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應該怎麼寫?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篇一:

  積極心理學與技工教育

  摘要:技校學生是個較為特殊的群體,他們缺乏自信、厭學、行為規範差,如何引導他們調整心理狀態,是技工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新興的積極心理學倡導以積極的心態解讀現實世界,提倡主觀幸福觀。筆者主張將積極心理學原理融入技工教育,使學生在積極、快樂的理想狀態下學習、成長、成才。

  關鍵詞:積極心理 技校學生 賞識鼓勵 快樂學習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企業的進步,以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技能人才培養變得更為重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加上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技工荒”,具備中、高階職業技能的技工院校畢業生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和關注。因此,將在義務教育階段飽受自卑與沮喪情緒困擾的技校學生培養成社會急需的中、高階技能型人才,是技工教育者的崇高職責和使命。筆者認為,應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原理,採用賞識和鼓勵式教育方式,校正技校學生的心理狀態,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進而促進技校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一、積極心理學的引入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首先在美國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倡導人們要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對人的眾多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並以此激發每個人自身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積極心理學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善端和美德為研究物件,提倡主觀幸福觀,致力於研究如何建立一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系統,從而使人在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所以,積極心理學實際上有三個層面上的含義:第一,從主觀體驗上看,它強調人的積極的主觀體驗,主要探討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建構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第二,對個人成長而言,提倡積極的心理特徵,如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係、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第三,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性、作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

  二、技校學生的現狀與心理特徵

  作為技工教育的物件,技校學生缺乏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他們往往不自信,對學習無興趣,心理問題突出。主要表現有:

  1.自卑

  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失敗者,他們通常是在老師的批評聲和家長的責罵聲中成長起來的,總覺得自己基礎差,不討人喜歡。對學習、對成績沒有什麼高的要求,甚至自暴自棄、得過且過,對批評反倒習以為常。

  2.厭學

  技校學生厭學現象十分普遍。厭學的課堂表現就是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不做或抄作業。對自己定位較低,到技校上學不是為了求學,只是來找些玩伴,混張文憑。

  3.行為規範差

  技校學生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紀律觀念差,行為習慣不好,自由散慢,缺乏自我約束和自控能力。遲到、早退、違紀時有發生。對老師的批評,要麼聽之任之、不以為然,要麼心理逆反,與老師對著幹。對同學之間的關係也不善於處理,往往喜歡在小事情上爭強好勝。

  三、傳統教育方法的缺陷

  對待這樣一些厭學且行為規範差的技校學生,我們傳統的教育方法往往是採取更為嚴格的高壓手段:嚴肅的課堂、嚴格的考核、嚴酷的面孔,動不動就批評、懲罰、處分,甚至除名了事,以維護師道尊嚴,結果適得其反。過多的批評使那些學生更加自卑,對落後狀態習以為常;過於呆板的課堂教學,導致大批學生不及格,更增加了他們的厭學情緒;心理上的消極,使得他們的行為習慣更為散慢。如此下去,只能是惡性迴圈,與我們期望達到的培養目標更為遙遠。

  四、把積極心理學引入技校教育

  將積極心理學原理運用於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它所強調的並不只是對學生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而主要是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並在實踐中進行拓展和有意識地培養這些積極品質。積極教育就是要建立一種教學環境,讓學生的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品質等得以充分發揮,而不是過多地約束、控制。

  因此,針對技校學生的現狀與心理狀態,將積極心理學引入技工學校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和改變技校學生的心理狀態,化消極為積極。

  1.用主觀幸福觀讓學生快樂起來

  要讓學生從過去的失敗、沮喪中走出來,首先就要引導他們客觀地對待過去,學會忘記過去的失敗經歷和不愉快,或者用一種積極的方式進行解讀。如對於父母的訓斥、老師的批評,要引導學生把這些視為愛的表現,是一種希望自己長大、期望自己成才的愛,這種親情與表揚和鼓勵一樣值得珍惜。透過諸如此類對過去的滿意的回憶,讓學生逐漸地學會寬容、學會感恩,從而獲得快樂。其次要讓他們幸福地感受現在,教會學生用積極、善端和美德來感知現實世界,多注重老師的苦口婆心,多發現同學身上的優點,多感受學習上小小進步的美好和工作中點滴成功的喜悅,讓我們的學生永遠與快樂相伴。

  2.用賞識和鼓勵讓學生自信起來

  技校教師要多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及時地鼓勵其點滴進步。多表揚、多鼓勵,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潛能,從而提升其自信心,獲得努力學習的動力。

  3.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為未來奮鬥

  引導學生從“我沒有一個好的未來”這樣的悲觀情緒中走出來,代之以一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讓他們堅信未來是美好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當他們對未來有了樂觀的憧憬、有了明確的目標、有了對專業技能的興趣和熱愛時,自然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因為興趣和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透過上述三種途徑,有助於學生逐漸培養起積極的心理品質。有效地消除自卑、沮喪、厭學和消極,從而走向幸福的彼岸。筆者所在學校曾有這樣一個學生,他性情古怪、內心自閉,總認為老師、同學看不起他,經常與同學鬧矛盾,出言不遜,甚至毆打本班的女同學,學習、紀律都很差,大家普遍不喜歡他。但是,班主任沒有放棄他,而是努力發現他的優點並及時予以鼓勵。班主任發現他雖不喜歡上課卻很愛看書,尤其是一些勵志的書和名人傳記,班主任就稱讚他,並特意在課後與他交流讀書心得。此外,班主任還發現他對母親很孝順,想早點工作為媽媽減輕負擔,班主任就經常表揚他;他經常上課遲到,但有一次按時到校早自習,班主任就對他說:“今天來得挺早嘛,不錯不錯,有進步。”受到班主任的表揚與鼓勵,他有了很大的變化。學習進步了,上課準時了,和同學的關係融洽了,任課老師也不再批評他“搗蛋”了,他本人也變得開朗快樂了。

  實踐證明,賞識和鼓勵的確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可以催人奮起、助人成功。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印證了這一點。鑑於技工教育物件的特殊性,我們應當有效地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原理,並把其溶入到學校教學、德育教育、學生管理、後勤服務等各環節,為學生營造一種積極、向上、快樂、健康的育人環境,我們的教師和班主任要善於發現、挖掘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多表揚、多鼓勵,使學生變得陽光、自信起來,讓他們在激勵中奮發努力,在快樂中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張倩,鄭湧.美國積極心理學介評[J].心理學探新,第23卷總第87期.

  [2]陽志平.積極心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馮林.積極心理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篇二:

  將教育心理學用在平時

  摘要:在當今教育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的時代背景之下,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也隨之增大,這就要求教育心理學的服務範圍和應用範圍有所擴大,能夠更多地應用於兒童課堂之外和學校之外的日常生活,發展“親民”的教育心理學。

  關鍵詞 教育心理 兒童 課堂與學校教學 平時

  將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能夠助於理解和總結教與學雙方的心理活動及互動規律,推動教育者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和受教育者更好地進行學習活動。兒童期是指從出生到成熟這一時期,是人接受教育塑造自身的關鍵時期。隨著時代潮流不斷變化發展,教育心理學不僅應該關注在兒童的課堂教學、學校教學的應用,也應關注其在兒童“平時”生活中的應用。

  1教育心理學概念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學情境下的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其研究重點在於將心理學的知識體系及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之中,包括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

  教育心理學中應用較廣的.幾大主要理論包括:資訊加工理論(學習是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分析了資訊從外部輸入大腦,經過加工階段,到產生外顯反應時所經歷的資訊加工過程)、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人是透過認知表徵的過程來獲得知識、實現學習的。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資訊加工者)、建構主義理論(知識的理解只能有學習者自身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建構;學習也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社會學習理論(學習有兩種途徑:一種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透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的過程即間接經驗的學習,強調觀察學習)、人本主義理論(心理學應當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認為人的自我實現和未來實現目標而進行的創造才是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

  2教育心理學的應用狀況

  教育心理學研究主要是圍繞學與教的相互作用過程展開的,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五種要素。這就在理論上使得它的大部分應用與課堂和學校有關,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國教育心理學更多地只是服務於學校和課堂,並且應用者多為教育工作者,這種單一的服務範圍侷限了教育心理學應用的廣泛性。

  教育是全社會的和終身化的,是全人類的,貫穿社會發展的始終,隨著遠端教育、繼續教育等的發展,教育心理學的服務物件應擴大至全社會以及各個年齡階段。與兒童相關的教育心理學更是應該滲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全面地發掘兒童發展潛力,促進兒童心理、品德、智力和思維能力、身體素質等全方面的發展。

  導致教育心理學與實際生活難以很好地結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國教育心理學產生較晚,較多參考西方架構,相關研究比較注重理論,在實踐方面的注意力小,將理論應用於實踐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理論素養和科研能力總體不高,對於教育心理學的日常應用意識不高,普通民眾對於教育心理學瞭解程度低,對兒童的教育更依賴於學校與經驗,這也導致兒童自身對於應用學習策略的意識不高。

  3教育心理學應用於平時的意義

  3.1對教育工作者而言

  兒童的智力發展較快,求知慾旺盛,性格可塑性大。將教育心理學應用於課堂以外的地方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課下生活有更多的關注,這有利於:促進教師更好地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性格特點,因材施教;將課堂與課下良好地結合起來,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使得教學效果具有延續性和系統性;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工作,關注學生的心理和個性發展,及時發現問題和舒緩壓力。

  3.2對學生而言

  兒童的記憶力從無意記憶轉向有意記憶,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兒童時期的學習多以培養思維能力、語言語感和掌握基本常識為主,懂得一些簡單的教育心理學相關內容如學習策略能夠將學習過程清晰化、更易於評價,同時也能夠有意識地運用學習策略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也利於其更好地把握課餘活動與學校活動之間的關係。

  3.3對於其他相關人員和社會而言

  兒童的情緒直接而外露,性格可塑性很大,撫養者和社會掌握部分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可以更好地瞭解兒童發展的身心特點,減少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迷茫與失誤,正確發揮社會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同時能夠配合好學校教育,減少矛盾與衝突。

  4如何將教育心理學應用於平時

  (1)提高教育心理學的實踐意識,普及教育心理學相關知識。要建立我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正規化,使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有自己的獨特和穩定的內容,並且研究內容具有針對性和應用性,不侷限於課堂教學和學校學習活動,同時提出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法。

  撫養者和其他社會人員文化素質等水平不一,要選擇合適易懂具體的教育心理學相關內容,對非教育工作者進行宣傳,使之掌握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應用。

  (2)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相關理論和實際技能的培養。教育工作者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教學理念,不固守傳統,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兒童時期人的感知覺敏銳性顯著提高,但是注意力不夠穩定,要採用科學有效的教學管理方法,提高其心理暗示的手段,重視眼神、表情、肢體語言等對兒童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2] 桑標.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王滔.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中的問題透視[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28(1).

  [4] 楊延昌.基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