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設計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設計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設計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設計

  新課程改革理論將教學的本質定位於交往,把教學過程理解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關於文學類作品研究性閱讀教學設計的探索,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小說研究性閱讀教學設計探索

  研究性閱讀教學設計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著眼於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最最佳化組合,需要教師向更深、更新的領域開拓教材的研究價值。一方面,發現那些有意義、學生能研究的問題,為教學設計提供堅實的支援;另一方面,開展“學情”調查,把握學生最近發展區,確定引導學生實現發展的措施,使提出的問題是體現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是學生跳一跳能夠摘下的“桃子”。學生的“定位”明確了,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時設計問題,就能有的放矢,策劃學習過程也能把握“共同”與“自由”的平衡。比如,教學《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經過大半節課堂時間的討論,學生基本理解了老舍為什麼要把祥子放在烈日和暴雨下寫的原因。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追問:“是否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帶有剛才大家所說的惡毒的感情呢?”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議,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回憶以前學過的課文裡還有哪些寫雨的。讓學生背誦朱自清的《春》中“春雨”一段,回憶《金黃的大斗笠》中對夏雨的描寫,讓學生領悟到“一切景語皆情語”。研究性閱讀教學設計著眼於學生的“學”,並不意味著就不能設計教師的“教”,只是這種“教”應該服從於“學”,努力追求“學”和“教”的和諧統一。

  二、散文研究性閱讀教學設計探索

  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實質,是把一切學生能做的.事情都放手讓學生去做,一切學生還不會做的事情教會學生自己去做。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也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作為教師,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佔有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把先前的傳授、灌輸、複製、宰制變為今天的探究、對話、溝通、民主,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和理解,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比如,教學《小桔燈》,可以按慣例請學生在自讀課文之後談談自己對文章的看法。一位學生提出,“‘小桔燈’的題目不好”。說實話,這很可能是備課時教師沒有注意到、沒有思考過的問題。因此,可以先請這位學生談他的見解,再請其他支援這一觀點的學生補充陳述理由。教師要把他們說的題目“偶遇”“一位小姑娘”“兩次見面”等都寫在黑板上,詢問“有沒有人反對他們的意見”。反對的學生自然會分析到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旨、“小桔燈”的象徵意義等,雙方討論會愈來愈熱烈。這時,教師再請學生比較黑板上幾個題目,討論以啥為題最佳。

  三、詩歌研究性閱讀教學設計探索

  研究性閱讀教學設計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但“自主”不等於“無助”,教師不“包辦”不等於拋幾個問題,分幾個小組,課上課下質疑一下就ba。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特點,統籌安排從課前、課中一直延伸到課後的教學內容,將學生的才情發揮到極致,讓學生的參與面達到最大,讓學生的思考面延伸到最廣,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比如,學習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經典名句時,不直接要學生把“綠”字當作煉字的最高境界來崇拜,而是鼓勵學生動一動“綠”字。結果在短短几分鐘之內學生想出了十幾個詞語,並能言之成理:如果作者是一個頑皮的小姑娘,用“戲”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如果是一對戀人隔江相望,用“吻”更能刻畫人物的心情;如果是一個思鄉心切的遊子,用“去”則更能體現主人的心態;等等。

  四、戲劇研究性閱讀教學設計探索

  在戲劇研究性閱讀教學設計中,應該注意運用現代傳媒,把戲劇教學與電影、電視結合起來,組織學生觀看,寫觀後感,探究畫面上的人物形象與語言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的可比點,結合課文內容,對演員的表演進行評議、指暇等。可以讓學生在與文字充分對話的基礎上,將它改編成舞臺劇或話劇,有條件的還可以將它搬上舞臺,讓改編表演促成學生的深層次閱讀。伽達默爾曾說:“與藝術感受相關的是要學會在藝術品上作一種特殊的逗留。”對小說、散文的每一次解讀,對詩歌的每一次朗誦,對戲劇的每一次表演,都是對這些文字的一種特殊的“逗留”,都是一次創造性的感知活動。它能使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聆聽與外在感官所接受的完全不同的東西,真正感受藝術的魅力。研究性閱讀教學設計有別於傳統閱讀教學的最明顯的特徵,是打破了教師一講到底的舊格局,給學生充分展示個性的機會,同時培養學生合作競爭的意識。課堂教學也因此呈現新特點,教師專門開闢一個時段作為學生的質疑時間,學生在討論中解決自己所碰到的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因為“過程”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的意義比“解決”更有價值,教師和學生合作探究的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課堂上師生間敢於進行思維交鋒。學生探究的結果各式各樣,教師對學生的探究結果必須作出及時的評價和反饋,在評價中肯定、激勵每一個學生,使“成果”碰撞共振,讓學生“保持神聖的好奇心和內在的自由”,最大程度地接受評價結果,並在反思中變“結果”為新起點,在更高水平上獲得發展。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