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通用10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篇1

  “哈哈”“哇”“咦”當你聽到這些感嘆傳到你的耳朵裡時,請你不要感到驚訝,這是怎麼一回事?告訴你吧,這是從我們224班傳來的,要想知道為什麼,請往後讀吧!

  原來,是我們班的班主任常老師大發慈悲。給我們全班看電影,於是就在週三的下午用了三節課時間給我們看了這部電影——《三個白痴》。其實“三個白痴”並不是真正的三個白痴,而是運用了反語,是指三個聰明的人。這“三個白痴”在同一所著名的工程大學。一開學,“三個白痴”中最傻的一個白痴,運用“鹽水有極強的導電性”的知識,電昏了一個老師。接著又向校長提出了“為什麼宇航員在太空不用鉛筆寫字,而要耗費百萬資金髮明在失重情況下能使墨水正常流出的鋼筆”,使得校長難堪。在課堂上又勇於提出新觀點,但卻被老師把他趕出教室了。這些給他的朋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讓另外兩個白痴陷於兩難之地,可是,這並沒有使他灰心,他總是說“All is well”,這句話是他的座右銘,他總是用這句話鼓勵自己同時也鼓勵別人。他很樂觀開朗,喜歡工程學,他熱衷於創新發展而不是死記硬背,成為書呆子。因為他讓提倡死記硬背、製造巨大壓力的校長當著全校人的面丟盡了醜。這時候我們全班也看得哈哈大笑,笑得肚子疼,有些甚至笑得眼淚都出來了。這就是你剛才聽到的感嘆聲和笑聲了。雖然這個“白痴”很搞笑,但是他以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堅持不懈成功了。他成了一個偉大的人,而他的朋友也成了署名的攝影家和工程師。

  我被這個“白痴”感動了,深深地感動了。被他的創新精神感動了;被他的仁義感動了;被他的樂觀感動了。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我最不具有的就是樂觀,每當遇到挫折和困難,第一時間就是嘆氣,而不是像那個“白痴”急中生智,開動腦筋解決辦法。所以我要學習“白痴”,學習他的樂觀精神,勇敢、聰明的對待每一件事,心中想著“一切順利”,使自己心中充滿勇氣,這樣就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情了。另外,在創新方面我也需要進一步加強,遇到問題要認真地想,如何用更簡便的方法去解決,並解決得又快又好。有辦法就要付之行動,空想而不去實踐,這是沒用的。總而言之,這部電影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收穫,教會了我如何學習和做人。

  你一定很想知道那個“白痴”是叫什麼吧,告訴你吧,他的名字叫蘭徹,真名是旺度。這部電影真的很好看,我建議你也去看看吧!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篇2

  故事以兩個好朋友在尋找多年不見的好兄弟蘭徹的過程中展開的回憶:講述十年前蘭徹頂替他人來到皇家工程學院讀書。這是一所印度傳統的名校,這裡的檢驗學生的唯一標準就只有第一(指成績)!成績不好就意味著沒有未來!而蘭徹卻不隨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開朗、幽默和智慧影響著周圍的人。他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教訓野蠻的學長,他用智慧打破了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觀念。最後他用智慧成為了印度科學界的一位天才科學家(具有400項專利),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整部電影以輕鬆、幽默的風格延展開來,絲毫不覺這時間過得緩慢。影片主要反映的是印度現代填鴨式的教育帶給學生的壓力、恐懼與不科學。也反映了學生時代的友誼情比金堅。雙手伸直向上觸控,永遠有一片天空是你所無法觸及的。因此,一個人的力量是無限大的,只要有勇氣,努力過後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慢慢人生路,當我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放棄,因為只有勇敢面對,才會實現我們的目標。一個成功的人,他的周圍必定有一個甚至幾個忠實而又能夠幫助到你的朋友。他們的言行舉止,很容易影響到你的生活及人生態度!必須堅持真正的自己,開闊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以及生活常識,培養自己的興趣,這a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為自己有限的人生創造出最高的財富!走有意義的人生路,你會感謝生命中那些幫助過你的朋友,也會堅定自己的信念!做做真正的自己!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篇3

  人類的心靈不是一臺機器,不僅僅是邏輯嚴謹、劃分細緻的高精度的玩具,它還具有脆弱、容易恐懼、需要我們精心呵護等等。但如何呵護我們的心靈。作者告訴我們一個方法。

  對自己說“所有的事情都很好”。當我們對自己說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就會平靜,你心靈的創造力和理性和合理的判斷才會起作用。另外,電影中還有兩個例項,就是主人公的兩個朋友。一個人的心靈被恐懼所左右,透過信奉神靈的力量來繼續自己的生活;但經歷很多事情後,這人變得,從相信神靈到相信自己。勇敢的面對一切事物的精神狀態,我一直不知道這種轉變是什麼,我現在明白了,這種變化就是自信。

  第二個例項,人類心靈的自我欺騙。由於家庭、老師、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個電影的第二個主人公心靈被這些外在因素所左右,沒能去做自己喜歡的攝影工作,而是學習理工;這個人沒有勇氣反對自己的家庭;沒有勇氣反對父母的思想,沒有勇氣面對父母的犧牲和期望。但最後,他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邁出了行動的第一步,和匈牙利的一個著名攝影家進行了聯絡。並獲得了對方的認可。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人物消音器,也是很有意思。典型的學習狂人,人生的目標就是要比別人強,要競爭過別人。這種人缺少對人的關注和關注,專注於生活競爭,迫於壓力之下的生活,已經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標是什麼?忘記自己的靈性。此外這部電影還有幾個角色很有意思,什麼事情都安價格計算的標籤先生,做事認真,給學生巨大壓力的教授等等。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篇4

  真是部好片子,老師介紹的可真是不錯啊。

  可是假蘭徹(旺度)這號人物,少見,或者說根本就是絕跡。為什麼呢?

  現在的學生和旺度的另外兩個死黨一樣,一個呢累贅太多,抱著家裡所有的期望,苦學無用,第二個,興趣不對,被逼著學,本非所願怎麼學得好呢,只為一紙文憑。

  追求卓越,成功就會自己找上門。我更覺得應該是追求興趣。

  興趣的力量很大,我想不少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呢?全都在苦於高考制度,中國外國都一樣。人才,素質教育這個東西,不好說。一是,一時半會兒實現不了,社會不齊心協力啊。二是凡是學生受盡高考制度,長大了,誰還會去管它,自己過了這個卡,只會記得高考是條好路,只是自己走不好,雖然心裡還是知道它怎麼討人厭,但還是會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知道勸孩子看開,卻只會說這是為孩子好,孰不知……什麼是真的為孩子好?

  發揮興趣。現在的我們為何不去做,被弄得沒興趣啊,被學習搞的完全沒了興趣,題目讓人失去一切,麻木。對學習有興趣的大多是成績好的學生,被好成績薰陶出來的,一旦沒了,脆弱唄。除非在失去前把自己內在的境界提高到一定程度。如果真那樣,絕對是個人才,但未必是教孩子的好手,因為自己成功的太多,就以為一定好嗎?在學習成績上成功的,其實大多都未必知道自己依何而勝。大多拿老師的那一套傳授給他人。當然啦,既然有了境界,這些想必不在話下,說不定很懂教育呢。可這類人畢竟也少啊。

  實踐,又是這個問題。不是不知道道理,只是苦於實踐。這實踐,第一點——意識,所有人的意識。第二點——基礎,物質基礎。第三點——團隊,志同道合,各大領域。第四點——實踐。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篇5

  《三個白痴》這部影片,體現了教育制度的不適應,給孩子、給家庭……帶來的傷害。教育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影片中,提到了印度每90分鐘就有人自殺,自殺率世界第一。影片中,一位製作飛機的學生,拉朱,教授的兒子,都是由於當時的教育制度,導致他們在重大的壓力下自殺。

  影片中有幾句話,讓我感慨頗多。“他觸動了我們的心靈卻無影無蹤。”“跑快點,要不然會被踩在腳下。”“他在哪裡都改變傳統。”。“讓我做自己。”“每學期42門要考。”學生又怎麼有精力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蘭徹這個“白痴”,因為樂於動手實踐,鹽水是電的良好導體,這個知識點的應用,讓我感受到知識靈活運用,才能改變生活。太空用鉛筆的思考,讓“病毒”無言以對。

  當我看到“機器”、“書”的簡單解釋和專業解釋,我也笑了。過於簡單的,我們常常錯過,可以簡單的,我們又常常複雜化。拆機器,裝機器的過程,才是對知識的真正應用討論成績、工作、移民。蘭徹讓大家30秒鐘找出答案,啟發我怎麼去教的思考。

  “你朋友倒數第一,你感覺糟糕;你朋友第一,你感覺更糟糕。”學生希望成績不要張貼出來。蘭徹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在看似空閒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對學習要有激情,對工作和生活同樣缺少不了激情。蘭徹正是因為激情,所以才選擇了那樣的工作。在工作中延展自己的興趣,在趣味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正如影片中所說“讓激情變成職業,讓職業變成遊戲。”

  “兩個白痴會來找我的。”“學習的快樂最重要。”三個白痴建立的友誼,不得不讓我們想到更多。

  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有幾句話,值得我們在今後細細琢磨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黑暗中總有曙光。”“去和他袒露心聲。”“過度的期望會讓孩子喘不過氣來。”“斷了兩條腿,我才真正地站起來。”“做你想做的。”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篇6

  前段時間從網上下了《三個白痴》,網速慢,下了CD1 現在正在下CD2,先來說說看了CD1後的感受,之後再補上CD2的。

  《三個白痴》是一部印度電影,採取了倒敘的手法,先從十年後的場景開始。原來十年前有兩個學生定下了一個賭約,一個是追求自由和張揚的A,一個是遵循傳統甚至是專制的E,就是這樣兩個學生賭誰在十年後活得好、活得成功,此時的E已經有房有車,就等著A出現。然後場景拉回十年前剛剛進入大學時的情景,三個白痴指的是印度一所大學裡的三個學生,其中一個是A,另外兩個是B和C。

  說說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情節吧,第一個是A剛進大學時被侮辱後,教訓那個人(也不知道是個什麼人),我想這是想告訴我們A極強的動手能力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二個是上課時對原原版版記住定義的諷刺;第三個是一個具有才華的青年被各方面壓力逼得自殺;第四個當然就是愛情(附帶的還有那些舞蹈)。

  我想這部電影主要是對印度教育的批判,專制的體制扼殺年輕人的創造力,無情的壓力讓學生逼死了有想法的學生。對於這個其實我也是有感受的,怎麼說我也是個拿到退學通知的學生,那段時間的壓力的確不小,也就在那段時間裡我靠自己挺了過來,那個時候不要冒險去找別人談心,因為別人的無所謂一定讓你後悔自己的舉動。其實人生就是慢慢適應承受的過程,經歷的事情多了 就會鍛鍊你的承受能力,你知道當你痛苦的時候 你會有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跟小時候拿個低分的感覺一樣,所以當你承受得多了,承受能力強了,你就適應了,你的感覺就不那麼強烈,你就能承受更大的事情。

  中國可能就是在營造這樣一種氛圍,把你套在一個框裡面,從小到大一直套在一個框裡面,這樣你的適應能力,承受能力沒有得到絲毫提高,就這樣一直到你長大,這時候你有了自己的想法 可能想逃出這個框,但是由於很多人都承受不住逃出框所帶來的沮喪和痛苦的感覺,所以他們就放棄了。

  上面講到一個孩子被逼自殺,CD2中B也承受不住壓力而跳樓自殺,還好後來經過夥伴的照顧和刺激痊癒了。影片的高潮部分算是學校裡生孩子那一段,那一段改變了強權校長的思想,因為我看的是英文字幕的,其中那個詞又是印度語,所以至今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一下,小孩子會踢一腳的那個詞)。

  結尾很圓滿,總得來說影片還是不錯的,可以讓你聯想到自身上。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篇7

  印象中基本上沒有看過印度的電影,可能是覺得印度這地方能出什麼好的電影呢。所以看電影一般就看國產的和歐美的。國產的是因為畢竟是本國的文化,有些電影還是有看頭的。而歐美的其實一般也就是好萊塢出的片,也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美國大片。美國的電影雖然說是在宣傳他們的意識形態,但不得不佩服他們所作的作品,因為和國產的比起來,無論在劇情,視覺效果,想象力和其他方面,無不領先國產電影幾十年。而這一次看這一部“三個白痴”,完全是因為好幾個同學的強力推薦。以前有聽過印度每年都拍好多的電影,但基本上還是看輕他們的,這一次心想這麼多人推薦,必有他的可看之處,因此也就帶著期待的心情來觀看此電影了。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三個不同性格的年輕人之間的故事。影片以其中一位主人公法涵在飛機上接電話開始,由於電話中所講事情緊急,而飛機又已經起飛,因此他就假裝生病倒地,換得飛機返航,這樣一個滑稽的場面開始。故事以三個人要尋找另外一個人的懸念展開,之後進入故事的主體,就是三個主人公在在印度的皇家工程學院求學的經歷。其中主角蘭徹是一個對機械工程無比熱愛的年輕人,但又抵制古板的教學制度,鼓勵學生要有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而另一個主角法涵是一個熱愛攝影,但又因著家人要他成為一個工程師而來到學院。第三個主角是萊俱,他是個對生活充滿恐懼的人,因為他家人的重擔很大。而學院的院長卻是一個非常嚴謹,刻守教條的老古板。故事中的三人是學院的異類,蘭徹長年是學院的第一名,而另外兩人卻是倒數一二名。蘭徹為了使萊俱相信教條主義的無用而使學院中另一名古板而成績好的學生查爾圖在學校的演講上出名,以致查爾圖立下了十年後和蘭徹比拼成就的誓言,引出片頭三個人尋找蘭徹的一幕。蘭徹在院長大女兒的婚禮上認識了院長小女兒皮亞,並使皮亞看出她未婚夫拜金主義的醜像,最後蘭徹和皮亞陷入熱戀中。後來三人因偷院長的試卷而被院長開除,在開除的路上剛好碰到院長大女兒要生產,而城市下暴雨以致交通癱瘓。當院長無助的時候,蘭徹領導學院的學生幫助產婦順利生產。因著這樣院長對蘭徹另眼相看,免去他們被開除的噩運。故事又回到三人尋找蘭徹的線路上,他們到達蘭徹的家裡發現蘭徹其實另有其人,而真實的蘭徹其實只是他主人家裡園丁的兒子。因著他熱愛學習而與主人簽訂協議,主人出資供他學習,而他在將來的學位證書上必須寫上主人兒子的名字。緊接著他們打聽到蘭徹的地址,但此時又聽到皮亞即將結婚的訊息,因此他們趕到婚禮現場將新娘搶走,並找到了蘭徹。而查爾圖發現蘭徹其實就是他即將要合作的生意夥伴,比他更加成功百倍,而蘭徹和皮亞則重新走到一起。

  哆嗦了這麼多才大概講了下故事情節,其實也是想讓自己對這部電影印象更加深刻,畢竟是一部挺精典的電影。影片的主題是在闡述自由的觀念,就是人不應當受到各樣的束縛,而是真正的享受自由帶來的樂趣。不應該為了前途,為了家人的期待,為了各樣的要求,而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心志。主人公蘭徹作為一個天才學生,不但自己一直貫徹這樣的思想,還幫助別人脫離各樣的束縛。蘭徹他可以在明知到學習得再好都沒有學位的情況下,還能一如既往的追求知識,並且敢於挑戰老師的權威。蘭徹幫助法涵有勇氣追求自己所喜愛的攝像的夢想,幫助萊俱脫離對各樣事情的恐懼,成為一個堅強的人,幫助皮亞脫離用金錢衡量的婚姻,幫助院長改變固守己見,不思創新的思想。影片中所不斷闡述和表達的自由創新的思想,勇於挑戰舊制度的思想,對我們每一個人也是一種提醒和鼓勵。我們在生活中,在人生的道路上,何嘗不像故事裡面那些害怕改變,固步自封的人那樣,整天為了金錢,名利,地位,為了成為別人眼中所稱許讚歎的人,而不為犧牲自己的興趣愛好,犧牲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自由呢?

  影片中可能有一些拖沓的地方,特別是唱歌的部分佔了好長一段,或許是文化不一樣的緣故,但總體上不論是創意,劇情,笑點,和影片所帶來的思考,都說明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讓我們都能夠從這部電影中,學習成為一個樂觀,不畏艱難,勇於創新的人。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篇8

  眾所周知,印度的電影產業十分發達,優秀的作品層出不窮。給大家推薦一部十分優秀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這部電影我看了不下五遍,裡面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體會。

  說起尊重,讓我十分感慨,現在國人普遍不懂得尊重是什麼。電影一開始,片中的三個主人公之一的法漢一出生,他的爸爸就宣佈了:我的兒子是工程師。但他沒有想過,法漢到底想不想成為工程師,就擅自做主希望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法漢後來說:我想成為什麼,沒人問過。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帝國理工大學主任兒子的身上,甚至主任還決定未來的外孫也要當工程師。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中國的孩子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這跟目前絕大多數中國父母的做法一模一樣,很多中國父母從自己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孩子的一生都設計好了,希望孩子能夠按照他們的想法來做,並且還經常苦口婆心的對孩子說:“這都是為了你好”。但是孩子們自己的想法是什麼樣的,父母們從來不關心。說到底,這只不過是父母們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這就是沒有做到尊重,即沒有尊重孩子內心深處的選擇。

  《與神對話》的 G 先生說過:“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為了要經歷自己的真實身份”。 這就是說,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家長或老師要學習老子“無為”的思想,要學著放下“家長”或“老師”的架子,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做主,自己拿主意來設計將來要走什麼樣的路,家長或老師僅僅是一個引導者,對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但決不能成為領導者,干擾甚至阻撓孩子們自己的選擇。不過現實中的中國卻是完全剝奪了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使孩子成為了家長或老師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因此中國的孩子們普遍不快樂,厭學,網癮現象十分嚴重。家長或老師希望孩子成才的願望是好的,但是成為什麼樣的“才”不是家長或老師能夠決定得了的,這要看孩子自己的想法。正如法漢的好友蘭徹說的,如果泰森改行唱歌,傑克遜改練拳擊會發生什麼事,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不是“總統”的料卻偏要按“總統”的模式來培養是不可能成功的,孩子不管想做什麼都是應該值得鼓勵的,要讓他們自己嘗試去做他們希望做的事,將來才有可能成功。

  近年來關於中國教育的話題一再升溫,在我們人生中, 18 歲以前的教育應當是“基礎教育”那麼,什麼才是“教育的基礎”呢?其實這個問題早有答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96 年就明確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 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處 ”。這裡的“學會認知”絕不是國內應試教育的“灌輸知識”,而是具備真正的學習能力,懂得學習和思維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學習心態等含義。而這些,恰好是中國教育缺乏的。中國學生就像電影裡的查圖爾一樣,是個不會思考,只會背標準答案的考試機器罷了,從來不會去想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所以中國教育體制下的學生只能被當成打工仔來用,像查圖爾那樣聽人使喚,被人作弄。

  電影中提到了三次學生的自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現象在中國可以說是經常上演。中國每年自殺人數是世界第一,其中每年大中小學校的學生自殺都很多,但已經不是“新聞”了。最近因為北大的新生剛剛入學十幾天就自殺,才成了“新聞”。這反應了在家庭中和學校裡,我們都缺乏“生命支柱”的教育。電影中主任說生活就是一場競賽,要麼生存要麼死亡,這種教育根本就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現。我們的學校也從不去教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比如人際關係!心理學!幸福課!家庭和婚姻關係課程!健康課程,飲食課程,生命課程。雖然這些課程不會列入高考,但是,人生中幾乎每一天,都在考這樣的課程。 如果你一旦考砸了,後果還很嚴重 。沒有支柱的教育是可怕的,中國的應試教育完全把教育四大支柱丟到一邊去,連“學會認知”都沒有真正做到,其培養的“人才”,只會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他們會成為這個社會中很可怕的摧毀性的力量,毀掉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包括他們自己在內。一個孩子,如果只會讀書,不會做人做事,往往思想固執偏激,行事魯莽又不計後果,喜歡鑽牛角尖,很可能長大就會幹傻事。比如北大新生自殺,同樣,朱海洋等人會去殺人。這樣慘痛的事例非常的多,但很多家長經常認為這是個別事例,是個意外,是別人家的孩子出了問題,與自家孩子無關,而不是去吸取經驗教訓,防患於未然,往往出了事才後悔,但為時已晚,世上沒有後悔藥可買。

  電影中蘭徹和主任的女兒都說到了謀殺一詞,不錯,在現行教育體制下,許許多多的孩子都被謀殺了,家長們既是受害者,但也是幫兇。因此,教育必須回到它的本來面目上來,“ 教其心,育其身 ”,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所以不僅是孩子,連家長也要不斷學習,學習人生這門最需要學習的課程,學會尊重他人,尊重真理,尊重智慧,尊重生命。家長還要學者多和孩子交流,多聽聽孩子內心的呼聲,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這,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你們以後有個幸福美滿的生活。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篇9

  《三個傻瓜》這部電影講述了蘭徹,法涵,萊具三個“傻瓜”的大學生活。有喜有憂,既幽默又沉重……導演在這部影片中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做我們想做的事,還是做別人要我們做的事?藉助這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導演強烈地抨擊了摧殘人性的應試教育制度,揭示了填鴨式教育下抹殺人性,讓無數學生淪落為只知道競爭,只會賺錢的喪失了快樂與自主思考能力的工具的罪惡事實!

  做自己想做的事還是別人要我們做的事?初看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覺得很簡單,但未必做得到。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在這個充滿競爭、物慾橫流的社會里,個人的興趣愛好和主觀感受都是微不足道的,換句話說,我們被太多的東西牽制著,金錢,工作,親情,友情……我們越來越難做出符合自己主觀感受的決定!就如同電影裡的一句經典臺詞所說的:我們擁有自由的空氣,為什麼不能自由的呼吸?拿電影裡“病毒”的二女兒做例子吧,她從小就做著父親希望她做的事情,按著父親的意願長大——好好讀書,做個醫生,與自己不喜歡的人結婚……久而久之,她甚至麻木到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幹什麼?而更恐怖的是,她不是一個個案,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中國,像她這樣的人隨處可見!朝著長輩們為我們規劃好的.生命軌跡前進,我們甚至不知道怎樣尋找自己的方向!

  在國內,現在的孩子甚至還沒有出生就被父母們放在了一條看不見的起跑線上——胎教,學英語,學奧數,學鋼琴,學畫畫……有誰問過他們到底喜歡什麼?!!然後,甚至從幼兒園開始,他們就要與其他孩子們競爭,上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上重點大學,考公務員,當官發財……這些父輩們的期望是多麼的美好,而這些美好期望的寄託者又是多麼的悲哀啊……在這個既定的軌道上行駛的孩子們,稍有偏離軌道的,就會被父母的壓力,社會的壓力又強制性地押回了原來的軌道,所有的改變都是那麼的單薄無力……孩子們不斷地被灌輸著那個唯一的“未來”,一旦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就會就會視為另類,被視為沒有前途的人,於是他們漸漸地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喪失了創造力,放棄了抗爭,放棄了對自己命運,自己未來的主動權,淪為一個個“風光的奴隸”!我記得中國的童話大王鄭淵潔在《魯豫有約》中說過,如果中國的孩子都變成了“聽話”的孩子,那麼中華民族就變成了一個聽話的民族!可是,當我們成為了公務員,官員,醫生,律師,證券分析師時,自己又在哪裡?電影中的法涵一直想做一個攝影師,卻硬著頭皮學習自己一點都不喜歡的工程學,只是因為那是父母的希望,正如同我們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所謂的目的地,到頭來卻發現原來自己不喜歡它……可悲的是,麻木的人多了,那些少數幾個保有生命的主動權的人就顯得很另類,如電影裡的蘭徹。“我們為腳下的路途牽引,他卻在獨闢蹊徑,路途艱難卻毫無憂煩;我們在為明日愁顏,他只顧暢想,讓每一刻壯美不凡!”電影裡的蘭徹就是這樣一個自由自在的精靈,他的自由不僅僅體現在他的生活上,而是他的思想上。當所有的學生在苦背那些教條的公式定理時,他把定理運用在了實際的操作中;當所有的學生為了相互競爭而處心積慮時,他卻在享受知識帶來的快樂……而我們在看到這部電影前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真正的自己還是在做別人要求的自己,都沒有捫心自問過“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正如我們之前辯論過的一個話題——大學學習中老師輔導更重要還是自學更重要,我們正方的觀點是自學更重要,其中一個核心立論就是自學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內因。而現在想想,何止是在大學學習中,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要做什麼,怎麼做,這些決定權都取決於自己!雖說長輩的指導必不可少,可是能夠跳出各種成規舊俗,跳出各種所謂的成功模式,從而找到自己成功的道路又何嘗不是一種自在?像蘭徹一樣置身圈外,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小圈子是這麼的僵化,原來自己一直都掌握著主動權卻這樣莫名地交了出去……或許,像法涵說的那樣:爸爸,如果我是一個攝影師,我會賺很少的錢,我的房子會更小,車子會更小,但我會更幸福,我真的會更幸福的!試問一下,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是為誰而活?自己到底喜不喜歡?當我們嘲笑某些人是傻瓜時,有沒有想過誰才是真的傻瓜?是的,人生不應該只有金錢,而是應該追求一些更有意義的東西!我們也不應該過多的責備我們的父母,因為這是死板硬性的應試教育制度指揮棒下指向的道路,是這個追逐名利的社會給我們製造的海市蜃樓。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質疑它,懷疑它,不要總是被動的接受,被動的成長,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上帝,沒有所謂的絕對,只有自己,只有你自己能夠拯救自己!!!

  也許將來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在牽制著你,也許以後我們還會遇到很多的身不由己,但是不要忘了,我們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拉力,永遠不要忽視自己!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 篇10

  很久沒有在電腦裡看到一部這麼好的電影了,非常的有教育意義!整部電影以輕鬆、幽默的風格延展開來,絲毫不覺這時間過得緩慢。主角是由印度有名的男演員來飾演,我感覺有點像卓別林。哈哈。影片主要反映的是印度現代填鴨式的教育帶給學生的壓力、恐懼與不科學。也反映了學生時代的友誼情比金堅。突然想到那天群裡截來的一段話,也是某位博友博裡寫的其中一句話"交什麼樣的朋友就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選5個你最要好的朋友你的成就一定是他們5個人的平均值"。本沒有什麼共鳴,看過此片後深刻感悟到身邊只要有一個是積極向上、聰明機智的朋友,我們就一定會被帶動。雙手伸直向上觸控,永遠有一片天空是你所無法觸及的。因此,一個人的力量是無限大的,只要有勇氣,努力過後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慢慢人生路,當我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放棄,因為只有勇敢面對,才會實現我們的目標。一個成功的人,他的周圍必定有一個甚至幾個忠實而又能夠幫助到你的朋友。他們的言行舉止,很容易影響到你的生活及人生態度!開闊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以及生活常識,培養自己的興趣,做有興趣的事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又想到前幾天看了SO的那篇《課外閱讀》,她引用書中的話:"小學,甚至初中,沒有真正的學業落後,也不存在絕對的成績優秀,一切都是可逆轉的,使情況發生逆轉的神奇力量就是:課外閱讀。"突然聯想到自己,大腦測試智力也算優秀,但為什麼我書讀得比別人差,考試考得也沒人家好呢?歸根究底也是自己從小不愛看'閒'書。中國其實也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在我讀書的時候,一到期末,老師總會劃重點,甚至於幾乎把整份試卷的題目都告訴了你。

  可是,試問:考一百分又如何?這能證明什麼嗎?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如果你的興趣是畫畫,整天讓你去寫作,你會有靈感嗎?寫得出一篇好的文章來嗎?如果你的興趣是攝影,讓你整天去學機械是如何製造的,你能用物理知識去活用到現實創造中去嗎?所以,培養興趣非常重要!我們要為自己的興趣而學習、工作。這樣你最終的成就遠比你死記硬背考到一百分甚至於考入名牌大學而更有價值!

  為自己有限的人生創造出最高的財富!走有意義的人生路,你會感謝生命中那些幫助過你的朋友,也會堅定自己的信念!去看吧!親愛的們,你們一定會跟我一樣有所共鳴

【電影三個白痴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