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閱讀專項訓練及答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閱讀專項訓練及答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閱讀專項訓練及答案

  對於語文的學習,做好每個訓練是很關鍵的。下面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閱讀專項訓練及答案,希望你會喜歡!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閱讀專項訓練及答案(一)

  許多人喜歡飼養一些觀賞鳥類,訓練它們說話唱歌,陪伴自己生活,正如許多人養貓、養狗一樣,本來無需非議;但還美其名曰“愛鳥”,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可能是900年前的大文豪歐陽修。他在《畫眉鳥》詩中寫道:“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清代的鄭板橋說得更清楚:“平生最不喜籠中養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他不僅反對,而且提出了植樹招引,為鳥類和人類共建良好環境的設想:“欲養鳥莫如種樹,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近代畫家豐子愷作了一幅題為“囚徒之歌”的畫,半空中一方形鳥籠,籠中一鳥棲架上,作哀鳴狀。他的老師弘一法師從旁題詩曰:“人在牢獄,終日愁欷。鳥在樊籠,終日悲啼。聆此哀音,悽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飛。”

  古人反對提籠架鳥,主要是出自熱愛大自然,出自人類的同情心。社會發展到今天,隨著科學文化的進步,人們對野生動物的認識和感情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更不能容忍把提籠架鳥的行為宣揚為一種社會美德。

  我們還要看到一種情況:一個人提一個籠子不夠,腳踏車上掛著四個五個,甚至一輛三輪上架著十幾個籠子。養鳥之風颳邪了,自然刺激鳥市的惡性發展,刺激很多人到野外濫捕鳥類,在捕捉和販運的過程中,鳥的死亡率相當高;而且捕鳥者不分青紅皂白,物以稀為貴,越貴越捉,越捉越少,使得一些珍貴稀有的保護鳥類更加瀕危。這些現象雖然多次遭到輿論的指責,但屢禁不絕。這能說和養鳥毫無關係嗎?

  養鳥者可能要反對:“我們花那麼多錢,那麼多精力和時間來養鳥,難道不是愛鳥嗎?” 這是愛,一種純屬個人的愛。但這些和我們所提倡的熱愛鳥、熱愛野生動物、愛護生物的多樣性還不是一回事。譬如說,西方人喜歡去野外觀鳥,隨身攜帶一個望遠鏡、一本鳥的圖譜和一個筆記本,在大自然中觀察鳥的生活,尋找和發現鳥的種類。就好比野遊、聽音樂、看球賽一樣,是一種精神享受。誠然,養鳥也可給人帶來一定的愉悅,但觀鳥絲毫不影響鳥的自在生活。有的地方在觀鳥的季節還正式組織比賽,把觀鳥者組織成若干對,看哪個隊在一天之內看到鳥的種類最多,給予獎勵。如果這個比賽的規模比較大,就等於對這個地區的鳥類區系做了一次本底調查。所以,這種吸引大家都來觀察鳥、認識鳥、保護鳥的群眾活動,把個人的愛和社會美德融合在一起的社會風尚,值得大大提倡。相比之下,提籠架鳥卻不足取,而應當引導和提高他們的情趣和“愛鳥”方式。

  17、請簡要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4分)

  18、本文第一段大量引用詩文有什麼好處?(3分)

  19、與“提籠架鳥”相比,“野外觀鳥”為什麼值得提倡?(2分)

  20、下列說法中,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在中國歷史上,歐陽修是第一個反對“提籠架鳥”的人。

  B、本文所引詩文的作者都反對養鳥,並都採取了實際行動。

  C、養鳥邪風盛行,捕鳥活動猖獗可能使一些鳥類更加瀕危。

  D、野外觀鳥、野遊、聽音樂、看球賽都能給人以精神享受。

  E、我們提倡愛鳥、愛野生動物,實質是愛護生物的多樣性。

  專項訓練答案:

  17. (4 分) (1) 先引詩又反駁“養鳥是愛鳥”的觀點(先引詩文論證“養鳥不是愛鳥”), (2) 再強調不能把“提籠架鳥”當作美德來宣揚; (3 ) 接著推論“提籠架鳥”之風導致的惡果: (代“提籠架鳥”。(1分)

  18. (3分) (1) 增加了文章的文學趣味; (2) 增強了反駁的力量 (引用論證增強文章說服力) (3) 含蓄地批評了籠中養鳥者缺乏人類的同情心,缺乏大自然的愛 (4) 最後論述應以“野外觀鳥”替代“提籠架鳥”。或(1) 先引詩文反駁“養鳥是愛馬”的觀點(1分) (2) 論證說明今天養鳥邪風見濃及其惡果 (危害) (2分) (3) 最後論述應以“野外觀鳥”替養鳥人不熱愛大自然,沒有同情心)。(每點1分)

  19. (2分) (1) 毫不影響鳥的自在生活。 (2) 把個人的愛和社會美德融合在一起。(每點1分)

  20. AB(共4分,答對一項得2分)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閱讀專項訓練及答案(二)

  ①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尤其是家庭關係;第三,內心思想與外在行為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②人本來也是屬於大自然範疇的。但是,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以後,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我們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怎樣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我個人認為,東西文化之分野,就在這裡。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度或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結果呢,從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勝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們征服了。自從西方產業革命以後,西方人屢創奇蹟。大至宇宙飛船,小至原子,無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③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復的,它是能懲罰的。報復或懲罰的結果,人皆見之,比如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物種滅絕,人炸,資源匱乏,新疾病產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弊端中哪一項不解決都能影響人類生存的前途。

  ④東方對待大自然的態度是“天人合一”。宋代張載說得最簡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與”的意思是夥伴。我們把大自然看作夥伴。可惜我們的行為沒能跟上。在某種程度上,也採取了“征服自然”的辦法,結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⑤至於人與人的關係,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在這時候,頭腦清醒的一方應該能夠容忍。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後果不堪設想。唐朝張公藝①的“百忍”是歷史上有名的例子。

  ⑥至於內心思想與外在行為的關係,則是個人修養與選擇的問題。當私心雜念佔據心靈,人往往身不由己,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表面上得到了利益,內心卻矛盾痛苦。解之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聽從內心的召喚,做本真的人,方能獲得內心的平靜,俯仰無愧於天地。

  (有刪改)

  【註釋】

  ①張公藝:生於578年,卒於676年。其家自北齊至唐朝九代人未曾分家,家庭和睦,世人譽稱“九世同堂”。唐高宗問他治家要訣,他書寫了一百個“忍”字。後人為其修建“百忍堂”,以示紀念。

  20.作者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應該處理好三個關係”,這三個關係應該怎樣處理?(3分)

  21.作者為何重點論述“人與自然”的關係?(2分)

  22.在第⑤段後補寫一句話,闡明張公藝的事例與觀點之間的聯絡。(2分)

  專項訓練答案:

  20.①把大自然當作夥伴。 ②與人真誠相待,互相容忍。 ③消滅私心,本真做人。

  21.①人與自然如何相處是關乎人類生存的大問題。②在人與自然相處的問題上,東西方觀念不同,需要在對比中得出結論。

  22.他以“忍”治家,使家庭和睦,證明了容忍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閱讀專項訓練及答案】相關文章: