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教育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隨筆散文

教育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隨筆散文

教育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隨筆散文

  教育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

  在我們平時的認知中,教育孩子意味著接受教育的主體是孩子。孩子有問題需要被修正,孩子犯錯誤需要被懲罰,孩子的壞習慣需要被禁止。很多家長在來訪時,會不斷地傾訴自己的“遭遇”,孩子如何不聽話、叛逆、氣人,彷彿他們是親子衝突中的“受害者”。然而,我們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與他人,如:與配偶、同事、老闆的關係中,我們常常需要調整自己來保持健康和諧的關係、避免衝突,透過改變自己對他人的態度和看法從而接受他人。同樣,在親子關係中,父母也需要調整自己、改變自己來加強親子關係、避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你能很好地接受自己嗎?

  父母需要向自己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如何?

  研究顯示,在人們對他人的接受程度與對自己的接受程度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絡。一個接受自己本身的人更有可能容易接受其他人。而連自己都無法忍受的人通常會難以容忍其他人。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能”,那麼你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找出一些方法來接納自己。現在有的父母屬於“間接自我接受者”,也就是說,他們需要他的孩子表現出某些特定的行為方式,一旦孩子背離了他們的意願,他們就有可能無法接受他們。這些父母“需要”為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需要孩子以特定的行為方式使他們成為其他人眼中的“好家長”。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父母是在利用他們的孩子為他們帶來自我價值感。

  他們是誰的孩子?

  很多父母試圖把孩子塑造成某種預先設定的模式時為自己尋找理由,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父母說:“我們難道不為我們的孩子著想嗎?我們難道沒有權利影響自己的孩子嗎?”感到孩子歸屬於自己,並因此感到自己有權利用特定的形式塑造孩子的父母更容易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可接受,尤其是當孩子的行為背離了父母預先的設定時。很多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這常常導致父母非常努力的對孩子施加影響,使其成為父母所定義的好孩子,或者實現父母未完成的夢想。但在健康的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應允許對方與自己“分離”,這種分離的態度越強烈,這個人就不需要改變另一個人,不會無法容忍他的獨特性,也不會無法接受他行為的特殊性。

  紀伯倫的一首詩,很好的闡述了這一觀點: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孩子。

  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

  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努力仿效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

  父母必須深刻的認識到孩子不是自己的延伸,而是獨立、獨特的個體。

  你真的喜歡孩子,還是隻喜歡某種型別的孩子?

  有一些父母嘴上說喜歡自己的.孩子,但他們的言行卻反映出他們只喜歡某種型別的孩子。喜歡音樂的父母會對一個沒有音樂細胞的孩子感到失望;注重學習成績的父母會對一個學業平平的孩子表現出不滿。如果父母能認識到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孩子有著無窮盡的差異,未來的生活也是各不相同的,他們就不會對孩子那麼多的行為感到不可接受。我常常告訴家長們:“不要希望你的孩子成為某種特定的人,只要希望他有所成長就行了。”

  改變自己的態度、思維和看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但你若想成為一個好的父母,就必須認真思考以上三個問題,並把你的反思、感悟運用到你和你孩子的關係中去。經驗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是需要花費一番努力的,不過試想一下,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何況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教育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隨筆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