。)這時我們就說:6是3的2倍。

  師:6代表什麼?3代表什麼?

  生:6代表的是小鴨子的只數,3代表的是小鴨子的只數。

  師邊聽彙報邊板書。鴨子的'只數猴子的只數

  師:既然6是3的2倍,6又代表的是鴨子的只數,3代表的是小鴨子的只數,所以我們說鴨子數是猴子的2倍。(板書生齊讀:鴨子數是猴子的2倍。)

  師:我們剛才3個一份,3 個一份圈,實際上就是看6裡面有幾個3對不對?

  生:對。

  師:那我們怎麼列式呢?

  生:6÷3=2

  師:2是指鴨子數是猴子的2倍,因為“倍”不是單位名稱,它是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所以算式中的得數後面不寫“倍”字。

  師:你們知道除法算式裡的6、3和2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嗎?誰想當個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

  生:6表示鴨子的只數,3表示猴子的只數,2表示鴨子數是小猴的2倍。

  生:6表示6只鴨子,3表示3只猴子,2表示鴨子數是小猴的2倍。

  師:說得真清晰。同學們,鴨子的只數與猴子的只數之間這種神秘的關係,現在你們知道了嗎?

  師:對,它們的只數之間還有倍數關係,即:鴨子的只數是猴子的2倍。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環節中,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透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透過“畫一畫、圈一圈”等活動,讓學生感覺非常有趣,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從而在玩中初步理解倍的含義。

  3、加深對“倍”的認識。

  師;松鼠和小雞看到同學們這麼聰明能幹,它們想挑戰同學們有關“倍數關係”的問題掌握得怎麼樣?有信心嗎?

  生;有。

  師:好樣的!請看挑戰內容,一起讀一讀。(課件顯示:小雞數是松鼠的倍。 請“畫一畫,圈一圈,填一填”)。

  師:同學們請用你喜歡的圖形畫一畫,圈一圈,填一填吧。完成後同桌兩人1組,互相說一說做法。

  學生動手操作後彙報交流。

  師:誰願意把你的方法介紹給全班同學聽?

  生1:我用2個圓片表示小松鼠的只數,用8個圓片表示小雞的只數。我先把松鼠的兩個圓片圈起來,然後再2個2個地把小雞的8個圓片圈起來。我發現8裡有4個2,所以我知道小雞的只數是松鼠的4倍。 8÷2=4。

  師:和他辦法相同的同學請舉手。誰還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先畫了2個星星表示小松鼠的只數,又畫了8個小星星表示小雞的只數。我把8個小星星每2個分成一組,我發現能分成4組,我知道了小雞的只數是松鼠的4倍。 8÷2=4。

  師: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新朋友“倍”,看,鴨子數是猴子的幾倍?小雞數是松鼠的幾倍?我們是用什麼方法解決的?

  生:除法算式。

  師:像這樣,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我們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解決。同學們你們學會了嗎?小動物們可不太相信,它們出了兩道有關倍數的題想考考同學們,請看內容:(課件顯示:“畫一畫,圈一圈,填一填”的內容。)

  師:一起讀一讀要求和問題。同學們有信心做對嗎?開啟書第70頁最下面動手開始吧!

  學生獨立完成後指名彙報交流。

  師:誰來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生:松鼠有2只,我畫2個三角形,把它們圈在一起,看成1份,也就是1個2,鴨子有6只,我畫6個三角形,2個一圈,圈了3份,6裡面有3個2,

  6÷3=2,鴨子數是猴子的2倍。

  師:老師真佩服你的語言組織能力!掌聲送給他!如果同學們也是這樣想的請你這樣坐(老師示範坐直的姿勢)。

  師:誰來說一說下一題的做法?

  生:孔雀有1只,畫1顆五星來表示,把它圈起來,看成1份,猴子有3只,畫3顆五星來表示,1個1個的圈,圈了3份,3裡面有3個1,,3÷1=3,猴子數是孔雀的3倍。

  師:說得非常清楚,看來你已經和倍交成了朋友,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請為自己鼓鼓掌!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力求實現教學由“扶”到“放”的過程。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和解題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活動中加深對“倍”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4、尋找倍數關係,拓寬思維。

  師:在這些小動物中,還有一些動物的數量之間也存在著倍數關係。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試著說一說。

  生1:小鳥的只數是小猴子的4倍,12÷3=4。

  師:你還能說出除法算式來,真了不起!

  生2:小鴨子的只數是孔雀的8倍,8÷1=8。

  師:看到同學們敢於發言,善於提問的學習態度老師為你們感到高興,這樣,同桌2人一組,一個做老師提一個有關倍的問題,另一個做學生來回答,如果有困難請舉手問老師,說完後請坐直,比比看哪一組的速度快!開始吧!

  【設計意圖:】本環節完全“放手”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操作,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活動中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抓住了重點,突破了難點,讓學生考學生,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內化提高。

  1、“練一練”第1題。

  師:同學們出色的表現,又迎來一些小動物,我們一起去看看是誰來了?

  (課件出示書第71頁練一練的第1題。)

  師: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生:第一幅圖中有8只老鼠,4只小貓,求老鼠是小貓的幾倍?

  生:第二幅圖中有4只蜻蜓,2只蝴蝶,求蜻蜓數是蝴蝶的幾倍?

  師:請同學們開啟數學書第71頁,看第1題,開動腦筋,試著填一填。

  學生做完後指名彙報交流。

  師:誰來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找2名學生交流,根據情況教師進行適當表揚。)

  2、看星星,找倍數。

  (1)總結各小組得星情況。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經和倍交成了知心朋友。小動物們可開心了,他們為我們送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快來看看吧。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師:根據各組的得分情況,你能提出一個有關倍數關係的問題嗎?

  (3)全班交流。

  師:哪個小組來說一說?(找2組同學來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做出適當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力求透過真實的學習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新理念;透過練習體驗,加深對“倍”的理解。尤其是“看星星,找倍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課堂回顧。

  師:透過今天的學習,你一定掌握了一些有關倍數方面的問題,你能說說嗎?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你想誇誇誰?

  找3名學生全班交流。

  師:同學們的收穫可真是不少啊,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驕傲。

  【設計意圖:】在學生談體會,談收穫的同時,引導學生對自己及他人進行正確的評價,從而使學生能夠正視自己的進步與不足,為學生的心理發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作業佈置。

  師:課下,找一找生活中有關倍數的問題,用你靈巧的小手在A4紙上寫一寫、畫一畫、算一算吧。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6

  設計說明

  解決問題的教學應尊重知識的本源,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它不是脫離生活實際而單獨存在的,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經驗探索並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於此本教學設計從關注學生已有經驗和引導學生經歷探究估計方法兩方面入手,讓學生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1.重視長度觀念的建立。

  米和釐米是兩個最基本、學生最容易感知、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那麼就可以運用它們進行估測或者實測。上課伊始,複習釐米和米,用手比畫1釐米和1米的長度,讓學生在頭腦中對1釐米和1米有較清晰的認識,為新課的學習作鋪墊。

  2.加強估計方法的指導。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必須建立在準確估計長度的基礎上。由於學生只學習了“釐米”和“米”,因此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即“13釐米”不對,那“13米”就是正確答案。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教學中重在對學生進行估測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經歷觀察、感知、猜想等數學活動的過程,運用單位和資料相結合、藉助參照物、利用生活實物等方法進行判斷,避免學生憑空猜測,發展了數學思考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尺子、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 學生尺

  教學過程

  複習引入

  1.師: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誰能比畫一下1釐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一支鉛筆大約有多長?你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2.匯入新課:釐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麼什麼時候用釐米作單位,什麼時候用米作單位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手比畫1米和1釐米的長度,列舉身邊長度大約是1米及1釐米的物體,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為學生主動構建新知做好了知識、能力與心理上的準備。

  探究新課

  1.課件出示教材7頁例8。

  師:(課件出示旗杆)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杆,你們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

  (學生猜測)

  師:這樣猜測範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一個提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釐米還是13米?與小組內的同學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預設

  生1:(單位和資料相結合進行判斷)1釐米只有這麼長(用手比畫),那麼13釐米就只有這麼長(用手比畫),旗杆不可能這麼短,所以是13米。

  生2:(藉助參照物判斷)把旗杆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杆一樣高,所以旗杆的高度應該是13米。

  生3:(利用生活實物判斷)一支新鉛筆的長度都不止13釐米,旗杆絕對不會這麼矮,所以旗杆的高度應該是13米。

  師小結:選擇長度單位時,可以利用單位和資料相結合的方法或藉助參照物去判斷。表示較短的物體用“釐米”作單位,表示較長的物體用“米”作單位。

  2.新知反饋。

  師:(課件出示)小明到百鳥館參觀,看見了一隻小鳥,這隻小鳥的腳印長度是1釐米還是1米?

  (學生小組內交流,指名彙報,並說說自己思考的方法)

  預設

  生: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長度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所以小鳥的腳印應該是1釐米。

  3.利用所學新知選擇合適的單位。

  我們的教室長8(米)。

  黑板長3(米)。

  小明身高124(釐米)。

  課桌高70(釐米)。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知道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並認識鐘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的時刻。

  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初步培養愛惜時間、按時作息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鐘面上的整時。

  教學難點:

  認識鐘面上的大約幾時。

  教學準備:

  鐘面教學具。

  教學過程:

  一、片段一

  師:同學們20xx年我們北京要迎來一件大喜事,是什麼呀?申辦奧運會是我們國家多年的夢想,20xx年7月13日晚上10時xx分,是每一箇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日子,北京申奧成功了!當薩馬蘭奇主席緩緩走向主席臺,當聽到“20xx年舉辦城市是北京”時後,全國人民都歡呼起來,你們想不想看看這激動人心的時刻呀?(幻燈出示申奧成功的標題畫面)生:想!(課件播放申奧成功影片)

  師:誰還記得這是在20xx年7月13日晚上什麼時間?

  生:10時xx分。

  師:(幻燈出示申奧成功時刻的鐘面)希望同學們能永遠記住它。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個時刻——10時xx分。以前我們曾經學習了認識整時、半時和幾時多,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伴隨著申奧的時刻繼續來學習關於時和分的知識。片段二:認識鐘面

  師:請同學們觀察鐘面,誰還記得這兩根指標的名字?(幻燈出示鐘面)生:時針和分針。

  師:除了指標,在鐘面上還有什麼?生:有很多格。

  師:整個鐘面一共有多少個大格?有多少個小格?小組一起觀察討論。

  生: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

  師:師生一起數大格。(出示大格可以閃動的幻燈)

  師:在數小格的時候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生:可以5個5個的數。可以用5的口訣算出來。師生一起數小格。

  片段三:認識分

  師:誰知道分針走一小格是多長時間?(幻燈顯示分針走1小格)

  生:1分鐘。

  師:分針走一個大格是多長時間呢?(幻燈顯示分針走1大格)生:5分鐘。

  師:分針走了幾個大格?是多少分鐘?(幻燈顯示)生:(根據走了幾個大格說出是多少分鐘)

  師:分針走一圈是多長時間?(幻燈顯示)

  生:60分鐘。

  片段四:時分的關係

  師:時、分都是時間單位,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嗎?我們一起來仔細觀察鐘面。

  (動畫顯示時針和分針同時走一圈的畫面)師:小組討論:誰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了?

  生:分針走1圈,時針正好走1個大格。1時=60分師:1小時有多長呢?1節課加兩個課間。

  師:1分鐘有多長呢?(看1分鐘動畫片)生:太短了,還沒看夠呢

  二、檢測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說說鐘面上各是幾時,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每天的這個時刻你在幹什麼?

  (2)指出:小朋友要養成珍惜時間、按時學習和休息的好習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在自己的鐘面上撥出3時,要求學生互相看一看撥的對不對。再分別撥出9時、12時,同桌互相檢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先仔細觀察鐘面上畫了什麼針,還缺少什麼針,再根據鐘面下標出的時刻在鐘面上補畫出分針或時針。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應該比分針短些,畫分針應該比時針長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四、全課總結

  師:你在小小的鐘面上學到了哪些知識?

  一、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有機的滲透德育。

  數學是一門集抽象性和邏輯性於一體的學科。大多數小學生都認為數學教學的內容沒有語文、思品、美術等學科那麼有趣。因此,對於數學教師來說,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吸引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顯得尤為重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多媒體課件由於它有集聲音、影象、畫面於一身,容趣味性、直觀性、形象性、互動性於一體的優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是教師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的最佳幫手。

  這節課我首先把孩子們帶入了申奧成功的那一刻,透過影片播放20xx年7月13日晚上的10時xx分,北京申奧成功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奧運成功的喜悅,激發起孩子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並記住了這一難忘的時刻。接著學生就在申奧成功時刻的帶領下開始了有關時間知識的學習。在練習中我又透過課件出示了很多特別熟悉的生活場景。例如:上第一節課、做眼操、下第四節課等時間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認鐘錶的練習。體現出時間就在我們生活中,使學生對新知識感到不陌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加深理解。

  由於小學生受年齡特點、思維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與生活經驗制約,要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將抽象、理性的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外顯成直觀、感性的實物形象,幫助、引導學生從對客觀事物直觀、感性的認識中建立數學模型,抽象

  出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完成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要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直觀教學情境,透過直觀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直觀感性的客觀實體。有些客觀實體可信手拈來,有些客觀實體由於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不可能將實物或實景搬至課堂,這時,就只有請多媒體課件來幫忙解決這一問題了。

  這節課講的是認識時間的知識,透過觀察鐘面來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教學過程。教師如果單純利用生活中的實物鐘錶進行演示,一邊撥一邊講就會很耽誤時間,而且鐘面比較小,在數格子和觀察時針和分針變化的時候,學生根本看不清楚,影響教學效果,但是透過多媒體課件顯示鐘面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了。學生透過課件中的鐘面能夠很清晰的看到鐘面的指標位置,從而準確的辨認出時間。本節課的難點就是認識時、分之間的關係,如果不運用課件真的很難說清楚。本節課就透過運用課件使學生見證了分針走一圈時針確實只走了一大格,由此推匯出1時=60分,使抽象的教學問題變得形象具體,取得了一點撥千斤的教學效果。它使我感受到:在現代教學中,有些知識是比較抽象、比較枯燥無味,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多媒體教學以它色彩鮮明,立體感強的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化抽象為具體,培養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教育改革實踐中的一種新的探索,不僅能夠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直觀形象的特點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變得輕鬆易教,學生愛學樂學。我們深信:教學改革伴隨著多媒體手段的普遍運用,課堂教學效率將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將得到全面發展。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8

  設計說明

  1.注重運用直觀的畫面學習知識。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要想讓小學生把數學學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時,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探究和交流的時間,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讓學生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進而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的走動情況,進而發現1時=60分。

  2.讓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發展思維。

  數學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教學採用同桌學習,小組交流的形式,注意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思維得到了發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鐘面模型

  學生準備: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揭示課題

  師:昨天我們的預習作業是小組合作畫一個鐘面,哪個小組願意來說一說你們在鐘面上都畫了些什麼?

  小組代表上臺展示,介紹自己小組畫的鐘面。

  師:同學們的鐘面都畫得很漂亮。雖然大家畫的鐘面的形狀各不相同,但有幾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鐘面上都有1~12這12個數,都有時針、分針和很多刻度線。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關於鐘錶的知識:認識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預習引入,透過小組合作畫鐘面,以及欣賞其他組的鐘面,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互補、互學,瞭解鐘面的本質,同時加強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學習意識和學習的慾望。

  預習反饋,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1)認識大格。

  師:透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在鐘面上怎樣算是一個大格嗎?(學生回答)

  師:每兩個數之間就是1個大格,從12到1是1個大格,1到2也是1個大格。

  師:你還能說說從哪到哪也是1個大格嗎?鐘面上一共有幾個大格呢?你是怎麼知道的?是不是有12個大格呢?我們來數一數。(鐘面上有12個大格)

  (2)認識小格。

  師: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

  在小組內數一數,交流後彙報。(出示放大的鐘面,一起數一數)

  師:其他大格里也有5個小格嗎?再找幾個大格數一數。(每個大格里都有5個小格)

  師:那麼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預習,對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認識。透過彙報和交流,加強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對鐘面的認識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時、分的概念。

  (1)認識“時”。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大格和小格,那麼你知道鐘面上的指標是怎樣走的嗎?(鐘面上的指標走的方向是順時針方向)

  演示時針從12走到1的過程。

  師:時針從12走到了幾?走了多少?時針走1個大格是多少小時?(時針走1個大格是1小時)1小時也稱1時。

  師:時針走2個大格是多少小時?走3個大格呢?

  師:時針從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時?你是怎麼知道的?從12走到6呢?如果從7走到11呢?

  小結:時針的走動一般是以大格為單位的,要知道時針走了多少小時,只要看時針走了多少個大格即可。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初步建立邊的概念,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

  2.透過對圖形的找一找、搭一搭、圍一圍、畫一畫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交往、合作意識。

  教學過程

  一、在比較中逐步清晰

  談話: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形。

  呈現:

  1.第一次找與眾不同的圖形。

  要求1:其中有一個圖形,和其他的都不一樣,你能找到它嗎?並說一說什麼地方不一樣。

  學生找出:

  揭示:其他圖形都圍起來了,這個圖形沒有圍起來。

  2.第二次找與眾不同的圖形。(要求同上)

  學生找出:

  理由:其他圖形的線都是直的,這個圖形有一條線是彎的。

  揭示:直的線 曲的線 直線圖形 曲線圖形

  3.第三次找與眾不同的圖形。(要求同上)

  學生找出:

  理由:其他圖形都有4條邊(4個角),這個圖形只有3條邊(3個角)。

  揭示:三邊形(三角形)、四邊形

  4.這些四邊形中我們認識了哪些圖形?

  認識一般四邊形。

  揭示:四邊形家族裡除了有我們已經認識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行,還有其它的四邊形。

  總結:剛才,找出了與眾的三角形。看的是什麼?

  揭示:邊 角 科學家在研究圖形的時候,都要研究圖形的邊和角,看看他們的邊和角有什麼特點?

  5.進一步清晰“邊”的概念

  這個長方形上“邊”在哪裡呀?看一看,摸一摸,你覺得邊是怎麼樣的?

  直直的,平平的。

  數一數,長方形、正方形有幾條邊?

  6.畫一畫:

  如果要在紙上畫一個四邊形,要畫出幾條邊呢?在白紙上任意地畫一個四邊形。

  交流。選擇任意四邊形呈現。

  提問:這是四邊形嗎?為什麼?

  旋轉一下再問:那現在是四邊形嗎?為什麼?

  7.找四邊形。

  8.再次分類,認識五邊形和六邊形

  剩下的圖形再次分類:你為什麼這樣分?(板書:5條邊。6條邊)

  分別取個名字。

  揭示: 五邊形, 六邊形。

  9.創造多邊形

  像這樣的五邊形、六邊形你們以前見過嗎?

  用小棒搭五邊形,六邊形

  二、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圖形王國裡的幾個新朋友,它們是: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以後我們看到一個圖形,怎樣判斷它是幾邊形呢?

  三、課本練習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探索並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

  2、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逐步養成驗算的習慣。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驗算方法。

  教學難點:

  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驗算方法。

  教學準備:

  教具:ppt、小黑板。

  學具:計數器。

  教學時間:

  xxx

  教學過程

  二次設計

  一、課件匯入。

  小朋友什麼生活中我們去買東西時,怎麼判斷售貨阿姨找的錢是對的呢?

  出示p56頁掛圖。提問學生在圖中得到了什麼資訊

  二、探索新知

  1、共同解決“應付多少元?售貨阿姨算得對不對?”

  指名列式:118+138=256(元)

  138+118=256答:應付256元

  這位同學算得對嗎?你是怎麼判斷的?

  學生反饋,用256減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對的。

  教師小結:這種驗證結果是否正確的方法,就是驗算,它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錯誤。

  2、解決“付給售貨阿姨300元,找回44元,對嗎?”

  學生獨立解決,教師巡視指導。

  300-44=256,可以用加法來驗算:256=44=300

  300256-44+44=256300

  3、完成p56頁計算並驗算。

  學生獨立解決,讓同學上黑板板書。

  三、新知運用

  完成p57頁試一試習題

  四、鞏固提高

  完成p57、58頁“練一練”1~6題

  過渡:今天我們共同研究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五、小結課堂。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結合淘氣做三輪車的具體情境,經歷3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2、透過“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的交流活動,建立口訣之間的內在聯絡。

  3、會用乘法口訣進行乘法運算,能解決生活中簡單的乘法問題。

  重點難點:

  重點:

  掌握3的乘法口訣。

  難點:

  會用乘法口訣進行表內乘法口算,解決生活中簡單的乘法問題。

  課型:

  新授課(計算教學)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圓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師:你們喜歡做手工嗎?瞧,淘氣在做什麼? 課件出示:教材第36頁主題圖。

  師:淘氣製作的三輪車,一輛車需要幾個輪子?兩輛車呢? (二)自主探究

  1.用圓片擺一擺,填一填。

  師:現在請同桌兩人分工合作,用圓片代替三輪車的輪子擺一擺,完成下面的表格。也可以用小棒擺成三角形,一個三角形中的三根小棒就是一輛三輪車需要的輪子,然後完成表格。

  學生同桌合作動手擺、填表格;教師巡視指導。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師生共同完成表格。

  2.編口訣。

  師:現在結合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以及表格中的資料,你能列出乘法算式,編出3的乘法口訣嗎?咱們來試一試。1輛三輪車需要幾個輪子?

  生1X3=3,口訣應該是一三得三。

  師:很好!就這樣,那麼2輛三輪車需要幾個輪子?3輛呢?……9輛呢?大家依次這樣寫出乘法算式,編出乘法口訣,在小組裡交流討論。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編口訣,教師巡視,知道個別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交流彙報,師生共同完成3的乘法口訣。

  3.記口訣。

  師:想一想,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 學生可能會說:後一句口訣中的結果比前一句的結果多3。 俗話說“不管三七二十一”。知道了三七二十一,我就知道三六十八了。 我是想之前咱們學過“三五十五”,那麼就有“三四十二”“三六十八”。

  只要學生說得合理,教師就應該予以肯定。

  (三)總結提升

  師:今天你有什麼感受呢?有哪些收穫?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

  需要幾個輪子

  3 的乘法口訣

  1x3=3 一三得三 2x3=6 二三得六

  3x3=9 三三得九 3x4=12 三四十二 3x5=15 三五十五 3x6=18 三六十八 3x7=21 三七二十一 3x8=24 三八二十四 3x9=27 三九二十七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12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以上理念,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本教學設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4人為一小組在自主探究、交流中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同時給學生留出充分觀察、思考和發現新知的時間,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和發現。

  2、注重用學生熟悉和喜愛的事物及事例設計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用學生熟悉和喜愛的事物及事例設計情境,為學生髮現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生動有趣的資源。本教學設計著力挖掘學生生活中的素材來設計有關的數學內容,藉助豆莢這一生活實物,編制6的乘法口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小棒若干根

  教學過程

  複習匯入

  1、說出下列算式的得數和所用的口訣。(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回答)

  課件出示:5×2=3×1=3×3=4×2=4×3=

  2、說出下面每句口訣的前一句口訣和下一句口訣分別是什麼。(課件出示口訣,指名回答)

  課件出示:三五十五二四得八四五二十

  3、揭示課題:以上是我們前幾節課學習的乘法口訣,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6的乘法口訣。(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複習學過的乘法口訣及應用口訣進行計算。既鞏固了舊知,又為新知奠定了知識基礎。

  探究新知

  1、教學教材60頁例6。

  (1)看圖填表。

  (課件出示教材60頁例6主題圖及相應表格)

  ①提問:圖中一共有幾個豆莢?每個豆莢裡各有幾顆豆子?

  (6個豆莢,每個豆莢裡都有6顆豆子)

  ②思考:1個豆莢裡有6顆豆子,2個豆莢裡有幾顆豆子呢?3個、4個……6個呢?請把你想到的結果填在表格中。

  預設:

  生1:2個豆莢裡有12顆豆子。

  生2:3個豆莢裡有18顆豆子。

  生3:4個豆莢裡有24顆豆子。

  (2)整理乘法算式。

  師:請同學們根據所填的結果按照順序列出幾個不同的乘法算式。

  預設

  生1: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生2:前五個算式還可以這樣列:6×1=6 6×2=12 6×3=18 6×4=24 6×5=30

  解決方案,學生生活,小學數學,能動性,組織者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內容:

  義教課程標準(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56頁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編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也就是當若干分中有一份與其他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也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透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他們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本課的主題圖是十分不錯的教學資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個動態課件,小熊從4x4個玉米中掰走一個。這樣不但能讓學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來列式,更能讓學生容易想到乘減的方法來列式。

  學情分析:

  此時學生已初步認識了乘法,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感受了乘法運算的意義,並初步具有了用乘法來計算的意識。這樣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起點出發,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可觀察、思考的素材,易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具體情境自主解決乘加、乘減問題,建構乘加、乘減問題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確地計算。

  2、學生能初步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在感受、體驗、探索的過程中,體會“乘加、乘減”這一問題模型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能聯絡生活經驗解釋連乘的模型,增強探索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建立乘加、乘減的模型,掌握乘加、乘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

  乘加、乘減問題的建模過程及模型內化和解釋。

  教具準備:

  課件、書籤、○片。

  教學策略:

  新課程提出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它主張用產生於真實背景中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主張在知識內容與對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豐富的情境中啟動思維的教學。人教版第三冊“乘加、乘減”一課安排在乘法學習這一單元的中間部分,是方便學生根據前後口訣間的關係進行乘法的正確計算,如果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會“正確計算”這一層次,可以說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一聽就會,變成類似於練習課。但如此一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反面得不到絲毫髮展。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透過說、擺、練等多種形式發展學生特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乘加和乘減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圖畫的基礎上讓學生列出算式。要想學生能理解運算順序,培養學生熟練的計算的能力。並掌握計算的順序。

  這節課我主要注重從以下做起。

  1、我這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答問題,並不是計算教學。

  2、注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充分的發表各自的意見,互相提問、互相答辯,增強學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3、課堂上以鼓勵,賞識,你能形的激勵語言,給學生學習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畫面錄音,加背景音樂)同學們,俗話講得好,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動畫演示)春天,勤勞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種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經過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到了秋天,小熊種的玉米豐收了。

  2、師:請大家仔細看圖,從圖上你發現了那些數學資訊?

  生:有4棵玉米樹,每棵有3個玉米棒。

  師: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一共有幾個玉米棒子?(貼出)

  3、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3×4=12(說出口訣)或4×3=12或3+3+3+3=12

  4、師:我用圖示表示出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師:有一天,小熊來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種的玉米成熟了,高興極了。(出示主題圖)

  2、師:現在你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能根據這幅圖的意思,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1:小熊掰走了一個,還有幾個?

  生2:有4可玉米,每棵樹上有3個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個,還剩下幾個玉米棒?

  (板書:還剩幾個玉米棒子?)

  3、師: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小精靈來了。如果你是小精靈,你會怎麼提醒大家?

  生1說:“同學們,不要慌,要仔細想一想再做!”你們先自己動腦筋想一

  生2說:“同學們,藉助圖形擺一擺、畫一畫吧。”

  師:同學們,先畫圖形表達圖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組內互相說說。(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展示。

  4、並說出你的想法並解答其他小組提問:(教師板書)

  3+3+3+2=11 3×3+2=11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個玉米棒,最後一棵上有2個,所以列式為

  師生:(在3×3下面畫一條橫線)3×3在圖中求的是什麼?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個玉米棒。

  3+3+3+3-1=11 4×3-1=11

  生2:小熊沒有掰玉米時,4棵玉米都有3個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個,所以列式為4×3-1=11。

  師生:(在4×3下面畫一條橫線)4×3在圖中求的是什麼?

  生2:原來的4棵玉米樹上,一共有多少個玉米棒。

  師生:為什麼要減1?

  生2:小熊掰走了一個,所以減去1。

  5、師:請同學們認真地觀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邊一列算式有什麼特點,跟左邊的算式有什麼不同?

  生:左邊的一列算式裡只有加法和只有減法,沒有乘法。

  生:右邊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減法。

  師:我們以前學過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算式,那今天這種有乘有加或有乘有減的算式,就叫乘加乘減。今天我們就學習乘加乘減。(板書課題。)

  6、師:剛才,同學們真棒,自己根據圖意列出了乘加乘減的算式,並算出了結果。誰來說自己是怎樣算的?

  師:一個算式裡有乘,又有加或減,應該先算什麼呢?

  生1:先算加減法。

  生2:先算乘法。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裡交流,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發現得最快,最準確。(學生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彙報?

  生1:有乘有加的時候,先算乘,後算加。我們是以3×3+2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2=11。

  生2:有乘有減的時候,先算乘,後算減。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師:講得真好!那你們心中有結論了嗎?遇到乘加乘減這樣的算式,應該先算什麼?

  生(齊答):先算乘,後算加減。(貼出)

  三、活動體驗,應用新知

  (一)幫助小青蛙。

  1、放課件:(動畫顯示,同時教師說明:小熊扛著1個玉米棒,邁著輕快的步伐,高興地往回走。咦,前面來了個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種的玉米結實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給自己。小熊想了想,說:“你要是能答對我的問題,我就把玉米棒送給你。”小熊:又摘下了一個玉米棒問:地理還剩下幾個玉米棒?同學們,你能幫助小青蛙嗎?)

  師:現在還剩幾個玉米棒呢?誰能用乘加或乘減的算式幫小青蛙算一算嗎?

  生1:小熊共掰走了2個玉米棒,應列式為:3×3+1=10。

  2、師:你是怎麼計算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師:你真棒!送給你一個小禮物。

  生2:我是這樣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師:能說說為什麼減2嗎?

  生2:原來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個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個,所以要減2。

  師:說得真好!也送你一個小書籤。

  (二)豐收慶祝會

  師:小熊為了慶祝豐收,在家開慶祝會,看!它們不光帶來了水果,還為大家帶來了問題。

  1、書本56頁做一做第1題(學生先獨立完成,教師再提問)

  師:你是怎樣列式的?

  生1:3×4+2

  師: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他(生1)嗎?(學生紛紛舉手)

  生2:你是怎樣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麼?

  生4:你會用乘減的方法來計算嗎?……

  (三)書本58頁第4題。

  課件展示(學生先獨立完成後彙報。)

  (四)做遊戲。

  師:下面我們做遊戲。遊戲的規則是一生擺圖形,提出問題;另一生列出算式並計算出結果。擺的圖形必須用乘加乘減計算。然後交換。

  看誰最棒?(學生開始做)。

  四、課堂總結,分享收穫。

  師:你們喜歡今天這節課嗎?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下課後,請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這節課的收穫好嗎?下課。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14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具體內容分為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主要是認識時間單位“分”,學會從鐘面上讀出“多少分”,並認識時和分的關係;第二個層次是認識幾時幾分與幾時半,重在掌握讀、寫幾時幾分和幾時半的方法;第三個層次是讓學生藉助推理解決有關時間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新課例題和練習廣泛選取與學生生活作息時間相關的內容作為素材,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時間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形成珍惜時間的觀念。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認識鐘面和整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與幾時半,同時學會合理地推測事件發生的可能時間。它可以為學生以後學習時、分、秒的知識以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備內容

  認識分(1課時)→認識分;分與時的關係

  認識時間

  認識幾時幾分(1課時)→時間的讀、寫方法

  解決問題(1課時)→時間的應用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時間單位“分”,知道1時=60分。

  2.知道分針走1小格是1分鐘,初步認識幾時幾分(5分5分地數)。會讀、寫幾時幾分與幾時半。

  3.會運用時間的相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結合直觀演示和操作,讓學生進一步學習觀察、比較的方法,並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2.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建模和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

  2.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備重難點

  重點

  1.認識時間單位“分”,知道1時=60分。

  2.能正確讀出幾時幾分。

  難點

  1.感知時和分之間的關係。

  2.認識幾時幾分,會簡單的時間計算。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透過平均分小棒的活動,溝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過程與除法豎式之間的關係,使學生掌握除法豎式的書寫方法,知道除法豎式中每個數的名稱,並理解除法豎式中每個數的含義。

  2.透過溝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橫式、書寫除法豎式之間的關係,使學生體會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感受有餘數的除法的多種表徵方式。

  3.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嚴謹性,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重點:除法豎式的書寫方法以及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除法豎式中每一部分的含義以及除法豎式的寫法與眾不同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出示題目,明確題意

  教師(出示題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結果怎麼樣?

  教師:請你們讀一讀,並在小組內說說你們都知道了什麼。

  學生獨立審讀題目後交流審題結果。

  教師:13根小棒指的是什麼?每4根分一組是什麼意思?

  教師:結果會怎麼樣呢?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方法?

  2.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3.彙報交流

  預設1:列式計算。

  13÷4=3(組)……1(根)

  教師:13、4、3、1分別表示什麼?13÷4=3……1表示什麼?

  預設2:擺(圈)小棒。

  教師:仔細觀察,這位同學先做了什麼?(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師:接下來他又做了什麼?(有4根就圈一個圈,有4根就圈一個圈。)

  教師:圈了多少個圈?是多少根小棒?還剩多少根?(圈了3個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還剩1根小棒。)

  教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這個同學分小棒的過程?

  讓學生體會: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可以分3組,還剩1根。

  教師:擺(圈)的過程和算式的書寫過程哪裡相同?哪裡不同?它們都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設計意圖:溝通符號表徵、圖形表徵、語言表徵三者之間的關係,體會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徵形式,但含義是相同的。)

  二、根據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豎式的寫法,明確豎式中各數的含義

  1.整體感知寫法

  教師:剛才有的同學用擺或者畫的方式,有的同學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這個除法算式,我們叫它橫式。除法算式還可以寫成豎式的形式。

  教師(出示下圖):這就是除法豎式。看看這個除法豎式,豎式中的每個數都有名字,你知道他們都叫什麼嗎?

  預設:學生可能會說出“3叫商,4叫除數,13叫被除數,1叫餘數”。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提問,理解12是4和3的乘積,即除數和商的積。

  2.溝通平均分操作與書寫除法豎式之間的關係,理解豎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

  (1)建立聯絡。

  教師:知道了每個數的名稱,那你們明白豎式中每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嗎?

  教師:看來這對大家有些難度。下面我們就對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過程,一邊分小棒,一邊寫一寫除法豎式。請大家跟老師一起,邊分、邊寫、邊說。

  (2)溝系。

  教師(板書):表示什麼意思?

  教師(邊寫邊說):再寫被除數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數4(每4根一組),表示什麼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

  教師:請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師:結果是可以分成3組,這個“3"寫在哪裡?

  教師:為什麼要寫在個位上?(板書:)

  教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表示什麼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組,可以分3組。)

  教師:誰能邊分邊說說豎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

  教師:要分13根小棒,現在已經分掉了多少根?你從哪裡知道已經分掉了12根?

  使學生體會: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組有4根,有這樣的3組,3個4是12根小棒。從算式中我們可以用商乘除數,3×4的積是12。

  教師:這個“12”寫在哪裡?表示什麼意思?它是怎樣算出來的?(板書:12。)

  教師:我們畫一條橫線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書:。)

  教師:這條橫線表示什麼意思?

  教師:要分13根小棒,已經分掉了12根小棒,還剩多少根?你是怎樣知道的?

  使學生體會: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還剩1根小棒。從算式中我們可以用要分的13根減去已經分掉的12根,還剩1根。

  教師:這個“1”寫在哪裡?表示什麼意思?

  教師:它是怎樣算出來的?(補充板書:1)

  3.回顧對比,理清寫法

  教師:我們一邊分小棒一邊寫出了這個除法豎式。請同學們認真地想一想,我們是怎樣分小棒的?又是怎樣寫豎式的?豎式中的每個數表示什麼意思?想完後和同桌說一說。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的豎式,你覺得這兩種表示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設計意圖:本環節重點幫助學生建立分小棒的過程與寫除法豎式的過程之間的聯絡。透過邊分小棒邊寫豎式這種對應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在直觀操作的基礎上理解豎式中每個數的含義,為其今後進一步自主學習除法豎式的寫法奠定基礎。在回顧對比的過程中,對橫式寫法和豎式寫法進行比較,加深對有餘數的除法的不同表徵形式的理解。)

  4.嘗試練習,進行鞏固

  教師(出示第62頁“做一做”第1題):請你邊分邊寫除法豎式。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收集典型案例並組織交流彙報。

  5.透過遷移學習表內除法豎式

  教師:如果我們有6根小棒,每4根一組,結果會怎麼樣呢?請你自己分一分,寫一寫。

  學生活動,教師巡察,瞭解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基本方法,選取典型案例。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1)這個除法豎式的意思你讀懂了嗎?

  (2)豎式中兩個16表示的意思相同嗎?它們分別表示什麼?

  (3)你發現這道題和剛才的題目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4)分完後沒有剩餘的時候,我們怎樣表示?

  6.鞏固表內除法豎式

  教師(出示第63頁“做一做”第2題):請同學們先自己讀題,然後圈一圈,寫一寫。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巡察,瞭解學生解決問題的情況,選取典型案例並組織交流。

  教師:這個豎式表示什麼意思?豎式中每個數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三、對比反思,總結全課,積累經驗

  教師: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教師:除法豎式和除法橫式的寫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除法豎式有什麼好處?

【國小數學二年級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