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圖形影象/多媒體> 《正負圖形》教學反思

《正負圖形》教學反思

關於《正負圖形》教學反思

  篇一:《正負圖形》教學反思(872字)

  我對這一課很感興趣,更因為在老教材中沒有出現過這個內容,平時少有接觸與研究,因此比較陌生,也是自己教學上的一個難點。借上學科帶頭人展示課這一契機,正好給自己加壓,鑽研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方法,透過本課教學與學生一起成長。

  1、選圖堅持少而精原則

  因為平時較少接觸到正負圖形,上網查詢圖片資料時,看到了很多這樣新奇的圖片,大開眼界,我激動極了,馬上收藏起來,想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後來備課時仔細一想,圖片的呈現一定要精選,如果沒有重點讓學生走馬觀燈似地去看,是沒有實效的。上課時我先精選課本上的圖片引導學生欣賞理解,再展現世界頂級大師荷蘭畫家埃舍兒的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開闊學生的眼界,最後結合時事,欣賞了兩張現代畫家運用正負形原理設計的商業廣告和宣傳招貼畫。透過從簡到難,由淺入深地欣賞,學生學會了如何欣賞正負形作品,為接下來進入正負形的創作作好了鋪墊。

  2、緊抓重點、難點,反覆練習強化

  要讓學生懂得正負形是正形與負形相互借用,一種線形中隱含兩種不同含義的特點,我在本課教學中採用的是先扶後放的引導方法。在欣賞魯賓杯時,全班一起分析正形、負形,找隱含在圖中的共用線形。在欣賞書中的其他圖形時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各圖中的正形、負形及共用線形,並與同桌互相交流後全班交流反饋。最後理論運用於實踐,運用正形與負形的關係創作一張一圖雙關的正負圖形。這兒同樣是先扶後放的引導方法,師生以《蘋果和蟲子》為題,共同練習設計正負圖形。再分別展示師生作品進行講評,表揚共用線形運用地比較巧妙的作品。學生在初次體驗成功後再獨立設計一張一圖雙關的正負圖形。同時考慮到學生能力不同的實際情況,作業採用分層,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大部分孩子都是首次接觸正負形,本課教學的目的主要以強烈的視覺形式來展示奇特的正負圖形,使學生獲得一種視覺上的體驗,有效強化觀察的整體性、選擇性和多樣性。使學生感受正負圖形的特殊魅力,拓展直觀想象的空間,瞭解正負圖形獨特的藝術價值。因此對學生稚嫩的創作教師應給予充分的理解與鼓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使這種興趣能在課後繼續延伸。

  篇二:《正負圖形》教學反思(869字)

  本節課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理解正負圖形。“正負圖形”對於學生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陌生的概念,概念雖是陌生的,但對於正負圖形學生有可能在生活已經見到過,只是沒有和美術知識聯絡起來,所以在這節課的最初,我選擇了一張色彩豔麗,圖形有趣,線條簡潔的圖片作為匯入,而且就圖形本身而言,是能具象化呈現在學生眼前的,能迅速抓住學生們的眼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以外我另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髮現圖形中的共用輪廓線,發現正負圖形的組成要素。我一邊用教鞭指著共用的輪廓線讓學生們觀察,一邊提出一串問題“同學們仔細看,這是什麼?”“這是誰的輪廓線?”“這根輪廓線其實是哪兩個圖形的共用輪廓線?”這三個問題學生們基本都能回答出來,他們在思考在回答的過程中已經對正負圖形有了初步的理解。

  在本節課中,我的問題引導做的最到位之處,就是對正負圖形概念的解讀。我認為本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正負圖形”的概念問題也就是組成正負的圖形的要素:正形、負形、共用關鍵線形。弄清楚這些概念,學生才能掌握創作正負圖形的要領。我設定的問題也是緊緊圍繞著這些要素,並且還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發現,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你們找找圖中的正形和負形?”“你為什麼認為杯子的部分是正形?”在這些漸漸深入的提問中,學生們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教師再結合學生的理解出示概念,學生們就能弄清楚這些基本的概念。

  本節課的另一個亮點就是“蘋果”的創意設計。因為正負圖形的創意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是個難點,除了拓展他們的思維外還要他們能把創意畫出來,所以我設定了一個小的嘗試作業,讓學生們先體驗一下創意的方法,嘗試一下正負圖形的畫法。我的問題是這樣的:“這是一個最常見的蘋果,我們就已蘋果為正形來創意一個正負圖形,看到蘋果你立刻想到了什麼?”“請你們做做‘吃’這個動作。”“張大嘴巴咬一口,咬一口之後蘋果會怎麼樣?”“缺了一口,我們以這缺掉的部分為‘負形’,想想它可能是個什麼形狀?”學生們在幾個問題後,腦中已經有了初步畫面,並且知道創作正負圖形必須用到正形和負形,把兩者巧妙的結合起來。

  篇三:《正負圖形》教學反思(842字)

  本課是屬於應用設計範疇,全課為一課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我認為本課最關鍵的是引導學生認識正負圖形、瞭解正負圖形的特點,開發學生思維想象能力,學會設計正負圖形的基本方法,並會設計正負圖形。正負圖形的種類繁多,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並不需要都能掌握,所以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我把突破點放在正負圖形的組成形式和正負圖形的內在聯絡中,並把教學環節做了以下設計:瞭解正負圖形——設計正負圖形——正負圖形的運用。 《正負圖形》是一節設計應用範疇的課,主要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我希望能透過問題的設定來達到啟用學生思維的目的。

  本節課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理解正負圖形。“正負圖形”對於學生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陌生的概念,概念雖是陌生的,但對於正負圖形學生有可能在生活已經見到過,只是沒有和美術知識聯絡起來,所以在這節課的最初,我選擇了一張色彩豔麗,圖形有趣,線條簡潔的圖片作為匯入,而且就圖形本身而言,是能具象化呈現在學生眼前的,能迅速抓住學生們的眼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以外我另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髮現圖形中的共用輪廓線,發現正負圖形的組成要素。我一邊用教鞭指著共用的輪廓線讓學生們觀察,一邊提出一串問題“同學們仔細看,這是什麼?”“這是誰的輪廓線?”“這根輪廓線其實是哪兩個圖形的共用輪廓線?”這三個問題學生們基本都能回答出來,他們在思考在回答的過程中已經對正負圖形有了初步的理解。

  在本節課中,我的問題引導做的最到位之處,就是對正負圖形概念的解讀。我認為本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正負圖形”的概念問題也就是組成正負的圖形的要素:正形、負形、共用關鍵線形。弄清楚這些概念,學生才能掌握創作正負圖形的要領。我設定的問題也是緊緊圍繞著這些要素,並且還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發現,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你們找找圖中的正形和負形?”“你為什麼認為杯子的部分是正形?”在這些漸漸深入的提問中,學生們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教師再結合學生的理解出示概念,學生們就能弄清楚這些基本的概念。

  篇四:《正負圖形》教學反思(754字)

  11月21日 在塔山小學六(2)班上了這節課,課堂效果與教學設計有一定差距。

  在備教案上:本課應該以欣賞為主,讓學生了解正負形的設計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設計嘗試,但考慮到大師作品雖然美,但卻太難,讓人望而生畏,無從下手,因此我採用由簡入深,層層遞進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最易理解的環節進行嘗試體驗。

  1、我透過形底關係的匯入引出正負形,這個環節應該是能激發學生興趣的並且對接下來正負形的欣賞理解很有幫助,是有效的。

  2、接下來分析最熟悉的太極圖的形成與變化,體驗正負形互換的奇妙效果,再讓學生拓展思維運用這種方法設計一個不同的太極圖。這一環節主要是理解與嘗試體驗,讓學生嘗試最簡單的設計原理設計出有趣的圖案,這一環節是亮點。

  3、以較有趣味的正負形圖案(魯賓杯等)欣賞啟發學生的靈感,嘗試用正負形之間的聯絡設計有趣味的圖案。這一環節可以採用手撕或記號筆塗色的方式完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一部分學生無從下手,考慮到時間關係二三兩個環節並作一個,這樣從兩種方法中選擇一種進行嘗試,大部分學生都有了自己的設計。

  4、有了觀察和體驗後,再來欣賞大師作品,豐富學生視野,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欲,達到了解激趣的知識技能和情感目標。

  失敗之處應該是在備學生上,因為新六年級沒有教過,學生的知識水平不瞭解,借班教學,學生也不熟悉,在教學中時間的掌控成了比較大的問題。

  修改了兩個環節後,減少一個設計環節,學生作品的呈現還是較好的。從課後學生都來讓我簽名並將自己的作品送給我等熱情的舉動來看,僅僅四十分鐘裡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也是較好的,只是有這麼多老師聽課對學生有一些影響。

  改進方案:

  1、可以將兩個環節合併,以太極圖的設計為主,設計一個較成功的作品,其它都作為欣賞。

  2、教學語言仍有待提煉。

【《正負圖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