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送禮的心理學解釋

送禮的心理學解釋

送禮的心理學解釋

  中國人歷來崇尚禮尚往來。平時遇上朋友生日、結婚、喬遷之喜,等等,難免不了要送禮,尤其在一些傳統節日裡,人們更是想透過禮物來表達自己的謝意、情誼以及對人際關係的維護,以增進雙方的感情。

  可是,送禮也是個技術活。我們不僅要為自己的錢包擔憂,還要為挑選禮物而絞盡腦汁:送輕了,怕被人瞧不起;送重了,自己的錢包又癟了。最為關鍵的還是,你煞費苦心挑選的東西,到最後人家根本就不喜歡,這可真是“賠了銀子又折感情”了!

  洞悉別人的心思

  那麼,究竟該挑選什麼樣的禮物才會讓對方欣然地接受呢?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為我們科學送禮提供了很好的建議。

  研究人員對結婚事件的送禮者和收禮者進行了一項實驗,要求送禮者要麼從對方提供的清單中挑選禮物,要麼自己選擇禮物。結果顯示,送禮者中絕大多數人都是自己選擇禮物,而不從清單中挑選。同時,對收禮者的滿意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收禮者對收到自己清單上的禮物更滿意,認為這是送禮者細心周到的表現。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呢?研究人員又對送禮者和收禮者的動機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有些送禮者覺得只要是送禮物,無論是不是對方真心想要的,收禮者都應該會高興;還有些送禮者認為送對方清單上的東西,會讓收禮者覺得自己圖省事,不願花時間和精力去挑選有意義的禮物,顯得自己沒誠意。所以,送禮者情願自己去挑選禮物而不願按清單去買。

  可以看出,送禮者的出發點更多的是想讓對方收到禮物時的驚喜程度最大化,而不是收禮者本人的滿意度。

  但收禮者則恰恰相反,收到自己想要的禮物時,會覺得送禮者真是細心周到,積極關注自己的需要,並做出了及時的反饋。如此說來,收禮者最好能表露自己的心聲,送禮者最好能按照對方的心願購買,這樣彼此就都能稱心如意了。

  但中國人一向講究含蓄,要收禮人直接告訴對方自己想要什麼,怕是難以啟齒。其實這也不難。只要送禮人在充分了解對方,以及關注對方喜好、生活習慣等基礎上,投其所好,往往那種“想人之所想”的禮物是最合收禮人口味的,也許這樣還能讓收禮人感到“心有靈犀一點通”哩!

  驚喜製造有風險

  可見,送禮者總是想給對方製造點意想不到的驚喜。殊不知,人的大腦其實並不一定喜歡“受驚”,美國一所大學心理系的研究小組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

  在實驗中,電腦螢幕上會不斷出現一些動態的字母,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們從這些字母中識別出字母“X”,同時也隨機展示一張怪異的人臉來“驚嚇”他們,並利用腦電波儀器來觀察他們大腦的活動。結果發現,這些參與者在受到“驚嚇”後,識別字母的正確率下降了,直到他們習慣了這張“人臉”後,正確率才得以回升。

  研究人員認為,在識別字母“X”與人臉干擾時,志願者的`大腦裡有一個叫做額葉的區域會被啟用,這個區域的功能主要是協調不同的注意力,保證多項任務順利進行。而“受驚”後該區域的工作負擔加重了,大腦就會出現暫時的空白情況,導致無法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由此看來,“驚嚇”,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一種壓力。

  也許你會疑惑了,那要是經歷意外的好事呢?美國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賭博遊戲中,如果有意外的事情發生,參與者在決策時會變得更加保守。讓人費解的是,不僅是意外的輸錢讓他們變得保守,甚至是意外的贏錢也會使他們保守。

  這是為什麼呢?研究人員認為,意外的事情會讓人們停下來,重新審視周圍的環境。因為由意外引起的“受驚”,很可能是因為人們目前所經歷的事情與心理預期不相符,而產生了心理落差,也可以說成是一種“預測失靈”的體驗。要是這種體驗不斷增加,就會導致自我懷疑感的增強,所以,人在決策時才會變得更加保守。

  這麼說來,送禮者想給對方製造點驚喜並非完全是受到歡迎的。如果一味追求驚喜,那麼給對方帶來的只是“驚”,而非“喜”。所以,與其傷透腦筋製造驚喜,還不如投其所好要更保險!

【送禮的心理學解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