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美食> 小暑美食與養生介紹

小暑美食與養生介紹

小暑美食與養生介紹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在新華字典中,“暑”為熱,但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熱,而是炎熱。小暑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盛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小暑時節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出梅”、“入伏”是小暑的關鍵詞。

  小暑三候

  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五日後,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三候鷹始鷙,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

  小暑農事

  有句俗話說“伏天的雨,鍋裡的米”,意思是說伏汛會對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損害。民間亦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說,意為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澇。

  “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江蘇地區有小暑日忌西南風的說法,農諺“小暑西南風,三車勿動”,三車是指油車、軋花車、碾米的風車,意思是小暑前後,西南風和東南風的交匯機會多,主年景不好,農作物歉收,風車、軋車、油車都不動了。

  小暑美食

  小暑即將進入三伏天,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1.食新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

  2.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各地經典菜餚幾乎都有以黃鱔為原料的。黃鱔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此時用黃鱔滋補能起到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強筋骨的作用。

  3.綠豆芽

  炎炎夏日,烹製一道綠豆芽菜餚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溼。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們公認的夏季瘦身佳品。

  4.蓮藕

  在夏季空氣乾燥、補水又不足的時候,常吃蓮藕可以涼血、滋陰、清熱。對老年人來說,夏藕更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

  5.餃子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6.伏面

  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

  7.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小暑養生

  1.平心靜氣

  中醫講究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心神受損則必涉及其他臟腑。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子就是這個道理,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2.少動多靜

  炎炎夏季,驕陽普照,地熱蒸騰,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養生也宜側重於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此時,人們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還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

  3.切勿赤膊

  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攝氏度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透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小暑節氣,太陽距地面較近,晴天空氣中紫外線含量在一年當中是比較高的,因此赤膊也容易造成曬傷。

【小暑美食與養生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