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心理學與教育論文

心理學與教育論文

心理學與教育論文

  心理學與教育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論文,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心理學與教育論文一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教育心理學在19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自覺地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傾向於把教育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這是促進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前提條件。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學》、《心理學教科書》等書,對教育心理學的建立起到開拓作用。雖然當時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學”這一名稱,但實際上已把教育學與心理學結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赫爾巴特在教學理論中,把教學分為教育的教學和非教育的教學兩種,前者指倫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養,後者指傳授知識、技能的智育活動,這兩方面都必須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討論教育和教學問題時,他特別重視“興趣的引起”,並把興趣分為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和宗教的興趣等六種。這些心理狀態,可以引導兒童的注意力定向,並引起心理快感,促進思想活潑和精神旺盛。對興趣的研究成為把教育學和心理學聯結起來的一個重要聯結點。赫爾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上對啟發後來的教育理論家重視心理學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響。

  實驗心理學的產生是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另一重要條件,這導致實驗教育學的出現。實驗教育學是教育心理學的先驅,是實驗心理學與教育學結合的產物。德國的萊和莫伊曼都把實驗心理學的理論廣泛地與教育和教學理論相結合。萊所著《實驗教學論》一書,實際上是以教育心理學為內容的著作,為教育心理學成為心理學中的獨立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測驗學在教育心理學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觸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為教育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教育學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則,是由於學生存在著個別差異。如何適應個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則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共同課題。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是實行班級教學制度所必須掌握的兩種瞭解學生心理狀態和教學效果的工具。學校招生和入學後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及對學生的個案研究,都要應用各種測驗。

  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應該歸功於桑代克。他於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準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物件。

  20年代前後,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等學派的學說傳入中國,對近代中國教育學產生一定影響。格式塔學派介紹到中國以後,教育心理學開始重視“頓悟”在學習中的地位,不再侷限於嘗試錯誤、刺激與反應等聯結主義,心理學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學問題,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擴充套件到桑代克的學習三大定律之外的“頓悟”問題,也將格式塔學派的“整體的概念”,“轉移的概念”、“精確律”、“完成原則”等等原理、原則應用到教育上來。

  行為主義理論則促使30年代的中國教育心理學界重視人的行為的研究,注意環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使教育心理學重新重視意識的研究,特別是潛意識和下意識問題。教育心理學重視情感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把心理衛生知識引進教育和教學過程中,也都是受這一學派的影響。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後,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訊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絡的紐帶。第二訊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物件。

  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不斷增加,研究物件的範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在發展初期偏重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並且大多集中於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也就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教育心理學家曾對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物件提出具體建議。

  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對教育心理學研究進行規劃的委員會,認為教育心理學應包括五個方面,即人類生長和發展,包括遺傳與環境,一般生長和發展,社會與情緒的發展,動機的基本理論,智慧、性向與興趣,以及個別差異等;學習,包括學習的本質,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習的動機,技能,推理與問題解決,態度,特殊科目的學習,以及訓練的轉移等;人格與適應,包括情緒,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衛生,特殊兒童,品格,以及社會活動;測量與評價,包括測量的基本原則,智力與性向的測量,學習的測量,適應的測量,以及測量結果的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與技術,包括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統計技術,以及為教師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國《心理學年鑑》綜合各方面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和物件應包括八個專案:教育評評價和測量;兒童發展的特點;特殊兒童及其教育;有關學習心理學的教育方法;特殊學科的學習;學習輔導和心理健康;教師人事和促成學習的教師行為;教育心理學的方法。

  觀察法是教育心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觀察的實施是在班級集體的活動中或在個別交談中進行的,可以對外部的活動和表現進行觀察,也可對受教育者的心理反應進行觀察或對學生的書面材料進行分析。

  調查分普遍調查和抽樣調查。前者是對全班級或全學校進行調查,後者又分隨機抽樣、分層抽樣分群抽樣、比重抽樣等多種。調查的方式可分為問卷法和晤談法。

  問卷法是透過編制種種不同的測驗,調查各種不同的教學效果,測量各種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問卷法可更深入地瞭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後的心理特質的變化。各種測驗的編制及各種量表的使用,應保證其效度和信度。

  對比研究一般是在嚴格控制條件的實驗中進行。把實驗物件分成各種條件(智力、學力、年齡、心理素質等)基本相同的兩個組,一組叫實驗組,另一組叫控制組,在實驗組的學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組則保留經常使用的教材。經過一段教學時間,然後測量兩組的學習成績、學習速度、理解程度,比較兩組的特點和優劣。對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其他種種教和學的問題,都可以作不同的設計,進行不同的實驗。

  自然實驗法是在日常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實驗,這可以減除在實驗室的實驗中人為造成的不必要的壓力,反映被試的正常心理狀態,但對有關變數難以做到嚴格控制。

  當今,中國把發展教育置於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心理學與教育論文二

  1引言:語言教育心理學與英語教學的關係

  從語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我們知道語言的獲得和琿解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探討二者的關係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歷史上對語言獲得進行的定義。行為主義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認為,語言並非是內在的,而是後天反覆的刺激和反應形成的一種結構系統。語言學習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充分的運用大腦機制。而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唯心主義語言學派則認為人類語言的獲得首先是人類具有獲得語言的天賦。由此可見,語言既是模仿性行為,也是創造性行為。因此,關於語言獲得和理解的研究成果如果應用到語言教學的實驗和討論中,將對語言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是語言教學的理論依據之一。能夠提高語言教學的效果。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幫助學習者掌握一門語言。運用語言進行交流,而對語言達到理解和知曉如何使用才是進行交流的必要前提。Stern認為“沒有關於語言學習者和語言過程的心理學理論就很難想象我們應該如何進行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理論離不開語言使用和語言學習這些心理學的概念,有關語言使用和語言學習的心理學的思考本身就是任何語言教學理論的核心部分。”我們知道心理學和教育理論處在第一層即基礎層,而外語教學實踐在第三層,也就是說心理學對外語教學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透過第二層及外語教學理論傳遞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外語教學的實踐也會影響外語教學理論,從而對心理學的研究產生影響。

  2語言獲得和英語教學的關係

  語言獲得指的就是孩子在什麼時候及其如何開始學說話並且理解他們的母語或第二語言。語言獲得研究的目標就是描述孩子如何能夠說出並且理解語言,如何選擇正確的處理策略,並且達到一個新的語言學習的里程碑。在英語教學中,為什麼學生會對長的句子產生畏難和焦慮心理,如果這個句子的語法結構複雜,字數和生詞出現的頻率高。那麼對於學生掌握及複述會帶來難度。從而也影響他對句子的理解。也就無法達到語言獲得,即在實踐交流中,類似的表達學生難以完成。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提出知識結構論和發現法,認為教學目的應該兼顧發展學生智力這一內在目的和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外在目的。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是學習中最重要的因素,激發學習動機就是要提高學習興趣。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和難度的加大,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也隨之變化,對學習的機械模仿以及直觀講解的興趣逐步減弱。這時,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牛自覺的進行實踐,在實踐中感知語言材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對比,去認識語言規律,掌握語言結構,從而達到語言獲得。掌握語言結構。

  3語言理解和英語教學的關係

  語言理解在語言教育心理學中指的就是我們明白如何去讀,去寫或是做手勢語。理解是一個始於對因素的感知能力而以得到整個句子意思為終的複雜的一系列處理過程。它還包括根據發言者討論的主題來得出推論,以及根據他的手勢和他的情緒狀態進行分析並且在腦子裡形成一定模式。語言教育心理學家對揭示人們如何從文章和言談中理解發言者或作者的策略並且在什麼時侯真正理解這一過程十分感興趣。他們想知道理解是在任何時候都能發生呢,還是時尚步驟的顯露,如果是時尚的顯露,它的步驟又是如何的々在語言理解研究這一環節中令人感興趣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詞彙的歧義。因此,脫離了語境或者對語義結構不清楚的話就很難確定正確的句意。無論是寫作還是口頭表達,模稜兩可的單詞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很多人你會有這種感覺:儘管他們講出的句子語法正確,但對使用的場合是否合適沒有把握。由此得知,語言不只是一種言語系統,而且還是一個交際系統。語言的結構反映人們的認知模式,但僅從結構方面我們是不能充分說明語言交際是如何形成的。因為按照喬姆斯基的深層理論,一個簡單的語言模式可以表達一系列的功能意義。相反,一個簡單的功能意義亦可有多種語言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我們在教學當中所需要考慮到的歧義問題。除了歧義,還應當考慮句子當中的隱喻,考慮是否還含有其他的寓意。另外那也需要搞清楚單詞的意思是如何影響理解力的。理解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大腦活動過程,因此啟發我們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更好的更準確的理解第二語言需要從以上幾個方面來考慮。加強第二語言的文化背景學習,這是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在交流中造成的誤解和摩擦在當今世界相當普遍,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引進文化教學意義重大。對文化因素的追求會極大的促進語言學習。人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就學到了以該語言所承載的思維模式,世界觀和一整套價值體系。

  因此,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文化背景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來對教材進行分析,根據語言的習得過程來進行講授,指導學生自覺的進行意義性和交際性的操練,在實踐中感知語言材料。更好的理解第二語言,加強對語言的掌握。因此,我們不難發現,語言理解和英語教學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清楚的理解語言的意義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準確的傳授,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己所學習的語言的意義。語言教育心理學對外語教學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從言語聽辨到語篇理解,從詞彙到語法,涉及到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其中也牽涉到大腦的認知,在這裡只是就語言獲得和語言理解這兩方面與英語教學的關係作了初步探討。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要更多的把語言教育心理學中的理論和知識運用到英語教學活動中來,推動英語教學的發展和進步。

【心理學與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