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文學與出汗》優秀課堂實錄

《文學與出汗》優秀課堂實錄

《文學與出汗》優秀課堂實錄

  ⒈生:針對梁實秋等作出的超階級的人性論而寫的。

  師:(側耳傾聽、及時地)你剛才說的“作出的超階級的人性論”,這通順嗎?

  ……

  ⒉生:對方的論點是“上海的教授對人講文學,以為文學當描寫永遠不變的人性,否則便不久長。”論據是“例如英國……消滅了雲”

  師:回答得基本正確,有一點毛病。(提示、強調)我說的是“對方的論點是什麼?”

  ……

  ⒊師:誰來讀一遍!讀出嘲諷、蔑視的語氣。

  生:[讀第一段]

  師:有這麼一點諷刺的語氣。還不夠。聽我讀一遍。[示範朗讀、品析]“上海的教授……雲”荒唐透頂啦!(為讓學生進一步品味語氣)大家再讀一遍,讀出諷刺的語氣。

  生:[齊讀]

  ……

  傾聽,是一種民主的教學原則、高超的教學技巧、圓熟的教學風格,更是一種優秀的教學品質。它是一個在對話中聆聽、在聆聽中判斷、在判斷中評價、在評價中引領、在引領中訓練的過程。這一過程構成了一個個迴環相扣的訓練小環節。透過傾聽,學生口語表述中詞語搭配不當的問題(“作出的……人性論”),論點概述有誤的問題(在“對方的論點”中,參和進了“上海的教授”),朗讀語氣不夠得體的問題……得以一一糾正。這是積極的口語(當然也是“語感”)訓練。

  對話

  新課程強調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教科書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實錄”處處透著這種多重對話下解讀文字的精彩。

  尤其對於第三段的解析,這是整個“教學實錄”的重頭戲。“只要流傳的便是好文學,只要消滅的便是壞文學。搶得天下的便是王,搶不到天下的便是賊。莫非中國式的歷史論,也將溝通了中國人的文學論歟?”似乎是十分直白的了,還能再讀出新的生成和新意?我們看到,透過師生共同評析、品讀、商兌,掀起的一個個對話的高潮,使整個解析,一波三折,精彩迭出。

  老師以探尋文學觀、歷史觀的相同之處、共同點,作為“話題”,引領著對話的過程。

  對學生“為統治階級服務”、“唯心主義”的空泛議論(此種“書生議論”總是時有發生的),老師沒有簡單地否定,而是“有限”認可,委婉指正,巧妙宕開。這是一種教育的智慧,這種智慧是立足於與學生對話的平等。如果“一棍子打死”學生的這兩種“說法”,則學生畏葸於問答,對話的氛圍就會破壞。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鋪墊”,也才有了後面的新的對話生成。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引申,以及與“搶得天下的便是王,搶不到天下的便是賊”的比較,是最為精彩的多重對話的課堂教學環節。學生的悉心體味、老師的“情緒激昂”、無不與作者的說話口吻,精妙地密合成一個整體。學生也才真正地做到了“心領神會”。

  還有誦讀。誦讀,也是一種“對話”,直接跟文字對話、跟作者對話,同時,也透過誦讀跟學生對話。第三段,師生前後共有八次誦讀:

  第一次老師讀,引出探討話題;

  第二、三次老師讀,“透過語氣提示”;

  第四次老師讀,強調對兩個“搶”字的把握;

  第五、六次老師讀,改換原文句式進行比較;

  第七次老師讀,進一步“強調諷刺語氣”;

  第八次,請看“教學實錄”:生:(會心地笑)[齊讀原文][此時,禮堂中聽課的老師也會心地笑起來]。

  這是一個在對話中誦讀、在誦讀中品味、在品味中咀嚼、在咀嚼中賞析、在賞析中培養“語感”的教學過程。相信學生透過這一過程,對兩個“搶”字的把握、對梁實秋文學觀、歷史觀的領會、對魯迅幽默、諷刺的雜文風格,都會有更進一步的深刻的認識。

  [4]

  《文學與出汗》課堂教學實錄

  (上課)

  師:(笑容可掏)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高中第六冊中的一篇魯迅的雜文《文學與出汗》(板書課題、作者),這是高三的課,又是難度很大的雜文,但我相信我們高二(3)班的同學有能力學好它。大家預習過了,請說說,這篇雜文是針對什麼寫的?

  生:針對梁實秋等作出的超階級的人性論而寫的。

  師:(側耳傾聽,及時地)你剛才說的“作出超階級的人性論”,這通順嗎?

  生:(略作思考)提出了超階級的人性論。

  師:對。梁實秋鼓吹超階級的人性論,反對文學的階級性,反對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魯迅先生是針對他的這一謬論寫的,所以這是一篇駁論。(板書“駁論”)

  師:好,現在請大家看課文,誰能把第1段讀一讀?(指名讀)

  生:(讀第]段)

  師:好。一般的駁論在開頭都要樹靶子(板書:“樹靶子”),就是把對方的論點擺出來。這一段實際上已擺出了對方的論點和論據。大家看一下,對方的論點是什麼?對方的論據是什麼?論點和論據的照應表現在哪些詞語上?好,大家舉手發言。

  生:對方的論點是“上海的教授對人講文學,以為文學當描寫永遠不變的人性,否則便不久長。”論據是“例如英國……消滅了雲。”,

  師:回答得基本正確,有一點毛病。(提示、強調)我說的是“對方的論點是什麼?”

  生:論點是“文學當描寫永遠不變的人性,否則便不久長”

  師:對。論據呢?

  生:論據是“英國的莎士比亞和別的一兩個人所寫的是永久不-變的人性,所以至今流傳,其餘的不這樣,就都消滅了雲。”

  師:對。“上海的教授對人講文學”這句話是誰說的?

  生:魯迅。

  師:對,這是魯迅說的,所以不是對方說的。那麼,論點和論據的照應反映在哪些詞語上?

  生:關於論點,我覺得是分兩層來說的,先從正面說,後用“否則”從反面說。論據也是分兩層來說的,先從正面說,後用“其餘”從反面說。所以我認為“否則”和“其餘”照應。

  師:還有什麼詞語照應?

  生:論點中說“文學當描寫永久不變的人性”,論據中說“莎士比亞和別的一兩個人所寫的是永久不變的人性”,可見,這兩個“永久不變”相照應,還有“不久長”與“消滅”相照應。

  師:(充分肯定)很好。大家看第1段,朗讀它的時候,應該表達什麼語氣呀!(提示)既然是樹靶子,那麼在朗讀時應表達出什麼語氣,;

  生:我覺得應表達嘲諷和尖銳批評的語氣。

  師:對,嘲諷、蔑視。(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呢?

  生:因為對方的觀點是荒謬的,是謬論。

  師:好。現在各人練一下,讀出嘲諷和蔑視的語氣。開始!大聲瀆。

  生:(各自讀一遍)

  師:誰來讀一讀!讀出嘲諷、蔑視的語氣。(指名讀)

  生:(讀第一段)

  師:有這麼一點諷刺語氣。還不夠。聽我讀一讀。(示範朗讀、品析)“上海的教授……雲”荒唐透頂啦!(為讓學生進一步品味語氣)大家再讀一遍,讀出諷刺的語氣。

  生:(齊讀)

  師:好。下面的2—7段,對對方的論點、對敵論進行了批駁。下面請齊讀第2和第3段。

  生:(齊讀2—3段)

  師:好,批駁對方言論,有一種是直接批駁論點,還有一種是透過駁論據來達到反駁對方論點的目的。那麼,請想一想,這兩段是直接駁論點,還是駁論據?一齊說。

  生:(齊答)駁論據,

  師:(板書:駁論據)對。在第2段裡面揭示了對方論據的荒謬性,、對方論據的荒謬性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生:是站在對方的觀點上來批駁的。他說,梁實秋教授斷定不描寫永久不變的人性便不久長,那不久長的既然沒流傳下來,那麼,怎麼知道的呢?這裡,還批駁了論據。

  師:好,回答得不錯。但“站在對方觀點上”不妥,這結論是對對方論據的引申,是順著對方論點的邏輯,推出荒謬的`結論。你不是說,沒有流傳的就是壞文學,是沒有描寫永久人性的,那麼,既然沒有流傳,你是怎麼知道的呢?這個(反問)很有力。這裡引用聖西門的名言,很巧妙,起什麼作用?

  生:突出對方觀點的荒謬性。

  師:對。荒謬。

  師:(讀第2段)大家想,我把這段中的“竟”和“居然”去掉,可不可以?

  生:“竟”“居然”表示超出一般想象或一般事實,出人意料,刪去了就沒有這層意思了。

  師:(讀)“競”、“居然”加強了諷刺語氣,增添了諷刺力量。如果去掉,對方論據的荒謬性就難充分顯示出來。大家各自大聲讀第2段。

  [4]

  生:(讀第2段)

  師:第3段,在揭示對方論據“荒謬”的基礎上又深入一層,揭示反動文學觀與反動歷史現的一脈相通。(師朗讀第3段)這段話,我們想一想,中國式的歷史論,是“搶得天下的便是王,搶不到天下的便是賊”,中國式的歷史論就是指統治階級的歷史論,中國人的文學論就是指梁實秋這類資產階級的文學批評家的謬論。這裡,它們的相通之處是什麼?有共同點嗎?

  生:我認為相通之處便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師:你的說法沒錯,但兩種說法的共同點表現在哪裡呢?(師又讀)

  生:我認為,都憑自己的主觀意思下結論,這是唯心主義的表現。

  師:“唯心主義”,說得好,說列實質上去了。但是還沒說清兩種說法的共同點。(師再讀,透過語氣提示)

  生:評判事物的標準不是進步不進步,正義不正義,僅憑主觀臆斷,文學好壞的標準僅憑流傳與否來判斷,就像“搶得天下的便是王,搶不到天下的便是賊”一樣,不管他是否使用了正當的手段。這也就是成語“成則為王,敗則為寇”。這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論文學現。

  師:(十分讚賞)很好。

  生:(鼓掌)

  師:就是成語“成則為王,敗則為寇”。好!文中“搶得天下的便是王,搶不到天下的便是賊”若改為“成則為王,敗則為寇”好不好?意思沒變,但味道不同,有什麼不同?可以討論。

  生:(熱烈討論,有的竊竊私語)

  師:(指名回答)

  生:不像原句那樣句式對應,改後與前句字數不一樣,而原句與前面一句構成對比,力量強。

  師:句式對應,讀起來流暢些。對,還有呢?

  生:“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不一定是貶義。

  師:(糾正)是貶義。

  生:如果換了,就不是魯迅的口吻了,而原句是作者的口吻,顯得語氣連貫。

  師:(糾正)這句(成語)作者可以引用。這不成其為理由。

  生:(沉思)

  師:(再讀,著重強調“搶得到”、“搶不到”等詞,耐心啟發)比較一下,一個“成”,一個“敗”,跟兩個“搶”字,哪個有力量些?

  生:搶。

  師:(情緒激昂)成敗的標準就是搶不搶得到。強盜、流氓最狠,“會搶”就是王,誰會搶,誰就是好的,這荒不荒唐啊!“成”“敗”哪有兩個“搶”字用得好呢!當然也有個流暢問題,前面用的是口

  語,突然夾進一個文言成語,也顯得不夠協調。有沒有這個道理?

  生:(心領神會)有。

  師:下面,我再把這段話改一改,你們聽好啊!(師讀)我們不能說流傳的便是好文學,消滅的便是壞文學,正如不能說“搶得到天下的便是王,搶不到天下的便是賊”一樣,不能讓中國式的歷史論影響了我們的文學論。(提問)行不行呢?請說出道理來!

  生:原文用反問句式,改後是陳述句式。用反問句的口氣比較強烈一些。

  師:好。句式改了。不如原文力量強,還有呢?

  生:老師刪去了兩個“只要”。這兩個詞是和“搶得到”、“搶不到”相對應的……

  師:(及時肯定)好,他想到詞的“對應”,很好。還有沒有?(提示)從整段話的語氣考慮。

  生:我覺得原文是用梁的論據駁他的論點,很有力。改了後,語氣比較軟,沒有力量。

  師:(再讀改後文字)

  生:(對照原文聽)

  師:這(改後文字)像是老師對學生講課;不像是在批駁;是不是呀?你們看原文多有力量。

  師:(讀原文,強調諷刺語氣)大家再齊讀。

  生:(會心地笑)(齊讀原文)

  (此時,禮堂中聽課的老師也會心地笑起來)

  師:下面,一齊朗讀個—7段。

  生:(齊讀4—叫段)

  師:這一部分是直接駁論點呢?還是駁論據?

  生:駁論點。

  師:哪一句話給了我們啟示?

  生:第一句“而且,人性是永久不變的麼?”

  師:這裡的“而且”能去掉嗎?

  生:不能,因為上面批駁了論據,下面駁論點,是承接上文而來的,所以不能去掉。

  師:對,這是連線上下兩部分的。不僅你的論據是虛假的,而且論點也是站不住腳的,所以加上“而且”。(板書:駁論點)

  師:5—7段,作者以三個方面的論據來批駁錯誤論點——人性足永久不變的。下面請同學們迅速討論歸納這三個方面的論據。我給大家兩分鐘時間討論。

  生:(討論)

  師:(看錶)(指名回答)

  生:三個方面是:①人類的進化史;②人類的一種生理特徵出汗;③英國的文學。

  師:很全面,很好。第5段從人類進化史來看,人性是變化的。第6段,以出汗為例,有香汗、臭汗之分,這說明在階級社會里是有階級之分的。第7段,以英國文學中有描寫香汗的小說,也有描寫臭汗的小說,來說明文學是有階級性的,文學中不存在永久不變的人性。

  [4]

  師:(指名讀第6段)

  生:(讀第6段)

  師:讀得好,但“呢”字讀丟了,很可惜。這個“呢”在語氣上大有作用。下面各人讀,注意諷刺語氣。

  生:(紛紛自讀課文)

  師:(強調)各自讀出感情,不求整齊。(待學生讀完)好,再齊讀一遍。

  生:(齊讀)

  師:好,論據駁了,論點也直接駁了,那麼最後就要作結論啦!(轉身板書:結論)

  師:(示範讀第8段)道士說道,說人長生不老,水火不怕之類,

  與批評家談文有什麼相似之處呢?

  生:道士說道很荒謬,很可笑,批評家梁實秋之類談文與此相似,都是謬論。

  師:(笑著歸納)全是胡說八道。好,“然而這也許倒是中國的‘永久不變的人性’罷”,這是諷刺梁實秋。是說你梁實秋們為統治階級服務,在這裡跟道士一樣胡說八道,令人毛骨悚然,這是你們“永久不變的人性”啦!這裡的結論,全是諷刺的話。

  大家想一想,一般駁論的結論,要闡述正面的觀點,而本文則不同,這顯示出雜文是一種文藝性的議論文。雜文的特點就是形象和道理相結合,用形象化的語言來講道理。今天,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如果按一般駁論對結論的要求,就是說最後應該擺出自己的觀點,應該總結自己的意思,那麼最後一段,這裡應該怎麼說,大家編——句話,把原文結尾放一邊不管,怎麼說,可以商量。

  生:(討論)

  生:所以說,根據不存在永久不變的人性,文學自然也描寫不了永久不變的人性啊。

  師:(連聲肯定)很好。

  (臺下響起熱烈掌聲)

  師:雜文,要體現形象化特點,所以,結尾讓大家改寫一下,是為了體會這一點:這篇課文雖然難度較大,但我們基本上學通了。這篇駁論,先駁論據,再駁論點,最後結論,整個帶諷刺味。現在,給大家5分鐘時間,把1-3段背下來。

  生:(放聲讀1-3段)

  師:(指名背誦)

  生:(背1—3段)

  (鼓掌,下課)

  [附]板書

  文學與出汗

  魯迅

  駁論

  樹靶子駁論據結論

  駁論點

【《文學與出汗》優秀課堂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